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學名臣。

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因疝疾速發,卒於任所,享年七十七歲,諡號“文貞”。雍正元年(1723年),加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著有《歷像要義》、《四書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等書

"

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學名臣。

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因疝疾速發,卒於任所,享年七十七歲,諡號“文貞”。雍正元年(1723年),加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著有《歷像要義》、《四書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等書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初入仕途

李光地祖籍福建延平(今福建南平),相傳為唐初江王李元祥後裔,後遷居於泉州府安溪縣湖頭鄉(今安溪縣湖頭鎮),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六日,李光地出生於安溪縣感德里華地鄉(今安溪縣感德鎮華地村),自幼聰穎。十三歲時,全家遭遇山賊,後奮力脫險,歸家後志於勤學。清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鄉試中舉。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會試中成績出眾,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選為庶常館庶吉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九月,得授翰林院編修之職。康熙十二年(1673年),充任會試同考官。同年五月,請假南下福建省親。

"

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學名臣。

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因疝疾速發,卒於任所,享年七十七歲,諡號“文貞”。雍正元年(1723年),加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著有《歷像要義》、《四書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等書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初入仕途

李光地祖籍福建延平(今福建南平),相傳為唐初江王李元祥後裔,後遷居於泉州府安溪縣湖頭鄉(今安溪縣湖頭鎮),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六日,李光地出生於安溪縣感德里華地鄉(今安溪縣感德鎮華地村),自幼聰穎。十三歲時,全家遭遇山賊,後奮力脫險,歸家後志於勤學。清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鄉試中舉。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會試中成績出眾,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選為庶常館庶吉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九月,得授翰林院編修之職。康熙十二年(1673年),充任會試同考官。同年五月,請假南下福建省親。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平定三藩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舉兵造反,鄭錦佔據福建泉州。李光地與家人藏匿山谷間,鄭錦和耿精忠派人招安,被李光地堅決拒絕。 康熙十四年(1674年),李光地暗中書寫密摺,藏在蠟丸中,派人暗中送往京城,最後通過內閣學士富鴻基呈給皇帝。康熙皇帝看到密摺後深為感動,嘉許李光地的忠誠,並下命兵部錄其為領兵大臣。當時尚之信叛亂,率軍佔領贛州、南安,但未能進入福建。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自衢州攻克仙霞關,收復建寧、延平,耿精忠被迫請降。康親王傑書軍隊進駐福州,命令都統拉哈達和賚塔討伐鄭錦,並打聽李光地的所在。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收復泉州。李光地在漳州拜謁拉哈達。拉哈達向康親王上疏稱:“李光地矢志為國,即使顛沛流離也不曾改變志向,應當予以褒獎。”康親王下令優待,並提拔為侍讀學士。李光地行到福州,恰遇父喪歸家。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同安蔡寅部起義軍打著復明旗號,以萬餘人圍攻安溪。李光地招募百餘鄉間勇士固守,斷絕敵方糧道得以解圍。不久後,鄭經派遣將領劉國軒攻陷海澄、漳平、同安、惠安等縣,進逼泉州,斷萬安、江東二橋,斷絕了清軍的南北援助。李光地派遣使者趕赴拉哈達軍告急,正遇大江漲水道路阻塞。於是李光地帶兵從漳平、安谿小道進入,與叔父李日煌以及弟弟李光垤、李光垠合作進攻。大軍進駐泉州,擊破劉國軒部。拉哈達上報其功,李光地再次得到優敘,升遷翰林學士,不久後因功官至永州總兵。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守制已滿的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諭示其不必候缺,即任內閣學士。李光地建言推舉施琅擔任平臺將領,皇帝採納了推薦,得以順利收復臺灣。 陳夢雷是福建侯官人,與李光地同年考中進士,又一同擔任編修官。正當陳夢雷在家閒居時,耿精忠舉兵作亂。李光地派叔父李日煜暗中前往陳夢雷處打探消息,得知其真實意圖後,約請他一同擬定奏疏密陳破敵之計。李光地獨自將奏疏上呈,並之後大受皇上寵幸。等到耿精忠兵敗之後,陳夢雷因為投附逆賊而被逮捕押往京師,關入大牢論斬。李光地就上疏述說與陳夢雷兩次祕密約見的情況,陳夢雷這才得以免去死罪,被髮配奉天戍守。

