'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
在中國史學界,有“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一說,意思是歷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從富庶的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漂”過去的。其中,作為“住”的宮殿城池,營建所需的貢磚則主要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東臨清。

為什麼是臨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大興土木,臨清燒製的城磚被欽定為貢磚,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此後,北京皇城的陸續修繕與增建也一直延用臨清貢磚。毫不誇張地說,臨清貢磚撐起了現在的北京城。

"
在中國史學界,有“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一說,意思是歷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從富庶的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漂”過去的。其中,作為“住”的宮殿城池,營建所需的貢磚則主要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東臨清。

為什麼是臨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大興土木,臨清燒製的城磚被欽定為貢磚,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此後,北京皇城的陸續修繕與增建也一直延用臨清貢磚。毫不誇張地說,臨清貢磚撐起了現在的北京城。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故宮

當時,在北京已有磚瓦窯的情況下,建造皇家宮殿所需要的貢磚,為什麼還要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之遙的臨清燒造呢?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

原來,臨清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黃河水的反覆沖刷,留下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土沙黏適宜,細膩無雜質,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當地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為全國所獨有。

"
在中國史學界,有“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一說,意思是歷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從富庶的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漂”過去的。其中,作為“住”的宮殿城池,營建所需的貢磚則主要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東臨清。

為什麼是臨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大興土木,臨清燒製的城磚被欽定為貢磚,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此後,北京皇城的陸續修繕與增建也一直延用臨清貢磚。毫不誇張地說,臨清貢磚撐起了現在的北京城。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故宮

當時,在北京已有磚瓦窯的情況下,建造皇家宮殿所需要的貢磚,為什麼還要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之遙的臨清燒造呢?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

原來,臨清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黃河水的反覆沖刷,留下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土沙黏適宜,細膩無雜質,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當地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為全國所獨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紫禁城

此外,臨清傍臨運河,運輸也很方便。據魏館長介紹,當時,除了專用運輸船之外,明清時期朝廷還規定路過臨清碼頭到京城的其他漕運船隻也要“義務捎帶貢磚”,通常官船必須捎帶貢磚40塊,民船、商船必須捎帶20塊,如有違者會遭重罰。

如今,在臨清當地仍保留著一些用貢磚建造的建築,最有名的當屬建於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舍利寶塔,雖然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但是這座60多米高的古塔如今仍然挺立在大運河河畔,牆體堅固如初。

"
在中國史學界,有“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一說,意思是歷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從富庶的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漂”過去的。其中,作為“住”的宮殿城池,營建所需的貢磚則主要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東臨清。

為什麼是臨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大興土木,臨清燒製的城磚被欽定為貢磚,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此後,北京皇城的陸續修繕與增建也一直延用臨清貢磚。毫不誇張地說,臨清貢磚撐起了現在的北京城。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故宮

當時,在北京已有磚瓦窯的情況下,建造皇家宮殿所需要的貢磚,為什麼還要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之遙的臨清燒造呢?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

原來,臨清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黃河水的反覆沖刷,留下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土沙黏適宜,細膩無雜質,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當地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為全國所獨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紫禁城

此外,臨清傍臨運河,運輸也很方便。據魏館長介紹,當時,除了專用運輸船之外,明清時期朝廷還規定路過臨清碼頭到京城的其他漕運船隻也要“義務捎帶貢磚”,通常官船必須捎帶貢磚40塊,民船、商船必須捎帶20塊,如有違者會遭重罰。

如今,在臨清當地仍保留著一些用貢磚建造的建築,最有名的當屬建於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舍利寶塔,雖然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但是這座60多米高的古塔如今仍然挺立在大運河河畔,牆體堅固如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舍利寶塔

登上張窯村西邊的運河大堤,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堤內河灘上有一個個微微隆起的土坎,魏館長告訴我們,它們都是官窯的遺址。在明清鼎盛時期,臨清運河兩岸的官窯總數有三百多座,綿延六七十里,十多萬窯工一起燒窯,場面蔚為壯觀。

在那個時候,一座官窯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窯場門兩側豎立的御賜的虎頭牌和黑紅棍,凡有私闖磚場或在窯場鬧事者,用黑紅棍打死,窯主可以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以,經常有因作奸犯科而被官府通緝者逃到臨清的官窯避禍,只要被窯主收留,即可確保平安無事,至今在臨清當地還流傳著“打架上官窯”的俗語。

“在清代,皇帝還賜窯主黃馬褂,那可是一個家族至高無上的榮耀。”魏館長說。

嚴苛的製作技藝

景永祥是臨清貢磚的第四代傳人,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學做貢磚,幾十年下來,憑藉著父輩們的口傳心授和自己的潛心琢磨,掌握了最純正的貢磚燒製技藝。

"
在中國史學界,有“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一說,意思是歷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從富庶的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漂”過去的。其中,作為“住”的宮殿城池,營建所需的貢磚則主要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東臨清。

為什麼是臨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大興土木,臨清燒製的城磚被欽定為貢磚,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此後,北京皇城的陸續修繕與增建也一直延用臨清貢磚。毫不誇張地說,臨清貢磚撐起了現在的北京城。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故宮

當時,在北京已有磚瓦窯的情況下,建造皇家宮殿所需要的貢磚,為什麼還要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之遙的臨清燒造呢?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

原來,臨清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黃河水的反覆沖刷,留下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土沙黏適宜,細膩無雜質,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當地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為全國所獨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紫禁城

此外,臨清傍臨運河,運輸也很方便。據魏館長介紹,當時,除了專用運輸船之外,明清時期朝廷還規定路過臨清碼頭到京城的其他漕運船隻也要“義務捎帶貢磚”,通常官船必須捎帶貢磚40塊,民船、商船必須捎帶20塊,如有違者會遭重罰。

如今,在臨清當地仍保留著一些用貢磚建造的建築,最有名的當屬建於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舍利寶塔,雖然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但是這座60多米高的古塔如今仍然挺立在大運河河畔,牆體堅固如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舍利寶塔

登上張窯村西邊的運河大堤,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堤內河灘上有一個個微微隆起的土坎,魏館長告訴我們,它們都是官窯的遺址。在明清鼎盛時期,臨清運河兩岸的官窯總數有三百多座,綿延六七十里,十多萬窯工一起燒窯,場面蔚為壯觀。

在那個時候,一座官窯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窯場門兩側豎立的御賜的虎頭牌和黑紅棍,凡有私闖磚場或在窯場鬧事者,用黑紅棍打死,窯主可以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以,經常有因作奸犯科而被官府通緝者逃到臨清的官窯避禍,只要被窯主收留,即可確保平安無事,至今在臨清當地還流傳著“打架上官窯”的俗語。

“在清代,皇帝還賜窯主黃馬褂,那可是一個家族至高無上的榮耀。”魏館長說。

嚴苛的製作技藝

景永祥是臨清貢磚的第四代傳人,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學做貢磚,幾十年下來,憑藉著父輩們的口傳心授和自己的潛心琢磨,掌握了最純正的貢磚燒製技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景永祥

