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李廣利(西漢)

2,王玄謨(南北朝-宋)

3,鮮于仲通(唐朝)

4,範雍(宋朝)

5,范文虎(南宋與元朝)

6,也先帖木兒(元朝)

7,李景隆(明朝)

8,袁應泰(?-1621年),字大來,鳳翔(今屬陝西寶雞)人。晚明官員,東林黨人。

"

1,李廣利(西漢)

2,王玄謨(南北朝-宋)

3,鮮于仲通(唐朝)

4,範雍(宋朝)

5,范文虎(南宋與元朝)

6,也先帖木兒(元朝)

7,李景隆(明朝)

8,袁應泰(?-1621年),字大來,鳳翔(今屬陝西寶雞)人。晚明官員,東林黨人。

古代十大草包常敗將軍(續最後三位)

袁應泰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中進士,授臨漳知縣,築長堤四十餘里,捍禦漳水。遷工部主事,起河南右參政,官至兵部侍郎。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擢右僉都御史,代周永春巡撫遼東,一個月後,代熊廷弼經略遼東。袁應泰在遼東擴大邊防,收編叛將、叛卒,來投即納,大將童仲揆、尤世功等以為不可,袁應泰不聽。

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袁應泰下令打開閘門,把太河水放入護城河,壕溝的內側排列火炮,嚴陣以待。努爾哈赤水陸俱進,攻下瀋陽,再戰又下遼陽,賀世賢、尤世功為亂箭射死,童仲揆等赴援,亦戰死。袁應泰在遼陽城東北的鎮遠樓督戰,城破之後,舉火自焚死。(明朝)

在十七世紀短短的幾十年間,滿清以不足二十萬的兵力和不足百萬的人口,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最終入主中原,滅掉了人口過億的大明王朝。這個神話一般的過程自然包含了從政治到經濟的諸多原因。但僅以軍事而論,除開清朝幾任開國統治者卓越的軍事能力外,明朝軍事指揮階層的草包紮堆也是重要原因,從楊鎬到王化貞,諸多的無能將領以相同的愚蠢程度和不同的愚蠢方式,不斷成就著滿清八旗軍的赫赫武功,袁應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之所以把袁應泰單獨拿出來說,原因並不是因為他最蠢,而是因為他的蠢對滿清影響最大,楊鎬以十萬大軍兵敗於努爾哈赤,但當時明朝遼東的大局面並未完全壞掉。王化貞丟城失地,喪師無數,但繼任的袁崇煥還是很快為明朝穩定了局勢,將滿清拖入了戰略相持階段。相形之下,在滿清崛起之初的遼東爭奪戰中,袁應泰的荒唐指揮,才是真正對滿清遼東戰略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關鍵意義。

憑心而論,在明末黑暗的官場政治中,袁應泰是為數不多的異類人物,他為官清正廉潔,體恤百姓。在受命鎮守遼東以前,他在地方上治理河道,賑濟災民,深得民心,後來在工部和兵部工作的時候,更是稟公執法,嚴打貪汙。甚至在名將熊廷弼鎮守遼東時,他負責遼東的軍需後勤工作,對熊廷弼幫助頗多。總的來說,這是明末官場上一位難得的好官,如果放到治理河道建設或者是地方文官的位置上,必定大有一番作為。只可惜,命運偏偏把他推到遼東經略這個悲劇性的崗位上。

袁應泰到任的時候,明朝的遼東形勢可以說還不錯。滿清雖然佔有了撫順等城市,但瀋陽等重要堅城還在明朝手裡,加上前任熊廷弼在遼東從嚴治軍,加強防禦,已使明軍漸漸的重新在遼東站穩腳跟。假以時日,明朝的反攻時機也必定漸漸成熟。可袁應泰新官上任三把火,猴急著想幹出點事業來。一切非跟熊廷弼反著來,之後,袁應泰就開始了他昏招迭出的過程,遼瀋戰役前,他大體犯了兩個傻。第一,一改熊廷弼治軍從嚴的作風,改為治軍從寬,導致部隊紀律日益敗壞,戰鬥力下降。第二,收容大量與滿洲人勾搭連環的蒙古人,企圖"以夷治夷。"這樣一來,部隊戰鬥力受損不說,遼陽瀋陽兩大堅城更被滿洲人插入了無數顆內應的釘子。這一切自然被雄心勃勃的奴爾哈赤看在眼裡,公元1612年,清軍先發制人,八路大軍出攻瀋陽,揭開了遼瀋大戰的序幕。

