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迷案:老子究竟是什麼時候的人?


老子是中國思想文化之元祖。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中國先秦諸子百家,其實不僅包括文人、學者、思想家,而且包括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當時也叫縱橫家等等等等。從時間排序上講,諸子百家第一子很有可能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的宰相管仲。

我們之所以說老子是中國思想文化之元祖,是因為老子作為文人、思想家,是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第一子,《老子》一書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最深奧最難讀的一本書。老子思想高深,相較於其後中國所有的文人學者,他所達到的高度,後人不可企及。

中國文化思想史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東西方文化總是相反的,它們不僅在內容上形式上經常相反,它們甚至連發展方式,運行脈絡都大相徑庭。西方文化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歷經神學階段、哲學階段、科學階段,但中國文化反著來,它是由高級向低級下流。

我舉例子,比如中國的整個國學思想奠基,全部發生在先秦時代,也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此後中國在思想文化的發展上,從此幾乎沒有任何重大建樹,只有一件事情例外,那就是東漢中期,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即使放在先秦時代看,在先秦時代,思想最高點仍然在先秦思想第一元祖老子那去。所以中國文化發展都跟西方的思想發展相反,不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反而是從高級向低級下流。

那麼老子的書《道德經》不是《老子》書的原名。先秦時候各自的書就是架上,就是把它的姓標上,後面追一個子字,比如孟軻的書叫《孟子》,莊周的書叫《莊子》,韓非子的書叫《韓子》。由於唐宋時代,唐宋八大家裡出一個人物叫韓愈,時人稱其為韓子。因此唐宋以後,韓非子的書才由《韓子》改名為《韓非子》。那麼老子的書就叫《老子》。《史記》記載老子書上下篇,《道德經》這個書名。據說是西漢初年一個著名老子注學者叫河上公的人,給他追加的名字。

大家要注意,老子《道德經》講的絕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人倫道德,他的道德二字別有深意,老子是中國思想史上唯一的哲人。我這樣講大家一定會驚詫,因為我之前還在講,中國傳統文化從來不產生哲學和科學,可是老子思想中表達著狹義哲學某些深在的特徵,而且老子思想從某一個方面,或者從某一個角度來看,其所達到的高度,即使和西方哲學史上的任何大哲比較,也絕不遜色。因此我們講,老子目光別緻而深遠。

自古以來,對老子學說注本極多,積累2000多年,可謂汗牛充棟。可是對老子思想,歧見紛呈,誤解甚多。到兩漢時代,老子的學說,一脈高超的虛學思想已經沉淪為黃老之學的實用之學。

我解釋一下什麼叫黃老之學,所謂黃就是黃帝,所謂老就是老子。所謂黃老之學,就是把老子的一脈虛學思想扭曲為一種政治實務操作,這當然是對老子高超思靜的貶低。而且關於老子,道是什麼?後人也根本說不清楚。茶有茶道,酒有酒道。文有文道,武有武道,連吃飯都有味道。但老子所說的道究竟是什麼含義?我們卻很少見人能講清楚。

我們今天只講老子思想的原旨和主線。所謂原旨,就是原教旨主義的那個原旨,也就是追問老子當年究竟想說什麼?所謂主線,就是老子書5000言,它的基本思想脈絡和思想導向是什麼?如果這節課各位能夠聽明白,那麼至少你以後讀老子書,大致能夠知道老子談論的是什麼問題。如果這節課你聽不懂,那麼你每讀一次老子都會有某種收穫和感受,可你終究不知道老子究竟想要幹什麼。

晚清有一個著名學者,林則徐的朋友,叫魏源,他曾經對老子書有一個評價。他說老子道太古道,書太古書也。大家要注意太古這個詞兒,太古這個詞在中國文化上,僅指盤古開天地的那個時段。太古這個概念在西方古地質學中,也指古地球和最原始古生物的那個生髮期,叫太古宙。

我們知道老聃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作為孔子師的那位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孔子他的生年是公元前551年生人。據胡適考證,老聃應該僅比孔子年長20歲左右。那麼也就是說老聃應該大致是公元前570年生人,怎麼會用太古這個詞呢?這顯然是一個疑問。