1996年,景永祥在臨清西陶屯建起了永祥貢磚廠,恢復了一度在臨清絕跡的貢磚生產 2008年,“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入選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清永祥貢磚廠也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技藝傳承示範基地,今年已經76歲的景永祥被評為該技藝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永祥貢磚廠的磚窯建在一條灌溉用的小河邊,一共有8座,看上去猶如8座小山。和普通的小紅磚廠不一樣,這裡沒有機器的轟鳴聲,工人們有的在往模具里扣磚坯,有的在清理磚窯準備燒新磚,有的守著正在燒磚的磚窯,隨時添煤,30多畝的生產場地顯得盡然有序,一點也不嘈雜。

"
在中國史學界,有“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一說,意思是歷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從富庶的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漂”過去的。其中,作為“住”的宮殿城池,營建所需的貢磚則主要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東臨清。

為什麼是臨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大興土木,臨清燒製的城磚被欽定為貢磚,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此後,北京皇城的陸續修繕與增建也一直延用臨清貢磚。毫不誇張地說,臨清貢磚撐起了現在的北京城。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故宮

當時,在北京已有磚瓦窯的情況下,建造皇家宮殿所需要的貢磚,為什麼還要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之遙的臨清燒造呢?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

原來,臨清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黃河水的反覆沖刷,留下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土沙黏適宜,細膩無雜質,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當地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為全國所獨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紫禁城

此外,臨清傍臨運河,運輸也很方便。據魏館長介紹,當時,除了專用運輸船之外,明清時期朝廷還規定路過臨清碼頭到京城的其他漕運船隻也要“義務捎帶貢磚”,通常官船必須捎帶貢磚40塊,民船、商船必須捎帶20塊,如有違者會遭重罰。

如今,在臨清當地仍保留著一些用貢磚建造的建築,最有名的當屬建於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舍利寶塔,雖然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但是這座60多米高的古塔如今仍然挺立在大運河河畔,牆體堅固如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舍利寶塔

登上張窯村西邊的運河大堤,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堤內河灘上有一個個微微隆起的土坎,魏館長告訴我們,它們都是官窯的遺址。在明清鼎盛時期,臨清運河兩岸的官窯總數有三百多座,綿延六七十里,十多萬窯工一起燒窯,場面蔚為壯觀。

在那個時候,一座官窯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窯場門兩側豎立的御賜的虎頭牌和黑紅棍,凡有私闖磚場或在窯場鬧事者,用黑紅棍打死,窯主可以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以,經常有因作奸犯科而被官府通緝者逃到臨清的官窯避禍,只要被窯主收留,即可確保平安無事,至今在臨清當地還流傳著“打架上官窯”的俗語。

“在清代,皇帝還賜窯主黃馬褂,那可是一個家族至高無上的榮耀。”魏館長說。

嚴苛的製作技藝

景永祥是臨清貢磚的第四代傳人,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學做貢磚,幾十年下來,憑藉著父輩們的口傳心授和自己的潛心琢磨,掌握了最純正的貢磚燒製技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景永祥

1996年,景永祥在臨清西陶屯建起了永祥貢磚廠,恢復了一度在臨清絕跡的貢磚生產 2008年,“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入選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清永祥貢磚廠也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技藝傳承示範基地,今年已經76歲的景永祥被評為該技藝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永祥貢磚廠的磚窯建在一條灌溉用的小河邊,一共有8座,看上去猶如8座小山。和普通的小紅磚廠不一樣,這裡沒有機器的轟鳴聲,工人們有的在往模具里扣磚坯,有的在清理磚窯準備燒新磚,有的守著正在燒磚的磚窯,隨時添煤,30多畝的生產場地顯得盡然有序,一點也不嘈雜。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身為董事長的景永祥穿著一雙土布鞋,頭髮和身上那件寬大的白襯衫差不多一樣白,他正挽著袖子指導一位工人扣磚坯,時不時地彎腰仔細看看。

他笑著告訴我們:“雖然如今什麼都用機器生產,但是製作傳統的臨清貢磚必須用手才行。一塊燒製好的大貢磚差不多有50斤,剛做好的磚坯接近70斤,我年紀大了,幹不動了,只好當個‘技術顧問’。”

在景永祥的身後,不時上演著這樣的場景:一位赤裸上身的壯漢從高高的泥堆上割下一大塊溼泥,接著掄起鋼叉剷起用力摔在地上,然後又剷起來接著摔,如此反覆十幾次之後,這塊泥被丟在一邊置之不理。

"
在中國史學界,有“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一說,意思是歷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從富庶的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漂”過去的。其中,作為“住”的宮殿城池,營建所需的貢磚則主要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東臨清。

為什麼是臨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大興土木,臨清燒製的城磚被欽定為貢磚,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此後,北京皇城的陸續修繕與增建也一直延用臨清貢磚。毫不誇張地說,臨清貢磚撐起了現在的北京城。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故宮

當時,在北京已有磚瓦窯的情況下,建造皇家宮殿所需要的貢磚,為什麼還要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之遙的臨清燒造呢?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

原來,臨清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黃河水的反覆沖刷,留下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土沙黏適宜,細膩無雜質,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當地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為全國所獨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紫禁城

此外,臨清傍臨運河,運輸也很方便。據魏館長介紹,當時,除了專用運輸船之外,明清時期朝廷還規定路過臨清碼頭到京城的其他漕運船隻也要“義務捎帶貢磚”,通常官船必須捎帶貢磚40塊,民船、商船必須捎帶20塊,如有違者會遭重罰。

如今,在臨清當地仍保留著一些用貢磚建造的建築,最有名的當屬建於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舍利寶塔,雖然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但是這座60多米高的古塔如今仍然挺立在大運河河畔,牆體堅固如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舍利寶塔

登上張窯村西邊的運河大堤,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堤內河灘上有一個個微微隆起的土坎,魏館長告訴我們,它們都是官窯的遺址。在明清鼎盛時期,臨清運河兩岸的官窯總數有三百多座,綿延六七十里,十多萬窯工一起燒窯,場面蔚為壯觀。

在那個時候,一座官窯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窯場門兩側豎立的御賜的虎頭牌和黑紅棍,凡有私闖磚場或在窯場鬧事者,用黑紅棍打死,窯主可以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以,經常有因作奸犯科而被官府通緝者逃到臨清的官窯避禍,只要被窯主收留,即可確保平安無事,至今在臨清當地還流傳著“打架上官窯”的俗語。

“在清代,皇帝還賜窯主黃馬褂,那可是一個家族至高無上的榮耀。”魏館長說。

嚴苛的製作技藝

景永祥是臨清貢磚的第四代傳人,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學做貢磚,幾十年下來,憑藉著父輩們的口傳心授和自己的潛心琢磨,掌握了最純正的貢磚燒製技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景永祥

1996年,景永祥在臨清西陶屯建起了永祥貢磚廠,恢復了一度在臨清絕跡的貢磚生產 2008年,“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入選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清永祥貢磚廠也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技藝傳承示範基地,今年已經76歲的景永祥被評為該技藝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永祥貢磚廠的磚窯建在一條灌溉用的小河邊,一共有8座,看上去猶如8座小山。和普通的小紅磚廠不一樣,這裡沒有機器的轟鳴聲,工人們有的在往模具里扣磚坯,有的在清理磚窯準備燒新磚,有的守著正在燒磚的磚窯,隨時添煤,30多畝的生產場地顯得盡然有序,一點也不嘈雜。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身為董事長的景永祥穿著一雙土布鞋,頭髮和身上那件寬大的白襯衫差不多一樣白,他正挽著袖子指導一位工人扣磚坯,時不時地彎腰仔細看看。

