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組黨,“原子彈”還是“空包彈”?'

"

許久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長期以來對是否參選2020問題舉棋不定,語焉不詳,含糊其辭,顧左右而言他的臺北市長柯文哲,近日終於拋出了自己研發成功的“原子彈”,通過幕僚公開表態自己將於8月6日籌組政黨“臺灣民眾黨”。

柯文哲組黨雖然恪盡保密,低調疾拋,但政壇人士對此卻鹹稱不意外。一方面,柯論及組黨的“閒談”一年前就有風聞,而這又恰切中了柯作為“政治素人”出身,缺乏清晰價值理念和組織基礎的政治軟肋,因此越傳越真,最終成為了自我實現的預言。另一方面,受民進黨當局新修“政黨法”所限,12月便是完成政黨登記系列手續的大限,因此,除了柯陣營,“獨派”也先後醞釀出“喜樂島聯盟”和親陳水扁的“一邊一國連線黨”兩個小黨,已經掀起了下半年小黨組建登記的序幕。

柯文哲“下海”組黨,普遍被認為是一個殫精竭慮、吐露大志且進可攻退可守的妙招。從名稱上看,“臺灣民眾黨”承襲自同樣為醫師出身的“柯P偶像”臺灣民主先驅蔣渭水,又特地選在蔣、柯共同生日當天召開創黨大會,表明了其組黨的理念理想是要追隨蔣氏來改變臺灣的“政治文化”,但卻也招致蔣氏後人“少來攀親帶故”的反對。再加上“臺民黨”又有“吃郭臺銘豆腐”或促郭臺銘表態之嫌,柯在這方面的用心不可謂不良苦,也符合柯一貫“自恃聰明”的個性。

從時機上看,國民兩黨均剛剛推出了2020年政黨參選提名人,柯可以螳螂捕蟬,謀定後動,而蔡英文受“私煙案”、派系鬥爭和“獨派”等牽扯,聲勢稍落,韓國瑜則是在國民黨整合與分裂的牽扯中腹背受敵。雖然藍綠歸隊一度讓柯在民調中敬陪末座,但柯通過罵“菜包”打“草包”的精準操作,始終吊著媒體胃口的政治動向放話,以及組建政黨的“政治原子彈”,再加上“時代力量黨”為“挺蔡還是挺柯”陷入分裂,再度炒高了中間選民、“淺色”或“無色”選民、經濟選民和年輕選民等形形色色討厭傳統政黨和政黨政治,或者不支持藍綠提名人的各路選民的期望。而選擇在郭臺銘返臺同時釋放訊號,又特別點出“臺民黨”的雙關,柯挑選這個時機可謂破費思量。

從策略上看,柯文哲組黨對於化解其當前是否參選的政治兩難,維持和壯大其政治能量創造了新的契機。如果有了政黨平臺,柯的2020戰術就更加豐富立體,更具操作性,進可直攻“大位”,退亦可進取立法機構,徐圖2024。坊間和柯幕僚不少認為,“臺民黨”劇本有三:目前的首選是“等郭”,在正副手問題難解,“郭柯配”愈發渺茫的情況下,柯乾脆不選,而是推薦甚至“徵召”郭臺銘參選“大位”,自己憑藉影響力外溢結合“柯粉”和“果凍”,招攬人才搶攻立法機構“第三勢力”,以10席區域和“不分區”民意代表為目標爭取成為臺灣第三大黨。若郭勝選,柯可以在立法機構作為策應,也可擔任有實權的副職,還留有2年後“組閣”的後手,有靈活的途徑處理與郭的權力關係並維持自己的聲勢。

其次,如果郭臺銘不加盟,雙方則可能維持檯面下其他形式的合作,則柯自己衝鋒2020,郭可以提供資本支持,而逐漸表態不願做韓國瑜副手,堅稱“2020年選票必有我名字”的王金平也有可能“帶槍投靠”,為柯提供支持。如果柯能發揮“母雞效應”,也可連帶衝高該黨的政黨票比率;就算選不上,柯也提高了本黨的能見度和博弈籌碼,正如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所做的一樣,甚至還能繼續回去當市長。

