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兵「漢上鉤沉」龍崗寺遺址

考古 藍田人 文物 漢水 漢中旅遊 2017-06-11

龍崗北靠梁山,南接漢水谷地,龍崗山勢蜿蜒,江流回旋如龍而得名龍崗。龍崗寺遺址位於漢中市西南的南鄭縣梁山鎮愛國村,龍崗寺始建於南北朝樑天監年間(502—519年),現存古建廟宇三大院48間,總面積11685平方米。

馬文兵「漢上鉤沉」龍崗寺遺址

遺址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1類國家級重點文物單位,遺址由舊石器文化遺址、新石器文化遺址、漢代墓葬群遺址、寺院建築和近現代革命舊址五部分組成。遺址地質年代早於藍田猿人遺址,時間上為中國第二;規模上是亞洲三大舊石器遺址之一。1988年美國俄勒岡大學著名考古學教授邁爾·阿金斯考察後欣然題詞:“我從這裡看到了中國文化的根源”。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2013年至2014年對龍崗寺遺址,舊石器時代勘探研究,判定龍崗寺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60萬年(人類學學報,2014年5月,33卷,第二期,科學出版社出版,郵發代碼2—384)。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紀)早期,絕對地質年代距今120萬年以上,早於藍田猿人遺址地質年代。

龍崗高出漢水河床約40至50米。這裡緯度適中,氣候宜人,低出丘陵一脈相連,濂水與漢水南北匯流,形成富饒的漢中盆地,龍崗先民選擇此處作為棲息處,充發利用了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低山丘陵物產豐富,便於獲取食物,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抵禦野獸侵襲。近河流卻又與河流保持一段距離,在便於汲水的同時可以抵禦洪澇災害。此外,先民們還可從河灘上選取礫石作原料,在河灘和岸上打製石器。1943年以來在南鄭縣梁山一帶發現數千件舊石器,類型有砍砸、石球、尖狀器、刮削器等,與大熊貓、劍齒象、羚羊等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伴生,舊石器多采自地表,而龍崗寺舊石器出自地層。

考古學界一般被稱之為“梁山舊石器”。龍崗寺舊石器類型有礫石尖狀器、砍砸器、石球等,石器製作技術、組合和基本類型均與“梁山舊石器”基本一致,它們應屬同一文化類型,而“梁山舊石器”分佈於我國南、北交界的邊緣地帶,兼具有華北、華南兩種舊石器文化特徵。用於原始農業和採集的生產工具有砍砸器,石斧、石鏟、骨鏟、石刀、石磨盤等。狩獵的工具主要有石質和骨質的箭頭、石球等,這兩種箭頭的發現,表明龍崗的先民已發明了弓箭,弓箭的發明,這是人類製造工具的歷史上一次重大突破,人們掌握了彈力,利用獸筋或繩索的彈力遠距離獲取獵物大大增強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

龍崗遺址清理出新石器時代墓葬430座,出土完整骨架200多具,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等隨葬品3000多件,其中包括人面壺、彩陶罐、菱角形壺、獸頭尖底瓶、人頭彩陶壺、印紋白陶等文物精品,這批墓葬其中七座屬於李家村文化時期,其餘屬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和龍山文化時期。標本H23:1尖底罐上繪製了十二個人面像,分兩排繪製於尖底罐的腹部,每排六個,由兩種人面像圖案組成,可以說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中罕見的精品之一,精美的圖案不僅顯示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時期先民們高超的原始繪畫藝術,還顯示了當時人們能在一個圓柱體上進行比較精確的等分。

龍崗寺遺址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出土的人面壺、獸頭尖底瓶等,顯示了當時人們的雕塑藝術,人面壺上的眼、鼻、嘴、耳位置準確,比例得當,五官端正,生動傳神,說明當時人們已較熟練的掌握了人體頭部各個器官的比例和位置。龍崗寺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為李家村文化、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遺存,還分佈少量廟底溝文化和龍山文化中期的遺存。此外,龍崗寺新石器時代墓地是目前已發掘的規模最大、層位關係最清楚的仰韶文化早期墓地之一,從地層上證實了李家村文化早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本文選自漢報。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赤土嶺文協微信公眾號(CCEA2016)

傳播三線文化 增強國際交流

赤土嶺文協微信平臺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期刊512】

本期責編:凌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