他笑著告訴我們:“雖然如今什麼都用機器生產,但是製作傳統的臨清貢磚必須用手才行。一塊燒製好的大貢磚差不多有50斤,剛做好的磚坯接近70斤,我年紀大了,幹不動了,只好當個‘技術顧問’。”

在景永祥的身後,不時上演著這樣的場景:一位赤裸上身的壯漢從高高的泥堆上割下一大塊溼泥,接著掄起鋼叉剷起用力摔在地上,然後又剷起來接著摔,如此反覆十幾次之後,這塊泥被丟在一邊置之不理。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醒泥

見我們看得一愣一愣的,景永祥說,這道工序叫醒泥,摔打一是為了把泥土“喚醒”,二是為了去除泥中的氣泡,使燒成的貢磚質地更加緊實。連對泥料的處理都如此講究,難怪臨清磚能成為御用之物。

事實上,除了醒泥,採用傳統技藝製作臨清貢磚還包括選土、碎土、澄泥、熟土、製坯、晾坯、驗坯、裝窯、焙燒、洇窯、出窯等20多道工序。並且每道工序極其講究,機器無法代替,全靠技藝精湛的匠人掌握。

“比如製坯,既是力氣活,又是技術活。一塊泥料重達七八十斤,沒點力氣舉都舉不起來。但是光有力氣還不行,扣坯的時候必須一次扣滿整個模具,四角四稜要填滿、填實,不能有任何缺陷。”

"
在中國史學界,有“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一說,意思是歷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從富庶的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漂”過去的。其中,作為“住”的宮殿城池,營建所需的貢磚則主要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東臨清。

為什麼是臨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大興土木,臨清燒製的城磚被欽定為貢磚,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此後,北京皇城的陸續修繕與增建也一直延用臨清貢磚。毫不誇張地說,臨清貢磚撐起了現在的北京城。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故宮

當時,在北京已有磚瓦窯的情況下,建造皇家宮殿所需要的貢磚,為什麼還要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之遙的臨清燒造呢?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

原來,臨清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黃河水的反覆沖刷,留下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土沙黏適宜,細膩無雜質,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當地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為全國所獨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紫禁城

此外,臨清傍臨運河,運輸也很方便。據魏館長介紹,當時,除了專用運輸船之外,明清時期朝廷還規定路過臨清碼頭到京城的其他漕運船隻也要“義務捎帶貢磚”,通常官船必須捎帶貢磚40塊,民船、商船必須捎帶20塊,如有違者會遭重罰。

如今,在臨清當地仍保留著一些用貢磚建造的建築,最有名的當屬建於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舍利寶塔,雖然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但是這座60多米高的古塔如今仍然挺立在大運河河畔,牆體堅固如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舍利寶塔

登上張窯村西邊的運河大堤,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堤內河灘上有一個個微微隆起的土坎,魏館長告訴我們,它們都是官窯的遺址。在明清鼎盛時期,臨清運河兩岸的官窯總數有三百多座,綿延六七十里,十多萬窯工一起燒窯,場面蔚為壯觀。

在那個時候,一座官窯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窯場門兩側豎立的御賜的虎頭牌和黑紅棍,凡有私闖磚場或在窯場鬧事者,用黑紅棍打死,窯主可以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以,經常有因作奸犯科而被官府通緝者逃到臨清的官窯避禍,只要被窯主收留,即可確保平安無事,至今在臨清當地還流傳著“打架上官窯”的俗語。

“在清代,皇帝還賜窯主黃馬褂,那可是一個家族至高無上的榮耀。”魏館長說。

嚴苛的製作技藝

景永祥是臨清貢磚的第四代傳人,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學做貢磚,幾十年下來,憑藉著父輩們的口傳心授和自己的潛心琢磨,掌握了最純正的貢磚燒製技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景永祥

1996年,景永祥在臨清西陶屯建起了永祥貢磚廠,恢復了一度在臨清絕跡的貢磚生產 2008年,“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入選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清永祥貢磚廠也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技藝傳承示範基地,今年已經76歲的景永祥被評為該技藝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永祥貢磚廠的磚窯建在一條灌溉用的小河邊,一共有8座,看上去猶如8座小山。和普通的小紅磚廠不一樣,這裡沒有機器的轟鳴聲,工人們有的在往模具里扣磚坯,有的在清理磚窯準備燒新磚,有的守著正在燒磚的磚窯,隨時添煤,30多畝的生產場地顯得盡然有序,一點也不嘈雜。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身為董事長的景永祥穿著一雙土布鞋,頭髮和身上那件寬大的白襯衫差不多一樣白,他正挽著袖子指導一位工人扣磚坯,時不時地彎腰仔細看看。

他笑著告訴我們:“雖然如今什麼都用機器生產,但是製作傳統的臨清貢磚必須用手才行。一塊燒製好的大貢磚差不多有50斤,剛做好的磚坯接近70斤,我年紀大了,幹不動了,只好當個‘技術顧問’。”

在景永祥的身後,不時上演著這樣的場景:一位赤裸上身的壯漢從高高的泥堆上割下一大塊溼泥,接著掄起鋼叉剷起用力摔在地上,然後又剷起來接著摔,如此反覆十幾次之後,這塊泥被丟在一邊置之不理。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醒泥

見我們看得一愣一愣的,景永祥說,這道工序叫醒泥,摔打一是為了把泥土“喚醒”,二是為了去除泥中的氣泡,使燒成的貢磚質地更加緊實。連對泥料的處理都如此講究,難怪臨清磚能成為御用之物。

事實上,除了醒泥,採用傳統技藝製作臨清貢磚還包括選土、碎土、澄泥、熟土、製坯、晾坯、驗坯、裝窯、焙燒、洇窯、出窯等20多道工序。並且每道工序極其講究,機器無法代替,全靠技藝精湛的匠人掌握。

“比如製坯,既是力氣活,又是技術活。一塊泥料重達七八十斤,沒點力氣舉都舉不起來。但是光有力氣還不行,扣坯的時候必須一次扣滿整個模具,四角四稜要填滿、填實,不能有任何缺陷。”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製坯

製作好的磚坯需要整齊碼放涼晒。以前,在涼晒磚坯時,工匠還要在上面蓋上戳印,標明燒造年代、督造官員、窯主和工匠姓名等,便於日後的工程監理,出了問題也能第一時間追查到責任人。

乾透的磚坯經過嚴格檢驗後,就可以裝窯焙燒了。

在以前,燒貢磚使用豆秸當燃料,因為豆秸油性大,火力很旺,燒出的磚青黑透綠,成色漂亮。如今,因為找不到充足的豆秸而改用煤當燃料。燒一窯磚通過需要1個月時間,不過燒到20多天的時候就要停火,幾天後等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再在窯頂封土,然後慢慢注水,開始洇窯。

正是因為有了洇窯這道工序,燒出來的貢磚才呈現出豆青色,溫潤如玉。

"
在中國史學界,有“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一說,意思是歷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從富庶的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漂”過去的。其中,作為“住”的宮殿城池,營建所需的貢磚則主要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東臨清。