即使柯郭兩人均不參選,柯也可以在立法機構慢慢經營,爭取更多政治參與權、話語權和資源分配權利。長期以來依靠小額捐獻、政治獻金和鬆散柯粉團體支撐的柯文哲,如果有了政黨後盾,可以領取政黨補助金,無異於從散兵遊勇轉為正規軍,也讓柯有潛力在2020年藍綠可能過半的情況下,扮演關鍵少數的力量,為其謀求2024積蓄能量。

雖然對於柯文哲來說,組黨是其政治成熟和更進一步的必由之路,也必然對臺灣的政治生態乃至政黨格局構成衝擊,但該黨未來的面貌、方向和影響力仍然是模糊且易變的。首先是新政黨對現有主要政黨的衝擊。藍綠陣營對此有不同分析,柯組黨對藍綠兩黨衝擊都不小,但表現在不同方面。如果柯拉來郭臺銘、王金平等人並推郭參選,則無疑對國民黨的傷害要大於民進黨;如果柯主攻方向是立法機構,則具體衝擊對象要看所提名的選區。“時代力量黨”的黃國昌等人在與蔡英文反目後,不排除會投靠柯,這樣與柯支持度重合70%的該黨可能會在與“臺民黨”的激烈競爭中被迅速取代。

其次,柯文哲組黨能否擺脫“小黨宿命”尚待觀察。如果要爭取不分區,必須推出10席以上的知名度高、形象好且與柯友善的區域民意代表參選人,若實力不足就很容易被邊緣化乃至被棄保。在臺灣當前單一選區兩票制下,不分區選票規定需要政黨票超過5%才能分配民代席次,多數小黨因此廢弛選區經營而專攻政黨票。“臺聯黨”、“時代力量黨”等小黨從其興也勃焉到快速泡沫化,皆有此邏輯可循。更進一步,這些一度有所作為的小黨都是因李登輝、宋楚瑜、黃國昌等政黨領袖明星人物的存在而存在,深刻打上個人烙印。一旦大黨予以懷柔或小黨內鬥不止,則必然引發人才流失,政黨週期系於領袖個人政治週期的死循環。雖然柯自稱要打造“柔性政黨”,甚至未必出任黨主席,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這個黨是模糊的,柯這個“自走炮”就是“臺民黨”的形象。柯不善溝通用人,刻薄寡恩,師心自用的“項羽式”性格,對於領導一個政黨而言也是一大挑戰。此外,如果黃國昌、洪慈庸、妙天禪師等之前各色與柯有聯繫的人物改投“臺民黨”,則也會限定外界的聯想。

最重要的是,政黨不僅是利益聚合體,更是一個意識形態結構。柯一直以“超越藍綠”自居,厭惡“幫派政治”文化,但其通向權力還是不免要依靠“幫派”和政黨,這是否會令部分支持者失望?柯的底色說到底仍然是墨綠而非“無色”。雖然貌似其參選會衝擊藍綠兩黨的選情,但從“臺灣民眾黨”的“臺灣”中可以看到,柯在“藍綠最大公約數蔣渭水”身上剝離出來的,仍然不免是“臺灣主體意識”。這就不禁讓人懷疑,柯未來是否會取代“臺聯黨”、“時代力量黨”,成為在政壇與民進黨分進合擊、合奏雙簧的“第三勢力”側翼。當前島內政黨同質化嚴重,最重要的區隔其實還是在兩岸論述上。而柯與郭臺銘的兩岸觀本身也大相徑庭。綠營痛心疾首於柯組黨是“分裂臺灣派”,認為柯只是“不滿”蔡英文但卻是“不信任”韓國瑜,親疏敵友之分非常明確。可想見,柯組黨後即使不立即攻取“大位”,也必然面臨對於臺灣定位和兩岸關係的更為嚴苛的拷問,而不能再已過去“體制外”的姿態來含糊其辭。理念、道路和理想,柯文哲組建新政黨需要妥善解答終極命題。(責任編輯:唐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