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遺蹟」莘縣的三大古塔遺址'

"

聊城老鄉點右上角關注村村通,聊城人自己的頭條圈子!

古塔遺址:莘縣境內有古塔遺址三處。


"

聊城老鄉點右上角關注村村通,聊城人自己的頭條圈子!

古塔遺址:莘縣境內有古塔遺址三處。


「遺址遺蹟」莘縣的三大古塔遺址


一、莘縣塔:亦名寶塔、雁塔。位於城中西北隅今文化館院內。建於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說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拆於1968年春。據舊志載,塔東西闊十四步,南北長十三步,高十三級,頂上有銅籠容二十餘人,可望七十里,曾為“拒寇護城”起過重要任用。“望氣者謂宜發科名”。明清代曾數次維修,邑人亦“迭賦鹿鳴”,將塔視為莘縣的驕傲和莘城的象徵。1944年解放莘城時,塔作為全城的最高點被我軍首先佔領。據老教師趙仙如測記,塔底面積533平方米,高48.6米,每級有四門,至頂可望數十里,並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下有古廟,廟裡有石雕女神像,傳為南海大士,俗稱“石奶奶”。莘城一帶百姓舊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趕廟會之俗。1968年破除迷信,拆廟拉神,古廟不復存。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為由拆毀,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座小銀塔和一具石函。函內有舍利子,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銀塔屬板金工藝,玲瓏剔透、工藝精湛,令人歎為觀止。經書、銀塔現存山東省博物館,石函存縣文物室。1981年、1982年《文物》雜誌對其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八十年代中,縣有關領導及文化部門曾起議重建,後因資金問題中止。至今人們仍熱切期盼著記憶中的寶塔重現,改變古州郡無古蹟的缺憾。1995年夏李東蘭副縣長召集有關人士重議修塔事宜,受到多方關注和支持。建塔雖非易事,但其精神可佳。

二、古浮塔:亦名朝城塔、寶塔、雁塔。位於朝城寧國寺(原朝城衛生院)內,建於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高七級,“寶塔朝煙”為原朝城縣“八景之一”。塔今不存,古詩有載:“凌空七級豎雲梯,孤柱擎天望眼迷。嵐氣蔥籠連臺鬥,魁名取次雁塔題”。


"

聊城老鄉點右上角關注村村通,聊城人自己的頭條圈子!

古塔遺址:莘縣境內有古塔遺址三處。


「遺址遺蹟」莘縣的三大古塔遺址


一、莘縣塔:亦名寶塔、雁塔。位於城中西北隅今文化館院內。建於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說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拆於1968年春。據舊志載,塔東西闊十四步,南北長十三步,高十三級,頂上有銅籠容二十餘人,可望七十里,曾為“拒寇護城”起過重要任用。“望氣者謂宜發科名”。明清代曾數次維修,邑人亦“迭賦鹿鳴”,將塔視為莘縣的驕傲和莘城的象徵。1944年解放莘城時,塔作為全城的最高點被我軍首先佔領。據老教師趙仙如測記,塔底面積533平方米,高48.6米,每級有四門,至頂可望數十里,並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下有古廟,廟裡有石雕女神像,傳為南海大士,俗稱“石奶奶”。莘城一帶百姓舊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趕廟會之俗。1968年破除迷信,拆廟拉神,古廟不復存。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為由拆毀,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座小銀塔和一具石函。函內有舍利子,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銀塔屬板金工藝,玲瓏剔透、工藝精湛,令人歎為觀止。經書、銀塔現存山東省博物館,石函存縣文物室。1981年、1982年《文物》雜誌對其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八十年代中,縣有關領導及文化部門曾起議重建,後因資金問題中止。至今人們仍熱切期盼著記憶中的寶塔重現,改變古州郡無古蹟的缺憾。1995年夏李東蘭副縣長召集有關人士重議修塔事宜,受到多方關注和支持。建塔雖非易事,但其精神可佳。

二、古浮塔:亦名朝城塔、寶塔、雁塔。位於朝城寧國寺(原朝城衛生院)內,建於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高七級,“寶塔朝煙”為原朝城縣“八景之一”。塔今不存,古詩有載:“凌空七級豎雲梯,孤柱擎天望眼迷。嵐氣蔥籠連臺鬥,魁名取次雁塔題”。


「遺址遺蹟」莘縣的三大古塔遺址


三、舍利塔:位於原朝城縣興國寺(今舍利寺糧所)院內。塔與寺均建於金代。塔基佔地250平方米,高50米,塔中有大小石匣,分別裝有佛骨和舍利子;塔北有殿房數十間,寺外廟田上萬畝。清康熙年間塔已半毀。至四十年代塔與寺均毀。據考,該寺原為一方名剎,僧眾達數百人,影響方圓數百里。寺內碑碣。清朝郎中陽谷柴世需賦有舍利塔詩,現錄以助文:“浮屠特地起,千載鎮東州。立馬一登眺,郊原萬里秋”。

(莘縣史志辦蒐集整理 圖片源自網絡)

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

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點贊是一種尊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