為什麼是臨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大興土木,臨清燒製的城磚被欽定為貢磚,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此後,北京皇城的陸續修繕與增建也一直延用臨清貢磚。毫不誇張地說,臨清貢磚撐起了現在的北京城。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故宮

當時,在北京已有磚瓦窯的情況下,建造皇家宮殿所需要的貢磚,為什麼還要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之遙的臨清燒造呢?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

原來,臨清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黃河水的反覆沖刷,留下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土沙黏適宜,細膩無雜質,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當地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為全國所獨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紫禁城

此外,臨清傍臨運河,運輸也很方便。據魏館長介紹,當時,除了專用運輸船之外,明清時期朝廷還規定路過臨清碼頭到京城的其他漕運船隻也要“義務捎帶貢磚”,通常官船必須捎帶貢磚40塊,民船、商船必須捎帶20塊,如有違者會遭重罰。

如今,在臨清當地仍保留著一些用貢磚建造的建築,最有名的當屬建於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舍利寶塔,雖然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但是這座60多米高的古塔如今仍然挺立在大運河河畔,牆體堅固如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舍利寶塔

登上張窯村西邊的運河大堤,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堤內河灘上有一個個微微隆起的土坎,魏館長告訴我們,它們都是官窯的遺址。在明清鼎盛時期,臨清運河兩岸的官窯總數有三百多座,綿延六七十里,十多萬窯工一起燒窯,場面蔚為壯觀。

在那個時候,一座官窯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窯場門兩側豎立的御賜的虎頭牌和黑紅棍,凡有私闖磚場或在窯場鬧事者,用黑紅棍打死,窯主可以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以,經常有因作奸犯科而被官府通緝者逃到臨清的官窯避禍,只要被窯主收留,即可確保平安無事,至今在臨清當地還流傳著“打架上官窯”的俗語。

“在清代,皇帝還賜窯主黃馬褂,那可是一個家族至高無上的榮耀。”魏館長說。

嚴苛的製作技藝

景永祥是臨清貢磚的第四代傳人,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學做貢磚,幾十年下來,憑藉著父輩們的口傳心授和自己的潛心琢磨,掌握了最純正的貢磚燒製技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景永祥

1996年,景永祥在臨清西陶屯建起了永祥貢磚廠,恢復了一度在臨清絕跡的貢磚生產 2008年,“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入選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清永祥貢磚廠也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技藝傳承示範基地,今年已經76歲的景永祥被評為該技藝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永祥貢磚廠的磚窯建在一條灌溉用的小河邊,一共有8座,看上去猶如8座小山。和普通的小紅磚廠不一樣,這裡沒有機器的轟鳴聲,工人們有的在往模具里扣磚坯,有的在清理磚窯準備燒新磚,有的守著正在燒磚的磚窯,隨時添煤,30多畝的生產場地顯得盡然有序,一點也不嘈雜。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身為董事長的景永祥穿著一雙土布鞋,頭髮和身上那件寬大的白襯衫差不多一樣白,他正挽著袖子指導一位工人扣磚坯,時不時地彎腰仔細看看。

他笑著告訴我們:“雖然如今什麼都用機器生產,但是製作傳統的臨清貢磚必須用手才行。一塊燒製好的大貢磚差不多有50斤,剛做好的磚坯接近70斤,我年紀大了,幹不動了,只好當個‘技術顧問’。”

在景永祥的身後,不時上演著這樣的場景:一位赤裸上身的壯漢從高高的泥堆上割下一大塊溼泥,接著掄起鋼叉剷起用力摔在地上,然後又剷起來接著摔,如此反覆十幾次之後,這塊泥被丟在一邊置之不理。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醒泥

見我們看得一愣一愣的,景永祥說,這道工序叫醒泥,摔打一是為了把泥土“喚醒”,二是為了去除泥中的氣泡,使燒成的貢磚質地更加緊實。連對泥料的處理都如此講究,難怪臨清磚能成為御用之物。

事實上,除了醒泥,採用傳統技藝製作臨清貢磚還包括選土、碎土、澄泥、熟土、製坯、晾坯、驗坯、裝窯、焙燒、洇窯、出窯等20多道工序。並且每道工序極其講究,機器無法代替,全靠技藝精湛的匠人掌握。

“比如製坯,既是力氣活,又是技術活。一塊泥料重達七八十斤,沒點力氣舉都舉不起來。但是光有力氣還不行,扣坯的時候必須一次扣滿整個模具,四角四稜要填滿、填實,不能有任何缺陷。”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製坯

製作好的磚坯需要整齊碼放涼晒。以前,在涼晒磚坯時,工匠還要在上面蓋上戳印,標明燒造年代、督造官員、窯主和工匠姓名等,便於日後的工程監理,出了問題也能第一時間追查到責任人。

乾透的磚坯經過嚴格檢驗後,就可以裝窯焙燒了。

在以前,燒貢磚使用豆秸當燃料,因為豆秸油性大,火力很旺,燒出的磚青黑透綠,成色漂亮。如今,因為找不到充足的豆秸而改用煤當燃料。燒一窯磚通過需要1個月時間,不過燒到20多天的時候就要停火,幾天後等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再在窯頂封土,然後慢慢注水,開始洇窯。

正是因為有了洇窯這道工序,燒出來的貢磚才呈現出豆青色,溫潤如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臨清貢磚

景永祥說,什麼時候停火最關鍵,學問大得很,火候掌握不好,燒製出的貢磚質量便會大有不同。

“我都是通過聞煙味來確定停火的時間,當窯裡散發出來的煙聞起來‘香噴噴’的時候,就可以停火了。”

經過這樣一整套複雜的燒造工序,一塊臨清磚就誕生了。景永祥帶我們到一個剛剛燒製好的磚窯內,他隨手拿起了兩塊小青磚,互相敲了敲,聲音清脆悅耳,猶如銅音。

“只有咱們臨清磚才能敲出這麼好聽的聲音。”景永祥驕傲地說。

"
在中國史學界,有“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一說,意思是歷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從富庶的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漂”過去的。其中,作為“住”的宮殿城池,營建所需的貢磚則主要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東臨清。

為什麼是臨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大興土木,臨清燒製的城磚被欽定為貢磚,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此後,北京皇城的陸續修繕與增建也一直延用臨清貢磚。毫不誇張地說,臨清貢磚撐起了現在的北京城。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故宮

當時,在北京已有磚瓦窯的情況下,建造皇家宮殿所需要的貢磚,為什麼還要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之遙的臨清燒造呢?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

原來,臨清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黃河水的反覆沖刷,留下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土沙黏適宜,細膩無雜質,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當地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為全國所獨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紫禁城

此外,臨清傍臨運河,運輸也很方便。據魏館長介紹,當時,除了專用運輸船之外,明清時期朝廷還規定路過臨清碼頭到京城的其他漕運船隻也要“義務捎帶貢磚”,通常官船必須捎帶貢磚40塊,民船、商船必須捎帶20塊,如有違者會遭重罰。

如今,在臨清當地仍保留著一些用貢磚建造的建築,最有名的當屬建於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舍利寶塔,雖然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但是這座60多米高的古塔如今仍然挺立在大運河河畔,牆體堅固如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舍利寶塔

