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是國務院確定的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至2015年12月31日,昆明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75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5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1項,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70項。

古建築:昆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概覽

太和宮金殿

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昆明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體現著昆明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增進對家鄉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促進文化昆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本館通過對昆明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介紹,進一步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性,使之深入人心,使這些寶貴財富得到傳承和延續,讓昆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綻放異彩。

太和宮金殿

位於昆明東北鳴鳳山金殿公園內,主殿系銅鑄拼合而成,富麗堂皇,灼灼生輝,故稱“金殿”,是中國四大銅殿之一。萬曆年間,巡撫陳用賓仿武當山太和宮式樣建造太和宮金殿。崇禎年間,此殿被巡撫張鳳翮運至雞足山金頂寺。現存金殿為吳三桂於康熙年間所造。

該座金殿屬於太和宮的一部分,為重簷歇山頂式建築,所有樑柱、斗拱、門窗、瓦頂、供桌、神像、幃幔、匾額、楹聯,乃至待亭、旗杆、七星旗等,全部用銅鍛鑄而成。重約250噸,長6.15米,寬6.17米,高5.54米。整座建築雕刻細膩、造型美觀,是中國銅鑄藝術中的精品,也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銅殿。為研究明清以來雲南的冶煉鑄造技術和木結構建築的造型及裝飾,提供了實物資料。

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藏寺經幢

位於市博物館內,因此地曾為地藏寺舊址,故名“地藏寺經幢”。系大理國布燮(官名,相當於宰相)袁豆光為超度鄯闡侯高觀音之子高明生所造。後地藏寺倒塌,古幢長期掩埋地下,民國時出土並移至今址。

古幢為方錐形石幢,五段紫砂石精雕細刻而成,通高6.5米,幢體呈七級八面,寶塔形,座身八龍盤繞,其上為八角須彌座,刻漢文《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經文及《造幢記》一篇。整個幢身層次分明地雕滿佛教密宗佛、菩薩、天王、力士、鬼奴及地藏諸神像共300尊,大像高約1米,小像不足3釐米。整個幢體雕刻精緻,形象惟妙惟肖,是現存大理國佛教石刻中的珍品,素有“滇中藝術極品”之稱。

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昆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概覽

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

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

位於翠湖西岸承華圃,是中國較早的軍事學校之一,與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並稱中國近代三大著名軍校。從1909年開辦至1928年停辦,共辦19期,培訓生員5000餘人。講武堂原系清王朝為編練新軍、撲滅革命、挽救統治而設立的軍事學校,但該校初期教官多為留學日本的同盟會員,使該校成為雲南民主和革命的搖籃。在重九起義和護國運動中,均發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此後的北伐、抗日和解放戰爭中湧現出的許多著名將帥和開國元勳,如朱德等,即為講武堂所培養。

今存的講武堂舊址為四合院式二層跑馬轉角樓式的磚木結構建築,東、南、西、北四樓對稱銜接,佔地約1.44萬平方米。東、西樓各長約119米,寬10米;南、北樓各長約116米,寬7米,高均約12米;南樓中部的閱操樓高約115米,寬13米。另外還有辦公室、教室、宿舍等建築,規模宏大。

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聶耳墓

位於西山太華寺與三清閣之間的緩坡上,1985年5月由高嶢山腹遷到現址。聶耳(1912~1935),字子義,中共黨員,人民音樂家,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先驅和奠基人。抗日戰爭中,創作了《大路歌》 《前進歌》《畢業歌》等30餘首革命歌曲,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士氣。其中,《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澤市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遇難。

聶耳墓地揹負青山、前臨滇池,由墓道、平臺、墓塘三部分組成。平面呈琴狀,佔地3000平方米。琴盤頂部墨色石碑上鐫刻著郭沫若手書“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並且還有聶耳雕像和國歌曲譜、萬里長城、喚起民眾場面的浮雕牆。墓地設計新穎,構思精巧,莊嚴大方。

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昆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概覽

