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伯庸先生的《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一個大唐反恐故事。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上元節前一天(正月十四),一幫狼衛帶著石油火藥,準備在上元節當夜引燃玄元寶燈,把李隆基李林甫在內的一幫昏君奸臣全部燒死。負責皇城安全防衛的靖安司得知消息,從死牢中提出殺人犯張小敬抓捕狼衛,一場鬥智鬥勇就此展開。

靖安司如此賣力賣命的主要原因,就是李隆基(劇中稱為聖人)準備把大唐朝政全權交給右相李林甫打理。李林甫和太子李亨是死對頭,可謂水火不容。如果李林甫全權掌握朝政,那麼李亨的下場會很慘,輕則廢黜,重則喪命。而靖安司效命於太子李亨,為了保住李亨的太子之位,靖安司的負責人賀知章和李泌不惜老命小命,用劇中所言“把身家性命賭在了這一天”。

李隆基把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心意已決,連高力士的勸諫都不聽。《資治通鑑》記載:上從容謂高力士曰:“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對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敢複議之者!”上不悅。力士頓首自陳:“臣狂疾,發妄言,罪當死!”上乃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萬歲。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劇中演高力士為了一箇舊茶盞而被李隆基冷落,雖是虛構,但也說明了李隆基在交出朝政這件事上的決心。

"

馬伯庸先生的《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一個大唐反恐故事。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上元節前一天(正月十四),一幫狼衛帶著石油火藥,準備在上元節當夜引燃玄元寶燈,把李隆基李林甫在內的一幫昏君奸臣全部燒死。負責皇城安全防衛的靖安司得知消息,從死牢中提出殺人犯張小敬抓捕狼衛,一場鬥智鬥勇就此展開。

靖安司如此賣力賣命的主要原因,就是李隆基(劇中稱為聖人)準備把大唐朝政全權交給右相李林甫打理。李林甫和太子李亨是死對頭,可謂水火不容。如果李林甫全權掌握朝政,那麼李亨的下場會很慘,輕則廢黜,重則喪命。而靖安司效命於太子李亨,為了保住李亨的太子之位,靖安司的負責人賀知章和李泌不惜老命小命,用劇中所言“把身家性命賭在了這一天”。

李隆基把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心意已決,連高力士的勸諫都不聽。《資治通鑑》記載:上從容謂高力士曰:“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對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敢複議之者!”上不悅。力士頓首自陳:“臣狂疾,發妄言,罪當死!”上乃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萬歲。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劇中演高力士為了一箇舊茶盞而被李隆基冷落,雖是虛構,但也說明了李隆基在交出朝政這件事上的決心。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那麼問題來了,李隆基為何要把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而不交給太子李亨呢?原來大唐王朝的歷任皇帝都被太子整怕了,也整慘了。

第一任,李淵。李淵開始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結果李建成圖謀造反,發動了楊文幹兵變,被李世民撲滅之後,摁下葫蘆浮起瓢,李世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跟李建成明爭暗鬥。最終李二幹掉李大,尉遲恭戴甲進殿,逼迫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沒過一個月李世民就把李淵趕下臺,自己當了皇帝,李淵當了九年太上皇方才死掉。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為了體現自己奪位的正統性,多方抹黑李淵,還在朝堂上爆出李淵起家時給突厥頡利可汗稱臣的醜事,李淵一張老臉漲的通紅,心裡雖然mmp,嘴上還得笑嘻嘻,稱讚我兒仁孝。

第二任,李世民。李世民晚年也被太子李承乾擺了一道,要不是多長個心眼兒,就被李承乾和侯君集聯手幹掉了。李二從此嚇得沒睡著覺,最終把皇位傳給了懦弱無能的李治。李世民為啥傳給李治而不傳給李泰或者李恪,因為長孫無忌跟他說了,晉王仁孝,換言之,老實無能,不會造反,但是李泰李恪這兩貨就說不準了。結果李世民聽了長孫無忌的話,把大唐江山交給李治,最終被武則天給篡奪了。老人家評價李世民此舉,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

馬伯庸先生的《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一個大唐反恐故事。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上元節前一天(正月十四),一幫狼衛帶著石油火藥,準備在上元節當夜引燃玄元寶燈,把李隆基李林甫在內的一幫昏君奸臣全部燒死。負責皇城安全防衛的靖安司得知消息,從死牢中提出殺人犯張小敬抓捕狼衛,一場鬥智鬥勇就此展開。