於是,袁應泰開始了他繼續冒傻氣的鬧劇,一開始袁經略雄心勃勃,很想一戰擊敗清軍,誰料瀋陽一戰,清軍以事前被袁應泰安置在瀋陽的蒙古人為內應,僅用一天時間就攻克了瀋陽堅城。更要命的是,在瀋陽被清軍猛攻的時候,袁應泰腦袋注了水,居然忘記瀋陽城外還有一支由川浙部隊組成的精兵,竟然沒有下令救援瀋陽,結果,川浙軍在瀋陽城陷後主動出擊,在渾河南岸阻擊住了八旗軍主力部隊,戰鬥打的昏天黑地,坐鎮遼陽的袁應泰卻已經被八旗軍的攻擊嚇破了膽,竟然坐視川浙軍被八旗優勢部隊圍困而不救,嚴令各部隊放棄遼陽周邊要塞,集中兵力死守遼陽,浴血奮戰的川浙軍雖殺敵無數,最終寡不敵眾,被數倍於己的八旗鐵騎全殲,也使明軍失去了一支最可為倚重的力量。更嚴重的是,由於袁應泰消極防禦的荒唐指揮,遼陽外圍門戶大開,其實已成為一坐孤城,八旗軍很快將遼陽重重圍困,明軍在野戰不利的情況下依舊死守,關鍵時刻,又是袁應泰收容的蒙古難民發揮了內應作用,突然發動襲擊,不但燒燬了明軍的儲備物資,更幫助八旗軍打開了城門,遼陽重鎮終於落入了滿清的手中,袁應泰見大勢已去,扯了塊白布在城樓上上吊殉國,雖然指揮愚蠢,可其人還算是條漢子。

綜觀滿清早期與明朝的遼東爭奪戰,可以說發生在公元1612年的遼瀋戰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之前的滿清雖然屢次擊敗明軍,但因為熊廷弼積極防禦的戰略,始終無法在遼東站穩腳跟,遼瀋戰役後,滿清佔領遼陽瀋陽兩大堅城,並定都瀋陽,終於有了最穩固的"根據地"。為其勢力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基礎,而在遼瀋爭奪戰的過程裡,正是袁應泰戰前戰後一系列荒唐的部署和指揮成全了滿洲人的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他壯烈殉國,但對於明亡清興的最後結局來看,他真是死一萬次也不夠。但說起來,這個悲劇還是由明朝文官帶兵的悲劇造成的,把一個為政幹練的文官放在他並不熟悉的崗位上,只能算是明朝決策者的無能了。

9,楊嗣昌(明朝)

楊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號肥翁、肥居士,晚年號苦庵,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國明朝後期大臣、詩人。兵部右侍郎兼三邊總督楊鶴之子,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崇禎十年(1637年)出任兵部尚書,翌年入閣,深受崇禎皇帝信任。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局,楊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鎮壓農民軍,同時主張對清朝議和。但他的計劃沒能成功,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以"督師輔臣"的身份前往湖廣圍剿農民軍。他雖然在四川瑪瑙山大敗張獻忠,但隨後被張獻忠致敵戰術牽制,疲於奔命。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破襄陽,殺襄王朱翊銘,楊嗣昌已患重病,聞此消息後驚懼交加而死(一說自殺),享年五十四歲。

"

1,李廣利(西漢)

2,王玄謨(南北朝-宋)

3,鮮于仲通(唐朝)

4,範雍(宋朝)

5,范文虎(南宋與元朝)

6,也先帖木兒(元朝)

7,李景隆(明朝)

8,袁應泰(?-1621年),字大來,鳳翔(今屬陝西寶雞)人。晚明官員,東林黨人。

古代十大草包常敗將軍(續最後三位)

袁應泰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中進士,授臨漳知縣,築長堤四十餘里,捍禦漳水。遷工部主事,起河南右參政,官至兵部侍郎。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擢右僉都御史,代周永春巡撫遼東,一個月後,代熊廷弼經略遼東。袁應泰在遼東擴大邊防,收編叛將、叛卒,來投即納,大將童仲揆、尤世功等以為不可,袁應泰不聽。

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袁應泰下令打開閘門,把太河水放入護城河,壕溝的內側排列火炮,嚴陣以待。努爾哈赤水陸俱進,攻下瀋陽,再戰又下遼陽,賀世賢、尤世功為亂箭射死,童仲揆等赴援,亦戰死。袁應泰在遼陽城東北的鎮遠樓督戰,城破之後,舉火自焚死。(明朝)

在十七世紀短短的幾十年間,滿清以不足二十萬的兵力和不足百萬的人口,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最終入主中原,滅掉了人口過億的大明王朝。這個神話一般的過程自然包含了從政治到經濟的諸多原因。但僅以軍事而論,除開清朝幾任開國統治者卓越的軍事能力外,明朝軍事指揮階層的草包紮堆也是重要原因,從楊鎬到王化貞,諸多的無能將領以相同的愚蠢程度和不同的愚蠢方式,不斷成就著滿清八旗軍的赫赫武功,袁應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之所以把袁應泰單獨拿出來說,原因並不是因為他最蠢,而是因為他的蠢對滿清影響最大,楊鎬以十萬大軍兵敗於努爾哈赤,但當時明朝遼東的大局面並未完全壞掉。王化貞丟城失地,喪師無數,但繼任的袁崇煥還是很快為明朝穩定了局勢,將滿清拖入了戰略相持階段。相形之下,在滿清崛起之初的遼東爭奪戰中,袁應泰的荒唐指揮,才是真正對滿清遼東戰略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關鍵意義。

憑心而論,在明末黑暗的官場政治中,袁應泰是為數不多的異類人物,他為官清正廉潔,體恤百姓。在受命鎮守遼東以前,他在地方上治理河道,賑濟災民,深得民心,後來在工部和兵部工作的時候,更是稟公執法,嚴打貪汙。甚至在名將熊廷弼鎮守遼東時,他負責遼東的軍需後勤工作,對熊廷弼幫助頗多。總的來說,這是明末官場上一位難得的好官,如果放到治理河道建設或者是地方文官的位置上,必定大有一番作為。只可惜,命運偏偏把他推到遼東經略這個悲劇性的崗位上。

