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人學醫,天打雷劈?聽聽學長學姐怎麼說的吧'

"
"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聽聽學長學姐怎麼說的吧

來自於一位臨床醫學(七年制)學長:

我的碩士和博士階段算內科,就是管除了開刀(外科)、生孩子(婦產科)、拔牙(口腔科)、修眼睛(眼科)、修耳朵鼻子喉嚨(耳鼻喉科)、修腦子(神經內科/精神科)之外的科室,診療對象是所有大於14歲(小於14歲歸兒科)的病人!當然上述專業肯定不只負責這些工作啦,比如婦產科還要處理婦科腫瘤等問題,這裡不詳談了。

臨床階段要去不同的科室見習、實習。見習就是跟在老師後面轉轉看看,上上小課,實習需要自己動手給老師們打打下手,問病史、查體、寫病歷啦,上手術檯拉個勾啦,粘個化驗單、量血壓、做個心電圖、跑跑腿啥的。總之,這個階段會是你最有熱忱、最勤快、最好學的時期。

研究生階段(雖然也有一部分同學本科畢業就工作了,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會考個研啥的,如果是本科畢業你也要經歷這個階段,只不過叫作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其實已經沒多少課好上了,除了像統計學、科研方法學之類的大課,大部分課都是跟住院醫們一起上的小專題,比如“重症感染患者的營養支持”等。

這個時候的重要工作是轉科,不同的二級學科(就是內科、外科、婦產科這種大科)有不同的安排,內科的同學們一定要去心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腎內科、血液科、腫瘤科、內分泌科、風溼免疫科、ICU、門診、急診、心電圖室、影像科等,除了門診和急診,其他都是在病房裡。如果你曾經去探望過住院的親友,那所謂的“管床大夫”大部分都是在接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同學。每天需要自己管理病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除了不拿工資,和正式工作沒啥區別,規範化培訓階段是最鍛鍊人的時候,也是最容易萌生退意的時候。

除此之外,還需要做課題、做實驗、寫文章..........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是“如果我兒子要學醫,我打斷他的腿”,但是就我個人而言,臨床醫學還是一個很不錯的專業,尤其是適用於好奇寶寶、信息收集癖、推理愛好者等。不過在臨床工作的這三年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定要會做人,會說話,會跟人打交道。這是一份很注重交流和溝通的工作,還有就是壓力真的很大,而且你別再想過輕鬆的日子,每天加班那是常事,節假日值班也是常事,熬夜更是常事!成就感嘛,偶爾還是會有一些的。

畢業去向方面,我們班(七年制臨床醫學)34人中,各級醫院(主要是三甲),臨床醫生30人,疾病控制中心1人,讀博3人。別的班也有去藥企的,但是絕大部分人還是在國內當醫生了。

來自另一位“希望生活正常一點,能有雙休日”的學長:

一般來說,本科五年就學基礎知識,加上臨床去不同科室輪轉打雜,即所謂的見習醫生大多數學醫的都還是要考碩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的,這個時候就要分專業考了。

首先,現在的醫療環境大家都知道,學醫要十分謹慎!如果你非要學醫,建議還是要報考好一點的醫學院校。現在學醫的就業競爭壓力也很大,好多同學就算考了研究生,找工作的時候還是要看你本科第一學歷。因此如果報考時分數不理想,建議還是去報考其他一些大好專業。

學醫週期常,本科出來還是啥都不知道的階段,基本要考研。研究生畢業出來,繼續住院醫生規範化培訓。規培期間,就是醫院的三無人員,規培完之後,還要重新找工作。

在校期間背很多書,一天到晚都是考試,畢業了還要考執業醫師,考中級,反正就是各種考試!

