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良將系列之劉封(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三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養父子、義父子,比如董卓與呂布,曹操與曹真,朱治與朱然等。無論結局是好是壞,大部分人物的評價歷史已有定論。然而,有一對養父子卻給後世留下無盡的爭論,時至今日人們仍然看法不一,這便是劉備與劉封。

拋開演義,正史上的劉備也稱得起仁德之君,但卻能對自己的養子痛下殺手。究竟是劉備假仁義,還是劉封真的罪該萬死?我們不妨來仔細看看劉封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

三國良將系列之劉封(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三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養父子、義父子,比如董卓與呂布,曹操與曹真,朱治與朱然等。無論結局是好是壞,大部分人物的評價歷史已有定論。然而,有一對養父子卻給後世留下無盡的爭論,時至今日人們仍然看法不一,這便是劉備與劉封。

拋開演義,正史上的劉備也稱得起仁德之君,但卻能對自己的養子痛下殺手。究竟是劉備假仁義,還是劉封真的罪該萬死?我們不妨來仔細看看劉封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劉封重大事件之一——出身名門,宗室蔭親

劉封(?—220),長沙郡羅縣人,本姓寇,是長沙劉氏宗族的親戚。

《三國志·劉封傳》載“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這兩句話分別介紹劉封的本家以及被劉備收養的原因。後一句很好理解,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時,因為常年顛沛流離,一把年紀還沒有兒子,所以收養劉封為子。

劉備之前很可能也有孩子,但常年逃跑過程中都未能存活,參照長阪坡之戰中兩個女兒被曹純抓獲,以及後來連生劉禪、劉永、劉理三個兒子,至於女兒應該也不只被抓的兩個,可見劉備造人能力並不差,只是多年的不安定沒能保存下來。重點是劉備即便按初到荊州的201年算也已經四十歲,即便劉備日後能成就偉業,卻無後嗣可傳,豈不是悲劇?所以劉備收養劉封的意圖就是怕自己的事業無人繼承。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偏偏選擇劉封?

這便要回到劉封本傳引文的第一句。羅侯寇氏,即某個寇姓縣侯,封地在羅縣。按照《後漢書》記載,封地在羅縣的侯只有鄧、竇兩家,並無寇姓封羅侯的記載。鄧、竇兩姓作為東漢大族地位毋庸贅言,但寇姓則鮮少記載,甚至劉封生父以及本家親族也沒人留下姓名。

有兩種可能,第一種猜想:是陳壽誤記,將“竇”誤寫作“寇”,如果劉封原本是東漢名門竇氏族人,似乎就能解決寇氏在史料上缺位的問題。不過出於對陳壽的信任,以及並無足夠證據,此種說法只能是猜測,筆者不能斷言。

第二種猜想:結合漢末歷史我們知道,鄧、竇兩家作為東漢大外戚在桓、靈二帝時期先後垮臺,家族衰敗。而靈帝后期黃巾之亂、涼州叛亂等烽煙四起,國家歷史資料開始散失,獻帝幾次遷都很可能加劇檔案資料的損毀,導致靈帝時期被封羅侯的寇氏一族史料散軼。

哪種可能性概率更大,筆者認為不言自明。

說完“羅侯寇氏”,再說“長沙劉氏之甥”。《三國演義》虛構了一個叫劉泌的名字來做劉封舅舅,並且點明身份是皇室宗親。《三國志》中雖然沒有劉氏名字,也未明示為皇室宗親,但這段文字羅貫中添加得非常合理。長沙劉氏,這種稱謂意味著代表當地的大族,恰好又姓劉,基本可以斷定是漢室宗親。這一支劉氏的具體源流應當為漢景帝劉啟第六子,長沙定王劉發。

熟悉歷史的朋友也許現在能聯想起什麼,沒錯,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後人,而劉勝也是漢景帝之子。也就是說,長沙的劉氏與劉備同出漢景帝一脈。也許今天的我們看待這種“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攀親戚行為頗不以為然,但古人有古人的觀念,至少談到同出一脈,感情上會親近不少,收養這個長沙劉氏的外甥,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正巧這家有個十來歲的小孩,既能大體照顧自己,逃跑時能自己行動;又不會年齡過大,導致感情不易培養,所以,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劉封成為劉備的養子,從此離開故土,跟隨養父劉備開始了南征北戰的生活。

不知讀者是否有注意到,劉封在史料中未有表字記載。如果說有些出身太過低微之人無字可以理解,貴為劉備養子的劉封似乎沒理由無字,史料為何未有記載,成了不解之謎。

另外劉封在改姓之前是否就叫寇封也無法確定,參照當時許多改姓之人的記載,似乎通常名會予以保留。如果是這樣,“封禪”二字應該是劉備後來的發揮,而非收養劉封時就已想好。

"

三國良將系列之劉封(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三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養父子、義父子,比如董卓與呂布,曹操與曹真,朱治與朱然等。無論結局是好是壞,大部分人物的評價歷史已有定論。然而,有一對養父子卻給後世留下無盡的爭論,時至今日人們仍然看法不一,這便是劉備與劉封。

拋開演義,正史上的劉備也稱得起仁德之君,但卻能對自己的養子痛下殺手。究竟是劉備假仁義,還是劉封真的罪該萬死?我們不妨來仔細看看劉封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劉封重大事件之一——出身名門,宗室蔭親

劉封(?—220),長沙郡羅縣人,本姓寇,是長沙劉氏宗族的親戚。

《三國志·劉封傳》載“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這兩句話分別介紹劉封的本家以及被劉備收養的原因。後一句很好理解,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時,因為常年顛沛流離,一把年紀還沒有兒子,所以收養劉封為子。

劉備之前很可能也有孩子,但常年逃跑過程中都未能存活,參照長阪坡之戰中兩個女兒被曹純抓獲,以及後來連生劉禪、劉永、劉理三個兒子,至於女兒應該也不只被抓的兩個,可見劉備造人能力並不差,只是多年的不安定沒能保存下來。重點是劉備即便按初到荊州的201年算也已經四十歲,即便劉備日後能成就偉業,卻無後嗣可傳,豈不是悲劇?所以劉備收養劉封的意圖就是怕自己的事業無人繼承。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偏偏選擇劉封?

