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我出生在平涼桫欏塬,國家5A級旅遊景點崆峒山就在平涼,作為土生土長的平涼人,談起崆峒山還是比較熟悉。記憶中,在成長曆程中我曾多次登上過崆峒山,每一次登崆峒山總有收穫和感受。在生活閒餘,我一直想為他寫篇文章,可卻遲遲沒有動筆,不是不想寫,而是不敢寫,因為崆峒山的名氣太大了,去過崆峒山的名人墨客太多了,讚美崆峒的詩詞歌賦已數不勝數了,恐怕自己給寫了也是蛇足。但我想崆峒山四季景不同,一萬個人眼中會有一萬個崆峒山,感覺總歸不會是一樣。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平涼市崆峒山位於甘肅東部平涼市西郊12公里,是六盤山支脈。主峰海拔2123.5米,相對高度667.5米。背靠笄頭山,東望涇河川,南對關山,北接馬頭山。涇河、胭脂川南北環抱,在山前交匯。古蹟勝景遍佈於層巒疊嶂之間,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崆峒山,以其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佈,怪石嶙峋,蓊嶺鬱蔥而引人入勝。集自然美、歷史美、人文美、傳說美於一身,給人的美感強烈。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崆峒山山勢雄偉,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環境深幽,令人陶醉;奇峰怪石、崆峒雲海、蒼翠清秀……有道是“有山無水顯不出山的氣度,有水無山顯不出水的精神”,崆峒山前有彈箏峽涇河縈迴,後有後峽胭脂河湍流,交匯環抱於望駕山腳下,山水相映,相得益彰。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和“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又因相傳為仙人廣成子修煉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親臨問道廣成子於此山而被道教尊為“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還以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而聞名於世,被列為天下十二仙山之一。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要說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說崆峒一詞來源,“崆峒”一詞,當你翻開字典查找時,一般註釋為:“山名,在甘肅境內”。崆峒一詞在古代本無山字偏旁,本是一個氏族部落民族語言的音譯。所表達的是一個方位或一個區域所有部落的總概念。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斗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

《汲冢周書》記載:“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所以說崆峒是周時一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部落融合發展並消亡後,中心區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專用指山。

還有解釋說崆峒山為道教勝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和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崆峒山是由上三迭系紫紅色堅硬礫岩構成的丹霞地貌。其形成在中三迭紀末至上三迭紀初發生的一次強烈造山運動,使今日崆峒山及其東北、西南一帶產生了一個山間盆地。崆峒山的丹霞地貌甚為豐富多采,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時代最老的紫紅色岩層所形成的丹霞地貌。以頂平、身陡、麓緩為基本特徵。頂平,是受古夷平面及較緩的岩層面所控制而在山頂形成較平的地面,其上一部分覆蓋有薄層黃土,林木茂盛,許多道觀、佛寺修建在這些平緩山頂上。身陡,是受岩層的垂直節理控制,沿這些垂直節理、裂縫侵蝕及平行崩塌後退,形成許多高達數十米至一二百米的高聳懸崖峭壁。在崖壁上,節理與節理相交或節理與層理相交之處,是一弱點,易受凹片狀風化不斷剝落,形成大小不一的洞穴。崖壁間則形成石堡、石牆,造就許多奇險景觀。麓緩,是由鬆散的崩塌巖塊、岩屑堆積而成,其中一些較巨大的巖塊及巖塊之下的空洞形成小風景點。崩積緩坡上綠樹濃蔭,別具情趣。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崆峒道教以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而聞名天下,為中國道教創源之一,稱黃老道。有傳說中的容成公、赤松子。周幽王時有長桑子徒韋震居崆峒山修煉;秦漢時“黃老”盛行,秦始皇、漢武帝造訪崆峒;唐代有鍾離權、伍符等修道崆峒;北宋乾德年間道士陳宗秀與終南山銅匠陳訓鑄天聖銅鐘;明代道士張三丰避居崆峒5年,並多傳聞軼事。