"

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學名臣。

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因疝疾速發,卒於任所,享年七十七歲,諡號“文貞”。雍正元年(1723年),加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著有《歷像要義》、《四書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等書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初入仕途

李光地祖籍福建延平(今福建南平),相傳為唐初江王李元祥後裔,後遷居於泉州府安溪縣湖頭鄉(今安溪縣湖頭鎮),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六日,李光地出生於安溪縣感德里華地鄉(今安溪縣感德鎮華地村),自幼聰穎。十三歲時,全家遭遇山賊,後奮力脫險,歸家後志於勤學。清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鄉試中舉。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會試中成績出眾,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選為庶常館庶吉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九月,得授翰林院編修之職。康熙十二年(1673年),充任會試同考官。同年五月,請假南下福建省親。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平定三藩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舉兵造反,鄭錦佔據福建泉州。李光地與家人藏匿山谷間,鄭錦和耿精忠派人招安,被李光地堅決拒絕。 康熙十四年(1674年),李光地暗中書寫密摺,藏在蠟丸中,派人暗中送往京城,最後通過內閣學士富鴻基呈給皇帝。康熙皇帝看到密摺後深為感動,嘉許李光地的忠誠,並下命兵部錄其為領兵大臣。當時尚之信叛亂,率軍佔領贛州、南安,但未能進入福建。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自衢州攻克仙霞關,收復建寧、延平,耿精忠被迫請降。康親王傑書軍隊進駐福州,命令都統拉哈達和賚塔討伐鄭錦,並打聽李光地的所在。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收復泉州。李光地在漳州拜謁拉哈達。拉哈達向康親王上疏稱:“李光地矢志為國,即使顛沛流離也不曾改變志向,應當予以褒獎。”康親王下令優待,並提拔為侍讀學士。李光地行到福州,恰遇父喪歸家。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同安蔡寅部起義軍打著復明旗號,以萬餘人圍攻安溪。李光地招募百餘鄉間勇士固守,斷絕敵方糧道得以解圍。不久後,鄭經派遣將領劉國軒攻陷海澄、漳平、同安、惠安等縣,進逼泉州,斷萬安、江東二橋,斷絕了清軍的南北援助。李光地派遣使者趕赴拉哈達軍告急,正遇大江漲水道路阻塞。於是李光地帶兵從漳平、安谿小道進入,與叔父李日煌以及弟弟李光垤、李光垠合作進攻。大軍進駐泉州,擊破劉國軒部。拉哈達上報其功,李光地再次得到優敘,升遷翰林學士,不久後因功官至永州總兵。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守制已滿的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諭示其不必候缺,即任內閣學士。李光地建言推舉施琅擔任平臺將領,皇帝採納了推薦,得以順利收復臺灣。 陳夢雷是福建侯官人,與李光地同年考中進士,又一同擔任編修官。正當陳夢雷在家閒居時,耿精忠舉兵作亂。李光地派叔父李日煜暗中前往陳夢雷處打探消息,得知其真實意圖後,約請他一同擬定奏疏密陳破敵之計。李光地獨自將奏疏上呈,並之後大受皇上寵幸。等到耿精忠兵敗之後,陳夢雷因為投附逆賊而被逮捕押往京師,關入大牢論斬。李光地就上疏述說與陳夢雷兩次祕密約見的情況,陳夢雷這才得以免去死罪,被髮配奉天戍守。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宦海沉浮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李光地請假送母親返回原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返回京城,被授予翰林院掌院學士,在御前講席上值講,併兼任日講官和起居注官,還負責指導庶吉士。過了一年,因為母親患病,李光地上疏請求回家探望。

