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原標題:交叉持股鈴木 豐田在想什麼?

短期來看,吞併是不存在的,但是長期來看,一旦豐田在印度市場強大起來或者雙方達成意願,這種可能也許會變成現實。

近日,豐田與鈴木再次達成交叉持股合作。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原標題:交叉持股鈴木 豐田在想什麼?

短期來看,吞併是不存在的,但是長期來看,一旦豐田在印度市場強大起來或者雙方達成意願,這種可能也許會變成現實。

近日,豐田與鈴木再次達成交叉持股合作。

交叉持股鈴木 豐田欲吞併還是另有所圖?

豐田將支付近960億日元收購鈴木4.94%股份,而鈴木也將收購價值約480億日元的豐田股份(約週四收盤市值的0.24%)。

此次達成戰略合作將圍繞新領域構建並深化合作關係,但仍然是競爭者關係,自動駕駛汽車作為此次合作重點關注領域之一。

從技術交換到交叉持股,豐田真如外界所說的那樣,在進一步吞噬鈴木嗎?

本文將從兩次合作中窺探,豐田是否真有此野心。

交叉持股到自動駕駛開發 鈴木會不會逐漸淪陷?

首先從此次交叉持股來看,豐田在股份持有上佔優勢,豐田也有可能會參與鈴木的部分公司層面的管理。 這對於熟悉鈴木公司的管理、運作上來看,無疑是以後收購的籌碼。

但是,豐田中國新聞發言人表示:目前雙方沒有互派管理層的考慮,仍為獨立公司。

此外,從此次合作的自動駕駛來說,也是豐田處於商業化的考慮。

外媒消息稱,豐田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方向計劃率先在殘疾人士領域實現開端,輔助駕駛。

如果計劃是為殘疾人所設計的輔助駕駛車輛,那麼車型上來說,小型車可能是比較現實的。 畢竟從應用場景上來看,一個人使用的情況下可能小型車更為合理。

除此之外,豐田和鈴木都願意為自動駕駛做投資。

鈴木早就表示將200億日元的收益用來開發自動駕駛在內的新技術,此外,8月23日鈴木公開宣佈將投資250億日元收購靜岡縣一塊生產基地,主要研發小型車,重點突破混合動力和純電動等新能源汽車技術,佈局面向未來的電動化和自動駕駛業務。

從投入的角度來看,鈴木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決心很明顯,但是在資金實力方面,確實與豐田存在懸殊,豐田2019年研發預算為鈴木的幾倍。

從資金上來看,鈴木更像是背靠了一個大樹。但是從商業化來看,兩者似乎是平等的。

另一方面,豐田要成立自動駕駛聯盟,也需要鈴木這樣的夥伴。

包括豐田先後聯合亞馬遜、滴滴、馬自達、必勝客和優步,還收購大發,除了佈局出行服務領域,更多的是為了集結多股力量,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更快地實現商業化。

這一方面,豐田似乎是感受到了歐洲企業的發展野心。

在自動駕駛領域,合作也是眾多企業的首選模式。

寶馬聯合英特爾、Mobileye成立自動駕駛聯盟,後引入系統集成商德爾福,寶馬負責駕駛控制、動力學、功能性安全評估、原型車生產等,英特爾研發計算機視覺,德爾福則將三者的解決方案集成到自動駕駛平臺中,此外還提供硬件及定製業務和應用。

大眾則聯合英偉達、博世、大陸、Aquantia成立自動駕駛汽車聯盟網絡(簡稱NAV “”),目標就是促進標準化,標準化的內容是AVS需要處理來自各傳感器數據所需的高帶寬數據傳輸,並提供安全性通用程序和要求。

通過聯盟來發揮各自技術優勢,從而建立一個完整的自動駕駛平臺,似乎是眾多企業的共識。

不少研究人員表示,自動駕駛技術要實現成熟運用,首要任務是在技術逐步實現的前提下,率先制定符合自身技術發展路線的商業化模式。

技術方面的實現,光靠主機廠的話似乎有一定困難,所以合縱連橫是比較合理的方式。

畢竟在整體格局尚未形成的大背景下,誰技術過硬,團隊夠強大,資金和政策就會往哪邊倒,這對於實現自動駕駛商業化,無疑是一種優勢。

豐田與鈴木在技術、股份、資金上的深度融合,對豐田來說是錦上添花,但是對於鈴木來說,會不會形成某種依賴呢?

