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

志偉聊國學守一 | 正心 | 不二人文與科技必將重回一處版本聲明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汪老五(wanglaowu1215)保留作者及以上版權聲明,無須授權即可轉載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y0334eyx9er.html


老子:“聽說你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孔子:“因為周公推行周禮之時,天下太平昌盛,這是夏朝、商朝都未有過的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動亂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禮不興,禮崩樂壞的緣故。我喜愛周禮,並且要盡其全力恢復周禮。孔丘認為 ,唯有周禮方可休止動亂,以使天下重新太平。對此,孔丘深信不移。”

老子:“我過去也曾非常非常地好禮,可是後來我變了。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


"

志偉聊國學守一 | 正心 | 不二人文與科技必將重回一處版本聲明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汪老五(wanglaowu1215)保留作者及以上版權聲明,無須授權即可轉載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y0334eyx9er.html


老子:“聽說你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孔子:“因為周公推行周禮之時,天下太平昌盛,這是夏朝、商朝都未有過的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動亂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禮不興,禮崩樂壞的緣故。我喜愛周禮,並且要盡其全力恢復周禮。孔丘認為 ,唯有周禮方可休止動亂,以使天下重新太平。對此,孔丘深信不移。”

老子:“我過去也曾非常非常地好禮,可是後來我變了。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子:依你之見,周禮並不能休止動亂?

老子:是的。動亂產生於人心,而人心是變化莫測的,天下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說明這休止動亂人力難以啟及的道理。周禮作為人類生活的法則,在一個時期內或許有其用途,但隨著星斗的推移,日月的轉換,它終將失去效用。因為人類會越來越越清晰地感受到,所謂活著的樂趣在於無拘無束,隨其自然,任性而為。周禮卻束縛人的本性,令人無所措手足,有如籠中之鳥。遲早人們會從生息不滅的自然變化中逐漸悟出,既然生存於天地之間,就應該以天地宇宙為生存的法則。為什麼還要人為地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殺人性的多餘禮制呢?於是也就引申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的生存應當以大地為法則,而大地是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說到底,一切應該順乎自然。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當日全食來臨時,天下人都以為太陽發生了災難,無不乞求上天使太陽擺脫災難。其實完全用不著這樣做,日食也會自然消失,人間的事情也是如此,太平變為動亂,動亂變為太平,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非人力所能為之,只能聽其自然。

孔子:我不這樣認為,人們乞求上天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從古至今,人遇到過無數災難,有山崩地裂,洪泛濫,還有不止的戰亂,然而,人們一時一刻也沒有放棄美好的追求。於是便出現了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古至先賢,以及眾多的志士仁人,因此,太平昌盛才一次又一次地代替了動亂。日食可以因自然而產生並消失,而大地的災難如果人們不去努力地奮爭,絕不會自然消失。

老子:“不,君王所爭的是天下,諸候所爭的是疆土,大夫所爭的是權力,世人所爭的是地位,百姓所爭的是衣食。其所爭雖有不同,卻都是為了私慾,君王、諸侯、大夫之爭導致天下動亂,世人百姓之爭促使人心變惡,私慾是萬惡之源,只有知足、寡慾才會無爭,無爭天下才會無亂、無惡。古時天地初開,小國寡民,民人相鄰而居,卻能做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天下清靜無事,那才是美好的社會呀。

孔子:對於爭與不爭,我的想法與有所不同,文王、武王如果不爭得纓紂王的天下,臣民百姓仍會在暴政下掙扎;一個國家的疆土被他國無理的搶佔,如果不全力相爭,他國便會得寸進尺,有學識有才能的大夫,若能通過正確的奮爭成為國家的上卿,國家才會強大昌盛。同樣,有識之士,通過正確的奮爭,步入仕途,也才能夠為國家做出更多的事情。只要各自的奮爭合乎於理,天下也就不會產生動亂。當今天下的動亂之源不在於各有所爭,而是違理之爭。人心變惡是因為缺少禮樂教悔,人不可能沒有私慾,寡慾也難以做到,所能做到的是剋制私慾,使言行合乎於理,夏、商、週三代之禮,雖皆為聖賢之致,卻並非越古越好。我所以贊成周禮,是因為它最適合治理當今天下,並非小國寡民才為美好。孔丘所向往的社會是既太平又昌盛,而絕非清靜無為。

老子:有地就有天,有陰就有陽,有老子,也就有孔子。你我再爭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只有各循其道而行了。


"

志偉聊國學守一 | 正心 | 不二人文與科技必將重回一處版本聲明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汪老五(wanglaowu1215)保留作者及以上版權聲明,無須授權即可轉載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y0334eyx9er.html


老子:“聽說你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孔子:“因為周公推行周禮之時,天下太平昌盛,這是夏朝、商朝都未有過的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動亂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禮不興,禮崩樂壞的緣故。我喜愛周禮,並且要盡其全力恢復周禮。孔丘認為 ,唯有周禮方可休止動亂,以使天下重新太平。對此,孔丘深信不移。”

老子:“我過去也曾非常非常地好禮,可是後來我變了。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子:依你之見,周禮並不能休止動亂?