登上張窯村西邊的運河大堤,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堤內河灘上有一個個微微隆起的土坎,魏館長告訴我們,它們都是官窯的遺址。在明清鼎盛時期,臨清運河兩岸的官窯總數有三百多座,綿延六七十里,十多萬窯工一起燒窯,場面蔚為壯觀。

在那個時候,一座官窯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窯場門兩側豎立的御賜的虎頭牌和黑紅棍,凡有私闖磚場或在窯場鬧事者,用黑紅棍打死,窯主可以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以,經常有因作奸犯科而被官府通緝者逃到臨清的官窯避禍,只要被窯主收留,即可確保平安無事,至今在臨清當地還流傳著“打架上官窯”的俗語。

“在清代,皇帝還賜窯主黃馬褂,那可是一個家族至高無上的榮耀。”魏館長說。

嚴苛的製作技藝

景永祥是臨清貢磚的第四代傳人,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學做貢磚,幾十年下來,憑藉著父輩們的口傳心授和自己的潛心琢磨,掌握了最純正的貢磚燒製技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景永祥

1996年,景永祥在臨清西陶屯建起了永祥貢磚廠,恢復了一度在臨清絕跡的貢磚生產 2008年,“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入選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清永祥貢磚廠也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技藝傳承示範基地,今年已經76歲的景永祥被評為該技藝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永祥貢磚廠的磚窯建在一條灌溉用的小河邊,一共有8座,看上去猶如8座小山。和普通的小紅磚廠不一樣,這裡沒有機器的轟鳴聲,工人們有的在往模具里扣磚坯,有的在清理磚窯準備燒新磚,有的守著正在燒磚的磚窯,隨時添煤,30多畝的生產場地顯得盡然有序,一點也不嘈雜。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身為董事長的景永祥穿著一雙土布鞋,頭髮和身上那件寬大的白襯衫差不多一樣白,他正挽著袖子指導一位工人扣磚坯,時不時地彎腰仔細看看。

他笑著告訴我們:“雖然如今什麼都用機器生產,但是製作傳統的臨清貢磚必須用手才行。一塊燒製好的大貢磚差不多有50斤,剛做好的磚坯接近70斤,我年紀大了,幹不動了,只好當個‘技術顧問’。”

在景永祥的身後,不時上演著這樣的場景:一位赤裸上身的壯漢從高高的泥堆上割下一大塊溼泥,接著掄起鋼叉剷起用力摔在地上,然後又剷起來接著摔,如此反覆十幾次之後,這塊泥被丟在一邊置之不理。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醒泥

見我們看得一愣一愣的,景永祥說,這道工序叫醒泥,摔打一是為了把泥土“喚醒”,二是為了去除泥中的氣泡,使燒成的貢磚質地更加緊實。連對泥料的處理都如此講究,難怪臨清磚能成為御用之物。

事實上,除了醒泥,採用傳統技藝製作臨清貢磚還包括選土、碎土、澄泥、熟土、製坯、晾坯、驗坯、裝窯、焙燒、洇窯、出窯等20多道工序。並且每道工序極其講究,機器無法代替,全靠技藝精湛的匠人掌握。

“比如製坯,既是力氣活,又是技術活。一塊泥料重達七八十斤,沒點力氣舉都舉不起來。但是光有力氣還不行,扣坯的時候必須一次扣滿整個模具,四角四稜要填滿、填實,不能有任何缺陷。”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製坯

製作好的磚坯需要整齊碼放涼晒。以前,在涼晒磚坯時,工匠還要在上面蓋上戳印,標明燒造年代、督造官員、窯主和工匠姓名等,便於日後的工程監理,出了問題也能第一時間追查到責任人。

乾透的磚坯經過嚴格檢驗後,就可以裝窯焙燒了。

在以前,燒貢磚使用豆秸當燃料,因為豆秸油性大,火力很旺,燒出的磚青黑透綠,成色漂亮。如今,因為找不到充足的豆秸而改用煤當燃料。燒一窯磚通過需要1個月時間,不過燒到20多天的時候就要停火,幾天後等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再在窯頂封土,然後慢慢注水,開始洇窯。

正是因為有了洇窯這道工序,燒出來的貢磚才呈現出豆青色,溫潤如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臨清貢磚

景永祥說,什麼時候停火最關鍵,學問大得很,火候掌握不好,燒製出的貢磚質量便會大有不同。

“我都是通過聞煙味來確定停火的時間,當窯裡散發出來的煙聞起來‘香噴噴’的時候,就可以停火了。”

經過這樣一整套複雜的燒造工序,一塊臨清磚就誕生了。景永祥帶我們到一個剛剛燒製好的磚窯內,他隨手拿起了兩塊小青磚,互相敲了敲,聲音清脆悅耳,猶如銅音。

“只有咱們臨清磚才能敲出這麼好聽的聲音。”景永祥驕傲地說。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訂單大,但是不敢接

如今,永祥貢磚廠8個磚窯的年生產量達70萬塊,不過,相比每年接到的訂單,這樣的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很多時候,面對慕名前來訂購古法貢磚的客戶拋出的大額訂單,景永祥只好“忍痛割愛”。

2013年,臺兒莊古城啟動修復計劃,曾向永祥貢磚廠訂購300萬元的貢磚,不過由於磚廠產量有限,一時又無法擴大生產規模,無法在指定時間交貨,景永祥最終放棄了這個訂單。

"
在中國史學界,有“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一說,意思是歷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從富庶的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漂”過去的。其中,作為“住”的宮殿城池,營建所需的貢磚則主要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東臨清。

為什麼是臨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大興土木,臨清燒製的城磚被欽定為貢磚,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此後,北京皇城的陸續修繕與增建也一直延用臨清貢磚。毫不誇張地說,臨清貢磚撐起了現在的北京城。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故宮

當時,在北京已有磚瓦窯的情況下,建造皇家宮殿所需要的貢磚,為什麼還要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之遙的臨清燒造呢?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

原來,臨清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黃河水的反覆沖刷,留下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土沙黏適宜,細膩無雜質,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當地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為全國所獨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紫禁城

此外,臨清傍臨運河,運輸也很方便。據魏館長介紹,當時,除了專用運輸船之外,明清時期朝廷還規定路過臨清碼頭到京城的其他漕運船隻也要“義務捎帶貢磚”,通常官船必須捎帶貢磚40塊,民船、商船必須捎帶20塊,如有違者會遭重罰。

如今,在臨清當地仍保留著一些用貢磚建造的建築,最有名的當屬建於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舍利寶塔,雖然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但是這座60多米高的古塔如今仍然挺立在大運河河畔,牆體堅固如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舍利寶塔

登上張窯村西邊的運河大堤,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堤內河灘上有一個個微微隆起的土坎,魏館長告訴我們,它們都是官窯的遺址。在明清鼎盛時期,臨清運河兩岸的官窯總數有三百多座,綿延六七十里,十多萬窯工一起燒窯,場面蔚為壯觀。

在那個時候,一座官窯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窯場門兩側豎立的御賜的虎頭牌和黑紅棍,凡有私闖磚場或在窯場鬧事者,用黑紅棍打死,窯主可以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以,經常有因作奸犯科而被官府通緝者逃到臨清的官窯避禍,只要被窯主收留,即可確保平安無事,至今在臨清當地還流傳著“打架上官窯”的俗語。

