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戰爭,深受日本人敬重的中國軍人,死後為其立碑或鳴炮送行

抗日戰爭 中國近代史 丁汝昌 日本 每日書苑 2017-03-31

咱們都知道清朝是一個起伏跌宕的時代,繁榮時令各國爭相效仿,走下坡路時,留下了滿滿的屈辱和黑暗。野心膨脹的日本鄰居,時不時的搞點摩擦,要點好處,割點領土,就連遠在千里的西方國家,看著都眼熱,也來趁火打劫,補個助攻啥的,賺的盆滿缽滿的。

中日戰爭,深受日本人敬重的中國軍人,死後為其立碑或鳴炮送行

老話說“時勢造英雄”,國家存亡之際,抱著誓與國家共存亡的愛國人士大有人在,今天咱們主要來聊聊這兩位為國鞠躬盡瘁,深得敵人敬重的英雄。他們分別是誰呢?一起走進今天的文章。

日軍為之立碑的人——左寶貴

中日戰爭,深受日本人敬重的中國軍人,死後為其立碑或鳴炮送行

左寶貴一貫“治軍嚴肅,重文士,愛材勇,有奇技異能者,輒羅之麾下。功不吝賞,罰不私刑,士樂為用。”他率領的部隊在清軍中是戰鬥力較強的。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左寶貴率軍援朝,戰死於朝鮮平壤之玄武門。

左寶貴在平壤戰死後,因為戰亂遺體不知所終,日本人欽佩他死守玄武門的忠勇之舉,在他戰死的附近,用木柵立了一塊碑,上面寫“奉天師團總司令官左寶貴戰死於此”。

中日戰爭,深受日本人敬重的中國軍人,死後為其立碑或鳴炮送行

給敵國名將立碑,這是無比藐視清軍的日本人在甲午戰爭中的唯一一次。

死後國家不準棺材下葬,日軍鳴炮送行——丁汝昌

中日戰爭,深受日本人敬重的中國軍人,死後為其立碑或鳴炮送行

丁汝昌是陸軍出身,因受李鴻章器重,被任命為北洋水師提督。這就像一個開坦克突然跑去開航母,受到了很多的質疑和嘲諷。

黃海海戰失利後,丁汝昌遵照李鴻章指示“避戰保船”,更成了朝野千夫所指的對象。

在威海衛之戰中,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但未得到上級命令,無奈港內待援,致北洋海軍陷入絕境。最後在彈盡糧絕,援軍來援的希望破滅之後,拒絕了伊東祐亨的勸降,服鴉片自盡以謝國人。

中日戰爭,深受日本人敬重的中國軍人,死後為其立碑或鳴炮送行

他的死並沒有換取朝廷的同情,丁的靈柩運到煙臺後,刑部用三道銅箍把棺材捆上,並塗上黑漆以示棺主戴罪。棺材運回丁氏原籍後,不準進村,不準下葬,等待朝廷最後判決。丁夫人忍受不了侮辱,吞金自殺。

直到1910年,經丁汝昌當年手下薩鎮冰等人的力爭,清廷才以“力竭捐軀,情節可憐”作為臺階,恢復丁汝昌官銜,恩准其遺骸與夫人合葬。

當載著丁汝昌靈柩的康濟艦駛離威海衛軍港時,日本聯合艦隊一片肅然,鳴炮致哀。

在“高千穗”艦服役,參加過黃海大東溝海戰的日本海軍大尉、子爵小笠原長生,在戰後一次演說中,評價了“日清戰爭”中的丁汝昌:

他和其他中國將帥略有不同,我覺得他是一位具有古代豪傑風度的人物。

在哪個時代,他們本可以選擇高官厚祿,老婆孩子熱炕頭,但他們卻身先士卒,用行動詮釋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概念。

正是有了這樣一群為國盡忠,以及更多不知名奮戰犧牲的勇士存在,我們才不至於喪失自己的民族之魂,喪失自己向前的勇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