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NO.61 稱霸中原先夏國


文|寒山憶雪

圖|寒山憶雪 輯|寒山憶雪


話接上回。先夏部族疏浚「鄭北河段」,使黃河北流後,又面臨一個新的問題。

黃河的泥沙源源不斷的從上游輸送下來,「鄭北河段」會在幾十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內重新淤塞。河水會再次南流,繼續危害先夏部族和豫東的古夷人。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不過上天站在了先夏人這邊。先夏部族疏浚「鄭北河段」前後,「堯舜小冰期」恰好結束,「夏商溫暖期」恰逢其時的到來了。

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全球均溫就從14攝氏度左右,上升到16攝氏度甚至更高。這個過程看起來似乎有點突然,但如果聯繫到我們當下的時代,從1980年到2000年,短短20年的時間,全球均溫就上升了將近1攝氏度,我們就能夠理解4000年前發生的那次全球變暖事件了。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夏商溫暖期」的到來並不僅僅只是溫度數字的上升,對東亞地區來說還意味著,極端異常的天氣現象逐漸消失,氣候變得溫暖溼潤,並且穩定了下來。

對於黃河流域來說,意味著原本森林草地退化的黃土高原,又重新覆蓋上了濃密的植被,集中的暴雨消失了,降水均勻的分配到雨季的每個時段,黃河的泥沙量減少了。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變清的河水短時間不會再淤塞「鄭北河段」,黃河北流的河道從那時起,一直延續1400年左右,直到東周中前期(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才決口改道。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在「治理」洪水的這幾十年當中,先夏國利用多種方式,或征服,或拉攏,把洛陽盆地和淮上平原的三十多個先夏部落「統一」成了一個整體。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統一」後的先夏國,領地面積接近3萬平方公里,人口大約50萬人。而同時期的古虞國(包括已臣服的古唐國),領地面積只有2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大約30萬人。先夏國已經超過古虞國,成為夷羌聯盟內最強大的方國。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古虞國替代古唐國成為霸主前,實力也超越過了古唐國,但需要契機獲取威望,甚至武力打敗古唐國,獲得夷羌聯盟內大部分方國、部落的認可,才算是正式接替了霸主之位。

先夏國的稱霸之路也是一樣,在正式取代古虞國之前,需要先樹立足夠的威望。

樹立威望的過程,都與洪水有關。

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幫助」黃泛區的古夷人抵抗洪災。

在洪水侵擾南北兩個黃泛區時,古夷人並沒有全部遷移,還有很多部落選擇留在自己的家園。他們應對洪水的方式,是把村社搬遷到地勢較高的地方,保證房屋的安全。這些地勢較高的地方,古夷人稱之為「丘」,傳說中的「帝丘」和現在的「商丘」,就是古夷人的地名傳承。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有的部落所在的地區,「丘」的面積比較小,古夷人們人工挖掘泥土,把小「丘」堆成大「丘」。在豫東地區,北起濮陽,南至亳州,發現過很多這樣的遺址,考古學上稱之為「堌堆」。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這些以「丘」抗洪的部落,可以保證自己的村社不被洪水沖毀,但食物來源就成問題了。沒有了乾地種植農作物,古夷人只能靠採集水生植物和捕撈魚蝦為生,陷入饑荒是常有的事情。

隨著南黃泛區泥沙淤積,淮上平原的先夏人也開始被洪水侵擾。先夏人為了自己族群的利益而疏導洪水,卻順帶幫助到了黃泛區的古夷人。

黃河被疏導北流之後,南黃泛帶沼澤區開始乾涸,泥沙淤積而成的大片沙洲露出水面,變成適宜種植莊稼的乾地。黃泛區的古夷人「重獲新生」,他們與先夏人一起,把領導治水的先夏國君主奉為英雄,把他的故事代代相傳。到西周時,諸夏貴族在青銅器上留下了「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的銘文記載。到春秋戰國時,民間更是把「禹」神話成神一樣的人物。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顧頡剛認為,「禹」字的形象,是一種大型水生爬蟲。這也是近來「大禹是一條蟲子」流傳的起源。而實際上,這種大型水生爬蟲,很有可能就是揚子鱷之類的鱷魚。

上古時代,仰韶溫暖期和夏商溫暖期內,北方溫暖程度如同現在的長江流域,揚子鱷自然可以在北方水域中生存。對自然敬畏的上古先民,把水中猛獸——鱷魚奉為與水相關的神明,當作圖騰崇拜,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上千年的傳說,把領導治水的先夏國君主與水神圖騰聯繫起來,更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有可能領導治水的先夏國君主,本名就叫「禹」,也有可能在上千年的傳說中,他被神化,與水神「禹」聯繫起來。