而這種依賴,最後又會變成豐田吞併鈴木的籌碼嗎?

混動技術換市場鈴木並不佔優勢

鈴木一向以小型汽車和摩托車著名,在小型車領域積累的技術和用戶群體相對比較深厚。 而印度市場作為鈴木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它在印度的佔有率超過30%。

但是隨著全球汽車市場遇冷,鈴木在印度的市場佔比逐漸走低,2019年4-6月,印度市場銳減20%。

為了提振印度市場低迷的銷量,鈴木此前決定發佈一款新微型四輪SUV,這也是鈴木35年來首次發佈SUV車型。 該款SUV配備了混動系統,百公里油耗僅3升。 混動系統就是此前鈴木與豐田一攬子合作中,豐田向鈴木提供的。

此外,除了在全球範圍內向鈴木供應混動車系統外,豐田還將自2020年起為鈴木在歐洲代工SUV等混動車型。

當然,技術和代工不是無條件提供的,豐田的意圖也是比較明顯的。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原標題:交叉持股鈴木 豐田在想什麼?

短期來看,吞併是不存在的,但是長期來看,一旦豐田在印度市場強大起來或者雙方達成意願,這種可能也許會變成現實。

近日,豐田與鈴木再次達成交叉持股合作。

交叉持股鈴木 豐田欲吞併還是另有所圖?

豐田將支付近960億日元收購鈴木4.94%股份,而鈴木也將收購價值約480億日元的豐田股份(約週四收盤市值的0.24%)。

此次達成戰略合作將圍繞新領域構建並深化合作關係,但仍然是競爭者關係,自動駕駛汽車作為此次合作重點關注領域之一。

從技術交換到交叉持股,豐田真如外界所說的那樣,在進一步吞噬鈴木嗎?

本文將從兩次合作中窺探,豐田是否真有此野心。

交叉持股到自動駕駛開發 鈴木會不會逐漸淪陷?

首先從此次交叉持股來看,豐田在股份持有上佔優勢,豐田也有可能會參與鈴木的部分公司層面的管理。 這對於熟悉鈴木公司的管理、運作上來看,無疑是以後收購的籌碼。

但是,豐田中國新聞發言人表示:目前雙方沒有互派管理層的考慮,仍為獨立公司。

此外,從此次合作的自動駕駛來說,也是豐田處於商業化的考慮。

外媒消息稱,豐田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方向計劃率先在殘疾人士領域實現開端,輔助駕駛。

如果計劃是為殘疾人所設計的輔助駕駛車輛,那麼車型上來說,小型車可能是比較現實的。 畢竟從應用場景上來看,一個人使用的情況下可能小型車更為合理。

除此之外,豐田和鈴木都願意為自動駕駛做投資。

鈴木早就表示將200億日元的收益用來開發自動駕駛在內的新技術,此外,8月23日鈴木公開宣佈將投資250億日元收購靜岡縣一塊生產基地,主要研發小型車,重點突破混合動力和純電動等新能源汽車技術,佈局面向未來的電動化和自動駕駛業務。

從投入的角度來看,鈴木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決心很明顯,但是在資金實力方面,確實與豐田存在懸殊,豐田2019年研發預算為鈴木的幾倍。

從資金上來看,鈴木更像是背靠了一個大樹。但是從商業化來看,兩者似乎是平等的。

另一方面,豐田要成立自動駕駛聯盟,也需要鈴木這樣的夥伴。

包括豐田先後聯合亞馬遜、滴滴、馬自達、必勝客和優步,還收購大發,除了佈局出行服務領域,更多的是為了集結多股力量,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更快地實現商業化。

