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都淪落到縣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運為何會今非昔比?

關於大名的遭遇,靜夜史只想說淪為縣城已經相當不錯,至少還是座城。而距離大名不遠的“鄴城”,南北朝時期名副其實的“東都”,自隋文帝的一把大火後,就一擼到底,永世不得翻身,至今沉寂在田間地頭,連村子都算不上。

從首都淪落到縣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運為何會今非昔比?

而包括大名府在內的諸多名城之所以淪落至此,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河北省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名城名地簡直不要太多,尤其是冀中南地區,區縣分佈極其密集,而這些區縣隨隨便便一座縣城,就是千年古縣起步。大名作為河北省歷史上的州府,有名是理所當然的,而淪落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名城薈萃絕不是大名淪落的根本原因,古往今來任何一座城市的興衰都和所在地區甚至全國的戰略密不可分。

大名府的有名,是因為北宋。

自936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後世的中原政權就失去了應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最基本屏障,包括後來的北宋。

宋太宗在兩次伐遼失敗後,徹底斷絕了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想法,轉而在燕雲十六州以南的河北平原上構築防線。具體表現為在太行山前大植柳林,遲滯遼國騎兵鋒芒,東部則大量開鑿運河,甚至人為改道黃河。

從首都淪落到縣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運為何會今非昔比?

而除此之外,北宋在河北平原上還營建了河間、滄州、真定、邢州、大名等州府,作為軍事重鎮。而大名相比於其他州府,地理位置更靠近開封,是北宋在北部的最後一道防線。鑑於此,1042年,在遼朝意圖南侵的危急時刻,北宋宰相呂夷簡提議在大名修建陪都,作為開封北部的屏障,大名由此成為北宋第五個都城,號北京大名府,後置大名府路,領北京、澶、懷、衛、德、濱、隸等州軍,顯赫一時。

但這一榮耀在1127年北宋滅亡後戛然而止了。由於南宋退居秦嶺淮河以南,大名府成為金國國土,設大名府路。由於此時的大名地處金朝腹地,失去了軍事防禦功能,因此地位逐漸下降。

從首都淪落到縣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運為何會今非昔比?

遠超建立後,推行行省制度,凸顯“犬牙交錯”,大名軍事價值更加不值一提。不過大名作為中書省的一部分,開始了隸屬河北省的歷史。

但由於大名府靠近黃河,這使得大名不可避免要受到黃河的威脅,大名府城也在1401年被黃河淹沒,大名府整體被徹底掩埋,今天的大名府是明朝在洪水後重新修建的。

大名府的迴光返照,是1644年清朝入關後。1658年,清朝將大名設為直隸省會,但很快就在1660年遷到真定,再後來遷到保定,至此大名府的輝煌再降一級。

從首都淪落到縣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運為何會今非昔比?

​大名的沉寂,除了因軍事戰略價值的失去,更重要的是因為黃河的存在,使大名在被黃河沖刷了一次後,連基本的身家也失去了,這些身家就是大名府下轄的州縣。

明朝建立,尤其是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河北省作為直隸省成為著名的京畿之地,而大名府作為直隸最南端的府,經過明清兩朝的演變,逐漸形成東西距120裡,南北距360裡的局面。下轄一州十縣,包括開州、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長垣縣、內黃縣、滑縣、魏縣、浚縣。大名府向南延伸越過黃河,使河北成為黃河沿岸省。

從首都淪落到縣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運為何會今非昔比?

但這一局面在1949年建國後發生了改變,為了治理黃河及剿匪,在河北、河南和山東省之間設置了平原省,平原省由河北省南部,主要是大名道南部地區、河南省北部和山東省的西北部組成,下轄了6區56個縣,管轄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歷史上的大名府被徹底拆分。

而在1952年平原省撤銷時,原來被划走的大名府地區卻並未“迴歸”,作為和河南省的土地“置換”,河北省獲得了原屬河南省彰德府的涉縣、武安市及臨漳縣,而原屬大名府的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等地被劃入河南省濮陽地區。

這次行政區劃調整,徹底奪走了大名府作為地區市的所有條件,剩餘的大名縣最終成為邯鄲地區的一個縣直到今天。

從首都淪落到縣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運為何會今非昔比?

所以,大名府的沒落,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選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