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嶽‖ 走,週末去藍田

西嶽‖ 走,週末去藍田

位於秦嶺北麓的藍田,前些年的景象決然不像歷代文人騷客抒寫的那般誘人,人們的生活也決然沒有詩佛王維“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那般恬淡愜意。外人對於藍田的瞭解,也僅囿於教科書上的介紹,知道藍田是人類先祖的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文明最早的萌發地之一,這裡有中國的直立人化石藍田猿人,有中國最古老的國度華胥國;知道藍田有一個“詩窩”叫輞川,有一座“孝山”叫王順山,有一種“名玉”叫藍田玉。若是周邊的人,可能還知道藍田是一個貧困縣,一個革命老區,一個很有名氣的勺勺客之鄉,除此之外,對於藍田,就鮮有人問津了。

關於藍田勺勺客的來歷,版本很多,無從考證,究其根源,還是可以從馬斯洛需求曲線找到答案。藍田所處的自然環境,放眼不見十里天,抬腳難踏半畝平,山水養活不了一方人。正是出於對“吃食”的嚮往與渴求,才激發了藍田人對美食的奇思妙想,很多源於大自然的天然食材,成了藍田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如核桃花、枸樹穗、榆錢葉、蒲公英、薺菜、餄餎、餈粑、醋粉、神仙粉……從某種意義上講,藍田勺勺客是被現實生活逼出來的。藍田人不可謂不勤勞,多年前在關中一帶走村串鄉,頂著炎炎烈日為人家收割麥子的藍田麥客,就是有力實證。藍田人能吃苦、不惜力,但始終沒有扳倒壓在頭上的那座比秦嶺還要堅固的“窮山”。貧困壓得藍田人抬不起頭,也讓在外的藍田人在介紹自己家鄉的時候缺少了一些硬氣和底氣。

潺潺的灞河水不知流過多少歲月,遍地的鵝卵石印刻下一輩又一輩藍田人為生活忙碌奔波的腳板。藍田人在等待中積蓄能量,在期盼中孕育希望。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發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鏗鏘號令,猶如一聲春雷,徹底喚醒了藍田這片沉睡的大地,一場革除貧困的偉大斗爭在藍田廣袤的山川塬嶺間蓬勃展開。護山治河,整治城鄉環境,打造精品景區,規範農家樂經營……“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一批又一批大企大商紛至沓來,一個又一個大項目落地實施,藍田人再沒有“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躊躇,再沒有“悠悠藍田路,自去無消息”的迷茫,有的只是“策馬揚鞭勇向前”的激昂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韌。

思路一變天地寬。如今的藍田,一到節假日,不管是在藍田猿人遺址還是在水陸庵,不管是在王順山還是在藍關古道,不管是在湯峪溫泉小鎮還是在葛牌紅色古鎮,到處都是車龍蜿蜒,遊人若織。假日,當你駕車行駛在風景如畫的白鹿原頂綠道的時候,當你行走在碧波盪漾、綠樹成蔭的灞河岸邊的時候,當你穿梭在五彩繽紛、芳香四溢的四季花谷的時候,當你徜徉在一望無垠、色彩斑斕的鹿走溝萬畝花海的時候,當你與家人朋友在山坳坳裡或塬堎堎上的農家樂休憩小酌的時候,當你流連於山水間呼吸著帶著花香和泥土芬芳的空氣的時候,難道你不覺得生活原來是如此美好,難道你不為藍田人改變命運的奮鬥壯舉而頓生敬意!

藍田變了,藍田人也變了。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到九間房鎮油坊坪村自己結對幫扶的貧困戶李七金家的情景。年久失修的土坯老房,一臺14英寸的老式彩電是家中僅有的家電。老兩口滿臉愁容,很少言語。這兩年,通過精準幫扶和社會力量幫助,李七金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政府通過美居工程讓他家的老房子煥然一新,還給老兩口配上了健康小藥箱,愛心企業人士送來了液晶彩電、洗衣機、衣櫃等,幫扶幹部幫他家銷售了土豆、養上了中蜂,去年他家的收入已經過了兩萬元……李七金家的變化,只是藍田貧困群眾的一個縮影。

今年年初,我再去李七金家,老兩口大老遠就笑盈盈地迎上來,嘴裡不停地說“屋裡啥都有,我們知足了……”淳樸實在的話語,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藍田人的樸實善良。

藍田在變,變得更美更有活力了;藍田人在變,變得更有精氣神更加可愛了。不信,走,星期天到藍田看看。

西嶽‖ 走,週末去藍田

編輯∶Mia│ 審核:方覺曉、文嶽

◇◆◇

來源/西安日報 出品/日報總編室

·END·

西安日報

權威·深度·責任

西嶽‖ 走,週末去藍田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西安日報》數字報

禁止轉載

未經授權

凡本報原創作品

聲明

西安日報

總編室官方微信公眾號:xarbttk2015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