靖安司如此賣力賣命的主要原因,就是李隆基(劇中稱為聖人)準備把大唐朝政全權交給右相李林甫打理。李林甫和太子李亨是死對頭,可謂水火不容。如果李林甫全權掌握朝政,那麼李亨的下場會很慘,輕則廢黜,重則喪命。而靖安司效命於太子李亨,為了保住李亨的太子之位,靖安司的負責人賀知章和李泌不惜老命小命,用劇中所言“把身家性命賭在了這一天”。

李隆基把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心意已決,連高力士的勸諫都不聽。《資治通鑑》記載:上從容謂高力士曰:“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對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敢複議之者!”上不悅。力士頓首自陳:“臣狂疾,發妄言,罪當死!”上乃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萬歲。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劇中演高力士為了一箇舊茶盞而被李隆基冷落,雖是虛構,但也說明了李隆基在交出朝政這件事上的決心。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那麼問題來了,李隆基為何要把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而不交給太子李亨呢?原來大唐王朝的歷任皇帝都被太子整怕了,也整慘了。

第一任,李淵。李淵開始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結果李建成圖謀造反,發動了楊文幹兵變,被李世民撲滅之後,摁下葫蘆浮起瓢,李世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跟李建成明爭暗鬥。最終李二幹掉李大,尉遲恭戴甲進殿,逼迫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沒過一個月李世民就把李淵趕下臺,自己當了皇帝,李淵當了九年太上皇方才死掉。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為了體現自己奪位的正統性,多方抹黑李淵,還在朝堂上爆出李淵起家時給突厥頡利可汗稱臣的醜事,李淵一張老臉漲的通紅,心裡雖然mmp,嘴上還得笑嘻嘻,稱讚我兒仁孝。

第二任,李世民。李世民晚年也被太子李承乾擺了一道,要不是多長個心眼兒,就被李承乾和侯君集聯手幹掉了。李二從此嚇得沒睡著覺,最終把皇位傳給了懦弱無能的李治。李世民為啥傳給李治而不傳給李泰或者李恪,因為長孫無忌跟他說了,晉王仁孝,換言之,老實無能,不會造反,但是李泰李恪這兩貨就說不準了。結果李世民聽了長孫無忌的話,把大唐江山交給李治,最終被武則天給篡奪了。老人家評價李世民此舉,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第三任,李治。李治第一個太子燕王李忠,母親只是後宮一位普通的劉姓宮女。武后當權,李忠懼怕武后,主動讓出太子之位,徙房州刺史。但是在刺史任上依然恐懼不安,以至於穿著女人衣服防備刺客。精神極度緊張之下產生了幻覺,總覺得有妖怪跟著他,經常祕密占卜。事露,廢為庶人,囚黔州李承乾故宅,後以涉嫌謀反被賜死。第二個太子李弘,在朝堂之上非常得人心,因為勸諫武后把蕭妃的兩個女兒嫁掉,就被武后下毒害死。第三個太子李賢,果敢明斷,頗類太宗,迫於武后淫威,宮中暗藏鎧甲,圖謀造反,失敗廢為庶人,終被武后誅殺。

第四任,李顯。李顯太子李重俊,生性明果,跟妹妹安樂公主爭權,安樂公主謀為皇太女,準備日後繼承大唐江山。於是帶人殺死武三思,又要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韋皇后擁觸李顯登上玄武門,李顯據檻語千騎曰:"爾乃我爪牙,何忽為亂?能斬賊者有賞。"於是士倒戈斬多祚,餘黨潰。重俊亡入終南山,欲奔突厥,宗楚客遣果毅趙思慎追之,重俊憩於野,為左右所殺。

"

馬伯庸先生的《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一個大唐反恐故事。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上元節前一天(正月十四),一幫狼衛帶著石油火藥,準備在上元節當夜引燃玄元寶燈,把李隆基李林甫在內的一幫昏君奸臣全部燒死。負責皇城安全防衛的靖安司得知消息,從死牢中提出殺人犯張小敬抓捕狼衛,一場鬥智鬥勇就此展開。