大醫院現在不僅看醫術,還有科研教學任務。也就是說你還得去實驗室,申請課題,發論文。要有十足的心理準備。臨床醫生週末都上班,沒有加班工資!還有夜班!等於是沒有周末,沒有年假,休息時間很少。對我這種希望生活正常一點,能有雙休日的人來說,真的比較惱火。上班時間一般是早上8點。外科、麻醉科會更早。下班時間不確定,病房裡什麼時候來了病人你都要去看,萬一五點多快下班的時候來了病人,你就要去問病史查體寫病歷下醫囑,那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下班了。

其實很重要的是,我覺得還是付出跟收入不成比例。和國外比較一下,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當然,說了半天,醫學還是有它的優點的。這是一個技術行業,靠技術吃飯,非常專業,穩定性也很高。如果你的成績特別好,可以考慮出國。考美國的執照比較困難,不過現在新加坡會招住院醫生,可以以此做跳板。當然新加坡條件也很高,對醫學院校、成績、英語要求都很高。

全國各大醫院三甲以上優先考慮,不過競爭不小。喜歡銷售的學了五年,可以考慮做醫藥代表,當然醫藥代表壓力也不小。我有一同學學了一半放棄了,申請去美國讀公共衛生學院的其他專業,現在改行做管理諮詢方面了。還有就是出國進實驗室打工,這就跟臨床不沾邊了。

【小編說】

工作關係,小編曾接觸一大批的準大學生。記得在2016年,在河南某地級市做規劃諮詢,短短一天的諮詢中,前來直接了當說:去某大學學臨床,這個分數能去嗎?如果不能被臨床錄取,那麼去大學可以被臨床錄取呢?諸如此類的考生與家長有10個左右。其中有父母從醫,希望孩子也從醫的;也有行外的父母,感覺臨床好就業而選擇的。

其實這可以反映出在高考志願的選擇中,考生與家長對專業選擇的衡量因素有所側重。

比如說到專業選擇,無論考生還是家長首先都會想到,這個專業就業怎麼樣?未來好就業嗎?其次才會想到,這個專業我喜歡嗎?或者這個專業都學啥?換言之,在目前的升學規劃中,就業率依舊是大部分的考生與家長著重考量的因素所在。

醫學類專業就業如何?臨床醫學專業呢?

從醫療事業的現狀來看,在我國大多數地區,臨床醫學就業趨勢非常樂觀,這對臨床醫學專業是十分有利的,正是這樣使本專業成為了熱門專業,報考此專業的考生很多,大家在報考時要慎重。

曾有一份統計,在就業率超過93%的前十專業中,醫學類專業就佔了五位:麻醉學對口就業率100%,醫學影像學對口就業率100%,口腔醫學對口就業率97%,醫學檢驗對口就業率96%,護理學對口就業率95%。這也是近些年來,醫學類專業錄取分數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

一般的關於就業率的統計都是以本科為參照進行統計,但是我們知道,如果學臨床醫學,僅僅本科的畢業的話,那麼失業率是非常高的。而且隨著現在醫改的進行,臨床醫學一般都要求本碩博一氣呵成才可以。所以,學臨床醫學,如果學好的話,就業不是問題。但是也應該看到背後的艱辛與不易,正如以上兩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所言。

未來廣闊的就業前景也是臨床醫學專業報考熱的原因所在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將會有更多的私立醫院,這使醫學類專業的學生更為搶手。而且,由於人們工作、生活的壓力不斷增大,患病率也在增加,現有的醫療系統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要,這就形成了醫療行業的賣方市場。所以,醫學類專業人才將會越來越吃香。據有關部門分析,將來從事老人醫學的人才將走俏,保健醫師、家庭護士也將成為熱門人才。另外,專門為個人服務的護理人員的需求量也將增大。

但是,小編還是要提醒一下,如果要報考醫學類專業,尤其是臨床醫學這樣工作強度比較大的專業,一定要建立在孩子濃厚的專業興趣的基礎上。如果孩子根本對醫學無感,甚至是很反感,那麼強塞給孩子只會適得其反。正如以上兩位學生所提到的:學醫學習週期長、需要不停的搞科研發論文,而且技術性很強,未來想轉行,基本沒有希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