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現存文物遺址——善化寺

考古 文物 建築 中國古代史 大同街訪 2017-05-18

大同現存文物遺址——善化寺

善化寺位於大同市城區南部,俗稱南寺。是一座規模宏大布局完整的寺院,佔地面積19110平方米。寺內的建築和雕塑吸取遼、宋、元三代精華,獨具特色。該寺俗稱南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遼保大二年(1122),金、遼發生大規模戰爭,大同兩次被金兵攻陷,寺院毀於兵火。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到皇統三年(1143),住持圓滿大師重振寺院,再塑金身,凡15年始成。先後修成大殿、暨東西朵殿、羅漢洞、文殊、普賢閣及前殿、大門、左右斜廊,合80餘楹。明昌元年(1190),曾重修釋迦如來像。《元史·世宗本紀》載,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忽必烈曾經“命江浙轉運司通管課程。集諸路僧四萬於西京普恩寺作資戒會七日夜。”

明宣德三年(1421),大用和尚曾修繕寺院,至正統十年(1445)時,因大用的奏請,英宗敕頒藏經,並賜名“善化寺”,作為官吏“習儀之所”。又在寺內建立僧綱司,設都副綱各一員,以管理全程僧眾。之後,總兵郭琥又於萬曆初年進行整修,重建牆垣,擴大山門,修繕臺基。萬曆、崇禎年間(1573~1644),寺院因年久失修,毀壞嚴重,總兵王威和僧人嚴心又先後兩次加以修葺。清初,由於大同總兵姜瓖始降復叛,給大同招來屠城之災,善化寺再一次遭到摧殘,“臺基盡廢,廊廡具頹”。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1708~1716),以及乾隆五年(1740),在源慶和尚和他的徒弟廣德的主持下,先後兩次進行整修。

民國初年,因附近皮坊失火,文殊閣被燒燬。之後,善化寺成為外來法師赴大同講經說法和傳戒的道場之一。又經連年戰亂,到解放前夕,寺院已破敗不堪,住持和尚所剩無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多次撥款對寺院環境進行修繕和美化。1953年,落架重修普賢閣。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春節,善化寺正式對外開放。現存善化寺是一座廊院式佈局的寺院,主要建築分佈在中軸線上,前為山門,中為三聖殿,均為金時建築。遼代遺構大雄寶殿坐落在後部高臺之上。西側為金貞元二年(1154)所建普賢閣,東側為文殊閣遺址。整個寺院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全國遼金寺院中佈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寺內還保存有遼金塑像30餘尊,其中以金塑為佳。大同現存文物遺址——善化寺

(1)三聖殿。位於善化寺內大雄寶殿之前,山門之後,金碑稱之為前殿。建於金天會、皇統年間。結構上糅合宋遼建築特點而獨具風格,可謂金初代表性木構建築。金代斜拱盛行,碩大華麗者以此為最。殿內用四根金柱支撐樑架屋頂,是遼金減柱、移柱法的突出實例。佛壇上塑華嚴三聖(中釋迦、左文殊、右普賢),金代原作,清康熙年間(1662~1722)重裝,金塑風格猶存。殿內金大定十六年(1176)《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石碑,是南宋使金通問副使朱弁所撰。金羈朱氏於此寺達14年之久,目睹寺院重修經過而為之記,故不僅文采飛揚,且記載翔實可信。

(2)普賢閣。位於善化寺大雄寶殿前右側,為重簷歇山頂樓閣,細部結構許多處與遼清寧二年(1056)所建應縣木塔相似。原為供俸普賢像所造,1953年落架重修時,右樑架卯榫處發現有“貞元二年一行造”的題記,證明次閣晚於三聖殿等建築12年。

(3)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善化寺的主殿,位於寺內後部。大雄是佛的德號,意為佛又大力,能夠降服四魔,故名大雄。始建於遼,金天會、皇統年間重修。殿內正中佛壇上有泥塑金身如來5尊,端坐於蓮臺之上;兩側二十四諸天神情各異,無一雷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