崆峒山正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成為古絲綢之路旅遊熱線上的一個亮點。崆峒山中臺是一處佛教寺廟相對集中的地方,法輪寺是創建時代最早、最負盛名的一座。佛教宣揚人生皆苦、滅絕慾念的輪迴轉世思想,所謂"法輪常轉"、"回頭是岸"即反映了這種思想,“法輪寺”之名蓋出於此。法輪寺位於塔院東側,其後是凌空寶塔,西側是舒花寺,東側是陡坡疏林。法輪寺創建於唐朝,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在寺中豎立陀羅尼石經幢,此經幢呈八稜柱形,通高131釐米,基座高18釐米,周身刻有陀羅尼經文,約900餘字,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法輪寺年代久遠,歷代有毀建之舉。近代以來,此寺毀壞,近年,群眾捐資在法輪寺舊址修建了大雄寶殿和僧房。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常看武俠小說的朋友可能沒有不知道崆峒派武術的。崆峒武術創始於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並稱為我國著名三大武術流派。始祖于飛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學藝,後隱居崆峒山習道研藝,其第十代掌派燕飛霞,曾在1956年北京全國武術觀摩賽時獲冠軍。崆峒武術傳統源遠流長,據《爾雅·釋地》載:“空同之人武”。崆峒派武術吸收了少林、峨嵋、武當武術的精華,在其手法,套路、技擊功夫上成為一體,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為目的,以保護宗教和強身健體為宗旨,經代代相傳發展至今。

東臺在五臺周圍的叢林中,有不少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塔。塔本是印度佛教的產物,名叫“卒堵陂”,是埋藏和尚屍骨的地方,佛教傳入中國時,它與中國古代藝術相結合,產生了多級多角、各式各樣的佛塔。在崆峒山眾多的佛塔中,凌空塔是最高、最宏偉的一座。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凌空塔位於崆峒山塔院中心,實際上,塔院是中臺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臺由兩部分組成,下臺是中心地帶,面積較大,平坦寬闊,除崆峒山管理局、三皇樓等建築外,大部分地方被開闢為停車場。上臺即是塔院,院內有舒花寺、大雄寶殿等建築。凌空塔,此塔始建於明朝萬曆十三年(1585),是一座空心樓閣式磚塔,塔身共分七層,呈平面八角形,通高31.2米,每個層面闢有一個小門,每個塔角有雕刻精美的佛像以及浮雕。最為神奇的是塔頂有顆小松樹,有數百年樹齡,這顆松樹紮根於磚石縫中,枝繁葉茂,四季常青,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也給寶塔平添了不少景色。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從600多個石階的上天梯而上,鑽過玉女洞,折而向北前行,遊人被一塊巨大的岩石擋住了去路,這裡就是磨針巖,磨針巖是一塊半圓柱形的巨石,高為3米,頂部為平臺,直徑為5米。此石東、南、北三側懸空,只有西面與上山路相連接,可通往絕頂皇城。當遊人登上天梯後,四肢酸重無力,渾身大汗,磨針巖正好是喘氣歇息的地方。磨針巖平臺上,有一座塔廟式建築,其上飛簷斗拱,上覆青天瓦,朝東開一門,內塑有無量祖師和驪山老母像,這個建築叫磨針觀。它的四周有水泥鋼筋建造的護欄。相傳無量祖師在絕頂苦心修煉,而未得道,有點心灰意冷,準備下山返俗,當他經過磨針巖時,看到一位老媼手拿一根鐵杵,在岩石上磨來磨去,他好奇地問道:“你磨鐵杵幹啥?”回答:“磨針”。於是,老媼借題發揮,給他講了“下得苦功夫,鐵杵磨成針”的道理。

無量祖師聽後,堅定了信念,便重新回到山上修煉,終成正果。後人為了紀念無量祖師和驪山老母,便在山上修建了磨針觀。這裡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的“玄武針崖”。

在崆峒山五臺中,南臺地勢最低,現在也沒有寺廟建築,但它卻有另一番景緻。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南臺也叫做南峰,它三面是懸壁千丈,只有北面沿著山樑小徑,經過紫霄宮,可通往中臺;東側隔山谷可望見東臺;南側絕壁下是川流不息的涇河水,西側懸壁下是一條狹長的山谷,叫做月石峽。南臺呈南北向狹長形,佔地面積約5畝,臺上古柏參天,兩面的峽谷中林廕庇日,環境十分幽寂。戴笠人先生詩云:“崆峒臺有五,獨此少題箋,斗膽留鴻爪,無心拜鶴仙。仰觀峰十二,回首路八千,臨崖欲聽水,頂丹一鶴還。”南臺多奇石,多林木,獨坐檯上,聽涇河濤聲,觀太統雄姿,望十萬溝煙霞,別有一番感受。古人描寫南臺說:“左林右壁,前臨涇水,近巖多奇石。緣林有夷徑百餘步,林宜蔭,徑宜步,石之欹者宜下瞰,僕者宜坐聽波聲。”明清時期,這裡的建築主要有通天觀、百子宮和邱祖殿,後來破壞怠盡,現僅存殘垣斷壁和幾塊舊時的殘碑。望著殘餘的遺蹟,令人感嘆世事變遷,興衰無常。