妙湛寺金剛塔

妙湛寺金剛塔

位於官渡古鎮,又名“穿心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久的砂石構築的喇嘛式佛塔。妙湛寺金剛塔建於明天順二年(1458)。該塔全部以砂石砌築,塔基為方形高臺基,高4.7米,長10.4米。基臺下有十字貫通的4道券門,臺中分立5塔,屬於金剛寶座式佛塔。基臺中部為主塔,高16.05米。塔座為方形折角須彌座,高2.7米,長5.5米,四面石上均雕刻獅、象、馬、迦樓羅。塔身呈覆缽形,塔身4面均開有壺門,內奉石佛1尊。十三天上有銅製塔剎,含傘蓋、圓光、寶瓶、寶珠和銅鑄四天王像。4小塔形制簡單,高僅5米。南、北劵門頂上刻有六字真言。整座石塔布局協調,典雅壯觀。該塔對研究我國喇嘛式佛塔建築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寨山古墓群

位於晉寧縣石寨村的滇池之濱,是戰國至西漢滇王及其親屬、臣屬的公共墓地。其中第六號墓出土的“滇王之印”印證了《史記》關於古滇國的記載,成為古滇王國的象徵。

1955~1996年,經過5次發掘,清理出戰國至漢代的古墓86座,出土文物5000餘件,有青銅器、金器、銀器、鐵器、玉器、瑪瑙器、陶器、綠松石、貝類等,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貯貝器、樂器等。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器物工藝精湛、風格獨具、題材廣泛,涉及當時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反映了古滇國的社會發展水平,像是一部敘事長詩,忠實記載著古滇國的種種大事,成為研究古代雲南邊疆歷史的最重要依據之一。

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筇竹寺

坐落於玉案山群峰之中,始建於唐代,是滇中著名的佛教禪寺。

光緒年間,筇竹寺住持夢佛和尚專程到四川請來泥塑大師黎廣修塑筇竹寺五百羅漢。光緒九年至十六年(1883~1890),黎廣修和弟子嘔心瀝血7載,塑造了羅漢群像,分佈在大雄寶殿兩壁及大殿兩側的梵音閣和天來閣中。二閣內各216尊,大雄寶殿68尊,共計500尊。黎廣修的作品擺脫了佛教傳統泥塑正襟危坐模式,以豐富的現實社會人物形象為模型,官吏農工、僧俗百家,坐臥行走、千姿百態,被譽為“東方雕塑寶庫中的明珠”。此外,筇竹寺還保存著大量元、明、清時期的古墓碑刻、楹聯、繪畫等,都是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

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常樂寺塔和慧光寺塔(東寺塔和西寺塔)

東寺塔在書林街南段原常樂寺內,常樂寺稱東寺,故名“東寺塔”;西寺塔在東寺街南段原慧光寺內,慧光寺稱西寺,故名“西寺塔”。東西寺塔始建於唐太和三年(829),竣工於大中十三年(859),歷時30年。

東寺塔系四方形、十三層密簷空心方磚塔,高40.57米,第一層南向劵門,有地宮,置木佛1尊。從第二至十二層四面設龕,各置石佛1尊,塔頂立有4只銅鑄迦樓羅(金翅鳥),故又稱“金雞塔”。

西寺塔通高36米,為四方形、十三層密簷空心方磚塔。第一層最高,第八層最寬,塔之輪廓略呈稜形。層層四面設龕,中奉石佛1座。塔頂立有4只銅鑄迦樓羅(金翅鳥),故又稱“金雞塔”。二塔遙相呼應,風格與內地迥然不同。

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溪寺

曹溪寺位於安寧溫泉西1千米,地處龍山東麓,是滇中著名的禪宗佛寺。

曹溪寺是唐代廣東曹溪寶林寺高僧來雲南傳佈禪宗教義時所建,故名曹溪寺。寺南有珍珠泉,北接“三潮聖水”,坐西向東,俯瞰螳螂川,與“天下第一湯”遙遙相望。寺東向,建築佈局隨山勢層層上升,沿縱軸線有山門、韋陀殿、大殿、後殿。宋代以後寺屢遭兵燹,屢次重修,今存建築皆明清兩代按原樣重建。該寺大殿正面“西方三聖”——阿彌陀佛中坐,觀音、大勢至兩菩薩左右脅侍;壁後“華嚴三聖”——釋迦中坐,文殊、普賢脅侍。建築總體佈局為四合院式,主殿寶華閣為罕見的木質殿宇;殿內供奉的觀音、文殊、普賢“南海三聖”像,是國內極少見的宋代木雕造像。