康熙二十七年(1687年),李光地返回京城。當時正值孝莊文皇后喪期,禮部官員對他提出彈劾,指責他途中遲延,身為三品卿員而未能及時來京叩謁孝莊文皇后梓宮,請交吏部議處。吏部議降五級調用,被康熙降旨寬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月,他奏進的文章令康熙皇帝十分不滿意,指斥他假冒道學,不能表率翰林,將他降為通政使司通政使。當年十二月,李光地重新被擢升為兵部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李光地又擔任會試副考官,並與侍郎博霽、徐廷璽以及原任河督靳輔視察黃河工程情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正月,李光地奉旨提督順天學政。當年四月,李光地的母親離世,按照禮制李光地需解職回鄉喪居以盡孝道,稱為丁憂守制。康熙皇帝頒下諭旨,稱:“提督順天學政關係緊要,李光地特行簡用,可在任守制。”李光地接到諭旨後表示:“臣蒙荷聖恩,怎敢不以殘喘自效?”不過,他還是提請康熙給予九個月假,讓自己往返治喪。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李光地服喪期滿,康熙命其官復原職。次年,授工部左侍郎,仍兼任順天督學。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因“居官優善”、“清廉”,遷任直隸巡撫。在任期間,李光地很好治理了當地水患,得到康熙帝褒獎,不久被拔擢為吏部尚書。 康熙四十年(1701年),主持治理永定河的河務工程順利竣工,獲得了康熙手書“夙志澄清”匾額及御製永定河詩、御服衣冠等賞賜物品。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給事中黃鼎楫、湯右曾等人合疏彈劾李光地撫綏直隸災民不利,不將災民逃散情形據實陳奏,請求朝廷嚴加處分。八月,御史呂覆恆劾奏李光地處理秋審事宜任意斷決,給事中王原又頦奏李光地薦人不當。但是,這些非議大多遭到了康熙帝的否決。在吏部尚書任上,李光地對兵制、官俸、蠲免錢糧等方面屢有建言。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吏部接到康熙諭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著升為文淵閣大學士。”這樣,年過花甲的李光地正式登上了相位。

"

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學名臣。

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因疝疾速發,卒於任所,享年七十七歲,諡號“文貞”。雍正元年(1723年),加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著有《歷像要義》、《四書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等書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初入仕途