“在清代,皇帝還賜窯主黃馬褂,那可是一個家族至高無上的榮耀。”魏館長說。

嚴苛的製作技藝

景永祥是臨清貢磚的第四代傳人,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學做貢磚,幾十年下來,憑藉著父輩們的口傳心授和自己的潛心琢磨,掌握了最純正的貢磚燒製技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景永祥

1996年,景永祥在臨清西陶屯建起了永祥貢磚廠,恢復了一度在臨清絕跡的貢磚生產 2008年,“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入選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清永祥貢磚廠也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技藝傳承示範基地,今年已經76歲的景永祥被評為該技藝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永祥貢磚廠的磚窯建在一條灌溉用的小河邊,一共有8座,看上去猶如8座小山。和普通的小紅磚廠不一樣,這裡沒有機器的轟鳴聲,工人們有的在往模具里扣磚坯,有的在清理磚窯準備燒新磚,有的守著正在燒磚的磚窯,隨時添煤,30多畝的生產場地顯得盡然有序,一點也不嘈雜。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身為董事長的景永祥穿著一雙土布鞋,頭髮和身上那件寬大的白襯衫差不多一樣白,他正挽著袖子指導一位工人扣磚坯,時不時地彎腰仔細看看。

他笑著告訴我們:“雖然如今什麼都用機器生產,但是製作傳統的臨清貢磚必須用手才行。一塊燒製好的大貢磚差不多有50斤,剛做好的磚坯接近70斤,我年紀大了,幹不動了,只好當個‘技術顧問’。”

在景永祥的身後,不時上演著這樣的場景:一位赤裸上身的壯漢從高高的泥堆上割下一大塊溼泥,接著掄起鋼叉剷起用力摔在地上,然後又剷起來接著摔,如此反覆十幾次之後,這塊泥被丟在一邊置之不理。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醒泥

見我們看得一愣一愣的,景永祥說,這道工序叫醒泥,摔打一是為了把泥土“喚醒”,二是為了去除泥中的氣泡,使燒成的貢磚質地更加緊實。連對泥料的處理都如此講究,難怪臨清磚能成為御用之物。

事實上,除了醒泥,採用傳統技藝製作臨清貢磚還包括選土、碎土、澄泥、熟土、製坯、晾坯、驗坯、裝窯、焙燒、洇窯、出窯等20多道工序。並且每道工序極其講究,機器無法代替,全靠技藝精湛的匠人掌握。

“比如製坯,既是力氣活,又是技術活。一塊泥料重達七八十斤,沒點力氣舉都舉不起來。但是光有力氣還不行,扣坯的時候必須一次扣滿整個模具,四角四稜要填滿、填實,不能有任何缺陷。”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製坯

製作好的磚坯需要整齊碼放涼晒。以前,在涼晒磚坯時,工匠還要在上面蓋上戳印,標明燒造年代、督造官員、窯主和工匠姓名等,便於日後的工程監理,出了問題也能第一時間追查到責任人。

乾透的磚坯經過嚴格檢驗後,就可以裝窯焙燒了。

在以前,燒貢磚使用豆秸當燃料,因為豆秸油性大,火力很旺,燒出的磚青黑透綠,成色漂亮。如今,因為找不到充足的豆秸而改用煤當燃料。燒一窯磚通過需要1個月時間,不過燒到20多天的時候就要停火,幾天後等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再在窯頂封土,然後慢慢注水,開始洇窯。

正是因為有了洇窯這道工序,燒出來的貢磚才呈現出豆青色,溫潤如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臨清貢磚

景永祥說,什麼時候停火最關鍵,學問大得很,火候掌握不好,燒製出的貢磚質量便會大有不同。

“我都是通過聞煙味來確定停火的時間,當窯裡散發出來的煙聞起來‘香噴噴’的時候,就可以停火了。”

經過這樣一整套複雜的燒造工序,一塊臨清磚就誕生了。景永祥帶我們到一個剛剛燒製好的磚窯內,他隨手拿起了兩塊小青磚,互相敲了敲,聲音清脆悅耳,猶如銅音。

“只有咱們臨清磚才能敲出這麼好聽的聲音。”景永祥驕傲地說。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訂單大,但是不敢接

如今,永祥貢磚廠8個磚窯的年生產量達70萬塊,不過,相比每年接到的訂單,這樣的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很多時候,面對慕名前來訂購古法貢磚的客戶拋出的大額訂單,景永祥只好“忍痛割愛”。

2013年,臺兒莊古城啟動修復計劃,曾向永祥貢磚廠訂購300萬元的貢磚,不過由於磚廠產量有限,一時又無法擴大生產規模,無法在指定時間交貨,景永祥最終放棄了這個訂單。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清末以後,隨著北京城建設基本結束,失去“政府採購”的臨清貢磚一時斷了銷路,各大官窯紛紛停窯。到了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期間,故宮、天壇等古建築先後展開維修,派人到臨清購買青磚,結果失望而歸,因為歷史上曾經名震全國的臨清貢磚,當時已經沒人再燒。

進入90年代後,全國各地都開始重視古建築的修繕與保護,甚至有的地方乾脆興建仿古建築,由此催生了一個逐漸龐大的青磚市場。

"
在中國史學界,有“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一說,意思是歷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從富庶的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漂”過去的。其中,作為“住”的宮殿城池,營建所需的貢磚則主要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東臨清。

為什麼是臨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大興土木,臨清燒製的城磚被欽定為貢磚,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此後,北京皇城的陸續修繕與增建也一直延用臨清貢磚。毫不誇張地說,臨清貢磚撐起了現在的北京城。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故宮

當時,在北京已有磚瓦窯的情況下,建造皇家宮殿所需要的貢磚,為什麼還要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之遙的臨清燒造呢?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

原來,臨清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黃河水的反覆沖刷,留下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土沙黏適宜,細膩無雜質,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當地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為全國所獨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紫禁城

此外,臨清傍臨運河,運輸也很方便。據魏館長介紹,當時,除了專用運輸船之外,明清時期朝廷還規定路過臨清碼頭到京城的其他漕運船隻也要“義務捎帶貢磚”,通常官船必須捎帶貢磚40塊,民船、商船必須捎帶20塊,如有違者會遭重罰。

如今,在臨清當地仍保留著一些用貢磚建造的建築,最有名的當屬建於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舍利寶塔,雖然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但是這座60多米高的古塔如今仍然挺立在大運河河畔,牆體堅固如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舍利寶塔

登上張窯村西邊的運河大堤,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堤內河灘上有一個個微微隆起的土坎,魏館長告訴我們,它們都是官窯的遺址。在明清鼎盛時期,臨清運河兩岸的官窯總數有三百多座,綿延六七十里,十多萬窯工一起燒窯,場面蔚為壯觀。

在那個時候,一座官窯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窯場門兩側豎立的御賜的虎頭牌和黑紅棍,凡有私闖磚場或在窯場鬧事者,用黑紅棍打死,窯主可以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以,經常有因作奸犯科而被官府通緝者逃到臨清的官窯避禍,只要被窯主收留,即可確保平安無事,至今在臨清當地還流傳著“打架上官窯”的俗語。