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寧文廟

位於今安寧市博物館內,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後經多次重修擴建,今存主體建築大成殿和崇聖祠。

大成殿始建於元代至元三年(1337),為木結構建築。坐北向南,為抬樑式木構架,單簷九脊歇山頂,總體上仍保持著宋、元建築風格。崇聖祠位於大成殿之北,清雍正年間建,為抬樑式木構架,單簷硬山頂。

2002~2003年,文廟大規模重修。修復後的文廟古建築群總建築面積1566平方米,包括大山門、青雲樓、大成門、大成殿、櫺星門等主體建築,並配有南北廂房和左右耳房14間,仿古建築17間。大成殿中供奉孔子及其四大弟子的塑像,其他弟子立於廂房和耳房之中,併為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做了署名牌。

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昆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概覽

真慶觀古建築群

真慶觀古建築群

位於市區白塔路與拓東路交叉路口。始建於元代,初名“真武祠”,明代改稱“真慶觀”,為五進三院四合院式面局。

真慶觀於2003年4月修復,由真慶觀、都雷府和鹽隆祠三部分組成。真慶觀以紫微殿為中心,結合老君殿,組成第一個景區;都雷府以雷神殿為中心,由門樓、清風亭、火神殿等組成第二個景區;鹽隆祠以大殿為中心,由前殿、戲臺等組成第三個景區。新建的真慶文化廣場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亮點。該建築群是昆明市區佔地面積最大、保存明清兩代建築最多,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對雲南的建築史、藝術史、宗教史及雲南與中原文化交流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仁求碑

位於安寧市大石莊,該碑立於武則天大周王朝聖曆元年(698),故碑額題“大周故河東州刺史之碑”。碑紅砂石質,通高2.8米、寬1.5米。碑身文字34行,每行53字,共1540字,碑文及碑額均鐫刻正書。碑主王仁求,安寧人,曾為河東州刺史。

碑文由閭丘均撰、王仁求長子王善寶書。碑文主要敘述了王仁求的家世、才幹和業績,多涉及爨氏政權與南詔政權交替時期之史事。碑文所記部分史實可補正史之缺,對於研究唐代對雲南邊疆治理具有重要價值。碑文字畫古勁,間或夾有武則天時代改造的新字,對於研究武則天時期的政治、文化和書法文字藝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閭丘均是唐初著名的文士,能文善詩、以文章著稱於世。因此,碑文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位於五華區一二一大街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為使中華教育精華免遭毀滅,國民政府決定華北及沿海高校內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於1938年輾轉來到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在昆八年,大師名家雲集,他們堅持治學研究和為國育才,維持絃歌不輟,使得昆明成為當時中國的學術和文化重鎮。從聯大走出無數的優秀人才,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棟樑之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鑄就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不朽豐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此外,西南聯大還是中國青年運動史上第三個里程碑——“一二·一”愛國民主運動的發源地。

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抗戰勝利紀念堂

位於昆明市中心,俗稱“勝利堂”。初名“志公堂”,後改稱“中山紀念堂”,1946年又改為“抗戰勝利紀念堂”。其外部造型為古典式殿堂風格,琉璃瓦、大屋頂,簷下施半拱,飛簷翹角。從勝利堂周邊至雲瑞公園一帶,是“中軸線上疊兩杯,舉酒雙杯慶勝利”的建築格局,即從現在的勝利廣場到光華街是一箇中式酒杯,從雲瑞公園到景星街是一個西式酒杯。勝利堂兩側的弧形道路雲瑞東路和西路即為杯壁,雲瑞北路為杯口,雲瑞公園為底座。該“勝利酒樽”隱含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而乾杯之意。勝利堂是昆明近代建築藝術的典範,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1950年12月,昆明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在勝利堂的廣場中央埋下了“雲南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堂改稱“人民勝利堂”。1995年“雲南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人民勝利堂”正式更名為“抗戰勝利紀念堂”。