李光地祖籍福建延平(今福建南平),相傳為唐初江王李元祥後裔,後遷居於泉州府安溪縣湖頭鄉(今安溪縣湖頭鎮),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六日,李光地出生於安溪縣感德里華地鄉(今安溪縣感德鎮華地村),自幼聰穎。十三歲時,全家遭遇山賊,後奮力脫險,歸家後志於勤學。清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鄉試中舉。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會試中成績出眾,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選為庶常館庶吉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九月,得授翰林院編修之職。康熙十二年(1673年),充任會試同考官。同年五月,請假南下福建省親。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平定三藩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舉兵造反,鄭錦佔據福建泉州。李光地與家人藏匿山谷間,鄭錦和耿精忠派人招安,被李光地堅決拒絕。 康熙十四年(1674年),李光地暗中書寫密摺,藏在蠟丸中,派人暗中送往京城,最後通過內閣學士富鴻基呈給皇帝。康熙皇帝看到密摺後深為感動,嘉許李光地的忠誠,並下命兵部錄其為領兵大臣。當時尚之信叛亂,率軍佔領贛州、南安,但未能進入福建。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自衢州攻克仙霞關,收復建寧、延平,耿精忠被迫請降。康親王傑書軍隊進駐福州,命令都統拉哈達和賚塔討伐鄭錦,並打聽李光地的所在。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收復泉州。李光地在漳州拜謁拉哈達。拉哈達向康親王上疏稱:“李光地矢志為國,即使顛沛流離也不曾改變志向,應當予以褒獎。”康親王下令優待,並提拔為侍讀學士。李光地行到福州,恰遇父喪歸家。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同安蔡寅部起義軍打著復明旗號,以萬餘人圍攻安溪。李光地招募百餘鄉間勇士固守,斷絕敵方糧道得以解圍。不久後,鄭經派遣將領劉國軒攻陷海澄、漳平、同安、惠安等縣,進逼泉州,斷萬安、江東二橋,斷絕了清軍的南北援助。李光地派遣使者趕赴拉哈達軍告急,正遇大江漲水道路阻塞。於是李光地帶兵從漳平、安谿小道進入,與叔父李日煌以及弟弟李光垤、李光垠合作進攻。大軍進駐泉州,擊破劉國軒部。拉哈達上報其功,李光地再次得到優敘,升遷翰林學士,不久後因功官至永州總兵。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守制已滿的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諭示其不必候缺,即任內閣學士。李光地建言推舉施琅擔任平臺將領,皇帝採納了推薦,得以順利收復臺灣。 陳夢雷是福建侯官人,與李光地同年考中進士,又一同擔任編修官。正當陳夢雷在家閒居時,耿精忠舉兵作亂。李光地派叔父李日煜暗中前往陳夢雷處打探消息,得知其真實意圖後,約請他一同擬定奏疏密陳破敵之計。李光地獨自將奏疏上呈,並之後大受皇上寵幸。等到耿精忠兵敗之後,陳夢雷因為投附逆賊而被逮捕押往京師,關入大牢論斬。李光地就上疏述說與陳夢雷兩次祕密約見的情況,陳夢雷這才得以免去死罪,被髮配奉天戍守。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宦海沉浮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李光地請假送母親返回原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返回京城,被授予翰林院掌院學士,在御前講席上值講,併兼任日講官和起居注官,還負責指導庶吉士。過了一年,因為母親患病,李光地上疏請求回家探望。

康熙二十七年(1687年),李光地返回京城。當時正值孝莊文皇后喪期,禮部官員對他提出彈劾,指責他途中遲延,身為三品卿員而未能及時來京叩謁孝莊文皇后梓宮,請交吏部議處。吏部議降五級調用,被康熙降旨寬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月,他奏進的文章令康熙皇帝十分不滿意,指斥他假冒道學,不能表率翰林,將他降為通政使司通政使。當年十二月,李光地重新被擢升為兵部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李光地又擔任會試副考官,並與侍郎博霽、徐廷璽以及原任河督靳輔視察黃河工程情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正月,李光地奉旨提督順天學政。當年四月,李光地的母親離世,按照禮制李光地需解職回鄉喪居以盡孝道,稱為丁憂守制。康熙皇帝頒下諭旨,稱:“提督順天學政關係緊要,李光地特行簡用,可在任守制。”李光地接到諭旨後表示:“臣蒙荷聖恩,怎敢不以殘喘自效?”不過,他還是提請康熙給予九個月假,讓自己往返治喪。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李光地服喪期滿,康熙命其官復原職。次年,授工部左侍郎,仍兼任順天督學。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因“居官優善”、“清廉”,遷任直隸巡撫。在任期間,李光地很好治理了當地水患,得到康熙帝褒獎,不久被拔擢為吏部尚書。 康熙四十年(1701年),主持治理永定河的河務工程順利竣工,獲得了康熙手書“夙志澄清”匾額及御製永定河詩、御服衣冠等賞賜物品。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給事中黃鼎楫、湯右曾等人合疏彈劾李光地撫綏直隸災民不利,不將災民逃散情形據實陳奏,請求朝廷嚴加處分。八月,御史呂覆恆劾奏李光地處理秋審事宜任意斷決,給事中王原又頦奏李光地薦人不當。但是,這些非議大多遭到了康熙帝的否決。在吏部尚書任上,李光地對兵制、官俸、蠲免錢糧等方面屢有建言。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吏部接到康熙諭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著升為文淵閣大學士。”這樣,年過花甲的李光地正式登上了相位。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晚年生活