老子:是的。動亂產生於人心,而人心是變化莫測的,天下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說明這休止動亂人力難以啟及的道理。周禮作為人類生活的法則,在一個時期內或許有其用途,但隨著星斗的推移,日月的轉換,它終將失去效用。因為人類會越來越越清晰地感受到,所謂活著的樂趣在於無拘無束,隨其自然,任性而為。周禮卻束縛人的本性,令人無所措手足,有如籠中之鳥。遲早人們會從生息不滅的自然變化中逐漸悟出,既然生存於天地之間,就應該以天地宇宙為生存的法則。為什麼還要人為地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殺人性的多餘禮制呢?於是也就引申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的生存應當以大地為法則,而大地是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說到底,一切應該順乎自然。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當日全食來臨時,天下人都以為太陽發生了災難,無不乞求上天使太陽擺脫災難。其實完全用不著這樣做,日食也會自然消失,人間的事情也是如此,太平變為動亂,動亂變為太平,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非人力所能為之,只能聽其自然。

孔子:我不這樣認為,人們乞求上天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從古至今,人遇到過無數災難,有山崩地裂,洪泛濫,還有不止的戰亂,然而,人們一時一刻也沒有放棄美好的追求。於是便出現了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古至先賢,以及眾多的志士仁人,因此,太平昌盛才一次又一次地代替了動亂。日食可以因自然而產生並消失,而大地的災難如果人們不去努力地奮爭,絕不會自然消失。

老子:“不,君王所爭的是天下,諸候所爭的是疆土,大夫所爭的是權力,世人所爭的是地位,百姓所爭的是衣食。其所爭雖有不同,卻都是為了私慾,君王、諸侯、大夫之爭導致天下動亂,世人百姓之爭促使人心變惡,私慾是萬惡之源,只有知足、寡慾才會無爭,無爭天下才會無亂、無惡。古時天地初開,小國寡民,民人相鄰而居,卻能做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天下清靜無事,那才是美好的社會呀。

孔子:對於爭與不爭,我的想法與有所不同,文王、武王如果不爭得纓紂王的天下,臣民百姓仍會在暴政下掙扎;一個國家的疆土被他國無理的搶佔,如果不全力相爭,他國便會得寸進尺,有學識有才能的大夫,若能通過正確的奮爭成為國家的上卿,國家才會強大昌盛。同樣,有識之士,通過正確的奮爭,步入仕途,也才能夠為國家做出更多的事情。只要各自的奮爭合乎於理,天下也就不會產生動亂。當今天下的動亂之源不在於各有所爭,而是違理之爭。人心變惡是因為缺少禮樂教悔,人不可能沒有私慾,寡慾也難以做到,所能做到的是剋制私慾,使言行合乎於理,夏、商、週三代之禮,雖皆為聖賢之致,卻並非越古越好。我所以贊成周禮,是因為它最適合治理當今天下,並非小國寡民才為美好。孔丘所向往的社會是既太平又昌盛,而絕非清靜無為。

老子:有地就有天,有陰就有陽,有老子,也就有孔子。你我再爭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只有各循其道而行了。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老子送別孔子時:

老子:我曾經聽說富貴者分別時,贈人以財物,有道德的人只是贈言話別,我不是一個富貴的人,只好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善於經商者從不將貨物先擺出來;知識淵博者也不隨意表露他的學問,為人切記橫生議論,舌談他人的美醜。行事不可過頭,也不可過於任性,更不可產生傲氣。我所以說這些,是因為你選擇了一條前景莫測的道路。另外,你我所求雖然不同,可我很尊重你。你是我一生中難得的朋友!

文字版:孔子向老子問道

"

志偉聊國學守一 | 正心 | 不二人文與科技必將重回一處版本聲明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汪老五(wanglaowu1215)保留作者及以上版權聲明,無須授權即可轉載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y0334eyx9er.html


老子:“聽說你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孔子:“因為周公推行周禮之時,天下太平昌盛,這是夏朝、商朝都未有過的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動亂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禮不興,禮崩樂壞的緣故。我喜愛周禮,並且要盡其全力恢復周禮。孔丘認為 ,唯有周禮方可休止動亂,以使天下重新太平。對此,孔丘深信不移。”

老子:“我過去也曾非常非常地好禮,可是後來我變了。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子:依你之見,周禮並不能休止動亂?

