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抗戰老兵葉發:我的光榮歸於黨,我永遠跟黨走'

"

坐在已90歲高齡的葉發麵前,任何人都能感受到,他是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老兵。

撫摸著用鮮血換回的獎章,葉發感嘆:“共產黨把我這個貧苦少年培育成抗戰戰士,我的光榮歸於黨,我永遠跟黨走!”

葉發,原名葉慶發。1929年生於東莞市大朗鎮大井頭村。13歲加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縱隊(即東江縱隊)。從軍7年,葉發跟隨部隊打日軍、偽軍、國民黨軍,兩次立功,戰中腿部不幸中彈,落下七級殘疾,彈片至今仍未取出。

"

坐在已90歲高齡的葉發麵前,任何人都能感受到,他是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老兵。

撫摸著用鮮血換回的獎章,葉發感嘆:“共產黨把我這個貧苦少年培育成抗戰戰士,我的光榮歸於黨,我永遠跟黨走!”

葉發,原名葉慶發。1929年生於東莞市大朗鎮大井頭村。13歲加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縱隊(即東江縱隊)。從軍7年,葉發跟隨部隊打日軍、偽軍、國民黨軍,兩次立功,戰中腿部不幸中彈,落下七級殘疾,彈片至今仍未取出。

90歲抗戰老兵葉發:我的光榮歸於黨,我永遠跟黨走

目睹母親被殺堅決入伍殺敵

1938年10月12日,日軍從大亞灣登陸,一路燒殺掠搶,貧苦百姓無以為生。為了謀生,葉慶發跟著母親給富戶割稻,途中親眼目睹母親被日軍殘忍殺害,葉慶發恨不得把敵人撕碎。

1942年1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即東江縱隊)深入到大井頭村宣傳抗日精神,身負家仇國恨的葉慶發請老鄉將他引薦到游擊隊。隊長盧克華看他還沒槍高便勸他:“你還小,回家吧。”態度堅決的葉慶發不肯走,天天纏著盧克華。看他這麼有決心,盧克華就把他留在部隊做一名步兵。

當時,東江縱隊面臨的敵人除了日軍、偽軍,還有國民黨軍隊、土匪及叛徒,戰士們都不敢公開家庭地址,也不敢用本名。在大隊長的建議下,葉慶發改名為葉發。

“戰爭比電影裡演的更殘忍。缺吃缺穿缺武器不足為奇,斷胳膊少腿也是常態。”回想起逝去的戰友,葉發眼角淚溼。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游擊隊常常夜裡行軍,翻山越嶺,一晚要走幾十裡山路。潮溼的環境讓戰士皮膚都長了厚厚的溼疹,更難受的是瞌睡,負重前行的葉發多次因此跌落山澗、田間。

行軍期間,戰士們的衣服和武器多靠繳獲敵人,一年到頭都是打赤腳行軍。“一天能吃上一個小番薯就已經很滿足了。”戰士們基本是在山裡遇到什麼就吃什麼,野果、螺、樹根......實在沒東西吃了,就到河邊捧口水喝繼續行軍。

修整時,戰士們深入到各家各戶,宣傳抗日。此外,戰士們還幫群眾挑水、收割莊稼、打掃衛生,發揚親民愛民的優良傳統。“老百姓對我們非常好,經常幫我們掩護身份。”儘管戰爭的硝煙已經散了半個世紀,葉發的心中仍然充滿著對老百姓的感激。

"

坐在已90歲高齡的葉發麵前,任何人都能感受到,他是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老兵。

撫摸著用鮮血換回的獎章,葉發感嘆:“共產黨把我這個貧苦少年培育成抗戰戰士,我的光榮歸於黨,我永遠跟黨走!”

葉發,原名葉慶發。1929年生於東莞市大朗鎮大井頭村。13歲加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縱隊(即東江縱隊)。從軍7年,葉發跟隨部隊打日軍、偽軍、國民黨軍,兩次立功,戰中腿部不幸中彈,落下七級殘疾,彈片至今仍未取出。

90歲抗戰老兵葉發:我的光榮歸於黨,我永遠跟黨走

目睹母親被殺堅決入伍殺敵

1938年10月12日,日軍從大亞灣登陸,一路燒殺掠搶,貧苦百姓無以為生。為了謀生,葉慶發跟著母親給富戶割稻,途中親眼目睹母親被日軍殘忍殺害,葉慶發恨不得把敵人撕碎。