我們再看民國時候有一個著名學者叫呂思勉,他曾經在他的名著《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談到一段話,他說:今老子書,詞義甚古,又全書之義,女權皆優於男權。具足徵其時代之早。呂思勉這段話什麼意思呢?他說今天回望老子的文本,你會發現老子書詞義甚古,也就是它所使用的文字要比春秋時代古遠得多。而且看全書之一,女權皆優於男權。注意這句話什麼意思?要知道人類遠古時代,女權高於男權,那就是原始母系社會時代。因此第四面說,從這兩點看具足徵其時代之早。從這兩點上可以證明,老子書遠比春秋末期要古遠的多。

我們下面就來看看老子書的狀態,要說清我們下面要對照的討論的問題。我必須先講一件事情,上個世紀後半葉1973年,中國考古界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兩組老子帛書。所謂帛書,就是寫在絲絹上的老子書,分甲乙兩組。老子帛書的出土,讓學界意識到老子書現在我們所拿到的道德經不是老子書的原本,學界早就知道,它實際上是四個後世文人注本的綜合版。那就是西漢早年河上公的注本,東漢時候一個著名學者叫嚴遵的注本,三國時代曹魏出一個著名學者叫王弼的注本,直至唐代初期,一個叫傅奕的史官的注本。所謂道德經是這四大著本的綜合本,因此學界把它叫傳世通行本,也就是學界很清楚,他不是老子的原著。老子帛書出土以後,人們發現帛書跟道德經有諸多文字表述細節上的差異。而且帛書成書的時代遠比道德經為早。

比如在帛書乙組中,道德經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述為: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永恆的恆,能用這個字,就說明這個以乙本本子出在西漢早年漢孝文帝劉恆之前。因為中國古代有位尊者諱的習慣,那麼皇帝名字中使用過的字,世人不得再用。那麼能用恆這個字,至少表明乙本是比漢文帝劉恆為早的本子。而甲本中“邦”這個字不斷地代替道德經中“國”這個字使用。很顯然,他不避漢高祖劉邦的字諱,表明帛書甲本已經到先秦時代了。儘管我們現在並不能考證,說帛書就是老子原本,但我們至少可以說,老子帛書是比道德經更貼近於老子時代的一個文本。相較之下,我們就會發現老子文本及用詞、用字極為古遠,已經也極為深遠。

我們下面做比較。在道德經傳世通行本第62章,有一段話,叫:立天子,置三公。大家注意這句話的意思。人類在原始氏族社會,或者在文明化以前,人類血緣社會族群中沒有任何特權,沒有政治機構,沒有暴力管控,沒有政府。隨著人類文明化的發展,社會緊張度增高,於是人們不得不建立特權強權管制機構,這叫立天子,置三公。就是人們在文明話以後,才會設立一個國王,國王藉助於三公九卿去管理天下。可是在老子帛書中,這句話卻表述為立天子置三鄉。

千古迷案:老子究竟是什麼時候的人?


我們下面看一下“鄉”這個字的甲骨文。大家注意,這個字就是繁體字“郷”這個字的來源。鄉是什麼意思?大家首先看懂這幅畫,它中間是一個古代的食器,叫弼,那麼上面堆滿著食物,兩邊箕坐,這兩個人有意識把他們嘴畫得很誇張。這個字的意思是有血緣關係,可以對坐在一起吃飯的人叫鄉。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大家知道人類原始氏族社會是血親社會,在社會單元以氏族血親為結構的時候,那麼能夠對坐在一起吃飯的人,一定是有血緣關係的人。所以中國農村今天還在這個甲骨文原字意義上使用它的字義,比如同村人,張家村、王家村、李家村……中國真正的農村村落,每一個村是一個血緣群團,同村人是不能通婚的。同村人走到外地,碰見自己的同村人,把它叫鄉黨,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鄉字。但是這個字同時是中國另一個字卿這個字的來源。

千古迷案:老子究竟是什麼時候的人?