老子:是的。動亂產生於人心,而人心是變化莫測的,天下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說明這休止動亂人力難以啟及的道理。周禮作為人類生活的法則,在一個時期內或許有其用途,但隨著星斗的推移,日月的轉換,它終將失去效用。因為人類會越來越越清晰地感受到,所謂活著的樂趣在於無拘無束,隨其自然,任性而為。周禮卻束縛人的本性,令人無所措手足,有如籠中之鳥。遲早人們會從生息不滅的自然變化中逐漸悟出,既然生存於天地之間,就應該以天地宇宙為生存的法則。為什麼還要人為地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殺人性的多餘禮制呢?於是也就引申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的生存應當以大地為法則,而大地是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說到底,一切應該順乎自然。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當日全食來臨時,天下人都以為太陽發生了災難,無不乞求上天使太陽擺脫災難。其實完全用不著這樣做,日食也會自然消失,人間的事情也是如此,太平變為動亂,動亂變為太平,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非人力所能為之,只能聽其自然。

孔子:我不這樣認為,人們乞求上天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從古至今,人遇到過無數災難,有山崩地裂,洪泛濫,還有不止的戰亂,然而,人們一時一刻也沒有放棄美好的追求。於是便出現了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古至先賢,以及眾多的志士仁人,因此,太平昌盛才一次又一次地代替了動亂。日食可以因自然而產生並消失,而大地的災難如果人們不去努力地奮爭,絕不會自然消失。

老子:“不,君王所爭的是天下,諸候所爭的是疆土,大夫所爭的是權力,世人所爭的是地位,百姓所爭的是衣食。其所爭雖有不同,卻都是為了私慾,君王、諸侯、大夫之爭導致天下動亂,世人百姓之爭促使人心變惡,私慾是萬惡之源,只有知足、寡慾才會無爭,無爭天下才會無亂、無惡。古時天地初開,小國寡民,民人相鄰而居,卻能做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天下清靜無事,那才是美好的社會呀。

孔子:對於爭與不爭,我的想法與有所不同,文王、武王如果不爭得纓紂王的天下,臣民百姓仍會在暴政下掙扎;一個國家的疆土被他國無理的搶佔,如果不全力相爭,他國便會得寸進尺,有學識有才能的大夫,若能通過正確的奮爭成為國家的上卿,國家才會強大昌盛。同樣,有識之士,通過正確的奮爭,步入仕途,也才能夠為國家做出更多的事情。只要各自的奮爭合乎於理,天下也就不會產生動亂。當今天下的動亂之源不在於各有所爭,而是違理之爭。人心變惡是因為缺少禮樂教悔,人不可能沒有私慾,寡慾也難以做到,所能做到的是剋制私慾,使言行合乎於理,夏、商、週三代之禮,雖皆為聖賢之致,卻並非越古越好。我所以贊成周禮,是因為它最適合治理當今天下,並非小國寡民才為美好。孔丘所向往的社會是既太平又昌盛,而絕非清靜無為。

老子:有地就有天,有陰就有陽,有老子,也就有孔子。你我再爭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只有各循其道而行了。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老子送別孔子時:

老子:我曾經聽說富貴者分別時,贈人以財物,有道德的人只是贈言話別,我不是一個富貴的人,只好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善於經商者從不將貨物先擺出來;知識淵博者也不隨意表露他的學問,為人切記橫生議論,舌談他人的美醜。行事不可過頭,也不可過於任性,更不可產生傲氣。我所以說這些,是因為你選擇了一條前景莫測的道路。另外,你我所求雖然不同,可我很尊重你。你是我一生中難得的朋友!

文字版:孔子向老子問道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

志偉聊國學守一 | 正心 | 不二人文與科技必將重回一處版本聲明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汪老五(wanglaowu1215)保留作者及以上版權聲明,無須授權即可轉載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y0334eyx9er.html


老子:“聽說你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孔子:“因為周公推行周禮之時,天下太平昌盛,這是夏朝、商朝都未有過的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動亂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禮不興,禮崩樂壞的緣故。我喜愛周禮,並且要盡其全力恢復周禮。孔丘認為 ,唯有周禮方可休止動亂,以使天下重新太平。對此,孔丘深信不移。”

老子:“我過去也曾非常非常地好禮,可是後來我變了。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子:依你之見,周禮並不能休止動亂?

老子:是的。動亂產生於人心,而人心是變化莫測的,天下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說明這休止動亂人力難以啟及的道理。周禮作為人類生活的法則,在一個時期內或許有其用途,但隨著星斗的推移,日月的轉換,它終將失去效用。因為人類會越來越越清晰地感受到,所謂活著的樂趣在於無拘無束,隨其自然,任性而為。周禮卻束縛人的本性,令人無所措手足,有如籠中之鳥。遲早人們會從生息不滅的自然變化中逐漸悟出,既然生存於天地之間,就應該以天地宇宙為生存的法則。為什麼還要人為地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殺人性的多餘禮制呢?於是也就引申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的生存應當以大地為法則,而大地是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說到底,一切應該順乎自然。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當日全食來臨時,天下人都以為太陽發生了災難,無不乞求上天使太陽擺脫災難。其實完全用不著這樣做,日食也會自然消失,人間的事情也是如此,太平變為動亂,動亂變為太平,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非人力所能為之,只能聽其自然。

孔子:我不這樣認為,人們乞求上天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從古至今,人遇到過無數災難,有山崩地裂,洪泛濫,還有不止的戰亂,然而,人們一時一刻也沒有放棄美好的追求。於是便出現了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古至先賢,以及眾多的志士仁人,因此,太平昌盛才一次又一次地代替了動亂。日食可以因自然而產生並消失,而大地的災難如果人們不去努力地奮爭,絕不會自然消失。

