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伙食到底有多少好,日本軍官待遇為什麼比普通士兵差

抗日戰爭 日本 蔬菜 陸軍 史料不輯 2017-05-17

在日本的歷次海外擴張中,後勤補給一直是最頭疼的問題。一方面,日本資源匱乏,經不起長時間的戰爭消耗。

另一方面,日本是島國,軍需必須先經海運運至各地港口,然後再轉陸運運輸,補給週期長、成本高。

甲午戰爭中,日軍出現過大面積的營養不良症,所以很多人一直都認為侵華日軍的口糧也非常差,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侵華日軍伙食到底有多少好,日本軍官待遇為什麼比普通士兵差

日本百姓一直非常貧困,只能以糙米飽腹,只有權貴階層才能吃上口感美妙的精米。為了吸引青年參軍,日本勒緊褲腰帶保證軍人也能以吃上精米。

可是這又會出現一個問題,精米經過多次加工,米糠上的礦物質和營養元素都被去掉,久而久之就會出現維生素缺乏現象。

日本人很快發現這一問題,想把精米改成糙米,卻遭到士兵的一致反對。當兵是腦袋別褲腰上的職業,在部隊還吃糙米,不如回家種地。

侵華日軍伙食到底有多少好,日本軍官待遇為什麼比普通士兵差

怕激起譁變,日軍只強制要求軍官口糧中必須參入一定量的糙米。所以說,日軍士兵營養不良不是吃不好,而是吃得比軍官好。

到了日俄戰爭時,日軍口糧就不僅僅是白米飯了,還能吃上餅乾、牛肉罐頭、魚乾和脫水蔬菜等,營養不良的問題也被徹底解決。

1938年4月15日,軍頒佈了《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規定每人每天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還有諸如味增、醬油、茶葉、鹽、白糖和香菸等供應。

按照日本當時的國力,根本無法支撐這樣一個足以比肩美軍的伙食標準,日軍能做的就是搶。

侵華日軍伙食到底有多少好,日本軍官待遇為什麼比普通士兵差

日軍在淪陷區並是不明火執仗地搶,而是用軍票買。這種軍票沒有儲備金,也不能兌換成日元,說白了就是搶,但老百姓也不敢反抗。

吃飯靠搶,自然每天山珍海味。日軍在駐紮地有固定的食堂,會供應十幾種主食和二十幾種炒菜、燉菜等,每一次開飯都是一場盛宴。

除了食堂還有小賣部,裡面商品玲琅滿目,但消費的絕大部分都是普通士兵。因為日本陸軍有一個傳統,軍官以待遇高於士兵為恥。

侵華日軍伙食到底有多少好,日本軍官待遇為什麼比普通士兵差

僅從這一點來說,日軍比國軍好太多了,國軍軍官不僅生活水平遠超普通士兵,更有甚者換一地駐防就換一房姨太太。

作戰時,日軍身處國統區,沒有後勤支援,但吃的也還不錯。日本人愛吃甜食,他們自己研發的牛肉罐頭,除了增加了砂糖外,還放入了土豆、胡蘿蔔等,在國內都是搶手貨。

步兵作戰一般要攜帶6天的口糧和2天的應急口糧,應急口糧以不用蒸煮的壓縮乾糧和罐頭組成,普通口糧吃完後,士兵就算餓死也不敢隨便亂動應急口糧。

侵華日軍伙食到底有多少好,日本軍官待遇為什麼比普通士兵差

一旦指揮官下令開啟應急口糧,就意味著戰鬥到了最後關頭,吃完這頓可能就要去天照大神了。

總的來說,侵華日軍實行以戰養策略,在中國日子過得還是很不錯的,以至於投降後,很多軍官拒絕回國,他們知道回國只能捱餓。

相比於日軍,中國軍隊就慘多了。糧食就這麼多,日軍搶走了,留給我們的就少了。小鬼子可以不管百姓死活,但我們不行,所以中後期東南產糧區淪陷後,中國軍隊基本上就是在餓著肚子作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