“在清代,皇帝還賜窯主黃馬褂,那可是一個家族至高無上的榮耀。”魏館長說。

嚴苛的製作技藝

景永祥是臨清貢磚的第四代傳人,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學做貢磚,幾十年下來,憑藉著父輩們的口傳心授和自己的潛心琢磨,掌握了最純正的貢磚燒製技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景永祥

1996年,景永祥在臨清西陶屯建起了永祥貢磚廠,恢復了一度在臨清絕跡的貢磚生產 2008年,“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入選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清永祥貢磚廠也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技藝傳承示範基地,今年已經76歲的景永祥被評為該技藝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永祥貢磚廠的磚窯建在一條灌溉用的小河邊,一共有8座,看上去猶如8座小山。和普通的小紅磚廠不一樣,這裡沒有機器的轟鳴聲,工人們有的在往模具里扣磚坯,有的在清理磚窯準備燒新磚,有的守著正在燒磚的磚窯,隨時添煤,30多畝的生產場地顯得盡然有序,一點也不嘈雜。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身為董事長的景永祥穿著一雙土布鞋,頭髮和身上那件寬大的白襯衫差不多一樣白,他正挽著袖子指導一位工人扣磚坯,時不時地彎腰仔細看看。

他笑著告訴我們:“雖然如今什麼都用機器生產,但是製作傳統的臨清貢磚必須用手才行。一塊燒製好的大貢磚差不多有50斤,剛做好的磚坯接近70斤,我年紀大了,幹不動了,只好當個‘技術顧問’。”

在景永祥的身後,不時上演著這樣的場景:一位赤裸上身的壯漢從高高的泥堆上割下一大塊溼泥,接著掄起鋼叉剷起用力摔在地上,然後又剷起來接著摔,如此反覆十幾次之後,這塊泥被丟在一邊置之不理。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醒泥

見我們看得一愣一愣的,景永祥說,這道工序叫醒泥,摔打一是為了把泥土“喚醒”,二是為了去除泥中的氣泡,使燒成的貢磚質地更加緊實。連對泥料的處理都如此講究,難怪臨清磚能成為御用之物。

事實上,除了醒泥,採用傳統技藝製作臨清貢磚還包括選土、碎土、澄泥、熟土、製坯、晾坯、驗坯、裝窯、焙燒、洇窯、出窯等20多道工序。並且每道工序極其講究,機器無法代替,全靠技藝精湛的匠人掌握。

“比如製坯,既是力氣活,又是技術活。一塊泥料重達七八十斤,沒點力氣舉都舉不起來。但是光有力氣還不行,扣坯的時候必須一次扣滿整個模具,四角四稜要填滿、填實,不能有任何缺陷。”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製坯

製作好的磚坯需要整齊碼放涼晒。以前,在涼晒磚坯時,工匠還要在上面蓋上戳印,標明燒造年代、督造官員、窯主和工匠姓名等,便於日後的工程監理,出了問題也能第一時間追查到責任人。

乾透的磚坯經過嚴格檢驗後,就可以裝窯焙燒了。

在以前,燒貢磚使用豆秸當燃料,因為豆秸油性大,火力很旺,燒出的磚青黑透綠,成色漂亮。如今,因為找不到充足的豆秸而改用煤當燃料。燒一窯磚通過需要1個月時間,不過燒到20多天的時候就要停火,幾天後等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再在窯頂封土,然後慢慢注水,開始洇窯。

正是因為有了洇窯這道工序,燒出來的貢磚才呈現出豆青色,溫潤如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臨清貢磚

景永祥說,什麼時候停火最關鍵,學問大得很,火候掌握不好,燒製出的貢磚質量便會大有不同。

“我都是通過聞煙味來確定停火的時間,當窯裡散發出來的煙聞起來‘香噴噴’的時候,就可以停火了。”

經過這樣一整套複雜的燒造工序,一塊臨清磚就誕生了。景永祥帶我們到一個剛剛燒製好的磚窯內,他隨手拿起了兩塊小青磚,互相敲了敲,聲音清脆悅耳,猶如銅音。

“只有咱們臨清磚才能敲出這麼好聽的聲音。”景永祥驕傲地說。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訂單大,但是不敢接

如今,永祥貢磚廠8個磚窯的年生產量達70萬塊,不過,相比每年接到的訂單,這樣的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很多時候,面對慕名前來訂購古法貢磚的客戶拋出的大額訂單,景永祥只好“忍痛割愛”。

2013年,臺兒莊古城啟動修復計劃,曾向永祥貢磚廠訂購300萬元的貢磚,不過由於磚廠產量有限,一時又無法擴大生產規模,無法在指定時間交貨,景永祥最終放棄了這個訂單。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清末以後,隨著北京城建設基本結束,失去“政府採購”的臨清貢磚一時斷了銷路,各大官窯紛紛停窯。到了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期間,故宮、天壇等古建築先後展開維修,派人到臨清購買青磚,結果失望而歸,因為歷史上曾經名震全國的臨清貢磚,當時已經沒人再燒。

進入90年代後,全國各地都開始重視古建築的修繕與保護,甚至有的地方乾脆興建仿古建築,由此催生了一個逐漸龐大的青磚市場。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景永祥曾向當地政府申請徵地,不過,因為磚廠四周都是受保護的耕地,因此報告提交了幾次都沒有批准下來。

“臨清貢磚一直採用純手工製作,至今也無法採用機械化生產,只能靠新建磚窯來提高產量,如果徵不了地,一切都是空談。”

更讓景永祥感到不是滋味的是:一方面,由於場地限制等原因不能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眼看許多大單找上門來也不敢接;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前景看好,臨清又冒出了好幾家青磚廠,部分企業急功近利不按照傳統工藝進行生產,不僅大大降低了所產青磚的質量,並且靠打低價牌相互搶生意。

"
在中國史學界,有“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一說,意思是歷史上京城皇族的衣食住行所需,大都是從富庶的江南地區通過大運河“漂”過去的。其中,作為“住”的宮殿城池,營建所需的貢磚則主要來自京杭大運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山東臨清。

為什麼是臨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大興土木,臨清燒製的城磚被欽定為貢磚,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此後,北京皇城的陸續修繕與增建也一直延用臨清貢磚。毫不誇張地說,臨清貢磚撐起了現在的北京城。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故宮

當時,在北京已有磚瓦窯的情況下,建造皇家宮殿所需要的貢磚,為什麼還要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之遙的臨清燒造呢?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

原來,臨清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黃河水的反覆沖刷,留下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土沙黏適宜,細膩無雜質,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當地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為全國所獨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紫禁城

此外,臨清傍臨運河,運輸也很方便。據魏館長介紹,當時,除了專用運輸船之外,明清時期朝廷還規定路過臨清碼頭到京城的其他漕運船隻也要“義務捎帶貢磚”,通常官船必須捎帶貢磚40塊,民船、商船必須捎帶20塊,如有違者會遭重罰。

如今,在臨清當地仍保留著一些用貢磚建造的建築,最有名的當屬建於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舍利寶塔,雖然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但是這座60多米高的古塔如今仍然挺立在大運河河畔,牆體堅固如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舍利寶塔