老子:“不,君王所爭的是天下,諸候所爭的是疆土,大夫所爭的是權力,世人所爭的是地位,百姓所爭的是衣食。其所爭雖有不同,卻都是為了私慾,君王、諸侯、大夫之爭導致天下動亂,世人百姓之爭促使人心變惡,私慾是萬惡之源,只有知足、寡慾才會無爭,無爭天下才會無亂、無惡。古時天地初開,小國寡民,民人相鄰而居,卻能做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天下清靜無事,那才是美好的社會呀。

孔子:對於爭與不爭,我的想法與有所不同,文王、武王如果不爭得纓紂王的天下,臣民百姓仍會在暴政下掙扎;一個國家的疆土被他國無理的搶佔,如果不全力相爭,他國便會得寸進尺,有學識有才能的大夫,若能通過正確的奮爭成為國家的上卿,國家才會強大昌盛。同樣,有識之士,通過正確的奮爭,步入仕途,也才能夠為國家做出更多的事情。只要各自的奮爭合乎於理,天下也就不會產生動亂。當今天下的動亂之源不在於各有所爭,而是違理之爭。人心變惡是因為缺少禮樂教悔,人不可能沒有私慾,寡慾也難以做到,所能做到的是剋制私慾,使言行合乎於理,夏、商、週三代之禮,雖皆為聖賢之致,卻並非越古越好。我所以贊成周禮,是因為它最適合治理當今天下,並非小國寡民才為美好。孔丘所向往的社會是既太平又昌盛,而絕非清靜無為。

老子:有地就有天,有陰就有陽,有老子,也就有孔子。你我再爭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只有各循其道而行了。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老子送別孔子時:

老子:我曾經聽說富貴者分別時,贈人以財物,有道德的人只是贈言話別,我不是一個富貴的人,只好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善於經商者從不將貨物先擺出來;知識淵博者也不隨意表露他的學問,為人切記橫生議論,舌談他人的美醜。行事不可過頭,也不可過於任性,更不可產生傲氣。我所以說這些,是因為你選擇了一條前景莫測的道路。另外,你我所求雖然不同,可我很尊重你。你是我一生中難得的朋友!

文字版:孔子向老子問道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

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

志偉聊國學守一 | 正心 | 不二人文與科技必將重回一處版本聲明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汪老五(wanglaowu1215)保留作者及以上版權聲明,無須授權即可轉載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y0334eyx9er.html


老子:“聽說你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孔子:“因為周公推行周禮之時,天下太平昌盛,這是夏朝、商朝都未有過的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動亂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禮不興,禮崩樂壞的緣故。我喜愛周禮,並且要盡其全力恢復周禮。孔丘認為 ,唯有周禮方可休止動亂,以使天下重新太平。對此,孔丘深信不移。”

老子:“我過去也曾非常非常地好禮,可是後來我變了。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子:依你之見,周禮並不能休止動亂?

老子:是的。動亂產生於人心,而人心是變化莫測的,天下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說明這休止動亂人力難以啟及的道理。周禮作為人類生活的法則,在一個時期內或許有其用途,但隨著星斗的推移,日月的轉換,它終將失去效用。因為人類會越來越越清晰地感受到,所謂活著的樂趣在於無拘無束,隨其自然,任性而為。周禮卻束縛人的本性,令人無所措手足,有如籠中之鳥。遲早人們會從生息不滅的自然變化中逐漸悟出,既然生存於天地之間,就應該以天地宇宙為生存的法則。為什麼還要人為地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殺人性的多餘禮制呢?於是也就引申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的生存應當以大地為法則,而大地是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說到底,一切應該順乎自然。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當日全食來臨時,天下人都以為太陽發生了災難,無不乞求上天使太陽擺脫災難。其實完全用不著這樣做,日食也會自然消失,人間的事情也是如此,太平變為動亂,動亂變為太平,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非人力所能為之,只能聽其自然。

孔子:我不這樣認為,人們乞求上天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從古至今,人遇到過無數災難,有山崩地裂,洪泛濫,還有不止的戰亂,然而,人們一時一刻也沒有放棄美好的追求。於是便出現了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古至先賢,以及眾多的志士仁人,因此,太平昌盛才一次又一次地代替了動亂。日食可以因自然而產生並消失,而大地的災難如果人們不去努力地奮爭,絕不會自然消失。

老子:“不,君王所爭的是天下,諸候所爭的是疆土,大夫所爭的是權力,世人所爭的是地位,百姓所爭的是衣食。其所爭雖有不同,卻都是為了私慾,君王、諸侯、大夫之爭導致天下動亂,世人百姓之爭促使人心變惡,私慾是萬惡之源,只有知足、寡慾才會無爭,無爭天下才會無亂、無惡。古時天地初開,小國寡民,民人相鄰而居,卻能做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天下清靜無事,那才是美好的社會呀。