1942年1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即東江縱隊)深入到大井頭村宣傳抗日精神,身負家仇國恨的葉慶發請老鄉將他引薦到游擊隊。隊長盧克華看他還沒槍高便勸他:“你還小,回家吧。”態度堅決的葉慶發不肯走,天天纏著盧克華。看他這麼有決心,盧克華就把他留在部隊做一名步兵。

當時,東江縱隊面臨的敵人除了日軍、偽軍,還有國民黨軍隊、土匪及叛徒,戰士們都不敢公開家庭地址,也不敢用本名。在大隊長的建議下,葉慶發改名為葉發。

“戰爭比電影裡演的更殘忍。缺吃缺穿缺武器不足為奇,斷胳膊少腿也是常態。”回想起逝去的戰友,葉發眼角淚溼。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游擊隊常常夜裡行軍,翻山越嶺,一晚要走幾十裡山路。潮溼的環境讓戰士皮膚都長了厚厚的溼疹,更難受的是瞌睡,負重前行的葉發多次因此跌落山澗、田間。

行軍期間,戰士們的衣服和武器多靠繳獲敵人,一年到頭都是打赤腳行軍。“一天能吃上一個小番薯就已經很滿足了。”戰士們基本是在山裡遇到什麼就吃什麼,野果、螺、樹根......實在沒東西吃了,就到河邊捧口水喝繼續行軍。

修整時,戰士們深入到各家各戶,宣傳抗日。此外,戰士們還幫群眾挑水、收割莊稼、打掃衛生,發揚親民愛民的優良傳統。“老百姓對我們非常好,經常幫我們掩護身份。”儘管戰爭的硝煙已經散了半個世紀,葉發的心中仍然充滿著對老百姓的感激。

90歲抗戰老兵葉發:我的光榮歸於黨,我永遠跟黨走

腿部中彈落下七級傷殘

為打擊和鉗制日軍,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於1944年春季開始對敵侵佔的城鎮和交通線展開攻擊。第三大隊獨立中隊於馬山頭與日軍展開激戰,擊退敵軍多次進攻,遭受重大傷亡的敵人不甘心失敗,用山炮從三面向馬山陣地狂轟濫炸。

陣地一片火海,有的戰士壯烈犧牲,有的戰士光榮負傷,泥沙掩蓋了戰士的身體和武器。看著親愛的戰友一個接著一個倒下,葉發含著淚從泥沙底下挖出武器,和其他戰士一面排除故障,一面用手榴彈再次打退敵人的進攻,使群眾和司令部安全撤退。戰鬥持續至黃昏,日軍終於狼狽竄逃。

抗日戰爭勝利後,東江縱隊主力奉命北撤。本來在北撤名單上的葉發途中被留下,隱藏身份,砍樹賣木炭。1947年,葉發被任命為警衛排排長並光榮入黨,次年提拔為中隊長。

1948年12月初,葉發所在的東江第三支隊400多人連夜回團部集中,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圍殲廣東新豐新任偽縣長張漢良。伏擊前,幾個小戰士找到葉發說子彈不行,要跟他換子彈。作為突擊隊長的葉發也僅有12發子彈,其中3發已經裝到槍裡。葉發就將剩下的9發子彈換給小戰士們。葉發捨不得扔掉有問題的子彈,抱著博一下的心態把有問題的子彈裝進槍裡。

第二天,偽縣長帶著30多人大搖大擺地進入伏擊圈。此時只聽槍聲一響,地雷、手榴彈轟鳴,山上的機槍、步槍像雨點般向敵人猛射,葉發發現剛換來的9發子彈確實都是臭彈,根本打不響。當時敵我雙方距離只有20米,扔完手榴彈、打光子彈的葉發被敵軍機槍打中腿部。作為先遣突擊隊成員,葉發受傷了仍然繼續衝鋒,舉著手槍,裝作有子彈,逼迫對方投降。十多分鐘後,敵人一個個舉手投降。正要走馬上任的偽新豐縣縣長張漢良,也驚慌失措地從公路山洞裡爬出來當了俘虜。

戰爭勝利了,可葉發腿中的彈殼碎片至今仍無法取出,落下了七級傷殘,每逢颳風下雨疼痛不已。

"

坐在已90歲高齡的葉發麵前,任何人都能感受到,他是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老兵。

撫摸著用鮮血換回的獎章,葉發感嘆:“共產黨把我這個貧苦少年培育成抗戰戰士,我的光榮歸於黨,我永遠跟黨走!”

