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靈石縣城的“泮池”


話說靈石縣城的“泮池”

舊靈石縣城“靈石中學”北牆外西北角有一個很大很深的池塘,常年積滿了水。池塘四周樹木茂盛,青草遍地,青蛙棲息在池塘和岸邊的草叢中,不時地跳躍和泅水,併發出“嘎哇”“嘎哇”的響亮叫聲。人們都習慣把這個池塘稱作“泮池”。2013年7月20日,原靈石一中校長燕寶琛在電話中和我商榷此事說:“‘’泮池’是古代學宮前的水池,靈石縣城的這個滲水池塘怎麼也叫‘泮池’呢?”

為討個究竟,我們進行了一番考證——

不是“泮池”,就是一個水池子

民國23年(1934)《靈石縣誌》卷一記載:“乾龍池在學西北隅,因築城取土,遂成深池,堪輿家謂,宜引水以補風氣,萬曆乙亥,知縣白夏自學東導水,環繞西南,流注池內,且通城下暗渠,再引汾水注入,足備兵患,士民便之,今改曰化龍池。”這段文字記載告訴我們,此處原來就有一個水池,名乾龍池,是在明萬曆乙亥年(1575),因築城取土挖成了深池。

話說靈石縣城的“泮池”

隋開皇十年(590),隋文帝駕幸太原,傍河開道獲一石,有文“大道永吉”四字,以為瑞,即在瑞石其地建城,立靈石縣。城週三裡,四周城牆“高二丈,厚八尺”。明萬曆乙亥年(1575)山水暴漲入城,城牆倒塌,知縣白夏組織百姓在乾龍池中取土修城,將該池挖成深坑,由於池大坑深,用百姓的話說是“漏了地氣”,知縣白夏便將城內之水和汾河之水注入池內,一方面以補風水,另一方面供士兵和人民方便用水,並將乾龍池改名為化龍池。

由此可證,舊靈石縣城“靈石中學”北牆外西北處的那個很大很深的池塘,就是一個蓄水的水池子。多年來,人們一直把這個水池子稱做“泮池”,其實這是誤傳。這個水池子根本不是封建時代有專門意義的“泮池”,就是一個普通的水池子!但是,為什麼會稱做“泮池”,而不叫其他名字,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當年的老百姓或老百姓的父母官為了尋求吉利,有意把這個蓄水池子起名為與孔老夫子有密切關係的“泮池”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泮池就在文廟院內

舊時,為紀念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孔子,各府縣都修建孔廟。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為文宣王,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以後稱“文廟”。孔廟即文廟,又稱學宮,也稱泮宮。靈石中學校址就設在原靈石縣城的“文廟”。

話說靈石縣城的“泮池”


話說靈石縣城的“泮池”

靈石文廟在舊縣城西街,元大德十一年(1307)縣尹(知縣)韓敦武建。明洪武十六年(1383)知縣李尚文(濟南人)修。景泰間知縣範寧增修。正德間(1506~1522)毀於寇,知縣孫璲(韓城人)重修。萬曆三年(1574)山水入城,浸漂磚石,知縣白夏重修。崇禎九年(1636)知縣趙一龍(遼東人)復修。以後任職知縣歷代迭加增修。

雖歷經滄桑,但靈石文廟頗具規模。民國23年(1934)《靈石縣誌·學宮圖》就顯示了文廟的氣魄輝煌。進入文廟,迎面有一照壁,後一小院為“櫺星門”,東為鼓樓,西為鐘樓,穿過“櫺星門”便是泮池(縣誌有圖示)。

話說靈石縣城的“泮池”

泮池又稱泮水,是古代學宮前的水池,狀如半月形,上面修有一座小石橋,這就是“狀元橋”。狀元橋拱形橫於泮池之上,取彎弓射箭之意。相傳古代學子來孔廟祭祀時,沒有功名的,只能繞池而走;而有功名的士子,即可過狀元橋。

話說靈石縣城的“泮池”

走過泮池,穿“㦸門”,便看到一座磚木結構的高大房屋,這就是大成殿。大成殿就是孔子廟的大殿。大成殿修建在高出地面半人多高的用上好青石鋪就的寬闊平展的很大很大的青石臺上,殿前的青石臺(就是人們稱作的大臺階)為“杏壇”(注:因孔子講學處環植以杏,故取“杏壇”之名),傳為孔子講學處。大成殿宏偉氣派,琉璃屋頂,富麗堂皇,簷角屋脊上裝飾排列著很多飛禽走獸,顯得十分氣魄。

話說靈石縣城的“泮池”

大成殿

大成殿前是一塊供人們活動的空地。大成殿東側為司庫,西側為司廚,其後(北面)建有明倫堂、崇聖殿、教諭住宅及尊經閣、敬一亭等建築。經縣誌資料圖文證實,泮池就在文廟院內,就在靈石中學校內。

絆池、狀元橋深深印在記憶裡

在1952~1953年期間,我曾去掛著“靈石縣初級中學校”牌子的“文廟”院玩耍。我記得,從三樂巷九號院出來,經過城隍廟(即人民會議場),順著學宮巷往南走,沿著高高的文廟圍牆一直走到南街一條衚衕西口時沿牆西拐,才看到了文廟的大門。那時文廟外的地面地勢高,學校地勢低,走下幾個青石臺階才進了校門。校門很高很大,圓形大門兩邊各有一個影壁,進了學校大門,繞過照壁,看見一個水池子上有一座用精美青石修建的小石橋,我便歡跳著躍過石橋,走進了院子。由於當時年齡小,不懂事,根本不知道那個水池子就是泮池,更不知道水池子上的那座小石橋就是狀元橋。隨著年齡的增大,知識的增多,歷史的事情也知道了一些,泮池和狀元橋便深深地印記在腦海裡。

既然泮池就在文廟內,也就是說泮池就在靈石中學院內,為什麼許多老師和學生卻沒有看見過泮池呢?其原因就是學校改造,學校校門改開於面向西街,關閉了舊日的南門,泮池處從此閒空,無人問津,後來變成了養豬場和垃圾地,到1999年舊城改造,學校全部被拆除。

作者:樑佳華 燕寶琛

來源:史志山西

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