孔子:對於爭與不爭,我的想法與有所不同,文王、武王如果不爭得纓紂王的天下,臣民百姓仍會在暴政下掙扎;一個國家的疆土被他國無理的搶佔,如果不全力相爭,他國便會得寸進尺,有學識有才能的大夫,若能通過正確的奮爭成為國家的上卿,國家才會強大昌盛。同樣,有識之士,通過正確的奮爭,步入仕途,也才能夠為國家做出更多的事情。只要各自的奮爭合乎於理,天下也就不會產生動亂。當今天下的動亂之源不在於各有所爭,而是違理之爭。人心變惡是因為缺少禮樂教悔,人不可能沒有私慾,寡慾也難以做到,所能做到的是剋制私慾,使言行合乎於理,夏、商、週三代之禮,雖皆為聖賢之致,卻並非越古越好。我所以贊成周禮,是因為它最適合治理當今天下,並非小國寡民才為美好。孔丘所向往的社會是既太平又昌盛,而絕非清靜無為。

老子:有地就有天,有陰就有陽,有老子,也就有孔子。你我再爭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只有各循其道而行了。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老子送別孔子時:

老子:我曾經聽說富貴者分別時,贈人以財物,有道德的人只是贈言話別,我不是一個富貴的人,只好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善於經商者從不將貨物先擺出來;知識淵博者也不隨意表露他的學問,為人切記橫生議論,舌談他人的美醜。行事不可過頭,也不可過於任性,更不可產生傲氣。我所以說這些,是因為你選擇了一條前景莫測的道路。另外,你我所求雖然不同,可我很尊重你。你是我一生中難得的朋友!

文字版:孔子向老子問道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

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捨地告別老子。


"

志偉聊國學守一 | 正心 | 不二人文與科技必將重回一處版本聲明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汪老五(wanglaowu1215)保留作者及以上版權聲明,無須授權即可轉載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y0334eyx9er.html


老子:“聽說你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孔子:“因為周公推行周禮之時,天下太平昌盛,這是夏朝、商朝都未有過的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動亂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禮不興,禮崩樂壞的緣故。我喜愛周禮,並且要盡其全力恢復周禮。孔丘認為 ,唯有周禮方可休止動亂,以使天下重新太平。對此,孔丘深信不移。”

老子:“我過去也曾非常非常地好禮,可是後來我變了。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子:依你之見,周禮並不能休止動亂?

老子:是的。動亂產生於人心,而人心是變化莫測的,天下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說明這休止動亂人力難以啟及的道理。周禮作為人類生活的法則,在一個時期內或許有其用途,但隨著星斗的推移,日月的轉換,它終將失去效用。因為人類會越來越越清晰地感受到,所謂活著的樂趣在於無拘無束,隨其自然,任性而為。周禮卻束縛人的本性,令人無所措手足,有如籠中之鳥。遲早人們會從生息不滅的自然變化中逐漸悟出,既然生存於天地之間,就應該以天地宇宙為生存的法則。為什麼還要人為地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殺人性的多餘禮制呢?於是也就引申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的生存應當以大地為法則,而大地是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說到底,一切應該順乎自然。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當日全食來臨時,天下人都以為太陽發生了災難,無不乞求上天使太陽擺脫災難。其實完全用不著這樣做,日食也會自然消失,人間的事情也是如此,太平變為動亂,動亂變為太平,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非人力所能為之,只能聽其自然。

孔子:我不這樣認為,人們乞求上天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從古至今,人遇到過無數災難,有山崩地裂,洪泛濫,還有不止的戰亂,然而,人們一時一刻也沒有放棄美好的追求。於是便出現了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古至先賢,以及眾多的志士仁人,因此,太平昌盛才一次又一次地代替了動亂。日食可以因自然而產生並消失,而大地的災難如果人們不去努力地奮爭,絕不會自然消失。

老子:“不,君王所爭的是天下,諸候所爭的是疆土,大夫所爭的是權力,世人所爭的是地位,百姓所爭的是衣食。其所爭雖有不同,卻都是為了私慾,君王、諸侯、大夫之爭導致天下動亂,世人百姓之爭促使人心變惡,私慾是萬惡之源,只有知足、寡慾才會無爭,無爭天下才會無亂、無惡。古時天地初開,小國寡民,民人相鄰而居,卻能做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天下清靜無事,那才是美好的社會呀。

孔子:對於爭與不爭,我的想法與有所不同,文王、武王如果不爭得纓紂王的天下,臣民百姓仍會在暴政下掙扎;一個國家的疆土被他國無理的搶佔,如果不全力相爭,他國便會得寸進尺,有學識有才能的大夫,若能通過正確的奮爭成為國家的上卿,國家才會強大昌盛。同樣,有識之士,通過正確的奮爭,步入仕途,也才能夠為國家做出更多的事情。只要各自的奮爭合乎於理,天下也就不會產生動亂。當今天下的動亂之源不在於各有所爭,而是違理之爭。人心變惡是因為缺少禮樂教悔,人不可能沒有私慾,寡慾也難以做到,所能做到的是剋制私慾,使言行合乎於理,夏、商、週三代之禮,雖皆為聖賢之致,卻並非越古越好。我所以贊成周禮,是因為它最適合治理當今天下,並非小國寡民才為美好。孔丘所向往的社會是既太平又昌盛,而絕非清靜無為。