袁應泰到任的時候,明朝的遼東形勢可以說還不錯。滿清雖然佔有了撫順等城市,但瀋陽等重要堅城還在明朝手裡,加上前任熊廷弼在遼東從嚴治軍,加強防禦,已使明軍漸漸的重新在遼東站穩腳跟。假以時日,明朝的反攻時機也必定漸漸成熟。可袁應泰新官上任三把火,猴急著想幹出點事業來。一切非跟熊廷弼反著來,之後,袁應泰就開始了他昏招迭出的過程,遼瀋戰役前,他大體犯了兩個傻。第一,一改熊廷弼治軍從嚴的作風,改為治軍從寬,導致部隊紀律日益敗壞,戰鬥力下降。第二,收容大量與滿洲人勾搭連環的蒙古人,企圖"以夷治夷。"這樣一來,部隊戰鬥力受損不說,遼陽瀋陽兩大堅城更被滿洲人插入了無數顆內應的釘子。這一切自然被雄心勃勃的奴爾哈赤看在眼裡,公元1612年,清軍先發制人,八路大軍出攻瀋陽,揭開了遼瀋大戰的序幕。

於是,袁應泰開始了他繼續冒傻氣的鬧劇,一開始袁經略雄心勃勃,很想一戰擊敗清軍,誰料瀋陽一戰,清軍以事前被袁應泰安置在瀋陽的蒙古人為內應,僅用一天時間就攻克了瀋陽堅城。更要命的是,在瀋陽被清軍猛攻的時候,袁應泰腦袋注了水,居然忘記瀋陽城外還有一支由川浙部隊組成的精兵,竟然沒有下令救援瀋陽,結果,川浙軍在瀋陽城陷後主動出擊,在渾河南岸阻擊住了八旗軍主力部隊,戰鬥打的昏天黑地,坐鎮遼陽的袁應泰卻已經被八旗軍的攻擊嚇破了膽,竟然坐視川浙軍被八旗優勢部隊圍困而不救,嚴令各部隊放棄遼陽周邊要塞,集中兵力死守遼陽,浴血奮戰的川浙軍雖殺敵無數,最終寡不敵眾,被數倍於己的八旗鐵騎全殲,也使明軍失去了一支最可為倚重的力量。更嚴重的是,由於袁應泰消極防禦的荒唐指揮,遼陽外圍門戶大開,其實已成為一坐孤城,八旗軍很快將遼陽重重圍困,明軍在野戰不利的情況下依舊死守,關鍵時刻,又是袁應泰收容的蒙古難民發揮了內應作用,突然發動襲擊,不但燒燬了明軍的儲備物資,更幫助八旗軍打開了城門,遼陽重鎮終於落入了滿清的手中,袁應泰見大勢已去,扯了塊白布在城樓上上吊殉國,雖然指揮愚蠢,可其人還算是條漢子。

綜觀滿清早期與明朝的遼東爭奪戰,可以說發生在公元1612年的遼瀋戰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之前的滿清雖然屢次擊敗明軍,但因為熊廷弼積極防禦的戰略,始終無法在遼東站穩腳跟,遼瀋戰役後,滿清佔領遼陽瀋陽兩大堅城,並定都瀋陽,終於有了最穩固的"根據地"。為其勢力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基礎,而在遼瀋爭奪戰的過程裡,正是袁應泰戰前戰後一系列荒唐的部署和指揮成全了滿洲人的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他壯烈殉國,但對於明亡清興的最後結局來看,他真是死一萬次也不夠。但說起來,這個悲劇還是由明朝文官帶兵的悲劇造成的,把一個為政幹練的文官放在他並不熟悉的崗位上,只能算是明朝決策者的無能了。

9,楊嗣昌(明朝)

楊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號肥翁、肥居士,晚年號苦庵,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國明朝後期大臣、詩人。兵部右侍郎兼三邊總督楊鶴之子,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崇禎十年(1637年)出任兵部尚書,翌年入閣,深受崇禎皇帝信任。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局,楊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鎮壓農民軍,同時主張對清朝議和。但他的計劃沒能成功,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以"督師輔臣"的身份前往湖廣圍剿農民軍。他雖然在四川瑪瑙山大敗張獻忠,但隨後被張獻忠致敵戰術牽制,疲於奔命。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破襄陽,殺襄王朱翊銘,楊嗣昌已患重病,聞此消息後驚懼交加而死(一說自殺),享年五十四歲。

古代十大草包常敗將軍(續最後三位)

很遺憾,在十大草包將軍裡,明朝佔了三位,綜觀整個明末衰亡的全過程,明朝在軍事上蠢材層出不窮的情景,實在是歷朝所罕見。如果說李景隆的愚蠢是印證了民間"富家多敗兒"的古訓,那麼其他的兩位蠢材,只能是拜明朝文官書生誤國的鬧劇所賜了。