葉發,原名葉慶發。1929年生於東莞市大朗鎮大井頭村。13歲加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縱隊(即東江縱隊)。從軍7年,葉發跟隨部隊打日軍、偽軍、國民黨軍,兩次立功,戰中腿部不幸中彈,落下七級殘疾,彈片至今仍未取出。

90歲抗戰老兵葉發:我的光榮歸於黨,我永遠跟黨走

目睹母親被殺堅決入伍殺敵

1938年10月12日,日軍從大亞灣登陸,一路燒殺掠搶,貧苦百姓無以為生。為了謀生,葉慶發跟著母親給富戶割稻,途中親眼目睹母親被日軍殘忍殺害,葉慶發恨不得把敵人撕碎。

1942年1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即東江縱隊)深入到大井頭村宣傳抗日精神,身負家仇國恨的葉慶發請老鄉將他引薦到游擊隊。隊長盧克華看他還沒槍高便勸他:“你還小,回家吧。”態度堅決的葉慶發不肯走,天天纏著盧克華。看他這麼有決心,盧克華就把他留在部隊做一名步兵。

當時,東江縱隊面臨的敵人除了日軍、偽軍,還有國民黨軍隊、土匪及叛徒,戰士們都不敢公開家庭地址,也不敢用本名。在大隊長的建議下,葉慶發改名為葉發。

“戰爭比電影裡演的更殘忍。缺吃缺穿缺武器不足為奇,斷胳膊少腿也是常態。”回想起逝去的戰友,葉發眼角淚溼。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游擊隊常常夜裡行軍,翻山越嶺,一晚要走幾十裡山路。潮溼的環境讓戰士皮膚都長了厚厚的溼疹,更難受的是瞌睡,負重前行的葉發多次因此跌落山澗、田間。

行軍期間,戰士們的衣服和武器多靠繳獲敵人,一年到頭都是打赤腳行軍。“一天能吃上一個小番薯就已經很滿足了。”戰士們基本是在山裡遇到什麼就吃什麼,野果、螺、樹根......實在沒東西吃了,就到河邊捧口水喝繼續行軍。

修整時,戰士們深入到各家各戶,宣傳抗日。此外,戰士們還幫群眾挑水、收割莊稼、打掃衛生,發揚親民愛民的優良傳統。“老百姓對我們非常好,經常幫我們掩護身份。”儘管戰爭的硝煙已經散了半個世紀,葉發的心中仍然充滿著對老百姓的感激。

90歲抗戰老兵葉發:我的光榮歸於黨,我永遠跟黨走

腿部中彈落下七級傷殘

為打擊和鉗制日軍,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於1944年春季開始對敵侵佔的城鎮和交通線展開攻擊。第三大隊獨立中隊於馬山頭與日軍展開激戰,擊退敵軍多次進攻,遭受重大傷亡的敵人不甘心失敗,用山炮從三面向馬山陣地狂轟濫炸。

陣地一片火海,有的戰士壯烈犧牲,有的戰士光榮負傷,泥沙掩蓋了戰士的身體和武器。看著親愛的戰友一個接著一個倒下,葉發含著淚從泥沙底下挖出武器,和其他戰士一面排除故障,一面用手榴彈再次打退敵人的進攻,使群眾和司令部安全撤退。戰鬥持續至黃昏,日軍終於狼狽竄逃。

抗日戰爭勝利後,東江縱隊主力奉命北撤。本來在北撤名單上的葉發途中被留下,隱藏身份,砍樹賣木炭。1947年,葉發被任命為警衛排排長並光榮入黨,次年提拔為中隊長。

1948年12月初,葉發所在的東江第三支隊400多人連夜回團部集中,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圍殲廣東新豐新任偽縣長張漢良。伏擊前,幾個小戰士找到葉發說子彈不行,要跟他換子彈。作為突擊隊長的葉發也僅有12發子彈,其中3發已經裝到槍裡。葉發就將剩下的9發子彈換給小戰士們。葉發捨不得扔掉有問題的子彈,抱著博一下的心態把有問題的子彈裝進槍裡。