老子:有地就有天,有陰就有陽,有老子,也就有孔子。你我再爭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只有各循其道而行了。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老子送別孔子時:

老子:我曾經聽說富貴者分別時,贈人以財物,有道德的人只是贈言話別,我不是一個富貴的人,只好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善於經商者從不將貨物先擺出來;知識淵博者也不隨意表露他的學問,為人切記橫生議論,舌談他人的美醜。行事不可過頭,也不可過於任性,更不可產生傲氣。我所以說這些,是因為你選擇了一條前景莫測的道路。另外,你我所求雖然不同,可我很尊重你。你是我一生中難得的朋友!

文字版:孔子向老子問道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

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捨地告別老子。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據說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子晚年,思想受老子影響,專心著書育人不再尋求功名,思想轉向中庸,但他的著作多為其弟子整理其言其行所著,其倡導仁與禮的核心思想依然沒有改變。孔子與老子思想的融合之處,體現在他對易經的解讀中。

"

志偉聊國學守一 | 正心 | 不二人文與科技必將重回一處版本聲明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汪老五(wanglaowu1215)保留作者及以上版權聲明,無須授權即可轉載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y0334eyx9er.html


老子:“聽說你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孔子:“因為周公推行周禮之時,天下太平昌盛,這是夏朝、商朝都未有過的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動亂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禮不興,禮崩樂壞的緣故。我喜愛周禮,並且要盡其全力恢復周禮。孔丘認為 ,唯有周禮方可休止動亂,以使天下重新太平。對此,孔丘深信不移。”

老子:“我過去也曾非常非常地好禮,可是後來我變了。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子:依你之見,周禮並不能休止動亂?

老子:是的。動亂產生於人心,而人心是變化莫測的,天下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說明這休止動亂人力難以啟及的道理。周禮作為人類生活的法則,在一個時期內或許有其用途,但隨著星斗的推移,日月的轉換,它終將失去效用。因為人類會越來越越清晰地感受到,所謂活著的樂趣在於無拘無束,隨其自然,任性而為。周禮卻束縛人的本性,令人無所措手足,有如籠中之鳥。遲早人們會從生息不滅的自然變化中逐漸悟出,既然生存於天地之間,就應該以天地宇宙為生存的法則。為什麼還要人為地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殺人性的多餘禮制呢?於是也就引申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的生存應當以大地為法則,而大地是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說到底,一切應該順乎自然。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當日全食來臨時,天下人都以為太陽發生了災難,無不乞求上天使太陽擺脫災難。其實完全用不著這樣做,日食也會自然消失,人間的事情也是如此,太平變為動亂,動亂變為太平,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非人力所能為之,只能聽其自然。

孔子:我不這樣認為,人們乞求上天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從古至今,人遇到過無數災難,有山崩地裂,洪泛濫,還有不止的戰亂,然而,人們一時一刻也沒有放棄美好的追求。於是便出現了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古至先賢,以及眾多的志士仁人,因此,太平昌盛才一次又一次地代替了動亂。日食可以因自然而產生並消失,而大地的災難如果人們不去努力地奮爭,絕不會自然消失。

老子:“不,君王所爭的是天下,諸候所爭的是疆土,大夫所爭的是權力,世人所爭的是地位,百姓所爭的是衣食。其所爭雖有不同,卻都是為了私慾,君王、諸侯、大夫之爭導致天下動亂,世人百姓之爭促使人心變惡,私慾是萬惡之源,只有知足、寡慾才會無爭,無爭天下才會無亂、無惡。古時天地初開,小國寡民,民人相鄰而居,卻能做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天下清靜無事,那才是美好的社會呀。

孔子:對於爭與不爭,我的想法與有所不同,文王、武王如果不爭得纓紂王的天下,臣民百姓仍會在暴政下掙扎;一個國家的疆土被他國無理的搶佔,如果不全力相爭,他國便會得寸進尺,有學識有才能的大夫,若能通過正確的奮爭成為國家的上卿,國家才會強大昌盛。同樣,有識之士,通過正確的奮爭,步入仕途,也才能夠為國家做出更多的事情。只要各自的奮爭合乎於理,天下也就不會產生動亂。當今天下的動亂之源不在於各有所爭,而是違理之爭。人心變惡是因為缺少禮樂教悔,人不可能沒有私慾,寡慾也難以做到,所能做到的是剋制私慾,使言行合乎於理,夏、商、週三代之禮,雖皆為聖賢之致,卻並非越古越好。我所以贊成周禮,是因為它最適合治理當今天下,並非小國寡民才為美好。孔丘所向往的社會是既太平又昌盛,而絕非清靜無為。

老子:有地就有天,有陰就有陽,有老子,也就有孔子。你我再爭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只有各循其道而行了。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老子送別孔子時:

老子:我曾經聽說富貴者分別時,贈人以財物,有道德的人只是贈言話別,我不是一個富貴的人,只好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善於經商者從不將貨物先擺出來;知識淵博者也不隨意表露他的學問,為人切記橫生議論,舌談他人的美醜。行事不可過頭,也不可過於任性,更不可產生傲氣。我所以說這些,是因為你選擇了一條前景莫測的道路。另外,你我所求雖然不同,可我很尊重你。你是我一生中難得的朋友!