在明朝的蠢材中,楊嗣昌集中了袁應泰和李景隆二人諸多共同點,比如他也是名門之後,其父乃前任明朝大學士楊鶴,這個和李景隆類似。他也是個頗有才幹的文官,字寫的好,又能言善辯,這個和袁應泰類似,但身為蠢材,楊嗣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但行事愚蠢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其為人品德之敗壞,性格之奸詐,也為另外兩為明朝蠢材自嘆不如。實事求是的說,楊嗣昌也不是沒有優點,他能說會道,加上凡事能夠體察皇帝用心,因此很得崇禎寵信。而且,他還是一個不錯的理論家,在鎮壓中原李自成的方略上,他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網"的戰術構想和"攘外必先安內"的外交方略都是解決明末問題的良策。可理論好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了。楊嗣昌偏屬於那種動嘴皮子強動手能力差的人,要是放到個參謀位置上,估計還能發揮大作用,可偏偏坐到明朝國防部長(兵部尚書)的位置上,於是好方略變成了爛方略,直到把大明朝禍害了個乾淨。

先說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網",想法確實不錯,要是實行的好,足夠把李自成置於死地,可打仗就得要錢,明朝早就國庫空虛了。楊嗣昌病急亂投醫,居然用起了漢武帝時代的"均輸法"。結果,大筆的軍餉平攤到普通百姓身上,軍費沒籌集多少,反而以火澆油,搞的原本沒造反的地區也叛亂四起。活不下去的農民們更是鐵了心跟隨李自成造反了。楊嗣昌做事不行,用人更是錯,他提拔熊文燦做五省總督,本來此時孫傳庭和洪承疇的官軍連戰連捷,已經幾乎要把農民軍趕盡殺絕,楊嗣昌妒忌二人得大功,死催熊文爛招降農民軍,這下可好,原本走投無路的李自成一下子絕處逢生,得到了難得的喘息之機,熊文燦做事更是迂腐,他僅僅是得到了農民軍口頭投降的承諾,便接納了農民軍投降,結果張獻忠李自成等部就地休整,不但沒有解除武裝,反而得到熊總督大批糧草賑濟,直接幫助了人家休養生息。待到羽毛豐滿,原本已經投降的農民軍們臉皮一翻,重新操刀扯旗造反,搞的中原五省戰火又起。明朝白費了大批糧食軍費,卻最終功虧一簣,成了毫無收穫的瞎折騰。

再說"攘外必先安內",想法很好,明朝絕不能兩線作戰,必須要首先安下一頭,全力對付內患,可自古以來,談判都是要憑實力說話的,否則只能任人宰割。楊嗣昌一心主持求和,卻被關外的滿清當猴耍。公元1638年,滿清皇太級統帥重兵饒過山海關入寇中原,在北京周邊地區大肆殺掠,事情到了這一步,楊嗣昌還傻不拉唧的想著"議和"。馳援京城的宣大總督盧象升只說了一句反對議和的話,就被楊嗣昌懷恨在心,接著公報私仇,先是隻分給盧象升幾千老弱兵卒,企圖把盧象升往虎口裡送。滿清也知盧象升是明朝難得的軍事人才,於是集中重兵把盧象升包圍在鉅鹿,危機時刻,楊嗣昌坐擁重兵,竟眼看著盧象升身陷重圍而不救。盧象升浴血奮戰,與清軍數倍於己的精銳部隊激戰一整天,在手刃數十清兵後慷慨殉國。事後,楊嗣昌為掩蓋己過,居然誣陷盧象升臨陣脫逃,直到鉅鹿當地父老尋到了盧象升的屍身,楊嗣昌竟連扣八十多天,不驗屍,不上報,如此奸詐陰險,實在是評書《楊家將》裡潘仁美的翻版。可問題是,評書裡的潘仁美畢竟還有軍事才能,楊嗣昌在這方面簡直是膿包。

更可氣的是,滿清大軍肆虐中原,楊嗣昌總督各路援軍,竟然畏敵如虎,不敢與清軍交戰,裝備精良的明軍眼睜睜的看著清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燒殺搶掠。此次入寇,清軍攻陷城池八十多坐,殺掠平民二十萬人,明軍不敢與之交戰,只是默默的跟在清軍身後,禮送清軍出境,如此打法,連清軍也感到啼笑皆非,皇太級命令士兵們在樹上寫下"百官莫送"的字樣,嘲諷楊嗣昌,此種羞辱,為中國歷史所罕見。

打仗沒本事,楊嗣昌推卸責任倒是有一手,每次打了敗仗,楊嗣昌總能列出一大堆理由,將罪責推卸到下面的官員身上,比如此次滿清大入寇,事後明朝共有三十六名巡撫總兵被論罪斬首,而最大的責任人楊嗣昌卻絲毫無過。實在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此外,楊嗣昌心胸還極為狹隘,明末幾位難得的名將,如孫傳庭,洪承疇,盧象升,均曾遭其排擠陷害,自壞長城。論起明朝雙線作戰的失敗,品德低劣志大才疏的楊嗣昌實屬敗事第一人。

但報應總會到的,崇禎十三年,楊嗣昌親率大軍南下圍剿張獻忠,明軍初戰得利,將張獻忠打的全軍覆沒,關鍵時刻,楊嗣昌妒忌病又犯,與屬下大將左良玉與賀人龍鬧意見,結果兩位大將罷工撂挑子,虎落平陽的張獻忠終於逃出昇天。之後,張獻忠在湖北四川一帶大打游擊戰,把楊嗣昌耍的團團轉,當地百姓編成民歌嘲諷楊嗣昌"好個楊閣部(指楊嗣昌),離我三尺路。"轉來轉去,張獻忠趁楊嗣昌把主力放在四川的機會,奇襲襄陽,殺了明朝的襄陽王,遠在四川的楊嗣昌如聞青天霹靂,此罪乃是明朝"失藩"大罪,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了,無奈之下,楊嗣昌拿了一瓶毒藥,一仰脖服毒自盡了。