這便要回到劉封本傳引文的第一句。羅侯寇氏,即某個寇姓縣侯,封地在羅縣。按照《後漢書》記載,封地在羅縣的侯只有鄧、竇兩家,並無寇姓封羅侯的記載。鄧、竇兩姓作為東漢大族地位毋庸贅言,但寇姓則鮮少記載,甚至劉封生父以及本家親族也沒人留下姓名。

有兩種可能,第一種猜想:是陳壽誤記,將“竇”誤寫作“寇”,如果劉封原本是東漢名門竇氏族人,似乎就能解決寇氏在史料上缺位的問題。不過出於對陳壽的信任,以及並無足夠證據,此種說法只能是猜測,筆者不能斷言。

第二種猜想:結合漢末歷史我們知道,鄧、竇兩家作為東漢大外戚在桓、靈二帝時期先後垮臺,家族衰敗。而靈帝后期黃巾之亂、涼州叛亂等烽煙四起,國家歷史資料開始散失,獻帝幾次遷都很可能加劇檔案資料的損毀,導致靈帝時期被封羅侯的寇氏一族史料散軼。

哪種可能性概率更大,筆者認為不言自明。

說完“羅侯寇氏”,再說“長沙劉氏之甥”。《三國演義》虛構了一個叫劉泌的名字來做劉封舅舅,並且點明身份是皇室宗親。《三國志》中雖然沒有劉氏名字,也未明示為皇室宗親,但這段文字羅貫中添加得非常合理。長沙劉氏,這種稱謂意味著代表當地的大族,恰好又姓劉,基本可以斷定是漢室宗親。這一支劉氏的具體源流應當為漢景帝劉啟第六子,長沙定王劉發。

熟悉歷史的朋友也許現在能聯想起什麼,沒錯,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後人,而劉勝也是漢景帝之子。也就是說,長沙的劉氏與劉備同出漢景帝一脈。也許今天的我們看待這種“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攀親戚行為頗不以為然,但古人有古人的觀念,至少談到同出一脈,感情上會親近不少,收養這個長沙劉氏的外甥,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正巧這家有個十來歲的小孩,既能大體照顧自己,逃跑時能自己行動;又不會年齡過大,導致感情不易培養,所以,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劉封成為劉備的養子,從此離開故土,跟隨養父劉備開始了南征北戰的生活。

不知讀者是否有注意到,劉封在史料中未有表字記載。如果說有些出身太過低微之人無字可以理解,貴為劉備養子的劉封似乎沒理由無字,史料為何未有記載,成了不解之謎。

另外劉封在改姓之前是否就叫寇封也無法確定,參照當時許多改姓之人的記載,似乎通常名會予以保留。如果是這樣,“封禪”二字應該是劉備後來的發揮,而非收養劉封時就已想好。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劉封重大事件之二——化身戰將,入蜀建功

建安十六年(211),劉備應劉璋邀請入蜀,並在第二年底與劉璋開戰,向成都進軍,劉封此時留在荊州。

建安十九年(214),龐統陣亡,雒城久攻不下,劉備召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率兵由東向西入蜀,劉封也領兵出戰,這時的劉封二十歲出頭,已經成長為武藝不凡,力氣過人的戰將。

《三國志·劉封傳》載“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泝流西上,所在戰克。”

此時劉封的身份已經發生微妙的變化,他被當成了戰將來使用,而非繼承人。原因很明顯,我們都知道劉禪在207年,也就是赤壁之戰前一年降生,劉備有了親生兒子,養子的地位自然隨之下降。劉備入蜀期間孫夫人慾回江東,也打算帶上劉禪為人質,可見當時劉封已經明確沒有繼承權了。

實際上劉封過繼給劉備不久,劉禪就出生了,所以劉封基本不會有繼承的希望,所以劉備對劉封的培養也從來沒有按照諸侯繼承人的方式去做,例如培養文化水平、鍛鍊治理地方能力之類,而是單純讓他做武將。

劉封作為戰將確實能力很強,“所在戰克”,可以說入蜀之戰劉封打得順風順水,沒有遇到太艱難的戰鬥。劉備拿下益州後,任命劉封為副軍中郎將。

筆者在黃忠篇中介紹過,中郎將位列將軍之下,本屬中下層軍官,在漢末軍職貶值的情況下地位更加低下。但如果中郎將前綴名號則完全不同,例如黃巾之亂時期的皇甫嵩、朱儁、盧植,甚至曹丕的五官中郎將相當於副丞相。至於劉備,受自己官職所限,給與部下的職位期初也不高,為凸顯武將地位則進行了一些獨創,如趙雲、魏延的牙門將,諸葛亮、龐統的軍師中郎將均為劉備首創。這些職位名義上低於將軍,實際權力則完全根據劉備授予,可謂“位卑權重”。