靖安司如此賣力賣命的主要原因,就是李隆基(劇中稱為聖人)準備把大唐朝政全權交給右相李林甫打理。李林甫和太子李亨是死對頭,可謂水火不容。如果李林甫全權掌握朝政,那麼李亨的下場會很慘,輕則廢黜,重則喪命。而靖安司效命於太子李亨,為了保住李亨的太子之位,靖安司的負責人賀知章和李泌不惜老命小命,用劇中所言“把身家性命賭在了這一天”。

李隆基把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心意已決,連高力士的勸諫都不聽。《資治通鑑》記載:上從容謂高力士曰:“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對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敢複議之者!”上不悅。力士頓首自陳:“臣狂疾,發妄言,罪當死!”上乃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萬歲。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劇中演高力士為了一箇舊茶盞而被李隆基冷落,雖是虛構,但也說明了李隆基在交出朝政這件事上的決心。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那麼問題來了,李隆基為何要把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而不交給太子李亨呢?原來大唐王朝的歷任皇帝都被太子整怕了,也整慘了。

第一任,李淵。李淵開始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結果李建成圖謀造反,發動了楊文幹兵變,被李世民撲滅之後,摁下葫蘆浮起瓢,李世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跟李建成明爭暗鬥。最終李二幹掉李大,尉遲恭戴甲進殿,逼迫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沒過一個月李世民就把李淵趕下臺,自己當了皇帝,李淵當了九年太上皇方才死掉。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為了體現自己奪位的正統性,多方抹黑李淵,還在朝堂上爆出李淵起家時給突厥頡利可汗稱臣的醜事,李淵一張老臉漲的通紅,心裡雖然mmp,嘴上還得笑嘻嘻,稱讚我兒仁孝。

第二任,李世民。李世民晚年也被太子李承乾擺了一道,要不是多長個心眼兒,就被李承乾和侯君集聯手幹掉了。李二從此嚇得沒睡著覺,最終把皇位傳給了懦弱無能的李治。李世民為啥傳給李治而不傳給李泰或者李恪,因為長孫無忌跟他說了,晉王仁孝,換言之,老實無能,不會造反,但是李泰李恪這兩貨就說不準了。結果李世民聽了長孫無忌的話,把大唐江山交給李治,最終被武則天給篡奪了。老人家評價李世民此舉,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第三任,李治。李治第一個太子燕王李忠,母親只是後宮一位普通的劉姓宮女。武后當權,李忠懼怕武后,主動讓出太子之位,徙房州刺史。但是在刺史任上依然恐懼不安,以至於穿著女人衣服防備刺客。精神極度緊張之下產生了幻覺,總覺得有妖怪跟著他,經常祕密占卜。事露,廢為庶人,囚黔州李承乾故宅,後以涉嫌謀反被賜死。第二個太子李弘,在朝堂之上非常得人心,因為勸諫武后把蕭妃的兩個女兒嫁掉,就被武后下毒害死。第三個太子李賢,果敢明斷,頗類太宗,迫於武后淫威,宮中暗藏鎧甲,圖謀造反,失敗廢為庶人,終被武后誅殺。

第四任,李顯。李顯太子李重俊,生性明果,跟妹妹安樂公主爭權,安樂公主謀為皇太女,準備日後繼承大唐江山。於是帶人殺死武三思,又要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韋皇后擁觸李顯登上玄武門,李顯據檻語千騎曰:"爾乃我爪牙,何忽為亂?能斬賊者有賞。"於是士倒戈斬多祚,餘黨潰。重俊亡入終南山,欲奔突厥,宗楚客遣果毅趙思慎追之,重俊憩於野,為左右所殺。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第五任,李旦。第一個皇太子李憲,看到李隆基功大,唯恐自己步了唐初李建成後塵,打死要把太子之位讓出來,讓不出來就死。於是被李隆基蓋豪宅養了起來,性尤謹畏,未嘗干政而與人交,因此李隆基非常信任他。死後尊為讓皇帝,意思李隆基的皇帝是李憲讓給他的。李旦眼看李隆基咄咄逼人之勢甚篤,乾脆自己也把皇位讓給了李隆基,當了太上皇。太平公主說你著急啥,等你死了傳給他也不遲啊。但李顯是個明白人,一看李隆基就是一頭白眼狼,再不傳位就會步李顯後塵。

李隆基冒著血雨腥風從屍山血海中爬到皇帝高位,而且也是靠政變奪得皇權,自然明白太子的危險性,因此他聽信武惠妃讒言,不惜殺死太子李瑛等三個兒子,眼都不眨。表面來看是被武惠妃吹了枕頭風,其實究其本因,乃是李瑛幹了二十年太子,身邊已經集聚起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加上宰相張九齡等人都給太子站臺,這讓李隆基非常恐懼,於是以涉嫌謀反的罪名將太子誅殺。