廣成子是傳說中的古代神仙。《莊子·在囿》載:廣成子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黃帝聞而造訪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要?”廣成子曰:“爾治天下,雲不待簇而雨,木不待黃而落,奚足以語至道哉!”黃帝退,築特室,席白茅,間居三月,復往見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從下風膝行而前,再拜請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蹙然起曰:“善哉問乎?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抱朴子·登涉》記:黃帝欲登圓丘,其地多大蛇,“廣成子教之佩雄黃,其蛇皆去”。為廣成子仙話異聞。廣成子後歸大羅天,一說歷劫轉世,度化凡俗,為帝師、為老子等,又一說廣成子居崆峒石室修仙,後駕玄鶴昇天。有玄鶴翔空,則知廣成子降臨。在崆峒山主峰馬鬃山與望駕山、西山之間,有一大峽谷,綿延數十里,四周危峰聳峙,巖壁如削,中間谷地潺潺流水,是涇河主流。這就是古代歷史上有名的彈箏峽,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笄頭道。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相傳北宋慶曆元年,宋軍與西夏軍在今隆德縣北邊的好水鄉進行大戰。西夏軍長期在好水以西駐軍,加之勇猛善戰一舉打敗了宋軍,一直將宋軍趕入彈箏峽。

宋軍損失一萬餘名將士,主帥任福也戰死。看到累累屍體,久戰疲勞的剩餘將士,心情異常沉重。忽而從遠處傳來的彈箏之聲,悽幽哀婉,一下子吸引了眾人。在這深山幽谷,誰會在這裡彈箏呢?由於好奇,將士們便順著箏聲尋去,可箏聲又忽然消失了,只聽到流水嘩嘩,水拍巖響。他們剛要離開這裡,那迷人的箏聲又悠然響起。箏聲似娓娓動聽的親人的訴說,像是在安慰將士們悲痛的心。將士們被這婉轉的箏聲所感動,他們決心振作精神,重新策劃,巧勝敵軍。果然,由於戰略得當,將士們又是背水一戰,同仇敵愾,所以奇蹟般地反敗為勝,西夏軍慘敗逃走。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打敗了西夏軍,然而峽谷裡的箏聲,卻是個未解之謎。有人說:“這是神仙給我們送來的歌女,寬心鼓士氣,所以,只能聽不能見。”有的還說:“那不是箏聲,而是一萬名將士的陰魂在遊蕩、在訴說。”這些不同的說法,使彈箏湖的傳說越傳越奇,有的人在半夜過此峽,還真的聽到了彈箏的聲音,有時也能聽到士兵廝殺的叫喊聲。

這箏聲說來說去到底是怎樣來的呢?彈箏峽所處的這段地勢陡,坡度大,水流湍急,與岸邊的石頭相撞,衝力擊撞石頭,石塊大小不一,方向角度差異不齊,這樣就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聲音,再加上兩岸巖洞涵蓄,迴聲相濡,就形成如箏之聲。當靜夜順風傾聽,這箏聲節奏分明,悅耳、悠揚。有詩讚其境曰:晚霞留客住,夜半聞彈箏。巍巍高山意,洋洋流水情。子期何處去?空負伯樂心!幽谷聲迴盪,明月照松風。現在峽口修築了水庫,煙雲碧波,倒影映玄鶴;魚躍於水中,鳥翔於天空;遊人沐浴於淺溪,垂釣於石岸。當人們遊玩崆峒仙景時,千萬別忘了去彈箏峽玩玩,聽聽那優美動聽的自然箏聲,享受享受大自然的音樂。

【幽韻崆峒】夏日旅遊不可缺少的美景在崆峒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