劉封的副軍中郎將顯然並非普通的中郎將,而是“副軍”。這個含義很明顯,是劉備的副軍,即整個集團的副手。後來孟達在勸降劉封時也談到“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可見副軍之地位尊貴。

當然筆者要強調,這只是名號,出於劉封特殊的身份所授予,劉封的實權遠沒有那麼大。

"

三國良將系列之劉封(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三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養父子、義父子,比如董卓與呂布,曹操與曹真,朱治與朱然等。無論結局是好是壞,大部分人物的評價歷史已有定論。然而,有一對養父子卻給後世留下無盡的爭論,時至今日人們仍然看法不一,這便是劉備與劉封。

拋開演義,正史上的劉備也稱得起仁德之君,但卻能對自己的養子痛下殺手。究竟是劉備假仁義,還是劉封真的罪該萬死?我們不妨來仔細看看劉封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劉封重大事件之一——出身名門,宗室蔭親

劉封(?—220),長沙郡羅縣人,本姓寇,是長沙劉氏宗族的親戚。

《三國志·劉封傳》載“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這兩句話分別介紹劉封的本家以及被劉備收養的原因。後一句很好理解,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時,因為常年顛沛流離,一把年紀還沒有兒子,所以收養劉封為子。

劉備之前很可能也有孩子,但常年逃跑過程中都未能存活,參照長阪坡之戰中兩個女兒被曹純抓獲,以及後來連生劉禪、劉永、劉理三個兒子,至於女兒應該也不只被抓的兩個,可見劉備造人能力並不差,只是多年的不安定沒能保存下來。重點是劉備即便按初到荊州的201年算也已經四十歲,即便劉備日後能成就偉業,卻無後嗣可傳,豈不是悲劇?所以劉備收養劉封的意圖就是怕自己的事業無人繼承。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偏偏選擇劉封?

這便要回到劉封本傳引文的第一句。羅侯寇氏,即某個寇姓縣侯,封地在羅縣。按照《後漢書》記載,封地在羅縣的侯只有鄧、竇兩家,並無寇姓封羅侯的記載。鄧、竇兩姓作為東漢大族地位毋庸贅言,但寇姓則鮮少記載,甚至劉封生父以及本家親族也沒人留下姓名。

有兩種可能,第一種猜想:是陳壽誤記,將“竇”誤寫作“寇”,如果劉封原本是東漢名門竇氏族人,似乎就能解決寇氏在史料上缺位的問題。不過出於對陳壽的信任,以及並無足夠證據,此種說法只能是猜測,筆者不能斷言。

第二種猜想:結合漢末歷史我們知道,鄧、竇兩家作為東漢大外戚在桓、靈二帝時期先後垮臺,家族衰敗。而靈帝后期黃巾之亂、涼州叛亂等烽煙四起,國家歷史資料開始散失,獻帝幾次遷都很可能加劇檔案資料的損毀,導致靈帝時期被封羅侯的寇氏一族史料散軼。

哪種可能性概率更大,筆者認為不言自明。

說完“羅侯寇氏”,再說“長沙劉氏之甥”。《三國演義》虛構了一個叫劉泌的名字來做劉封舅舅,並且點明身份是皇室宗親。《三國志》中雖然沒有劉氏名字,也未明示為皇室宗親,但這段文字羅貫中添加得非常合理。長沙劉氏,這種稱謂意味著代表當地的大族,恰好又姓劉,基本可以斷定是漢室宗親。這一支劉氏的具體源流應當為漢景帝劉啟第六子,長沙定王劉發。

熟悉歷史的朋友也許現在能聯想起什麼,沒錯,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後人,而劉勝也是漢景帝之子。也就是說,長沙的劉氏與劉備同出漢景帝一脈。也許今天的我們看待這種“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攀親戚行為頗不以為然,但古人有古人的觀念,至少談到同出一脈,感情上會親近不少,收養這個長沙劉氏的外甥,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正巧這家有個十來歲的小孩,既能大體照顧自己,逃跑時能自己行動;又不會年齡過大,導致感情不易培養,所以,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劉封成為劉備的養子,從此離開故土,跟隨養父劉備開始了南征北戰的生活。

不知讀者是否有注意到,劉封在史料中未有表字記載。如果說有些出身太過低微之人無字可以理解,貴為劉備養子的劉封似乎沒理由無字,史料為何未有記載,成了不解之謎。

另外劉封在改姓之前是否就叫寇封也無法確定,參照當時許多改姓之人的記載,似乎通常名會予以保留。如果是這樣,“封禪”二字應該是劉備後來的發揮,而非收養劉封時就已想好。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劉封重大事件之二——化身戰將,入蜀建功

建安十六年(211),劉備應劉璋邀請入蜀,並在第二年底與劉璋開戰,向成都進軍,劉封此時留在荊州。

建安十九年(214),龐統陣亡,雒城久攻不下,劉備召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率兵由東向西入蜀,劉封也領兵出戰,這時的劉封二十歲出頭,已經成長為武藝不凡,力氣過人的戰將。

《三國志·劉封傳》載“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泝流西上,所在戰克。”

此時劉封的身份已經發生微妙的變化,他被當成了戰將來使用,而非繼承人。原因很明顯,我們都知道劉禪在207年,也就是赤壁之戰前一年降生,劉備有了親生兒子,養子的地位自然隨之下降。劉備入蜀期間孫夫人慾回江東,也打算帶上劉禪為人質,可見當時劉封已經明確沒有繼承權了。

實際上劉封過繼給劉備不久,劉禪就出生了,所以劉封基本不會有繼承的希望,所以劉備對劉封的培養也從來沒有按照諸侯繼承人的方式去做,例如培養文化水平、鍛鍊治理地方能力之類,而是單純讓他做武將。