登上張窯村西邊的運河大堤,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堤內河灘上有一個個微微隆起的土坎,魏館長告訴我們,它們都是官窯的遺址。在明清鼎盛時期,臨清運河兩岸的官窯總數有三百多座,綿延六七十里,十多萬窯工一起燒窯,場面蔚為壯觀。

在那個時候,一座官窯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窯場門兩側豎立的御賜的虎頭牌和黑紅棍,凡有私闖磚場或在窯場鬧事者,用黑紅棍打死,窯主可以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以,經常有因作奸犯科而被官府通緝者逃到臨清的官窯避禍,只要被窯主收留,即可確保平安無事,至今在臨清當地還流傳著“打架上官窯”的俗語。

“在清代,皇帝還賜窯主黃馬褂,那可是一個家族至高無上的榮耀。”魏館長說。

嚴苛的製作技藝

景永祥是臨清貢磚的第四代傳人,他從十幾歲開始就學做貢磚,幾十年下來,憑藉著父輩們的口傳心授和自己的潛心琢磨,掌握了最純正的貢磚燒製技藝。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景永祥

1996年,景永祥在臨清西陶屯建起了永祥貢磚廠,恢復了一度在臨清絕跡的貢磚生產 2008年,“臨清貢磚燒製技藝”入選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清永祥貢磚廠也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技藝傳承示範基地,今年已經76歲的景永祥被評為該技藝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永祥貢磚廠的磚窯建在一條灌溉用的小河邊,一共有8座,看上去猶如8座小山。和普通的小紅磚廠不一樣,這裡沒有機器的轟鳴聲,工人們有的在往模具里扣磚坯,有的在清理磚窯準備燒新磚,有的守著正在燒磚的磚窯,隨時添煤,30多畝的生產場地顯得盡然有序,一點也不嘈雜。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身為董事長的景永祥穿著一雙土布鞋,頭髮和身上那件寬大的白襯衫差不多一樣白,他正挽著袖子指導一位工人扣磚坯,時不時地彎腰仔細看看。

他笑著告訴我們:“雖然如今什麼都用機器生產,但是製作傳統的臨清貢磚必須用手才行。一塊燒製好的大貢磚差不多有50斤,剛做好的磚坯接近70斤,我年紀大了,幹不動了,只好當個‘技術顧問’。”

在景永祥的身後,不時上演著這樣的場景:一位赤裸上身的壯漢從高高的泥堆上割下一大塊溼泥,接著掄起鋼叉剷起用力摔在地上,然後又剷起來接著摔,如此反覆十幾次之後,這塊泥被丟在一邊置之不理。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醒泥

見我們看得一愣一愣的,景永祥說,這道工序叫醒泥,摔打一是為了把泥土“喚醒”,二是為了去除泥中的氣泡,使燒成的貢磚質地更加緊實。連對泥料的處理都如此講究,難怪臨清磚能成為御用之物。

事實上,除了醒泥,採用傳統技藝製作臨清貢磚還包括選土、碎土、澄泥、熟土、製坯、晾坯、驗坯、裝窯、焙燒、洇窯、出窯等20多道工序。並且每道工序極其講究,機器無法代替,全靠技藝精湛的匠人掌握。

“比如製坯,既是力氣活,又是技術活。一塊泥料重達七八十斤,沒點力氣舉都舉不起來。但是光有力氣還不行,扣坯的時候必須一次扣滿整個模具,四角四稜要填滿、填實,不能有任何缺陷。”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製坯

製作好的磚坯需要整齊碼放涼晒。以前,在涼晒磚坯時,工匠還要在上面蓋上戳印,標明燒造年代、督造官員、窯主和工匠姓名等,便於日後的工程監理,出了問題也能第一時間追查到責任人。

乾透的磚坯經過嚴格檢驗後,就可以裝窯焙燒了。

在以前,燒貢磚使用豆秸當燃料,因為豆秸油性大,火力很旺,燒出的磚青黑透綠,成色漂亮。如今,因為找不到充足的豆秸而改用煤當燃料。燒一窯磚通過需要1個月時間,不過燒到20多天的時候就要停火,幾天後等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再在窯頂封土,然後慢慢注水,開始洇窯。

正是因為有了洇窯這道工序,燒出來的貢磚才呈現出豆青色,溫潤如玉。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臨清貢磚

景永祥說,什麼時候停火最關鍵,學問大得很,火候掌握不好,燒製出的貢磚質量便會大有不同。

“我都是通過聞煙味來確定停火的時間,當窯裡散發出來的煙聞起來‘香噴噴’的時候,就可以停火了。”

經過這樣一整套複雜的燒造工序,一塊臨清磚就誕生了。景永祥帶我們到一個剛剛燒製好的磚窯內,他隨手拿起了兩塊小青磚,互相敲了敲,聲音清脆悅耳,猶如銅音。

“只有咱們臨清磚才能敲出這麼好聽的聲音。”景永祥驕傲地說。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訂單大,但是不敢接

如今,永祥貢磚廠8個磚窯的年生產量達70萬塊,不過,相比每年接到的訂單,這樣的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很多時候,面對慕名前來訂購古法貢磚的客戶拋出的大額訂單,景永祥只好“忍痛割愛”。

2013年,臺兒莊古城啟動修復計劃,曾向永祥貢磚廠訂購300萬元的貢磚,不過由於磚廠產量有限,一時又無法擴大生產規模,無法在指定時間交貨,景永祥最終放棄了這個訂單。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清末以後,隨著北京城建設基本結束,失去“政府採購”的臨清貢磚一時斷了銷路,各大官窯紛紛停窯。到了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期間,故宮、天壇等古建築先後展開維修,派人到臨清購買青磚,結果失望而歸,因為歷史上曾經名震全國的臨清貢磚,當時已經沒人再燒。

進入90年代後,全國各地都開始重視古建築的修繕與保護,甚至有的地方乾脆興建仿古建築,由此催生了一個逐漸龐大的青磚市場。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景永祥曾向當地政府申請徵地,不過,因為磚廠四周都是受保護的耕地,因此報告提交了幾次都沒有批准下來。

“臨清貢磚一直採用純手工製作,至今也無法採用機械化生產,只能靠新建磚窯來提高產量,如果徵不了地,一切都是空談。”

更讓景永祥感到不是滋味的是:一方面,由於場地限制等原因不能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眼看許多大單找上門來也不敢接;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前景看好,臨清又冒出了好幾家青磚廠,部分企業急功近利不按照傳統工藝進行生產,不僅大大降低了所產青磚的質量,並且靠打低價牌相互搶生意。

臨清的貢磚,北京的城

以前燒製的臨清貢磚

僅靠一家貢磚廠,僅靠父傳子、師傳徒的家族式的傳播方式來延續臨清貢磚製作技藝,從長遠來看,其傳承結局也讓人堪憂。

頭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榮譽,腳踩得天獨厚的制磚泥料,肩扛“撐起北京皇城”的盛譽,恰逢全國各地興建仿古建築的商機……很多人都會據此推斷,臨清貢磚一定能快速做大做強。

然而這種“順理成章”的想象,常常被現實擊得粉碎。縱觀全國,任何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產業化,背後都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如果僅靠民間傳人自發闖市場,很難做大、做強。

臨清貢磚,這門傳承了數百年的民間技藝,正期待著煥發新生。

文 |謝凱 
圖 |袁培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