卿是什麼意思?客人的意思,卿客的意思。這個字為什麼會從鄉轉化為卿?是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血緣始祖社會向使族聯盟發展,這叫部落。部落再往上疊加,叫部落聯盟,部落聯盟再往上疊加,才是國家前的雛形。比如我講商代的氏族部落邦聯,再往後才是國家。也就是說社會的發展是逐步超血緣化的。到了氏族聯盟,或者部落聯盟時代,再來到你這裡,跟你對坐在一起吃飯的人,很可能已經跟你沒有血親關係,而是遠來的客人。因此這個字轉生出第二個字,它表達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字形和字義相應的變形和增益的含義。

老子在這個地方都沒有用立天子、置三卿。道德經原文是“置三公”,他都沒有用置三卿,三公九卿的卿,而居然仍然用最原始的置三鄉!要知道老子當年是周朝國家守藏史,也就是王室的一切學問諮詢者,是國家文化的最高代表人,他不可能不認識卿這個字,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老子》成書的年代,卿這個字都可能還沒有發生。

我們再往下看。老子道德經。第六章中說一句話叫:玄牝之門,是謂天根。首先理解什麼叫天根?老子把道稱為天根。因為老子認為是道派生了天地萬物,但他用什麼東西來形容他所最珍視的道呢?竟然用玄牝二字。

千古迷案:老子究竟是什麼時候的人?


我們先看看玄牝兩個字的甲骨文。玄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就是畫了一條臍帶。大家知道玄這個字在中文中有兩個含義。第一黑暗的意思。比如古代穿黑色衣服叫穿玄色衣服。第二深遠幽遠的意思。為什麼畫一個臍帶?代表著兩重含義,是因為孕婦生孩子,孩子生出來,臍帶相連的胎盤還在子宮內,臍帶所深入的地方才是一個黑暗而悠遠的地方。因此玄出現了相應的含義。

千古迷案:老子究竟是什麼時候的人?


我們看牝的甲骨文。我昨天講過牛,就是畫一個牛角,公牛牛角。牝這個字,就是再牛的旁邊,再畫一條牛尾巴,然後在上面打一個指示符號,這個字就是牝。牝是中國一個常用詞,它的對應詞叫牡。這是牝字。

千古迷案:老子究竟是什麼時候的人?


所謂牡,遠古時代僅指公牛,以後泛指一切雄性動物。所謂牝,遠古時代僅指母牛,以後泛指一切雌性動物。牝的含義是什麼?揭開木牛的尾巴就能看見母牛生殖器,黑紅色的生殖器,所以叫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根。老子的意思是說,到作為天跟派生天地萬物,就像母牛的生殖器官不斷的能夠生出小牛一樣。

請大家注意,老子的這個表述顯然不可能發生在孔子在春秋末期已經提出男女大防,後來被孟子表述為男女授受不親的那個時代,它只會發生在人類原始生殖崇拜時代,這樣的文字才會出現。到春秋末期,像這樣粗露的表達,顯然已經不能登大雅之堂。我們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文本之古遠。

再如,老子在道德經第28章中講,知其雄,守其雌,也就是一個人要知道雄性的品格,卻一定要守住雌性的品格。他又在第52章中講: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這裡的始就指的是道。他用什麼來形容道呢?再度用母親來形容。我們從這兩段文字裡可以看出老子對女性極具表彰之能,它表達的是原始母系社會女性社會地位極高的一種思想語序。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老子文本及其古遠,很可能不發自於春秋末期那個時代。我做一個說明:我們今天講課,我們仍然主要用道德經文本講課。儘管帛書與道德經有諸多細節上的差異,但是好在道德經把老子思想主旨之一併沒有完全淹沒。我們不讓這個課程過度學術化。因此以道德經大家經常能讀到的文本,作為講課的張本,它不妨礙我們講老子原旨與主線。

老子在書中講: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大家注意,這個希字是希望的希,實際表達的是稀少的稀的通假字。那麼老子很明確的知道他的書要被世人讀懂是非常困難的,能讀懂他的書的人是非常稀少的,則我者貴,則是個動詞,按照某種原則行為叫做能夠按照我老子所說的方式行為的人是非常高貴的。可見老子當時就明白,要想讀懂他的書絕非易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