劉封作為戰將確實能力很強,“所在戰克”,可以說入蜀之戰劉封打得順風順水,沒有遇到太艱難的戰鬥。劉備拿下益州後,任命劉封為副軍中郎將。

筆者在黃忠篇中介紹過,中郎將位列將軍之下,本屬中下層軍官,在漢末軍職貶值的情況下地位更加低下。但如果中郎將前綴名號則完全不同,例如黃巾之亂時期的皇甫嵩、朱儁、盧植,甚至曹丕的五官中郎將相當於副丞相。至於劉備,受自己官職所限,給與部下的職位期初也不高,為凸顯武將地位則進行了一些獨創,如趙雲、魏延的牙門將,諸葛亮、龐統的軍師中郎將均為劉備首創。這些職位名義上低於將軍,實際權力則完全根據劉備授予,可謂“位卑權重”。

劉封的副軍中郎將顯然並非普通的中郎將,而是“副軍”。這個含義很明顯,是劉備的副軍,即整個集團的副手。後來孟達在勸降劉封時也談到“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可見副軍之地位尊貴。

當然筆者要強調,這只是名號,出於劉封特殊的身份所授予,劉封的實權遠沒有那麼大。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劉封重大事件之三——攻略上庸

打天下需要人才,坐天下則離不開宗室力量,這是古代帝國的不二法則。曹操手下坐擁曹氏、夏侯氏諸多宗親骨幹自不必說,江東孫家雖然略遜一籌,也有吳景、孫賁、孫瑜等人,兩家都人丁興旺,有許多宗親可以調遣,擔任關鍵職務。劉備則整個集團維繫於自己一人,還好有關羽、張飛、諸葛亮這些忠心耿耿又能力超群的人,某種程度彌補了劉備沒有宗親力量的弱點。

劉封作為養子,在明顯沒有繼承權的情況下,也被劉備當做宗親力量使用,擔任關鍵職務。

建安二十四年(219),定軍山之戰夏侯淵陣亡,曹操震怒,親自率領大軍進抵漢中,當年三月進駐陽平關,與劉備對峙。劉備則分兵佔據有利地形,嚴防曹操進攻。隨後劉備又在漢水之戰重創曹軍,連續的勝利使雙方士氣落差極大,局勢對劉備逐漸有利。為誘使曹操出城決戰,也為了羞辱曹操,劉備在山上穩坐,派劉封到陽平關前叫陣。

裴松之注引《魏略》載: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太祖罵曰:“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鬚來,令擊之。”乃召彰。

曹操見劉備沒有親自前來,而是派養子劉封挑戰,氣到不行,大罵劉備。當即下令調自己的真兒子曹彰過來教訓劉封。曹彰當時遠在鄴城,得到命令立即星夜兼程西進,曹彰趕到長安時已是五月,曹操已經撤出漢中,劉封與曹彰之間終究沒能交手。

談論劉封的生平有個人無法避開,那便是三國時期反覆無常最佳選手,“三姓家奴”呂布也要甘拜下風的蜀中大將孟達。

孟達原為劉璋部將,當初受劉璋派遣與法正各帶二千士兵迎接劉備入蜀,結果一去不返,與法正共同投靠劉備。劉備入蜀作戰時期,讓孟達帶領部下到江陵駐紮,協助關羽防守荊州。劉璋投降後,孟達被任命為宜都太守。宜都原為臨江郡,是曹操佔領荊州後將南郡枝江以西四縣單獨劃出設立,劉備奪取後改為宜都郡,該地區與益州接壤,屬於兩州結合部,地理位置很重要。

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派孟達從秭歸縣北上進攻房陵。

這裡要提到一個概念:東三郡。之後劉封的一系列相關事件都與這一地區密不可分,在此簡要做個介紹。

所謂東三郡,指原屬漢中郡管轄的房陵、上庸、西城三縣。這三個縣位於漢中治所南鄭以東,張魯割據漢中後,對這三個縣鞭長莫及,只保有名義上的管轄權,基本不能實際控制。房陵與荊州南郡接壤,劉表不斷向此地滲透,後來派出蒯祺擔任房陵太守,此時房陵不僅首先由縣升格為郡,而且脫離益州變為荊州的勢力範圍。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擊敗張魯後,又將上庸、西城也由縣升格為郡,分別以當地豪族申耽、申儀為太守,此時原漢中郡一分為四,所謂的劉備奪取漢中,指的只是漢中核心部分即南鄭周邊,至於東三郡,此時還在這些地方豪強手中。

"

三國良將系列之劉封(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三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養父子、義父子,比如董卓與呂布,曹操與曹真,朱治與朱然等。無論結局是好是壞,大部分人物的評價歷史已有定論。然而,有一對養父子卻給後世留下無盡的爭論,時至今日人們仍然看法不一,這便是劉備與劉封。

拋開演義,正史上的劉備也稱得起仁德之君,但卻能對自己的養子痛下殺手。究竟是劉備假仁義,還是劉封真的罪該萬死?我們不妨來仔細看看劉封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劉封重大事件之一——出身名門,宗室蔭親

劉封(?—220),長沙郡羅縣人,本姓寇,是長沙劉氏宗族的親戚。

《三國志·劉封傳》載“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這兩句話分別介紹劉封的本家以及被劉備收養的原因。後一句很好理解,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時,因為常年顛沛流離,一把年紀還沒有兒子,所以收養劉封為子。

劉備之前很可能也有孩子,但常年逃跑過程中都未能存活,參照長阪坡之戰中兩個女兒被曹純抓獲,以及後來連生劉禪、劉永、劉理三個兒子,至於女兒應該也不只被抓的兩個,可見劉備造人能力並不差,只是多年的不安定沒能保存下來。重點是劉備即便按初到荊州的201年算也已經四十歲,即便劉備日後能成就偉業,卻無後嗣可傳,豈不是悲劇?所以劉備收養劉封的意圖就是怕自己的事業無人繼承。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偏偏選擇劉封?