"

馬伯庸先生的《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一個大唐反恐故事。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上元節前一天(正月十四),一幫狼衛帶著石油火藥,準備在上元節當夜引燃玄元寶燈,把李隆基李林甫在內的一幫昏君奸臣全部燒死。負責皇城安全防衛的靖安司得知消息,從死牢中提出殺人犯張小敬抓捕狼衛,一場鬥智鬥勇就此展開。

靖安司如此賣力賣命的主要原因,就是李隆基(劇中稱為聖人)準備把大唐朝政全權交給右相李林甫打理。李林甫和太子李亨是死對頭,可謂水火不容。如果李林甫全權掌握朝政,那麼李亨的下場會很慘,輕則廢黜,重則喪命。而靖安司效命於太子李亨,為了保住李亨的太子之位,靖安司的負責人賀知章和李泌不惜老命小命,用劇中所言“把身家性命賭在了這一天”。

李隆基把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心意已決,連高力士的勸諫都不聽。《資治通鑑》記載:上從容謂高力士曰:“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對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敢複議之者!”上不悅。力士頓首自陳:“臣狂疾,發妄言,罪當死!”上乃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萬歲。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劇中演高力士為了一箇舊茶盞而被李隆基冷落,雖是虛構,但也說明了李隆基在交出朝政這件事上的決心。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那麼問題來了,李隆基為何要把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而不交給太子李亨呢?原來大唐王朝的歷任皇帝都被太子整怕了,也整慘了。

第一任,李淵。李淵開始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結果李建成圖謀造反,發動了楊文幹兵變,被李世民撲滅之後,摁下葫蘆浮起瓢,李世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跟李建成明爭暗鬥。最終李二幹掉李大,尉遲恭戴甲進殿,逼迫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沒過一個月李世民就把李淵趕下臺,自己當了皇帝,李淵當了九年太上皇方才死掉。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為了體現自己奪位的正統性,多方抹黑李淵,還在朝堂上爆出李淵起家時給突厥頡利可汗稱臣的醜事,李淵一張老臉漲的通紅,心裡雖然mmp,嘴上還得笑嘻嘻,稱讚我兒仁孝。

第二任,李世民。李世民晚年也被太子李承乾擺了一道,要不是多長個心眼兒,就被李承乾和侯君集聯手幹掉了。李二從此嚇得沒睡著覺,最終把皇位傳給了懦弱無能的李治。李世民為啥傳給李治而不傳給李泰或者李恪,因為長孫無忌跟他說了,晉王仁孝,換言之,老實無能,不會造反,但是李泰李恪這兩貨就說不準了。結果李世民聽了長孫無忌的話,把大唐江山交給李治,最終被武則天給篡奪了。老人家評價李世民此舉,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第三任,李治。李治第一個太子燕王李忠,母親只是後宮一位普通的劉姓宮女。武后當權,李忠懼怕武后,主動讓出太子之位,徙房州刺史。但是在刺史任上依然恐懼不安,以至於穿著女人衣服防備刺客。精神極度緊張之下產生了幻覺,總覺得有妖怪跟著他,經常祕密占卜。事露,廢為庶人,囚黔州李承乾故宅,後以涉嫌謀反被賜死。第二個太子李弘,在朝堂之上非常得人心,因為勸諫武后把蕭妃的兩個女兒嫁掉,就被武后下毒害死。第三個太子李賢,果敢明斷,頗類太宗,迫於武后淫威,宮中暗藏鎧甲,圖謀造反,失敗廢為庶人,終被武后誅殺。