文字版:孔子向老子問道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

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捨地告別老子。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據說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子晚年,思想受老子影響,專心著書育人不再尋求功名,思想轉向中庸,但他的著作多為其弟子整理其言其行所著,其倡導仁與禮的核心思想依然沒有改變。孔子與老子思想的融合之處,體現在他對易經的解讀中。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

志偉聊國學守一 | 正心 | 不二人文與科技必將重回一處版本聲明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汪老五(wanglaowu1215)保留作者及以上版權聲明,無須授權即可轉載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y0334eyx9er.html


老子:“聽說你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孔子:“因為周公推行周禮之時,天下太平昌盛,這是夏朝、商朝都未有過的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動亂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禮不興,禮崩樂壞的緣故。我喜愛周禮,並且要盡其全力恢復周禮。孔丘認為 ,唯有周禮方可休止動亂,以使天下重新太平。對此,孔丘深信不移。”

老子:“我過去也曾非常非常地好禮,可是後來我變了。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子:依你之見,周禮並不能休止動亂?

老子:是的。動亂產生於人心,而人心是變化莫測的,天下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說明這休止動亂人力難以啟及的道理。周禮作為人類生活的法則,在一個時期內或許有其用途,但隨著星斗的推移,日月的轉換,它終將失去效用。因為人類會越來越越清晰地感受到,所謂活著的樂趣在於無拘無束,隨其自然,任性而為。周禮卻束縛人的本性,令人無所措手足,有如籠中之鳥。遲早人們會從生息不滅的自然變化中逐漸悟出,既然生存於天地之間,就應該以天地宇宙為生存的法則。為什麼還要人為地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殺人性的多餘禮制呢?於是也就引申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的生存應當以大地為法則,而大地是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說到底,一切應該順乎自然。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當日全食來臨時,天下人都以為太陽發生了災難,無不乞求上天使太陽擺脫災難。其實完全用不著這樣做,日食也會自然消失,人間的事情也是如此,太平變為動亂,動亂變為太平,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非人力所能為之,只能聽其自然。

孔子:我不這樣認為,人們乞求上天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從古至今,人遇到過無數災難,有山崩地裂,洪泛濫,還有不止的戰亂,然而,人們一時一刻也沒有放棄美好的追求。於是便出現了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古至先賢,以及眾多的志士仁人,因此,太平昌盛才一次又一次地代替了動亂。日食可以因自然而產生並消失,而大地的災難如果人們不去努力地奮爭,絕不會自然消失。

老子:“不,君王所爭的是天下,諸候所爭的是疆土,大夫所爭的是權力,世人所爭的是地位,百姓所爭的是衣食。其所爭雖有不同,卻都是為了私慾,君王、諸侯、大夫之爭導致天下動亂,世人百姓之爭促使人心變惡,私慾是萬惡之源,只有知足、寡慾才會無爭,無爭天下才會無亂、無惡。古時天地初開,小國寡民,民人相鄰而居,卻能做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天下清靜無事,那才是美好的社會呀。

孔子:對於爭與不爭,我的想法與有所不同,文王、武王如果不爭得纓紂王的天下,臣民百姓仍會在暴政下掙扎;一個國家的疆土被他國無理的搶佔,如果不全力相爭,他國便會得寸進尺,有學識有才能的大夫,若能通過正確的奮爭成為國家的上卿,國家才會強大昌盛。同樣,有識之士,通過正確的奮爭,步入仕途,也才能夠為國家做出更多的事情。只要各自的奮爭合乎於理,天下也就不會產生動亂。當今天下的動亂之源不在於各有所爭,而是違理之爭。人心變惡是因為缺少禮樂教悔,人不可能沒有私慾,寡慾也難以做到,所能做到的是剋制私慾,使言行合乎於理,夏、商、週三代之禮,雖皆為聖賢之致,卻並非越古越好。我所以贊成周禮,是因為它最適合治理當今天下,並非小國寡民才為美好。孔丘所向往的社會是既太平又昌盛,而絕非清靜無為。

老子:有地就有天,有陰就有陽,有老子,也就有孔子。你我再爭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只有各循其道而行了。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老子送別孔子時:

老子:我曾經聽說富貴者分別時,贈人以財物,有道德的人只是贈言話別,我不是一個富貴的人,只好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善於經商者從不將貨物先擺出來;知識淵博者也不隨意表露他的學問,為人切記橫生議論,舌談他人的美醜。行事不可過頭,也不可過於任性,更不可產生傲氣。我所以說這些,是因為你選擇了一條前景莫測的道路。另外,你我所求雖然不同,可我很尊重你。你是我一生中難得的朋友!