這便要回到劉封本傳引文的第一句。羅侯寇氏,即某個寇姓縣侯,封地在羅縣。按照《後漢書》記載,封地在羅縣的侯只有鄧、竇兩家,並無寇姓封羅侯的記載。鄧、竇兩姓作為東漢大族地位毋庸贅言,但寇姓則鮮少記載,甚至劉封生父以及本家親族也沒人留下姓名。

有兩種可能,第一種猜想:是陳壽誤記,將“竇”誤寫作“寇”,如果劉封原本是東漢名門竇氏族人,似乎就能解決寇氏在史料上缺位的問題。不過出於對陳壽的信任,以及並無足夠證據,此種說法只能是猜測,筆者不能斷言。

第二種猜想:結合漢末歷史我們知道,鄧、竇兩家作為東漢大外戚在桓、靈二帝時期先後垮臺,家族衰敗。而靈帝后期黃巾之亂、涼州叛亂等烽煙四起,國家歷史資料開始散失,獻帝幾次遷都很可能加劇檔案資料的損毀,導致靈帝時期被封羅侯的寇氏一族史料散軼。

哪種可能性概率更大,筆者認為不言自明。

說完“羅侯寇氏”,再說“長沙劉氏之甥”。《三國演義》虛構了一個叫劉泌的名字來做劉封舅舅,並且點明身份是皇室宗親。《三國志》中雖然沒有劉氏名字,也未明示為皇室宗親,但這段文字羅貫中添加得非常合理。長沙劉氏,這種稱謂意味著代表當地的大族,恰好又姓劉,基本可以斷定是漢室宗親。這一支劉氏的具體源流應當為漢景帝劉啟第六子,長沙定王劉發。

熟悉歷史的朋友也許現在能聯想起什麼,沒錯,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後人,而劉勝也是漢景帝之子。也就是說,長沙的劉氏與劉備同出漢景帝一脈。也許今天的我們看待這種“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攀親戚行為頗不以為然,但古人有古人的觀念,至少談到同出一脈,感情上會親近不少,收養這個長沙劉氏的外甥,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正巧這家有個十來歲的小孩,既能大體照顧自己,逃跑時能自己行動;又不會年齡過大,導致感情不易培養,所以,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劉封成為劉備的養子,從此離開故土,跟隨養父劉備開始了南征北戰的生活。

不知讀者是否有注意到,劉封在史料中未有表字記載。如果說有些出身太過低微之人無字可以理解,貴為劉備養子的劉封似乎沒理由無字,史料為何未有記載,成了不解之謎。

另外劉封在改姓之前是否就叫寇封也無法確定,參照當時許多改姓之人的記載,似乎通常名會予以保留。如果是這樣,“封禪”二字應該是劉備後來的發揮,而非收養劉封時就已想好。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劉封重大事件之二——化身戰將,入蜀建功

建安十六年(211),劉備應劉璋邀請入蜀,並在第二年底與劉璋開戰,向成都進軍,劉封此時留在荊州。

建安十九年(214),龐統陣亡,雒城久攻不下,劉備召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率兵由東向西入蜀,劉封也領兵出戰,這時的劉封二十歲出頭,已經成長為武藝不凡,力氣過人的戰將。

《三國志·劉封傳》載“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泝流西上,所在戰克。”

此時劉封的身份已經發生微妙的變化,他被當成了戰將來使用,而非繼承人。原因很明顯,我們都知道劉禪在207年,也就是赤壁之戰前一年降生,劉備有了親生兒子,養子的地位自然隨之下降。劉備入蜀期間孫夫人慾回江東,也打算帶上劉禪為人質,可見當時劉封已經明確沒有繼承權了。

實際上劉封過繼給劉備不久,劉禪就出生了,所以劉封基本不會有繼承的希望,所以劉備對劉封的培養也從來沒有按照諸侯繼承人的方式去做,例如培養文化水平、鍛鍊治理地方能力之類,而是單純讓他做武將。

劉封作為戰將確實能力很強,“所在戰克”,可以說入蜀之戰劉封打得順風順水,沒有遇到太艱難的戰鬥。劉備拿下益州後,任命劉封為副軍中郎將。

筆者在黃忠篇中介紹過,中郎將位列將軍之下,本屬中下層軍官,在漢末軍職貶值的情況下地位更加低下。但如果中郎將前綴名號則完全不同,例如黃巾之亂時期的皇甫嵩、朱儁、盧植,甚至曹丕的五官中郎將相當於副丞相。至於劉備,受自己官職所限,給與部下的職位期初也不高,為凸顯武將地位則進行了一些獨創,如趙雲、魏延的牙門將,諸葛亮、龐統的軍師中郎將均為劉備首創。這些職位名義上低於將軍,實際權力則完全根據劉備授予,可謂“位卑權重”。

劉封的副軍中郎將顯然並非普通的中郎將,而是“副軍”。這個含義很明顯,是劉備的副軍,即整個集團的副手。後來孟達在勸降劉封時也談到“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可見副軍之地位尊貴。