第四任,李顯。李顯太子李重俊,生性明果,跟妹妹安樂公主爭權,安樂公主謀為皇太女,準備日後繼承大唐江山。於是帶人殺死武三思,又要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韋皇后擁觸李顯登上玄武門,李顯據檻語千騎曰:"爾乃我爪牙,何忽為亂?能斬賊者有賞。"於是士倒戈斬多祚,餘黨潰。重俊亡入終南山,欲奔突厥,宗楚客遣果毅趙思慎追之,重俊憩於野,為左右所殺。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第五任,李旦。第一個皇太子李憲,看到李隆基功大,唯恐自己步了唐初李建成後塵,打死要把太子之位讓出來,讓不出來就死。於是被李隆基蓋豪宅養了起來,性尤謹畏,未嘗干政而與人交,因此李隆基非常信任他。死後尊為讓皇帝,意思李隆基的皇帝是李憲讓給他的。李旦眼看李隆基咄咄逼人之勢甚篤,乾脆自己也把皇位讓給了李隆基,當了太上皇。太平公主說你著急啥,等你死了傳給他也不遲啊。但李顯是個明白人,一看李隆基就是一頭白眼狼,再不傳位就會步李顯後塵。

李隆基冒著血雨腥風從屍山血海中爬到皇帝高位,而且也是靠政變奪得皇權,自然明白太子的危險性,因此他聽信武惠妃讒言,不惜殺死太子李瑛等三個兒子,眼都不眨。表面來看是被武惠妃吹了枕頭風,其實究其本因,乃是李瑛幹了二十年太子,身邊已經集聚起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加上宰相張九齡等人都給太子站臺,這讓李隆基非常恐懼,於是以涉嫌謀反的罪名將太子誅殺。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所以李林甫和後任的楊國忠當了宰相之後,都明白一個道理,只有跟太子對著幹,才能保命護身,只要略微跟太子有一點瓜葛,就難免落得家敗人亡的下場。其實宰相跟太子並無實質性的利害衝突,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好,為啥卻非要擺出一副水火不容的架勢呢?就是做給李隆基看的。換言之,李林甫和楊國忠之所以能被李隆基寵幸,一個很大原因就是他們都對太子“潛謀不利”。但是這種姿態在客觀上也保護了太子的安全,因為太子不跟宰相結黨,這對李隆基是最安全的狀態。

一句話,李隆基防太子勝過防奸臣百倍。因此沒人敢跟他說李林甫禍國專權,安祿山包藏禍心。所以李隆基在天寶三載就把朝政大權交給了李林甫,自己帶著楊貴妃去溫泉宮快活逍遙。李林甫再奸,不可能篡奪皇位,最多是玩弄權術禍國殃民罷了,可是交到李亨手中,自己命好了李淵第二,命不好李旦第二。當然了,最終他也沒擺脫被兒子弄死的命運,這就叫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

馬伯庸先生的《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一個大唐反恐故事。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上元節前一天(正月十四),一幫狼衛帶著石油火藥,準備在上元節當夜引燃玄元寶燈,把李隆基李林甫在內的一幫昏君奸臣全部燒死。負責皇城安全防衛的靖安司得知消息,從死牢中提出殺人犯張小敬抓捕狼衛,一場鬥智鬥勇就此展開。

靖安司如此賣力賣命的主要原因,就是李隆基(劇中稱為聖人)準備把大唐朝政全權交給右相李林甫打理。李林甫和太子李亨是死對頭,可謂水火不容。如果李林甫全權掌握朝政,那麼李亨的下場會很慘,輕則廢黜,重則喪命。而靖安司效命於太子李亨,為了保住李亨的太子之位,靖安司的負責人賀知章和李泌不惜老命小命,用劇中所言“把身家性命賭在了這一天”。

李隆基把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心意已決,連高力士的勸諫都不聽。《資治通鑑》記載:上從容謂高力士曰:“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對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敢複議之者!”上不悅。力士頓首自陳:“臣狂疾,發妄言,罪當死!”上乃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萬歲。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劇中演高力士為了一箇舊茶盞而被李隆基冷落,雖是虛構,但也說明了李隆基在交出朝政這件事上的決心。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那麼問題來了,李隆基為何要把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而不交給太子李亨呢?原來大唐王朝的歷任皇帝都被太子整怕了,也整慘了。

第一任,李淵。李淵開始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結果李建成圖謀造反,發動了楊文幹兵變,被李世民撲滅之後,摁下葫蘆浮起瓢,李世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跟李建成明爭暗鬥。最終李二幹掉李大,尉遲恭戴甲進殿,逼迫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沒過一個月李世民就把李淵趕下臺,自己當了皇帝,李淵當了九年太上皇方才死掉。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為了體現自己奪位的正統性,多方抹黑李淵,還在朝堂上爆出李淵起家時給突厥頡利可汗稱臣的醜事,李淵一張老臉漲的通紅,心裡雖然mmp,嘴上還得笑嘻嘻,稱讚我兒仁孝。