領導治水的先夏國君主本名是不是「禹」,並不影響歷史局勢的進展,也不是我們重點考證的內容。無論是疏浚河道起主要作用,還是氣候變暖這樣的自然力量起主要作用,最終洪災的確是消除了。這個結果導致原黃泛區的方國、部落,與先夏國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密。

關係緊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聯姻。傳說記載,領導治水的先夏君主「禹」(如果本名是禹的話),他的母親,就是豫東南一帶風姓古辛國的貴族女。而他的女兒,則許配給了泗上地區的嬴姓古奄國君主「益」。再後來,夏國的後世君主,還曾與風姓任國聯姻。

這些傳說是否符合現實,因為缺乏出土文字,無法考證。但我們從地緣關係,以及治水成功後的影響來判斷的話,夷夏聯姻的傳說倒是很符合邏輯的。

另一件增加先夏國威望的事,與洪水也有間接關係。

「治水」成功後,豫東南地區洪水退去,大片沙洲露出水面形成肥沃的土地。對於以農業為生的古夷人和先夏人來說,這些新土地就是最寶貴的資源。同樣,這些最寶貴的資源,也吸引著南陽盆地中的三苗部族,他們與豫東南只有一山之隔。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三苗移民進入豫東南拓殖墾荒的行為,引發了夷羌聯盟與三苗部族的又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先夏國雄厚的實力、治水過程中鍛煉出來的強大的組織能力,成為先夏國打敗三苗部族最大的優勢。

這場戰爭的規模、時間都無從考證,我們只能從傳說和考古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除了先秦傳說中「禹徵三苗」這一類的記載外,古苗人的後裔,現在的苗族人的史詩中,也有一些類似的傳說。

比如苗人的一些歌謠,「夏人驅趕我們上高嶺,沒有田地我們自己砍,沒有田地我們自己挖」「我們不願意給夏人當奴隸,那些夏鬼,搶光了我們苗家的財物,燒光了我們苗家的房屋,血跟溝流,血跟路流,我們苗家沒有住處,我們苗家沒有立足之地」,就有可能是4000年前左右,先夏人聯合古夷人南征三苗,給古苗人後裔留下的記憶。

傳說不一定靠譜,考古可以來幫助。4000年前左右,南陽盆地古苗人的黑陶文化「下王崗文化」、江漢平原古苗人的「石家河文化」同時衰落,先夏文化的村社出現在了南陽盆地的東北部,這很有可能是先夏人打敗並驅逐南陽盆地的古苗人之後,在那裡新建的村社據點。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通過「治水」和「徵三苗」,先夏國的威望如日中天,恰如春秋時期「尊王攘夷」成功後的齊國。東方黃泛區的方國、部落,大多成為先夏國的盟友,先夏國離霸主之位只差一步,那就是古虞國是否承認先夏國的霸權。

看領地和人口,古虞國雖然被先夏國反超,但體量畢竟很大,是夷羌聯盟中僅次於先夏國的二號強國。如果古虞國不承認先夏國的霸權,那麼戰爭就會在所難免。

不過虞夏之間的武力較量最終沒有出現。

4000年前左右,古虞國內部發生了一場巨大的變亂。臨汾盆地境內的百姓掀起了一場上古時代的「民族起義」,作為古唐國的遺民,他們驅逐或者殺死外來的貴族(古虞國貴族)並搗毀了他們的宮殿和宗廟,破壞了他們的墓地。

考古發現陶寺遺址的中期大城,在4000年前左右被譭棄,貴族生活的宮殿區變成了平民手工業者的生活區。貴族墓地被盡數破壞,一些大型「王墓」被搗開,陪葬品、完整的骸骨被砸碎。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在一些傾倒廢料的大溝裡,還發現30多個散亂堆積的頭骨,而且大多數都有砍切的痕跡。另外有四五十具骸骨,和動物的骸骨混雜在一起,散亂堆放。大溝底部發現的一具30多歲的女性骸骨,雖然骨架完整,但頸部扭折,嘴大張呈驚恐狀,兩腿叉開,陰部竟被插入一根牛角。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在這場充滿血腥暴力的「民族起義」之後,古虞國實力大衰。古虞國的上層貴族大半被殺死,少部分貴族逃回祖地所在的運城盆地,雖然重建了虞國,但擁有的領地和人口,只有原來的一半不到。與此同時,運城盆地和陝原盆地的一些部落和方國,也趁機擺脫古虞國的控制。


禹如何替代舜成為中原霸主?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給出答案



曾經的夷羌聯盟霸主、先夏國崛起後的二號強國,在這場「鉅變」中,淪為一個二流普通方國。

先夏國不廢一兵一卒,接替古虞國,成為夷羌聯盟的新霸主。

不過,先夏國的霸主之位並沒有做多久,一個來自東方的強大部族就向他發起了挑戰。

面對這個挑戰,先夏國又將如何應對,結果又如何呢?下節繼續。

-END-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 寒山噴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