當然筆者要強調,這只是名號,出於劉封特殊的身份所授予,劉封的實權遠沒有那麼大。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劉封重大事件之三——攻略上庸

打天下需要人才,坐天下則離不開宗室力量,這是古代帝國的不二法則。曹操手下坐擁曹氏、夏侯氏諸多宗親骨幹自不必說,江東孫家雖然略遜一籌,也有吳景、孫賁、孫瑜等人,兩家都人丁興旺,有許多宗親可以調遣,擔任關鍵職務。劉備則整個集團維繫於自己一人,還好有關羽、張飛、諸葛亮這些忠心耿耿又能力超群的人,某種程度彌補了劉備沒有宗親力量的弱點。

劉封作為養子,在明顯沒有繼承權的情況下,也被劉備當做宗親力量使用,擔任關鍵職務。

建安二十四年(219),定軍山之戰夏侯淵陣亡,曹操震怒,親自率領大軍進抵漢中,當年三月進駐陽平關,與劉備對峙。劉備則分兵佔據有利地形,嚴防曹操進攻。隨後劉備又在漢水之戰重創曹軍,連續的勝利使雙方士氣落差極大,局勢對劉備逐漸有利。為誘使曹操出城決戰,也為了羞辱曹操,劉備在山上穩坐,派劉封到陽平關前叫陣。

裴松之注引《魏略》載: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太祖罵曰:“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鬚來,令擊之。”乃召彰。

曹操見劉備沒有親自前來,而是派養子劉封挑戰,氣到不行,大罵劉備。當即下令調自己的真兒子曹彰過來教訓劉封。曹彰當時遠在鄴城,得到命令立即星夜兼程西進,曹彰趕到長安時已是五月,曹操已經撤出漢中,劉封與曹彰之間終究沒能交手。

談論劉封的生平有個人無法避開,那便是三國時期反覆無常最佳選手,“三姓家奴”呂布也要甘拜下風的蜀中大將孟達。

孟達原為劉璋部將,當初受劉璋派遣與法正各帶二千士兵迎接劉備入蜀,結果一去不返,與法正共同投靠劉備。劉備入蜀作戰時期,讓孟達帶領部下到江陵駐紮,協助關羽防守荊州。劉璋投降後,孟達被任命為宜都太守。宜都原為臨江郡,是曹操佔領荊州後將南郡枝江以西四縣單獨劃出設立,劉備奪取後改為宜都郡,該地區與益州接壤,屬於兩州結合部,地理位置很重要。

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派孟達從秭歸縣北上進攻房陵。

這裡要提到一個概念:東三郡。之後劉封的一系列相關事件都與這一地區密不可分,在此簡要做個介紹。

所謂東三郡,指原屬漢中郡管轄的房陵、上庸、西城三縣。這三個縣位於漢中治所南鄭以東,張魯割據漢中後,對這三個縣鞭長莫及,只保有名義上的管轄權,基本不能實際控制。房陵與荊州南郡接壤,劉表不斷向此地滲透,後來派出蒯祺擔任房陵太守,此時房陵不僅首先由縣升格為郡,而且脫離益州變為荊州的勢力範圍。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擊敗張魯後,又將上庸、西城也由縣升格為郡,分別以當地豪族申耽、申儀為太守,此時原漢中郡一分為四,所謂的劉備奪取漢中,指的只是漢中核心部分即南鄭周邊,至於東三郡,此時還在這些地方豪強手中。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東三郡在原漢中郡中的位置

劉備派孟達攻略東三郡,首先進攻房陵。孟達殺死蒯祺,攻佔房陵,過程比較順利。

《三國志·劉封傳》載:“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這裡說劉備擔心孟達搞不定申氏兄弟,所以派出劉封自漢中帶兵增援。實際上孟達的能力對付申耽、申儀應該也不是太難,真是擔心孟達能力的話,應該派張飛、黃忠、趙雲這些能力更強的人增援。但是劉備派的偏偏是劉封。劉備識人的本事在三國中堪稱一絕,結合孟達此人的生平,劉備對他的種種安排都顯示此人能力很強,但忠誠度需要打個問號。

東三郡面積廣大,又位於荊州與漢中之間,地理上自成體系,劉備需要一個既信任又能獨當一面的人坐鎮,劉封成為劉備的人選。

劉封來到上庸後,太守申耽立即舉眾投降,為表誠意還將家眷遷往成都。劉備不久即稱漢中王,加封申耽為徵北將軍,繼續領上庸太守,其弟申儀為建信將軍,仍然為西城太守。劉封則升為副軍將軍,成為實際上東三郡的最高指揮官。

"

三國良將系列之劉封(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三國時期有許多著名的養父子、義父子,比如董卓與呂布,曹操與曹真,朱治與朱然等。無論結局是好是壞,大部分人物的評價歷史已有定論。然而,有一對養父子卻給後世留下無盡的爭論,時至今日人們仍然看法不一,這便是劉備與劉封。

拋開演義,正史上的劉備也稱得起仁德之君,但卻能對自己的養子痛下殺手。究竟是劉備假仁義,還是劉封真的罪該萬死?我們不妨來仔細看看劉封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劉封重大事件之一——出身名門,宗室蔭親

劉封(?—220),長沙郡羅縣人,本姓寇,是長沙劉氏宗族的親戚。

《三國志·劉封傳》載“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這兩句話分別介紹劉封的本家以及被劉備收養的原因。後一句很好理解,劉備到荊州投奔劉表時,因為常年顛沛流離,一把年紀還沒有兒子,所以收養劉封為子。

劉備之前很可能也有孩子,但常年逃跑過程中都未能存活,參照長阪坡之戰中兩個女兒被曹純抓獲,以及後來連生劉禪、劉永、劉理三個兒子,至於女兒應該也不只被抓的兩個,可見劉備造人能力並不差,只是多年的不安定沒能保存下來。重點是劉備即便按初到荊州的201年算也已經四十歲,即便劉備日後能成就偉業,卻無後嗣可傳,豈不是悲劇?所以劉備收養劉封的意圖就是怕自己的事業無人繼承。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偏偏選擇劉封?

