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原:中國科幻元年後,要慢慢習慣中國英雄拯救世界

江曉原做客由正略集團、正略書院舉辦的第157期正略讀書會暨日月論壇第6場活動

“中國科幻進入了元年,此後要遠離科普,告別低端。”日前,作為資深科幻影迷、科學史專家、科幻作家的朋友的江曉原,在由正略集團、正略書院舉辦的157期正略讀書會上與聽眾分享中國科幻與國際科幻潮流,並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展開對科學技術的反思。值得一提的是,還在2015年,文匯講堂的老朋友、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前院長江曉原,就在他的書《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中做出如下預言:中國科幻元年,它只能以一部成功的中國本土科幻大片來開啟。去年由劉慈欣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國內票房突破46億元人民幣,證實了江曉原的預言:中國科幻終於迎來了元年。

面對許多讚譽背後的反對聲音,江曉原說這是因為許多掏錢的影迷並沒有可以發聲的話語權。由此有了這場“江曉原:《流浪地球》與國際科幻潮流”的講座。

科幻元年必須滿足諸多條件,包括改變國人認知

科幻元年從何時算起,不同的人大概會有不同的解讀。就如同談到國際科幻的源頭,有些人追溯到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也有人認為科幻的祖師爺是天文學家開普勒所寫的《月亮之夢》,想象了生活在月亮上的生物。對於江曉原來說,要成為“元年”必須滿足一些必要的條件,並不是但凡第一次出現就可以承擔起這一重任。元年的出現,必然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資源進入到科幻產業,意味著更多的科幻電影和科幻作品的問世,也意味著有更多的優秀作品逐漸湧現。不僅如此,對於江曉原來說,開啟中國科幻元年,還要求根本改變國人對待科幻作品的基本認識。因此,元年必須要有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流浪地球》的票房成功是一個榜樣,是一個激勵機制,足以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到這個行業。事實上今年已經有好幾部科幻電影都在投拍,可能2019年就會上映。在江曉原看來,《流量地球》無疑是一個標誌。

江曉原:中國科幻元年後,要慢慢習慣中國英雄拯救世界

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在改變中國傳統刻板印象方面,《流浪地球》也頗具優勢。江曉原認為,國人對科幻一直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在很長的時間裡把科幻想象成一種非常低幼的東西。認為科幻是針對孩童存在的教育讀物。因此,導致科幻在中國的社會功能被減弱了,成了低配版的科普讀物。這與國際上將科幻作品作為反思科學發展的潮流完全不接軌。

《流浪地球》成為中國科幻元年的標誌性事件還有一段機緣巧合。同樣是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更加被世人所熟知的是《三體》,《三體》的一、二、三部常年位列各大網站的暢銷排行榜前十。江曉原透露,《三體》剛開始火爆,但還沒有在國際上得獎時,就有人向劉慈購買了電影版權,第一次有人問中國科幻作家購買電影版權,劉慈欣非常激動,一口答應下來。但買下版權之後,《三體》的電影一直沒有能夠成功開拍。如今只有等合同到期以後,才有可能盼到《三體》電影版的到來。《流浪地球》於是機緣巧合地擔起了這份重擔。

江曉原:中國科幻元年後,要慢慢習慣中國英雄拯救世界

《流浪地球》電影鏡頭

想拿奧斯卡的電影無法做到諾貝爾獎的“現實性”

《流浪地球》的上映引發了一系列的關注,在這些關注中,不乏反對之聲。輿論場上對它進行攻擊的一個主要方面針對的是片中的科學硬傷,其中也包括了很多科學家。江曉原卻認為在討論《流浪地球》的科學硬傷前,應當先對硬傷下一個定義。在一部科幻電影裡,何種情節叫做“硬傷”。他認為,如果它直接違背了現有的科學常識,叫做硬傷。但是如果它想象著人類的努力,那麼這樣的就可以不算,否則怎麼叫做科幻作品呢!科幻作品當然意味著幻想,幻想當然意味著眼下還沒做到的事情,這不能叫做硬傷。所以我們要強調,有了人類的努力,就可以不算硬傷。