第二天,偽縣長帶著30多人大搖大擺地進入伏擊圈。此時只聽槍聲一響,地雷、手榴彈轟鳴,山上的機槍、步槍像雨點般向敵人猛射,葉發發現剛換來的9發子彈確實都是臭彈,根本打不響。當時敵我雙方距離只有20米,扔完手榴彈、打光子彈的葉發被敵軍機槍打中腿部。作為先遣突擊隊成員,葉發受傷了仍然繼續衝鋒,舉著手槍,裝作有子彈,逼迫對方投降。十多分鐘後,敵人一個個舉手投降。正要走馬上任的偽新豐縣縣長張漢良,也驚慌失措地從公路山洞裡爬出來當了俘虜。

戰爭勝利了,可葉發腿中的彈殼碎片至今仍無法取出,落下了七級傷殘,每逢颳風下雨疼痛不已。

90歲抗戰老兵葉發:我的光榮歸於黨,我永遠跟黨走

共產黨員,要永遠學習,永遠正氣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打也是死,不打也是死,我們只能死中求生,緊跟共產黨,把日本人趕出中國!”正是這種信念支撐著葉發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英勇殺敵。

1949年,全省解放,已是連長的葉發立即趕回家鄉。然而父親已亡,姐妹失散。

彼時百廢待興,組織安排葉發到佛山南海工作。此後多年,葉發輾轉珠海、中山、廣州等地工作,並於1985年離休後定居廣州。

身在廣州,心繫家鄉大井頭。退而不休的葉發時常惦記著家鄉的發展,經常回村委會了解家鄉的發展狀況。

近日,葉發又回到村委會,並把手上的小紙條一一派給村幹部。原來,退休後,葉發堅持每天讀黨報、看黨刊,並親自謄抄下來。每次回村委會,他都會複印幾份筆記和村幹部一起交流。

“雖然我只在大井頭村委會工作一年多的時間,但我已經收藏了五六條這樣的小紙條了。”村幹部葉沛楊向記者展示了葉發贈予他的紅色紙條。

大井頭社區黨工委書記葉沃東告訴記者:“發叔是不忘初心的踐行者,他一刻都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使命,他數十年如一日,為黨發聲,對黨忠誠,我相信有信仰才能孜孜不倦,我相信有信念才會堅守原則。發叔就是一個有信仰、有信念的範本,值得所有年輕黨員去學習”。

“葉發,90歲高齡的抗戰老兵,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鑠,說起話來中氣十足,聲如洪鐘。老人家每次回來都會給兩委發加油鼓勁小紙條,反覆說‘當年搞革命建設為了人民,今天搞改革發展也是為了人民,這一點絕對不可以忘記’。葉發精神是大井頭的一筆寶貴財富。”大朗鎮人大副主席葉建華如是評價發叔。

“共產黨員,要永遠學習,永遠正氣。”離開村委會前,葉發再次叮嚀村幹部。據瞭解,平日裡,葉發也會給兒孫們講紅色故事,一起聽紅歌。受葉發的影響,其膝下兒孫皆一身正氣。

珍視用生命換來的榮譽

在葉發的衣櫃裡,珍藏著一件掛滿勳章的蘇式軍裝,軍裝用塑膠套保護著。“這件軍裝是1964年轉業保留到現在的。”葉發佈滿傷痕的雙手小心翼翼地輕撫著軍裝。他滾燙的鮮血,曾在每一寸布上流淌過。“爸爸平時都不准我們碰這套軍裝,洗晒都是他親自來。”女兒葉豔告訴記者,這套軍裝是葉發的寶貝。

七年戎馬生涯,葉發立下赫赫戰功:1948年10月打伏擊戰負傷榮立二等功、1955年被授予大尉軍銜,伴隨他的,還有十幾個獎章......葉發從左心口的衣袋中拿出一個黃色卡包,裡面夾著他的任命書、獎章複印件等,每一件都精心過塑處理。指著其中一個獎章,葉發說:“這是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給我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全國只頒發了20萬枚,2015188349,這是我的編碼。”老人一頁頁地翻著,一頁頁地講述著。這個卡包,組成了老人不凡的一生。

紅色故事跨越時空,紅色基因永不褪色。葉發全身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的血性膽魄,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的情懷。葉發精神,不僅是大朗鎮大井頭人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中國人民珍貴的精神食糧。

編輯 李怡天

(作者:讀特記者 劉秋偉 通訊員 戚嘉琳 葉創志 文/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