這便要回到劉封本傳引文的第一句。羅侯寇氏,即某個寇姓縣侯,封地在羅縣。按照《後漢書》記載,封地在羅縣的侯只有鄧、竇兩家,並無寇姓封羅侯的記載。鄧、竇兩姓作為東漢大族地位毋庸贅言,但寇姓則鮮少記載,甚至劉封生父以及本家親族也沒人留下姓名。

有兩種可能,第一種猜想:是陳壽誤記,將“竇”誤寫作“寇”,如果劉封原本是東漢名門竇氏族人,似乎就能解決寇氏在史料上缺位的問題。不過出於對陳壽的信任,以及並無足夠證據,此種說法只能是猜測,筆者不能斷言。

第二種猜想:結合漢末歷史我們知道,鄧、竇兩家作為東漢大外戚在桓、靈二帝時期先後垮臺,家族衰敗。而靈帝后期黃巾之亂、涼州叛亂等烽煙四起,國家歷史資料開始散失,獻帝幾次遷都很可能加劇檔案資料的損毀,導致靈帝時期被封羅侯的寇氏一族史料散軼。

哪種可能性概率更大,筆者認為不言自明。

說完“羅侯寇氏”,再說“長沙劉氏之甥”。《三國演義》虛構了一個叫劉泌的名字來做劉封舅舅,並且點明身份是皇室宗親。《三國志》中雖然沒有劉氏名字,也未明示為皇室宗親,但這段文字羅貫中添加得非常合理。長沙劉氏,這種稱謂意味著代表當地的大族,恰好又姓劉,基本可以斷定是漢室宗親。這一支劉氏的具體源流應當為漢景帝劉啟第六子,長沙定王劉發。

熟悉歷史的朋友也許現在能聯想起什麼,沒錯,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後人,而劉勝也是漢景帝之子。也就是說,長沙的劉氏與劉備同出漢景帝一脈。也許今天的我們看待這種“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攀親戚行為頗不以為然,但古人有古人的觀念,至少談到同出一脈,感情上會親近不少,收養這個長沙劉氏的外甥,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正巧這家有個十來歲的小孩,既能大體照顧自己,逃跑時能自己行動;又不會年齡過大,導致感情不易培養,所以,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劉封成為劉備的養子,從此離開故土,跟隨養父劉備開始了南征北戰的生活。

不知讀者是否有注意到,劉封在史料中未有表字記載。如果說有些出身太過低微之人無字可以理解,貴為劉備養子的劉封似乎沒理由無字,史料為何未有記載,成了不解之謎。

另外劉封在改姓之前是否就叫寇封也無法確定,參照當時許多改姓之人的記載,似乎通常名會予以保留。如果是這樣,“封禪”二字應該是劉備後來的發揮,而非收養劉封時就已想好。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劉封重大事件之二——化身戰將,入蜀建功

建安十六年(211),劉備應劉璋邀請入蜀,並在第二年底與劉璋開戰,向成都進軍,劉封此時留在荊州。

建安十九年(214),龐統陣亡,雒城久攻不下,劉備召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率兵由東向西入蜀,劉封也領兵出戰,這時的劉封二十歲出頭,已經成長為武藝不凡,力氣過人的戰將。

《三國志·劉封傳》載“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泝流西上,所在戰克。”

此時劉封的身份已經發生微妙的變化,他被當成了戰將來使用,而非繼承人。原因很明顯,我們都知道劉禪在207年,也就是赤壁之戰前一年降生,劉備有了親生兒子,養子的地位自然隨之下降。劉備入蜀期間孫夫人慾回江東,也打算帶上劉禪為人質,可見當時劉封已經明確沒有繼承權了。

實際上劉封過繼給劉備不久,劉禪就出生了,所以劉封基本不會有繼承的希望,所以劉備對劉封的培養也從來沒有按照諸侯繼承人的方式去做,例如培養文化水平、鍛鍊治理地方能力之類,而是單純讓他做武將。

劉封作為戰將確實能力很強,“所在戰克”,可以說入蜀之戰劉封打得順風順水,沒有遇到太艱難的戰鬥。劉備拿下益州後,任命劉封為副軍中郎將。

筆者在黃忠篇中介紹過,中郎將位列將軍之下,本屬中下層軍官,在漢末軍職貶值的情況下地位更加低下。但如果中郎將前綴名號則完全不同,例如黃巾之亂時期的皇甫嵩、朱儁、盧植,甚至曹丕的五官中郎將相當於副丞相。至於劉備,受自己官職所限,給與部下的職位期初也不高,為凸顯武將地位則進行了一些獨創,如趙雲、魏延的牙門將,諸葛亮、龐統的軍師中郎將均為劉備首創。這些職位名義上低於將軍,實際權力則完全根據劉備授予,可謂“位卑權重”。

劉封的副軍中郎將顯然並非普通的中郎將,而是“副軍”。這個含義很明顯,是劉備的副軍,即整個集團的副手。後來孟達在勸降劉封時也談到“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可見副軍之地位尊貴。