從具體的例子來看,電影《火星救援》裡有一個蘊含線索的開頭,火星風暴導致了主人公受傷,這就是顯而易見的硬傷。因為火星上的大氣濃度是地球的0.8%。在那麼稀薄的空氣裡,不可能有電影裡所展現的風暴。後來小說的作者也承認,“我知道風暴這個事情是不科學的,可是我一時想不到什麼別的災難,我得讓主角有個災難,所以我就用了風暴。”在同一部片子裡,主角在火星種植土豆,由於火星上的日照比地球要弱得多,又缺乏液態水,在那樣乾燥的環境裡,應該不能種植土豆。但是江曉原卻不認為這是硬傷。我們可以假想,人類培育了某種特殊的土豆品種,需要很少的日照就能進行光合作用,主人翁也弄了一個小的裝置,可以弄出一些水來,我們姑且接受它,這就是人類的努力。所以這樣的東西,我們可以承認不是硬傷。

科幻電影,其中包含了科學以及電影娛樂兩個部分,而這兩個部分又好像奧斯卡和諾貝爾一樣似乎水火不容。美國有美國科學院科學與輿論交流協會,這個機構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專門給好萊塢電影找科學問題。因為好萊塢拍電影的人要拿奧斯卡獎,而科學家想拿諾貝爾獎,這是兩回事情。江曉原認為,一個想拿奧斯卡獎的人關心的是,怎麼讓電影好看,而科學家則關心的是可能性、現實性。

江曉原:中國科幻元年後,要慢慢習慣中國英雄拯救世界

電影《火星救援》

科幻的娛樂包括反思,放大人性的黑暗以警醒世人

科幻作品具有娛樂性,但江曉原提出了科幻作品所應具有的兩種功能。

第一,科幻作用可以作為科學探索的一部分。作為科學史專家,江曉原說在科學發展過程中可以發現科幻作為科學探索一部分的明確軌跡。18、19世紀時,國際頂級科學期刊上就發表了大量的在今天看來是科幻的東西。因為當時西方的前沿科學家所思考的就是今天看來非常科幻的事情,比如思考月球上的生物,甚至思考太陽上人類的生存問題。江曉原所著的《新科學史:科幻研究》一書中,他就曾論證過科學與幻想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係,兩者的互動如此密切,以至於在很多情況下,兩者間的邊界幾乎可以認為是不存在的。

第二,科幻能夠提供一個反思科學的平臺。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被譽為西方反科學主義科幻作品的開始。通常,《我們》《美麗新世界》《1984》被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此後反烏托邦電影層出不窮,廣為熟知的就有《黑客帝國》《雪國列車》等。江曉原認為,當代科幻中的一個特點是黑暗的未來。科學主義者如劉慈欣,在他的《三體》中,結尾人類文明終結了,這是因為他對人性沒有信心。他設置出一種特殊的科幻刑訊室,在那裡面對人性進行刑訊逼供。逼供的結果是,他發現人性是黑暗的。

科學技術能放大人性中的黑暗。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性中都是有黑暗的,但是這些黑暗通常在我們現有的社會制度約束下,每個人都會約束自己,教養、修養,這就是約束我們自己人性中的惡。但是科學技術一旦不恰當地使用以後,這個惡就放出來了。因此,要警醒世人,他們只能弄出一個黑暗的未來,要弄出一個光明的未來,它怎麼能警醒呢?