可笑的是,楊嗣昌死訊傳來,崇禎帝居然還不治其罪,以"剿賊功"追贈其為太子太傅,今天有許多人給崇禎"說好話",認為這位皇帝是有才幹的,事實上,崇禎為人,陰險猜忌,做事偏執,偏偏寵信楊嗣昌這種無能又品德敗壞的小人。識人眼光如此愚蠢,明朝不亡才怪。更可笑的是,清朝立國後編修明史,楊嗣昌的兒子楊三鬆上竄下跳,企圖給自己老爹"翻案",不過公道自在人心,編修明史的清朝儒生們也沒受他的誤導。最讓人可悲的是,日後張獻忠攻克楊嗣昌老家武陵,將楊嗣昌的祖墳扒了個乾淨。其實他這樣做實在是"恩將仇報",對於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們來說,楊嗣昌算得上屢屢救他們逃生的大"恩公"。

10,賽尚阿(清朝)

阿魯特·賽尚阿(1794年-1875年),字鶴汀,蒙古正藍旗人,字鶴丁,嘉靖年間中舉,一直做到清朝的軍機大臣,並曾是清朝咸豐皇帝的受業恩師,是一位飽讀詩書的蒙古大儒。

"

1,李廣利(西漢)

2,王玄謨(南北朝-宋)

3,鮮于仲通(唐朝)

4,範雍(宋朝)

5,范文虎(南宋與元朝)

6,也先帖木兒(元朝)

7,李景隆(明朝)

8,袁應泰(?-1621年),字大來,鳳翔(今屬陝西寶雞)人。晚明官員,東林黨人。

古代十大草包常敗將軍(續最後三位)

袁應泰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中進士,授臨漳知縣,築長堤四十餘里,捍禦漳水。遷工部主事,起河南右參政,官至兵部侍郎。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擢右僉都御史,代周永春巡撫遼東,一個月後,代熊廷弼經略遼東。袁應泰在遼東擴大邊防,收編叛將、叛卒,來投即納,大將童仲揆、尤世功等以為不可,袁應泰不聽。

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袁應泰下令打開閘門,把太河水放入護城河,壕溝的內側排列火炮,嚴陣以待。努爾哈赤水陸俱進,攻下瀋陽,再戰又下遼陽,賀世賢、尤世功為亂箭射死,童仲揆等赴援,亦戰死。袁應泰在遼陽城東北的鎮遠樓督戰,城破之後,舉火自焚死。(明朝)

在十七世紀短短的幾十年間,滿清以不足二十萬的兵力和不足百萬的人口,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最終入主中原,滅掉了人口過億的大明王朝。這個神話一般的過程自然包含了從政治到經濟的諸多原因。但僅以軍事而論,除開清朝幾任開國統治者卓越的軍事能力外,明朝軍事指揮階層的草包紮堆也是重要原因,從楊鎬到王化貞,諸多的無能將領以相同的愚蠢程度和不同的愚蠢方式,不斷成就著滿清八旗軍的赫赫武功,袁應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之所以把袁應泰單獨拿出來說,原因並不是因為他最蠢,而是因為他的蠢對滿清影響最大,楊鎬以十萬大軍兵敗於努爾哈赤,但當時明朝遼東的大局面並未完全壞掉。王化貞丟城失地,喪師無數,但繼任的袁崇煥還是很快為明朝穩定了局勢,將滿清拖入了戰略相持階段。相形之下,在滿清崛起之初的遼東爭奪戰中,袁應泰的荒唐指揮,才是真正對滿清遼東戰略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關鍵意義。

憑心而論,在明末黑暗的官場政治中,袁應泰是為數不多的異類人物,他為官清正廉潔,體恤百姓。在受命鎮守遼東以前,他在地方上治理河道,賑濟災民,深得民心,後來在工部和兵部工作的時候,更是稟公執法,嚴打貪汙。甚至在名將熊廷弼鎮守遼東時,他負責遼東的軍需後勤工作,對熊廷弼幫助頗多。總的來說,這是明末官場上一位難得的好官,如果放到治理河道建設或者是地方文官的位置上,必定大有一番作為。只可惜,命運偏偏把他推到遼東經略這個悲劇性的崗位上。

袁應泰到任的時候,明朝的遼東形勢可以說還不錯。滿清雖然佔有了撫順等城市,但瀋陽等重要堅城還在明朝手裡,加上前任熊廷弼在遼東從嚴治軍,加強防禦,已使明軍漸漸的重新在遼東站穩腳跟。假以時日,明朝的反攻時機也必定漸漸成熟。可袁應泰新官上任三把火,猴急著想幹出點事業來。一切非跟熊廷弼反著來,之後,袁應泰就開始了他昏招迭出的過程,遼瀋戰役前,他大體犯了兩個傻。第一,一改熊廷弼治軍從嚴的作風,改為治軍從寬,導致部隊紀律日益敗壞,戰鬥力下降。第二,收容大量與滿洲人勾搭連環的蒙古人,企圖"以夷治夷。"這樣一來,部隊戰鬥力受損不說,遼陽瀋陽兩大堅城更被滿洲人插入了無數顆內應的釘子。這一切自然被雄心勃勃的奴爾哈赤看在眼裡,公元1612年,清軍先發制人,八路大軍出攻瀋陽,揭開了遼瀋大戰的序幕。