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後,李光地數次上疏請求休致。而晚年的康熙因立儲不當之事心中鬱郁,身體多病,對李光地這位老臣很是眷戀。他慰留李光地道:“見到卿的奏摺,朕心中慘然。回想當年一班舊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這樣的,不過只有一二人還在朝中,現今朕也老了,實在不忍再多說什麼。”

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李光地應邀出席千叟宴,得到許多賞賜。康熙五十三年(1715年)六月,李光地再次請求休致,康熙暫準給假兩年,讓其處理完家中事宜即返京辦事。八月,李光地陛辭之時,康熙賜其“謨明弼諧”匾額 。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四月,李光地返京,奉命勘閱大學士王琰等人所纂《春秋傳說》及榆討張昭等人所輯纂字。次年正月,閣臣奏定孝惠章皇后諡號,疏中脫漏“章皇后”三字,部議將李光地降三級調用,康熙下旨寬免。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因疝疾速發,卒於任所,享年七十七歲 。皇帝派遣恆親王允祺前往弔唁,賞賜千兩金,諡號“文貞”。雍正初年,加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

"

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學名臣。

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因疝疾速發,卒於任所,享年七十七歲,諡號“文貞”。雍正元年(1723年),加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著有《歷像要義》、《四書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等書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初入仕途

李光地祖籍福建延平(今福建南平),相傳為唐初江王李元祥後裔,後遷居於泉州府安溪縣湖頭鄉(今安溪縣湖頭鎮),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六日,李光地出生於安溪縣感德里華地鄉(今安溪縣感德鎮華地村),自幼聰穎。十三歲時,全家遭遇山賊,後奮力脫險,歸家後志於勤學。清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鄉試中舉。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會試中成績出眾,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選為庶常館庶吉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九月,得授翰林院編修之職。康熙十二年(1673年),充任會試同考官。同年五月,請假南下福建省親。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平定三藩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舉兵造反,鄭錦佔據福建泉州。李光地與家人藏匿山谷間,鄭錦和耿精忠派人招安,被李光地堅決拒絕。 康熙十四年(1674年),李光地暗中書寫密摺,藏在蠟丸中,派人暗中送往京城,最後通過內閣學士富鴻基呈給皇帝。康熙皇帝看到密摺後深為感動,嘉許李光地的忠誠,並下命兵部錄其為領兵大臣。當時尚之信叛亂,率軍佔領贛州、南安,但未能進入福建。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自衢州攻克仙霞關,收復建寧、延平,耿精忠被迫請降。康親王傑書軍隊進駐福州,命令都統拉哈達和賚塔討伐鄭錦,並打聽李光地的所在。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收復泉州。李光地在漳州拜謁拉哈達。拉哈達向康親王上疏稱:“李光地矢志為國,即使顛沛流離也不曾改變志向,應當予以褒獎。”康親王下令優待,並提拔為侍讀學士。李光地行到福州,恰遇父喪歸家。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同安蔡寅部起義軍打著復明旗號,以萬餘人圍攻安溪。李光地招募百餘鄉間勇士固守,斷絕敵方糧道得以解圍。不久後,鄭經派遣將領劉國軒攻陷海澄、漳平、同安、惠安等縣,進逼泉州,斷萬安、江東二橋,斷絕了清軍的南北援助。李光地派遣使者趕赴拉哈達軍告急,正遇大江漲水道路阻塞。於是李光地帶兵從漳平、安谿小道進入,與叔父李日煌以及弟弟李光垤、李光垠合作進攻。大軍進駐泉州,擊破劉國軒部。拉哈達上報其功,李光地再次得到優敘,升遷翰林學士,不久後因功官至永州總兵。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守制已滿的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諭示其不必候缺,即任內閣學士。李光地建言推舉施琅擔任平臺將領,皇帝採納了推薦,得以順利收復臺灣。 陳夢雷是福建侯官人,與李光地同年考中進士,又一同擔任編修官。正當陳夢雷在家閒居時,耿精忠舉兵作亂。李光地派叔父李日煜暗中前往陳夢雷處打探消息,得知其真實意圖後,約請他一同擬定奏疏密陳破敵之計。李光地獨自將奏疏上呈,並之後大受皇上寵幸。等到耿精忠兵敗之後,陳夢雷因為投附逆賊而被逮捕押往京師,關入大牢論斬。李光地就上疏述說與陳夢雷兩次祕密約見的情況,陳夢雷這才得以免去死罪,被髮配奉天戍守。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宦海沉浮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李光地請假送母親返回原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返回京城,被授予翰林院掌院學士,在御前講席上值講,併兼任日講官和起居注官,還負責指導庶吉士。過了一年,因為母親患病,李光地上疏請求回家探望。

