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本人也被稱為“聖 人”,是歷代統治者所尊崇的對象。他的卓越思想,是我國乃至世界思想界寶貴的財富,讓人們推崇備至。


然而由於史籍記載的模糊和理解史籍的不同,致使孔子的出身問題,千百年來糾纏不清,以至於後世有這樣一個看法,就是認為孔子是“私生子”,這是以史書中對孔子“野合而生”的記載為依據的。

孔子身世之謎

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記載:孔丘生而其父叔梁紇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魯東)。孔子問他父親的墳墓在什麼地方,但是母親顏徵在不願告訴他。為什麼顏徵在不願告 訴孔子?這是因為“叔梁紇與顏徵在野合而生孔子”。換句話說,孔子是“私生子”。漢朝時 候的鄭玄為《禮記•檀弓》作注時也認為,孔丘的父親和顏氏野合而生下孔子,顏氏感到可恥 而沒有告訴孔子,孔子後來也對自己的出生情況諱莫如深。“孔丘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

聖人孔子竟然是“野合”而生?這不是有些不可思議嗎?

  • 有人持反對的態度,他們認為, 產生這個看法的原因即是讀這句“不知其父墓殯於五父之衢”的時候在“墓”字的後面斷句 了。

古文斷句是不打標點的,那麼同樣一段文字就會產生不同的看法。清朝雍正年間的一個舉 人在《檀弓》中,把“不知其父墓殯於五父之衢”連起來念,“墓”字後面不斷句,這樣就產 生了第二種看法,即孔丘在三歲的時候父親就死掉了,後來孔母也去世了,孔子想將父母合 葬,但是不清楚埋在魯城外東南部的父親墓是“丘”葬,還是安葬深埋的。所謂“丘”葬就是 淺埋的,它是一種過渡性的墳墓,可以改葬,而深埋的墳墓則是正規的墳墓,不能改葬了。對 於這樣一個大事,孔子自然十分慎重,他為此特地拜訪了一位老人,打聽到父親的墳墓是“淺 埋的”,孔子這才把父親的骨殖遷過來,和自己的母親合葬在防地。因此,在整個事件中,根 本就不存在“母諱之”的問題。孔子是正式婚姻的結晶,不是私生子。這個舉人認為,自從司馬遷以來,讀者都把“不知其父墓”斷為一句,因此才造成了後世這樣大的疑案。

孔子身世之謎

  • 也有說法認為,孔子父母正式結過婚,但是年齡差距太大了,所以被時人稱為野合。

《孔子世家》記述,叔梁紇原來的妻子是魯國的施氏,生的9個孩子都是女孩,所以他又娶妻,生下男孩孟皮。但是孟皮的腳有毛病,於是他就求婚於顏氏。顏氏在姊妹中最小,她遵從父親的命令,與叔梁紇完婚。既然顏氏與叔梁紇成婚是明媒正娶,為什麼還會有野合的現象呢?唐朝司馬貞寫的《史記索隱》說:“今此雲‘野合‘者,蓋謂叔梁紇老而徵在(顏氏)少,非當壯初笄之禮,故云野合,謂不合禮儀。”也就是說,當時男人30歲稱“壯”,女子15歲及笄,頭髮上首次戴簪,才准許結婚。叔梁紇老了,顏徵在還年少,並不是壯年初笄,所以叫“野合”。

孔子身世之謎

  • 有人認為,古代婚嫁時的禮品很多,一樣禮也沒有,就被別人說成是私奔野合。

樑玉繩在 《史記志疑》一書中則認為這種說法是有破綻的,《孔子世家》己經說得很明白,顏徵在是聽從父親意見後而出嫁的,既然是從父命的正式婚姻,怎麼會產生六禮不備的情況呢?(當然, 孔子父親當時是否因為經濟原因而缺禮,世俗是否因為其禮未備遂起流言,“孔丘是野合而生”,我們無從得知。)樑玉繩進一步認為,所謂野合是因為這對夫婦曾經“禱於尼丘(山)而得孔子”,因而被演繹成“野合”。

顏徵在向尼山禱告,祈求神靈降福給她兒子,當時叫“野合”,這種現象在後代也有, 例如安祿山的母親向軋葷山禱告生安祿山。“春秋公羊學家,所謂聖人皆感天而生,此即野合而生也。”根據現在存在的尼山以及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如尼山之形的說法,乃至廟內至今還供奉著的叔梁紇、顏徵在、孔子、孔子之子孔鯉、孔子之孫孔伋的牌位。崔適在《史記探 源》中寫道:此文疑作“紇與顏氏女禱於尼丘,野合而生孔子”。也就是說顏徵在在尼丘山掃 地為祭天之壇而禱之,遂感而生孔子,因此被稱為野合。


  • 關於“野合”,現代學者從婚姻制度方面進行考察得出下面的看法。他們認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雖然早已經是男權的社會,但是原始社會所遺留下的偶婚制對當時社會還有一定的影響。

野合之風不僅在春秋時代沒有消失,實際上在戰國時代也時有發生。這反映了時代的婚姻痕跡。或許,孔子對這種野合風俗很不提倡,感覺這是很不文明的,所以他才千方百計地將自己死去的父親母親合葬在一起,作為一夫一妻的標誌。這種行為與孔子提倡“禮教”以及其他的倡導文明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孔子身世之謎

  • 性學家們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野合”的現象。他們認為,原始的性風俗是允許“野 合”的,它本來就是遠古人類的一種婚配形式。

遠古的人類(甚至包括現代社會的一些地區的人們)認為,野合實際上更合乎天道,是吉樣、美好的象徵,並不是淫穢的、醜陋的。所以, 孔子的父母“野合而生孔子”,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

孔子的身世到底怎樣?大多數人都將孔子乃“野合而生”看作是可信的,但是更具體的.,迄今仍眾說紛紜,還有待於史學家的進一步研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