這一方面,豐田似乎是感受到了歐洲企業的發展野心。

在自動駕駛領域,合作也是眾多企業的首選模式。

寶馬聯合英特爾、Mobileye成立自動駕駛聯盟,後引入系統集成商德爾福,寶馬負責駕駛控制、動力學、功能性安全評估、原型車生產等,英特爾研發計算機視覺,德爾福則將三者的解決方案集成到自動駕駛平臺中,此外還提供硬件及定製業務和應用。

大眾則聯合英偉達、博世、大陸、Aquantia成立自動駕駛汽車聯盟網絡(簡稱NAV “”),目標就是促進標準化,標準化的內容是AVS需要處理來自各傳感器數據所需的高帶寬數據傳輸,並提供安全性通用程序和要求。

通過聯盟來發揮各自技術優勢,從而建立一個完整的自動駕駛平臺,似乎是眾多企業的共識。

不少研究人員表示,自動駕駛技術要實現成熟運用,首要任務是在技術逐步實現的前提下,率先制定符合自身技術發展路線的商業化模式。

技術方面的實現,光靠主機廠的話似乎有一定困難,所以合縱連橫是比較合理的方式。

畢竟在整體格局尚未形成的大背景下,誰技術過硬,團隊夠強大,資金和政策就會往哪邊倒,這對於實現自動駕駛商業化,無疑是一種優勢。

豐田與鈴木在技術、股份、資金上的深度融合,對豐田來說是錦上添花,但是對於鈴木來說,會不會形成某種依賴呢?

而這種依賴,最後又會變成豐田吞併鈴木的籌碼嗎?

混動技術換市場鈴木並不佔優勢

鈴木一向以小型汽車和摩托車著名,在小型車領域積累的技術和用戶群體相對比較深厚。 而印度市場作為鈴木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它在印度的佔有率超過30%。

但是隨著全球汽車市場遇冷,鈴木在印度的市場佔比逐漸走低,2019年4-6月,印度市場銳減20%。

為了提振印度市場低迷的銷量,鈴木此前決定發佈一款新微型四輪SUV,這也是鈴木35年來首次發佈SUV車型。 該款SUV配備了混動系統,百公里油耗僅3升。 混動系統就是此前鈴木與豐田一攬子合作中,豐田向鈴木提供的。

此外,除了在全球範圍內向鈴木供應混動車系統外,豐田還將自2020年起為鈴木在歐洲代工SUV等混動車型。

當然,技術和代工不是無條件提供的,豐田的意圖也是比較明顯的。

交叉持股鈴木 豐田欲吞併還是另有所圖?

截至3月31日止,豐田2017年至2019年年度銷量在北美和日本等主要市場銷量呈下降趨勢。 2019年一季度,豐田在北美市場銷量下降2.17%,日本市場下降1.28%。

雖然只是主流市場的小幅下降,但是對於危機意識較重的豐田來說,不增長已經是問題了。

下滑的銷量帶來的焦慮感,讓豐田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

藉助鈴木在印度市場的地位和在小型車方面積累的技術優勢,對於豐田拓展市場和完善產品矩陣來說,無疑是有利的。

在兩者此前的合作協議中,鈴木在印度為豐田生產Ciaz和Ertiga兩款緊湊型車型,並且協助豐田在東南亞市場拓展銷售業務。 顯然,豐田已經找到了一個潛在的銷量增長點。

不過,也有人揣測鈴木搭上豐田,也是為了重回中國市場。但是筆者認為,中國逐年下滑的小型車市場和自主品牌的崛起,似乎無法幫鈴木實現這一願望。

單單從這單生意來看,鈴木似乎是不利的。 鈴木充當的是代工角色,而豐田手握的是混動技術,兩者孰輕孰重應該很明顯。

而且在東南亞市場,兩者也是競爭關係,豐田拓展印度市場相當於是跟鈴木搶蛋糕。

綜合來看,資金和技術方面,豐田都佔據絕對優勢,但是在小型車和印度市場的地位,豐田遠不如鈴木。

短期來看,吞併是不存在的,但是長期來看,一旦豐田在印度市場強大起來或者雙方達成意願,這種可能也許會變成現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NE時代,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2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