於是,袁應泰開始了他繼續冒傻氣的鬧劇,一開始袁經略雄心勃勃,很想一戰擊敗清軍,誰料瀋陽一戰,清軍以事前被袁應泰安置在瀋陽的蒙古人為內應,僅用一天時間就攻克了瀋陽堅城。更要命的是,在瀋陽被清軍猛攻的時候,袁應泰腦袋注了水,居然忘記瀋陽城外還有一支由川浙部隊組成的精兵,竟然沒有下令救援瀋陽,結果,川浙軍在瀋陽城陷後主動出擊,在渾河南岸阻擊住了八旗軍主力部隊,戰鬥打的昏天黑地,坐鎮遼陽的袁應泰卻已經被八旗軍的攻擊嚇破了膽,竟然坐視川浙軍被八旗優勢部隊圍困而不救,嚴令各部隊放棄遼陽周邊要塞,集中兵力死守遼陽,浴血奮戰的川浙軍雖殺敵無數,最終寡不敵眾,被數倍於己的八旗鐵騎全殲,也使明軍失去了一支最可為倚重的力量。更嚴重的是,由於袁應泰消極防禦的荒唐指揮,遼陽外圍門戶大開,其實已成為一坐孤城,八旗軍很快將遼陽重重圍困,明軍在野戰不利的情況下依舊死守,關鍵時刻,又是袁應泰收容的蒙古難民發揮了內應作用,突然發動襲擊,不但燒燬了明軍的儲備物資,更幫助八旗軍打開了城門,遼陽重鎮終於落入了滿清的手中,袁應泰見大勢已去,扯了塊白布在城樓上上吊殉國,雖然指揮愚蠢,可其人還算是條漢子。

綜觀滿清早期與明朝的遼東爭奪戰,可以說發生在公元1612年的遼瀋戰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之前的滿清雖然屢次擊敗明軍,但因為熊廷弼積極防禦的戰略,始終無法在遼東站穩腳跟,遼瀋戰役後,滿清佔領遼陽瀋陽兩大堅城,並定都瀋陽,終於有了最穩固的"根據地"。為其勢力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基礎,而在遼瀋爭奪戰的過程裡,正是袁應泰戰前戰後一系列荒唐的部署和指揮成全了滿洲人的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他壯烈殉國,但對於明亡清興的最後結局來看,他真是死一萬次也不夠。但說起來,這個悲劇還是由明朝文官帶兵的悲劇造成的,把一個為政幹練的文官放在他並不熟悉的崗位上,只能算是明朝決策者的無能了。

9,楊嗣昌(明朝)

楊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號肥翁、肥居士,晚年號苦庵,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國明朝後期大臣、詩人。兵部右侍郎兼三邊總督楊鶴之子,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崇禎十年(1637年)出任兵部尚書,翌年入閣,深受崇禎皇帝信任。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局,楊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鎮壓農民軍,同時主張對清朝議和。但他的計劃沒能成功,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以"督師輔臣"的身份前往湖廣圍剿農民軍。他雖然在四川瑪瑙山大敗張獻忠,但隨後被張獻忠致敵戰術牽制,疲於奔命。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破襄陽,殺襄王朱翊銘,楊嗣昌已患重病,聞此消息後驚懼交加而死(一說自殺),享年五十四歲。

古代十大草包常敗將軍(續最後三位)

很遺憾,在十大草包將軍裡,明朝佔了三位,綜觀整個明末衰亡的全過程,明朝在軍事上蠢材層出不窮的情景,實在是歷朝所罕見。如果說李景隆的愚蠢是印證了民間"富家多敗兒"的古訓,那麼其他的兩位蠢材,只能是拜明朝文官書生誤國的鬧劇所賜了。

在明朝的蠢材中,楊嗣昌集中了袁應泰和李景隆二人諸多共同點,比如他也是名門之後,其父乃前任明朝大學士楊鶴,這個和李景隆類似。他也是個頗有才幹的文官,字寫的好,又能言善辯,這個和袁應泰類似,但身為蠢材,楊嗣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但行事愚蠢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其為人品德之敗壞,性格之奸詐,也為另外兩為明朝蠢材自嘆不如。實事求是的說,楊嗣昌也不是沒有優點,他能說會道,加上凡事能夠體察皇帝用心,因此很得崇禎寵信。而且,他還是一個不錯的理論家,在鎮壓中原李自成的方略上,他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網"的戰術構想和"攘外必先安內"的外交方略都是解決明末問題的良策。可理論好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了。楊嗣昌偏屬於那種動嘴皮子強動手能力差的人,要是放到個參謀位置上,估計還能發揮大作用,可偏偏坐到明朝國防部長(兵部尚書)的位置上,於是好方略變成了爛方略,直到把大明朝禍害了個乾淨。