康熙二十七年(1687年),李光地返回京城。當時正值孝莊文皇后喪期,禮部官員對他提出彈劾,指責他途中遲延,身為三品卿員而未能及時來京叩謁孝莊文皇后梓宮,請交吏部議處。吏部議降五級調用,被康熙降旨寬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月,他奏進的文章令康熙皇帝十分不滿意,指斥他假冒道學,不能表率翰林,將他降為通政使司通政使。當年十二月,李光地重新被擢升為兵部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李光地又擔任會試副考官,並與侍郎博霽、徐廷璽以及原任河督靳輔視察黃河工程情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正月,李光地奉旨提督順天學政。當年四月,李光地的母親離世,按照禮制李光地需解職回鄉喪居以盡孝道,稱為丁憂守制。康熙皇帝頒下諭旨,稱:“提督順天學政關係緊要,李光地特行簡用,可在任守制。”李光地接到諭旨後表示:“臣蒙荷聖恩,怎敢不以殘喘自效?”不過,他還是提請康熙給予九個月假,讓自己往返治喪。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李光地服喪期滿,康熙命其官復原職。次年,授工部左侍郎,仍兼任順天督學。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因“居官優善”、“清廉”,遷任直隸巡撫。在任期間,李光地很好治理了當地水患,得到康熙帝褒獎,不久被拔擢為吏部尚書。 康熙四十年(1701年),主持治理永定河的河務工程順利竣工,獲得了康熙手書“夙志澄清”匾額及御製永定河詩、御服衣冠等賞賜物品。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給事中黃鼎楫、湯右曾等人合疏彈劾李光地撫綏直隸災民不利,不將災民逃散情形據實陳奏,請求朝廷嚴加處分。八月,御史呂覆恆劾奏李光地處理秋審事宜任意斷決,給事中王原又頦奏李光地薦人不當。但是,這些非議大多遭到了康熙帝的否決。在吏部尚書任上,李光地對兵制、官俸、蠲免錢糧等方面屢有建言。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吏部接到康熙諭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著升為文淵閣大學士。”這樣,年過花甲的李光地正式登上了相位。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晚年生活

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後,李光地數次上疏請求休致。而晚年的康熙因立儲不當之事心中鬱郁,身體多病,對李光地這位老臣很是眷戀。他慰留李光地道:“見到卿的奏摺,朕心中慘然。回想當年一班舊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這樣的,不過只有一二人還在朝中,現今朕也老了,實在不忍再多說什麼。”

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李光地應邀出席千叟宴,得到許多賞賜。康熙五十三年(1715年)六月,李光地再次請求休致,康熙暫準給假兩年,讓其處理完家中事宜即返京辦事。八月,李光地陛辭之時,康熙賜其“謨明弼諧”匾額 。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四月,李光地返京,奉命勘閱大學士王琰等人所纂《春秋傳說》及榆討張昭等人所輯纂字。次年正月,閣臣奏定孝惠章皇后諡號,疏中脫漏“章皇后”三字,部議將李光地降三級調用,康熙下旨寬免。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因疝疾速發,卒於任所,享年七十七歲 。皇帝派遣恆親王允祺前往弔唁,賞賜千兩金,諡號“文貞”。雍正初年,加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

李光地——康熙年間重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