文字版:孔子向老子問道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

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捨地告別老子。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據說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子晚年,思想受老子影響,專心著書育人不再尋求功名,思想轉向中庸,但他的著作多為其弟子整理其言其行所著,其倡導仁與禮的核心思想依然沒有改變。孔子與老子思想的融合之處,體現在他對易經的解讀中。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

志偉聊國學守一 | 正心 | 不二人文與科技必將重回一處版本聲明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汪老五(wanglaowu1215)保留作者及以上版權聲明,無須授權即可轉載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y0334eyx9er.html


老子:“聽說你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孔子:“因為周公推行周禮之時,天下太平昌盛,這是夏朝、商朝都未有過的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動亂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禮不興,禮崩樂壞的緣故。我喜愛周禮,並且要盡其全力恢復周禮。孔丘認為 ,唯有周禮方可休止動亂,以使天下重新太平。對此,孔丘深信不移。”

老子:“我過去也曾非常非常地好禮,可是後來我變了。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子:依你之見,周禮並不能休止動亂?

老子:是的。動亂產生於人心,而人心是變化莫測的,天下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說明這休止動亂人力難以啟及的道理。周禮作為人類生活的法則,在一個時期內或許有其用途,但隨著星斗的推移,日月的轉換,它終將失去效用。因為人類會越來越越清晰地感受到,所謂活著的樂趣在於無拘無束,隨其自然,任性而為。周禮卻束縛人的本性,令人無所措手足,有如籠中之鳥。遲早人們會從生息不滅的自然變化中逐漸悟出,既然生存於天地之間,就應該以天地宇宙為生存的法則。為什麼還要人為地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殺人性的多餘禮制呢?於是也就引申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的生存應當以大地為法則,而大地是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說到底,一切應該順乎自然。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當日全食來臨時,天下人都以為太陽發生了災難,無不乞求上天使太陽擺脫災難。其實完全用不著這樣做,日食也會自然消失,人間的事情也是如此,太平變為動亂,動亂變為太平,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非人力所能為之,只能聽其自然。

孔子:我不這樣認為,人們乞求上天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從古至今,人遇到過無數災難,有山崩地裂,洪泛濫,還有不止的戰亂,然而,人們一時一刻也沒有放棄美好的追求。於是便出現了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古至先賢,以及眾多的志士仁人,因此,太平昌盛才一次又一次地代替了動亂。日食可以因自然而產生並消失,而大地的災難如果人們不去努力地奮爭,絕不會自然消失。

老子:“不,君王所爭的是天下,諸候所爭的是疆土,大夫所爭的是權力,世人所爭的是地位,百姓所爭的是衣食。其所爭雖有不同,卻都是為了私慾,君王、諸侯、大夫之爭導致天下動亂,世人百姓之爭促使人心變惡,私慾是萬惡之源,只有知足、寡慾才會無爭,無爭天下才會無亂、無惡。古時天地初開,小國寡民,民人相鄰而居,卻能做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天下清靜無事,那才是美好的社會呀。

孔子:對於爭與不爭,我的想法與有所不同,文王、武王如果不爭得纓紂王的天下,臣民百姓仍會在暴政下掙扎;一個國家的疆土被他國無理的搶佔,如果不全力相爭,他國便會得寸進尺,有學識有才能的大夫,若能通過正確的奮爭成為國家的上卿,國家才會強大昌盛。同樣,有識之士,通過正確的奮爭,步入仕途,也才能夠為國家做出更多的事情。只要各自的奮爭合乎於理,天下也就不會產生動亂。當今天下的動亂之源不在於各有所爭,而是違理之爭。人心變惡是因為缺少禮樂教悔,人不可能沒有私慾,寡慾也難以做到,所能做到的是剋制私慾,使言行合乎於理,夏、商、週三代之禮,雖皆為聖賢之致,卻並非越古越好。我所以贊成周禮,是因為它最適合治理當今天下,並非小國寡民才為美好。孔丘所向往的社會是既太平又昌盛,而絕非清靜無為。

老子:有地就有天,有陰就有陽,有老子,也就有孔子。你我再爭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只有各循其道而行了。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老子送別孔子時:

老子:我曾經聽說富貴者分別時,贈人以財物,有道德的人只是贈言話別,我不是一個富貴的人,只好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善於經商者從不將貨物先擺出來;知識淵博者也不隨意表露他的學問,為人切記橫生議論,舌談他人的美醜。行事不可過頭,也不可過於任性,更不可產生傲氣。我所以說這些,是因為你選擇了一條前景莫測的道路。另外,你我所求雖然不同,可我很尊重你。你是我一生中難得的朋友!

文字版:孔子向老子問道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

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捨地告別老子。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據說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子晚年,思想受老子影響,專心著書育人不再尋求功名,思想轉向中庸,但他的著作多為其弟子整理其言其行所著,其倡導仁與禮的核心思想依然沒有改變。孔子與老子思想的融合之處,體現在他對易經的解讀中。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孔子與老子論道,人道與天道

一個深夜寫作者,座標:上海

愛思考,愛運動,愛國學

觀察百態,深掏真相

志偉聊國學

公眾號(wanglaowu1215)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