先說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網",想法確實不錯,要是實行的好,足夠把李自成置於死地,可打仗就得要錢,明朝早就國庫空虛了。楊嗣昌病急亂投醫,居然用起了漢武帝時代的"均輸法"。結果,大筆的軍餉平攤到普通百姓身上,軍費沒籌集多少,反而以火澆油,搞的原本沒造反的地區也叛亂四起。活不下去的農民們更是鐵了心跟隨李自成造反了。楊嗣昌做事不行,用人更是錯,他提拔熊文燦做五省總督,本來此時孫傳庭和洪承疇的官軍連戰連捷,已經幾乎要把農民軍趕盡殺絕,楊嗣昌妒忌二人得大功,死催熊文爛招降農民軍,這下可好,原本走投無路的李自成一下子絕處逢生,得到了難得的喘息之機,熊文燦做事更是迂腐,他僅僅是得到了農民軍口頭投降的承諾,便接納了農民軍投降,結果張獻忠李自成等部就地休整,不但沒有解除武裝,反而得到熊總督大批糧草賑濟,直接幫助了人家休養生息。待到羽毛豐滿,原本已經投降的農民軍們臉皮一翻,重新操刀扯旗造反,搞的中原五省戰火又起。明朝白費了大批糧食軍費,卻最終功虧一簣,成了毫無收穫的瞎折騰。

再說"攘外必先安內",想法很好,明朝絕不能兩線作戰,必須要首先安下一頭,全力對付內患,可自古以來,談判都是要憑實力說話的,否則只能任人宰割。楊嗣昌一心主持求和,卻被關外的滿清當猴耍。公元1638年,滿清皇太級統帥重兵饒過山海關入寇中原,在北京周邊地區大肆殺掠,事情到了這一步,楊嗣昌還傻不拉唧的想著"議和"。馳援京城的宣大總督盧象升只說了一句反對議和的話,就被楊嗣昌懷恨在心,接著公報私仇,先是隻分給盧象升幾千老弱兵卒,企圖把盧象升往虎口裡送。滿清也知盧象升是明朝難得的軍事人才,於是集中重兵把盧象升包圍在鉅鹿,危機時刻,楊嗣昌坐擁重兵,竟眼看著盧象升身陷重圍而不救。盧象升浴血奮戰,與清軍數倍於己的精銳部隊激戰一整天,在手刃數十清兵後慷慨殉國。事後,楊嗣昌為掩蓋己過,居然誣陷盧象升臨陣脫逃,直到鉅鹿當地父老尋到了盧象升的屍身,楊嗣昌竟連扣八十多天,不驗屍,不上報,如此奸詐陰險,實在是評書《楊家將》裡潘仁美的翻版。可問題是,評書裡的潘仁美畢竟還有軍事才能,楊嗣昌在這方面簡直是膿包。

更可氣的是,滿清大軍肆虐中原,楊嗣昌總督各路援軍,竟然畏敵如虎,不敢與清軍交戰,裝備精良的明軍眼睜睜的看著清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燒殺搶掠。此次入寇,清軍攻陷城池八十多坐,殺掠平民二十萬人,明軍不敢與之交戰,只是默默的跟在清軍身後,禮送清軍出境,如此打法,連清軍也感到啼笑皆非,皇太級命令士兵們在樹上寫下"百官莫送"的字樣,嘲諷楊嗣昌,此種羞辱,為中國歷史所罕見。

打仗沒本事,楊嗣昌推卸責任倒是有一手,每次打了敗仗,楊嗣昌總能列出一大堆理由,將罪責推卸到下面的官員身上,比如此次滿清大入寇,事後明朝共有三十六名巡撫總兵被論罪斬首,而最大的責任人楊嗣昌卻絲毫無過。實在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此外,楊嗣昌心胸還極為狹隘,明末幾位難得的名將,如孫傳庭,洪承疇,盧象升,均曾遭其排擠陷害,自壞長城。論起明朝雙線作戰的失敗,品德低劣志大才疏的楊嗣昌實屬敗事第一人。

但報應總會到的,崇禎十三年,楊嗣昌親率大軍南下圍剿張獻忠,明軍初戰得利,將張獻忠打的全軍覆沒,關鍵時刻,楊嗣昌妒忌病又犯,與屬下大將左良玉與賀人龍鬧意見,結果兩位大將罷工撂挑子,虎落平陽的張獻忠終於逃出昇天。之後,張獻忠在湖北四川一帶大打游擊戰,把楊嗣昌耍的團團轉,當地百姓編成民歌嘲諷楊嗣昌"好個楊閣部(指楊嗣昌),離我三尺路。"轉來轉去,張獻忠趁楊嗣昌把主力放在四川的機會,奇襲襄陽,殺了明朝的襄陽王,遠在四川的楊嗣昌如聞青天霹靂,此罪乃是明朝"失藩"大罪,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了,無奈之下,楊嗣昌拿了一瓶毒藥,一仰脖服毒自盡了。