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哈只墓碑

位於晉寧縣鄭和公園內。馬哈只墓呈長方形,長3.6米、寬2.52米,高出地面約0.4米。馬哈只墓碑砂石質,通高1.6米、寬0.93米,正文楷書14行,行28字。碑額書小篆“故馬公墓誌銘”。

墓主馬哈只,回族,鄭和生父。“哈只”是對朝覲過聖地麥加的人的尊稱。永樂三年(1405),鄭和升為內官監太監,請大學士禮部尚書李至剛撰寫了父親的墓誌銘,但時逢第一次下西洋前夕,鄭和只得將碑文寄回,並鐫鑿於石,立在墓前。《故馬公墓誌銘》的發現,讓世人得以知曉鄭和是雲南昆陽人以及鄭和的家世出身等情況,該碑補充了文獻史料記載中的諸多不足。此碑是鄭和研究中不容忽視,而且價值極高的實物資料。

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龍壩水電站

位於西山區海口螳螂川上。石龍壩水電站以滇池為天然調節水庫,利用該段較集中的落差而修建,是我國第一座水力發電站。

該水電站系1908年以王筱齋為首的昆明商人募股籌建。1910年7月開工,1912年4月發電。利用落差14米,引用流量4立方米/秒,安裝2臺德國西門子公司製造的單機容量240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用22千伏輸電線路向昆明供電。附屬建築有瀉水渠及攔沙裝置共1478平方米。石龍壩水電站的建設,開創了我國民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自建、自管、自用的成功範例,造就了我國第一支水電工人隊伍,在水電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曾4次轟炸石龍壩水電站,均未能破壞供電,電站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傑出貢獻。

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昆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概覽

大觀樓

大觀樓

位於昆明市大觀公園(又稱“近華浦”)。清康熙年間,乾印和尚在近華浦募資修成觀音閣,後巡撫王繼文建二層樓。因樓盡攬湖光山色,蔚為大觀,遂名大觀樓。乾隆年間,孫髯翁登大觀樓有感而發,傲然撰書180字長聯,把滇池風光和雲南數千年曆史生動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聯”。大觀樓也因“絕世長聯”而躋身“中國四大名樓”。現存建築為同治五年(1866)重建,光緒九年(1883)大修,並重書孫髯翁長聯,刊刻懸掛。

主樓為三重簷四攢尖式樣,底層面闊17米,進深10米,佔地170餘平方米。以4根通柱作為支撐點,內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三樓。樓與長聯相映增輝,形成滇池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人文積澱相結合的文化景觀。

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林堂

始創於咸豐七年(1857),是雲南現存最古老的藥店。創始人李玉卿隨父李德由湖北來到雲南,因深諳醫道,便創立藥店,並效法三國董奉,為窮苦百姓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病癒者在後堂植杏樹,時間一長,遂成杏林,故藥店取名“福林堂”,意在“福澤杏林”。

福林堂老店坐落於文廟直街和光華街交叉處,保持明清時期的建築特色和風格。整棟三層樓系土木結構,獨特的傘狀八面風鋪面,式樣古樸典雅、雕樑畫棟、古色古香。“福林堂”三字燙金匾額由名士陳榮昌書寫。歷經風雨的福林堂,作為昆明建築“八面風”風格的代表,在政府和福林堂藥業有限公司的大力保護下,幾經修繕,其建築風貌和內部格局仍保持原有的特色。

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丹桂村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與金沙江皎平渡口

丹桂村中央紅軍總部駐地位於尋甸縣丹桂村195號,由一幢一進兩院的四合院落和閣樓組成。1935年4月底,中央軍委總部進駐在丹桂村何本恩家四合院內。毛澤東住在楊明修家。周恩來在總部傳達了搶渡金沙江的決定,並作了具體部署,這對長征中的紅軍巧渡金沙江取得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丹桂村也因此成為了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紅村”。

皎平渡位於祿勸縣皎平村和四川省會理縣洞村之間,距祿勸縣城220千米。1935年4月29日,中央軍委發佈速渡金沙江的命令,先頭部隊於5月1日攻佔皎平渡口,其後紅軍一、三、五軍團3萬餘人憑7只小船,經過9天9夜的艱苦奮戰,勝利渡過金沙江,擺脫了數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取得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

2013年,“丹桂村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與金沙江皎平渡口”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