當然筆者要強調,這只是名號,出於劉封特殊的身份所授予,劉封的實權遠沒有那麼大。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劉封重大事件之三——攻略上庸

打天下需要人才,坐天下則離不開宗室力量,這是古代帝國的不二法則。曹操手下坐擁曹氏、夏侯氏諸多宗親骨幹自不必說,江東孫家雖然略遜一籌,也有吳景、孫賁、孫瑜等人,兩家都人丁興旺,有許多宗親可以調遣,擔任關鍵職務。劉備則整個集團維繫於自己一人,還好有關羽、張飛、諸葛亮這些忠心耿耿又能力超群的人,某種程度彌補了劉備沒有宗親力量的弱點。

劉封作為養子,在明顯沒有繼承權的情況下,也被劉備當做宗親力量使用,擔任關鍵職務。

建安二十四年(219),定軍山之戰夏侯淵陣亡,曹操震怒,親自率領大軍進抵漢中,當年三月進駐陽平關,與劉備對峙。劉備則分兵佔據有利地形,嚴防曹操進攻。隨後劉備又在漢水之戰重創曹軍,連續的勝利使雙方士氣落差極大,局勢對劉備逐漸有利。為誘使曹操出城決戰,也為了羞辱曹操,劉備在山上穩坐,派劉封到陽平關前叫陣。

裴松之注引《魏略》載: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太祖罵曰:“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鬚來,令擊之。”乃召彰。

曹操見劉備沒有親自前來,而是派養子劉封挑戰,氣到不行,大罵劉備。當即下令調自己的真兒子曹彰過來教訓劉封。曹彰當時遠在鄴城,得到命令立即星夜兼程西進,曹彰趕到長安時已是五月,曹操已經撤出漢中,劉封與曹彰之間終究沒能交手。

談論劉封的生平有個人無法避開,那便是三國時期反覆無常最佳選手,“三姓家奴”呂布也要甘拜下風的蜀中大將孟達。

孟達原為劉璋部將,當初受劉璋派遣與法正各帶二千士兵迎接劉備入蜀,結果一去不返,與法正共同投靠劉備。劉備入蜀作戰時期,讓孟達帶領部下到江陵駐紮,協助關羽防守荊州。劉璋投降後,孟達被任命為宜都太守。宜都原為臨江郡,是曹操佔領荊州後將南郡枝江以西四縣單獨劃出設立,劉備奪取後改為宜都郡,該地區與益州接壤,屬於兩州結合部,地理位置很重要。

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派孟達從秭歸縣北上進攻房陵。

這裡要提到一個概念:東三郡。之後劉封的一系列相關事件都與這一地區密不可分,在此簡要做個介紹。

所謂東三郡,指原屬漢中郡管轄的房陵、上庸、西城三縣。這三個縣位於漢中治所南鄭以東,張魯割據漢中後,對這三個縣鞭長莫及,只保有名義上的管轄權,基本不能實際控制。房陵與荊州南郡接壤,劉表不斷向此地滲透,後來派出蒯祺擔任房陵太守,此時房陵不僅首先由縣升格為郡,而且脫離益州變為荊州的勢力範圍。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擊敗張魯後,又將上庸、西城也由縣升格為郡,分別以當地豪族申耽、申儀為太守,此時原漢中郡一分為四,所謂的劉備奪取漢中,指的只是漢中核心部分即南鄭周邊,至於東三郡,此時還在這些地方豪強手中。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東三郡在原漢中郡中的位置

劉備派孟達攻略東三郡,首先進攻房陵。孟達殺死蒯祺,攻佔房陵,過程比較順利。

《三國志·劉封傳》載:“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這裡說劉備擔心孟達搞不定申氏兄弟,所以派出劉封自漢中帶兵增援。實際上孟達的能力對付申耽、申儀應該也不是太難,真是擔心孟達能力的話,應該派張飛、黃忠、趙雲這些能力更強的人增援。但是劉備派的偏偏是劉封。劉備識人的本事在三國中堪稱一絕,結合孟達此人的生平,劉備對他的種種安排都顯示此人能力很強,但忠誠度需要打個問號。

東三郡面積廣大,又位於荊州與漢中之間,地理上自成體系,劉備需要一個既信任又能獨當一面的人坐鎮,劉封成為劉備的人選。

劉封來到上庸後,太守申耽立即舉眾投降,為表誠意還將家眷遷往成都。劉備不久即稱漢中王,加封申耽為徵北將軍,繼續領上庸太守,其弟申儀為建信將軍,仍然為西城太守。劉封則升為副軍將軍,成為實際上東三郡的最高指揮官。

劉備養子劉封的身世之謎,以及劉封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

隨著劉備集團迅速擴張,劉封的個人事業也水漲船高,年紀輕輕便統轄三郡之地,權力不可謂不大,地位不可謂不高。很多人認為後來劉備處死劉封是為劉禪繼承掃清障礙,但如果劉封真能威脅到劉禪,又何必給他這麼大軍權,豈不是自找麻煩。恰恰相反,此時的劉封不僅對劉禪不構成威脅,反而是劉備最為信任、最為倚重的宗親將領。

正在春風得意的劉封怎麼也想不到,幾個月後他的個人命運將隨著改變蜀漢命運的一件大事一同跌至谷底。劉封其人有將才,但非帥才,正是這當中的差異令劉封鑄成不可挽回的大錯。

本期筆者介紹了劉封成長為鎮守一方的大將過程,下一期將著重為您分析劉封為何在已經不構成劉禪繼承威脅的情況下,仍然被處死的根本原因。

感興趣的話請點個關注吧,謝謝您的支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