可笑的是,楊嗣昌死訊傳來,崇禎帝居然還不治其罪,以"剿賊功"追贈其為太子太傅,今天有許多人給崇禎"說好話",認為這位皇帝是有才幹的,事實上,崇禎為人,陰險猜忌,做事偏執,偏偏寵信楊嗣昌這種無能又品德敗壞的小人。識人眼光如此愚蠢,明朝不亡才怪。更可笑的是,清朝立國後編修明史,楊嗣昌的兒子楊三鬆上竄下跳,企圖給自己老爹"翻案",不過公道自在人心,編修明史的清朝儒生們也沒受他的誤導。最讓人可悲的是,日後張獻忠攻克楊嗣昌老家武陵,將楊嗣昌的祖墳扒了個乾淨。其實他這樣做實在是"恩將仇報",對於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們來說,楊嗣昌算得上屢屢救他們逃生的大"恩公"。

10,賽尚阿(清朝)

阿魯特·賽尚阿(1794年-1875年),字鶴汀,蒙古正藍旗人,字鶴丁,嘉靖年間中舉,一直做到清朝的軍機大臣,並曾是清朝咸豐皇帝的受業恩師,是一位飽讀詩書的蒙古大儒。

古代十大草包常敗將軍(續最後三位)

寒尚阿劇照

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之初,許多清朝高官還不以為然,認為只不過是小股亂匪,賽尚阿卻認定這是大患,力主從速剿滅。此時的洪秀全,已在廣西武宣自稱天王,並設立五軍,正處於羽翼初豐之時。賽尚阿的想法本不錯,趁起義大亂未成,將太平天國的苗頭掐死在搖籃裡。

咸豐帝對賽尚阿的見解也大為讚賞,賜賽尚阿"尚方寶刀",命其率領大軍南下平亂。但賽尚阿雖出自蒙古族,可到了他這一代,早已經沒有騎馬打仗的本事了。任命一下來,賽尚阿自己心裡也沒底,表面上志得意滿,臨走時卻拉著好友大學士卓稟恬的手痛哭,還算有點自知之明。

但不管怎麼說,賽大人還是趕鴨子上架了,很不幸,他對面的對手正是太平天國的軍事天才楊秀清,賽尚阿大軍出京,一路走走停停,磨蹭了倆月才到廣西,而此時的太平天國,接連在桂平等地戰勝清軍,並趁勢攻克永安州,太平軍在永安建制,初步確立了其政治制度。說起來,也正是因為賽尚阿進軍緩慢,給了太平軍一展拳腳的空間,不過事情到了這裡還不算壞,因為此時的太平軍實力有限,困守永安孤城,極易被清軍包餃子,應該說局面還是處於危急之中。此時的賽尚阿終於趕到了前線,聽聞永安淪陷,賽尚阿的第一反應就是撤,火速把軍營向北移到了陽朔,很想以靜制動。結果兵勢有限的太平軍得到了最好的休整機會,清軍也喪失了拿下永安一舉殲滅太平軍的最好戰機。

事情到了這一步還是對清軍有利的,清軍大兵壓境,深壕高壘,兵少糧乏的太平軍這麼僵持下去拖也被拖死了。雙方果然相持數月,但賽尚阿文官出身,不懂駕馭武將的方法,搞的兩位大將烏蘭泰和向榮相繼與他鬧意見,出工不出力,這段時間裡,太平軍在永安大搞整頓,封王封官,整個"國家"的制度已成雛形。洪秀全是明白人,深知如此相持必不能持久,於是在1852年4月5日,太平軍以決死一戰的勇氣全線突圍,賽尚阿還算勇猛,硬著頭皮上前線督戰,誰料清朝幾十萬大軍竟然在太平軍的衝鋒下一潰千里,太平軍終於成功衝出永安重圍,至此,原本侷限於廣西一地的太平軍起義,終於演變成全國性的大起義。

事情到了這一步,如果清軍能夠集中優勢兵力,奮勇追擊,依然有獲勝的機會,畢竟太平軍也同樣傷亡慘重,但經此一戰,賽尚阿徹底的被太平天國的攻勢嚇跑了膽,死躲在陽朔不敢出來,毫無後顧之憂的太平軍轉戰千里,終於衝出廣西,殺向華中腹地,至此,太平天國的燎原烈火,已經徹底無法阻擋了。在太平天國最困難的時期,賽尚阿以其愚蠢的指揮與膽怯的應對,終於成全了太平天國波瀾壯闊的歷史。

更可笑的是,賽尚阿打仗沒本事,文官的小聰明還是有一點的,他抓出某位名叫洪大全的俘虜,硬說這個太平天國的小兵是洪秀全的胞弟,太平天國的"一字並肩王"。偽造了他活捉太平天國重要將領的"英雄事蹟",可惜小聰明終歸是小聰明,事情送到北京就穿了幫,賽尚阿數罪併罰,被判了"斬監候"(死緩)。還好鹹豐帝念在師生一場的情誼上,對賽尚阿網開一面,這位喪師失地的罪臣最終得以善終於家。不過賽大人的後代還是很為他爭氣,他的兒子崇綺成了清朝歷史上唯一的蒙古族狀元,他的孫女成了同治皇帝的皇后,還算是個終生富貴。總的說來,賽尚阿人品不錯,做文官也是好手,但打仗確非所長,有此一敗實在怪不得他人。從他的身上也可以看到,清朝入關二百年後,原先勃勃尚武的八旗精神,到了賽尚阿這一輩身上早已淪喪殆盡,之後的時日裡,清朝不得不倚重於漢族重臣平亂保國,漢族洋務派勢力乘勢崛起,直接改寫了清王朝最後的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