江曉原:中國科幻元年後,要慢慢習慣中國英雄拯救世界

江曉原所著的《新科學史:科幻研究》

科幻作品有三重境界,科幻作家應當追求最高的哲學境界

作為學者,江曉原也經常對科幻界的人鼓吹,科幻作品存在著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科學境界,第二重是文學境界,第三重是哲學境界。

第一重境界,它很容易和以前的科普搞在一起,裡面就是要講科學的。在這重境界裡,往往推崇硬科幻而輕視軟科幻。軟和硬的差別在於作品中所包含的科技細節,越多就越硬。所以通常人們推崇硬,鄙視軟。實際上軟更有思想性,因此沒有理由推崇硬或者推崇軟,其實這個事情只是技術上的不同。

第二重是文學性。即使在科幻盛行的美國歐洲,情況也是差不多的,文學殿堂是不接受科幻作品的。以前在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那些登科幻作品的雜誌,都是通俗雜誌,文學殿堂根本不屑一顧。劉慈欣的《三體》,即使在暢銷榜上但也沒進入文學殿堂。文學家的殿堂是一種高度社會建構的東西,一個小說也許只能賣出幾百冊,但是它是殿堂裡的東西,它是高大上的。這裡當然有很多傲慢與偏見。獲得文學界的認可是很多科幻作家的期望,但江曉原認為這個境界不值得科幻作家積極追求。

江曉原覺得更應當追求的是第三境界——哲學,即要有思想。在一個用故事形成的虛擬環境裡,可以思考平常不思考或者不方便思考的問題,在這樣的平臺上,才能夠思考得更深刻、更深入。那些對技術濫用的擔憂,對未來世界悲觀的預測,這種東西它本身都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很多作品採用了類似於歸謬法、反證法的方法,就是我替你把這個故事想象到極點,讓它推到極致,在那樣的情境裡,你將看到事情會變成這樣。

江曉原所著的《新科學史:科幻研究》

科幻作品有三重境界,科幻作家應當追求最高的哲學境界

作為學者,江曉原也經常對科幻界的人鼓吹,科幻作品存在著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科學境界,第二重是文學境界,第三重是哲學境界。

第一重境界,它很容易和以前的科普搞在一起,裡面就是要講科學的。在這重境界裡,往往推崇硬科幻而輕視軟科幻。軟和硬的差別在於作品中所包含的科技細節,越多就越硬。所以通常人們推崇硬,鄙視軟。實際上軟更有思想性,因此沒有理由推崇硬或者推崇軟,其實這個事情只是技術上的不同。

第二重是文學性。即使在科幻盛行的美國歐洲,情況也是差不多的,文學殿堂是不接受科幻作品的。以前在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那些登科幻作品的雜誌,都是通俗雜誌,文學殿堂根本不屑一顧。劉慈欣的《三體》,即使在暢銷榜上但也沒進入文學殿堂。文學家的殿堂是一種高度社會建構的東西,一個小說也許只能賣出幾百冊,但是它是殿堂裡的東西,它是高大上的。這裡當然有很多傲慢與偏見。獲得文學界的認可是很多科幻作家的期望,但江曉原認為這個境界不值得科幻作家積極追求。

江曉原覺得更應當追求的是第三境界——哲學,即要有思想。在一個用故事形成的虛擬環境裡,可以思考平常不思考或者不方便思考的問題,在這樣的平臺上,才能夠思考得更深刻、更深入。那些對技術濫用的擔憂,對未來世界悲觀的預測,這種東西它本身都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很多作品採用了類似於歸謬法、反證法的方法,就是我替你把這個故事想象到極點,讓它推到極致,在那樣的情境裡,你將看到事情會變成這樣。

江曉原:中國科幻元年後,要慢慢習慣中國英雄拯救世界

“遠離科普,告別低端”是江曉原給科幻界的建議

《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家園不能放棄”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個獨有特點,江曉原說隨著中國的崛起,世人要開始慢慢習慣“中國英雄拯救世界”的另一個特點。他預言,以後會有更多的中國電影甚至好萊塢電影會安排中國英雄拯救世界。

而從1990年代起,中國科幻作家開始與國際接軌,開始寫一些反科學主義的科幻作品。“遠離科普,告別低端”是江曉原給科幻界的建議。

現場照片提供:正略書院

作者:童毅影

編輯:袁琭璐

責編:李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