第二任,李世民。李世民晚年也被太子李承乾擺了一道,要不是多長個心眼兒,就被李承乾和侯君集聯手幹掉了。李二從此嚇得沒睡著覺,最終把皇位傳給了懦弱無能的李治。李世民為啥傳給李治而不傳給李泰或者李恪,因為長孫無忌跟他說了,晉王仁孝,換言之,老實無能,不會造反,但是李泰李恪這兩貨就說不準了。結果李世民聽了長孫無忌的話,把大唐江山交給李治,最終被武則天給篡奪了。老人家評價李世民此舉,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第三任,李治。李治第一個太子燕王李忠,母親只是後宮一位普通的劉姓宮女。武后當權,李忠懼怕武后,主動讓出太子之位,徙房州刺史。但是在刺史任上依然恐懼不安,以至於穿著女人衣服防備刺客。精神極度緊張之下產生了幻覺,總覺得有妖怪跟著他,經常祕密占卜。事露,廢為庶人,囚黔州李承乾故宅,後以涉嫌謀反被賜死。第二個太子李弘,在朝堂之上非常得人心,因為勸諫武后把蕭妃的兩個女兒嫁掉,就被武后下毒害死。第三個太子李賢,果敢明斷,頗類太宗,迫於武后淫威,宮中暗藏鎧甲,圖謀造反,失敗廢為庶人,終被武后誅殺。

第四任,李顯。李顯太子李重俊,生性明果,跟妹妹安樂公主爭權,安樂公主謀為皇太女,準備日後繼承大唐江山。於是帶人殺死武三思,又要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韋皇后擁觸李顯登上玄武門,李顯據檻語千騎曰:"爾乃我爪牙,何忽為亂?能斬賊者有賞。"於是士倒戈斬多祚,餘黨潰。重俊亡入終南山,欲奔突厥,宗楚客遣果毅趙思慎追之,重俊憩於野,為左右所殺。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第五任,李旦。第一個皇太子李憲,看到李隆基功大,唯恐自己步了唐初李建成後塵,打死要把太子之位讓出來,讓不出來就死。於是被李隆基蓋豪宅養了起來,性尤謹畏,未嘗干政而與人交,因此李隆基非常信任他。死後尊為讓皇帝,意思李隆基的皇帝是李憲讓給他的。李旦眼看李隆基咄咄逼人之勢甚篤,乾脆自己也把皇位讓給了李隆基,當了太上皇。太平公主說你著急啥,等你死了傳給他也不遲啊。但李顯是個明白人,一看李隆基就是一頭白眼狼,再不傳位就會步李顯後塵。

李隆基冒著血雨腥風從屍山血海中爬到皇帝高位,而且也是靠政變奪得皇權,自然明白太子的危險性,因此他聽信武惠妃讒言,不惜殺死太子李瑛等三個兒子,眼都不眨。表面來看是被武惠妃吹了枕頭風,其實究其本因,乃是李瑛幹了二十年太子,身邊已經集聚起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加上宰相張九齡等人都給太子站臺,這讓李隆基非常恐懼,於是以涉嫌謀反的罪名將太子誅殺。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所以李林甫和後任的楊國忠當了宰相之後,都明白一個道理,只有跟太子對著幹,才能保命護身,只要略微跟太子有一點瓜葛,就難免落得家敗人亡的下場。其實宰相跟太子並無實質性的利害衝突,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好,為啥卻非要擺出一副水火不容的架勢呢?就是做給李隆基看的。換言之,李林甫和楊國忠之所以能被李隆基寵幸,一個很大原因就是他們都對太子“潛謀不利”。但是這種姿態在客觀上也保護了太子的安全,因為太子不跟宰相結黨,這對李隆基是最安全的狀態。

一句話,李隆基防太子勝過防奸臣百倍。因此沒人敢跟他說李林甫禍國專權,安祿山包藏禍心。所以李隆基在天寶三載就把朝政大權交給了李林甫,自己帶著楊貴妃去溫泉宮快活逍遙。李林甫再奸,不可能篡奪皇位,最多是玩弄權術禍國殃民罷了,可是交到李亨手中,自己命好了李淵第二,命不好李旦第二。當然了,最終他也沒擺脫被兒子弄死的命運,這就叫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長安十二時辰》中,為何聖人不把朝政交給太子反而交給李林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