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聰明的人,也是一棵韭菜

史上最聰明的人,也是一棵韭菜

牛頓也不過是顆韭菜

假如你被割了韭菜,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裡須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就連歷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牛頓都被割過韭菜,我們都沒有他聰明,這點損失都算什麼呢?

而且一般人被割了韭菜,除非鬧得太大也不會被人記住。牛頓當年被割了韭菜,事情馬上就要過去三百年了依然被人記著,經常有像我這樣的無良自媒體拿出來編排,讓他老人家一直都不清淨。

史上最聰明的人,也是一棵韭菜

牛頓捲入的是300年前的“南海泡沫”,當時一家叫南海公司的英國公司股票價格在短時間內暴漲和暴跌,引起的劇烈泡沫吹起和破裂,使整個英國都陷入瘋狂和絕望。

牛頓在1720年初投資南海公司大約3500英鎊,並在當年4月底賣出他所持有的南海公司的股票, 此時他獲利3500英鎊,等於幾個月他的本金翻了一番。

他本以為自己是成功逃頂,卻沒想到南海公司的股票在他賣出後又經歷了暴漲,搞得他心裡又癢了起來,於是在夏天泡沫最嚴重的時候又重新買入了南海公司的股票。而且上次他還比較謹慎,本金也就3500英鎊,這次可就沒這麼謹慎了,他一口氣買了一大堆的股票。

史上最聰明的人,也是一棵韭菜

然後泡沫就破裂了,他最終損失了2萬英鎊,。這可是300年前的兩萬英鎊,放在當時是一筆鉅款,相當於今天的約300萬英鎊(合3000萬人民幣,所以牛頓真的是個有錢人)。還好沒有加槓桿,不然牛頓可能就沒有機會在晚年皈依上帝了。

他說出了那句著名的"我可以計算天體的運動, 但不能計算人們的瘋狂"。在他把血本都虧進去之後,他禁止任何人在他面前說“南海”這個詞。

但是如果你因此嘲笑牛頓,覺得像他這麼聰明的人都被割韭菜了,那可就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了。

事實上南海泡沫是相當複雜的,整個英國都被割了韭菜這種事情,是有很多原因導致的,牛頓栽在這件事上也可以理解——就是他名頭太響了,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點,以至於今天我們都還在講他的故事。

具體來說,南海公司的成立本來就是英國政府別有用心,隨後南海公司又編織了一個大騙局,最後才是全民狂熱。如果只把南海泡沫的鍋扣在心存僥倖的廣大股民頭上,實在是太簡單,也太偏頗了。

政府別有用心

18世紀初,英國深陷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曠日持久的戰爭讓政府債臺高築。戰爭結束時,帝國拖欠的國債高達5300萬英鎊,政府每年僅償付的債務利息就要佔到稅收收入的30%-50%.

要知道那個時代亞當·斯密還沒出生,歐洲各國普遍在對外貿易上奉行重商主義原則,即貿易順差越多越好。由政府出資建立的大公司壟斷著對殖民地的貿易,也沒什麼自由貿易之類的原則。

於是,1711年英國財政大臣想到了一個解決過載問題的“好辦法”:既然政府手裡有貿易壟斷權,那麼何不拿部分壟斷權換點錢花?

在具體操作上,就是以葡萄酒、醋、菸草、東印度公司的貨物、絲織品、鯨鬚及其它商品的關稅來擔保,政府擔保一部分國債在一定時期內利率為6%,誘使有錢人投資,並把這部分國債轉化成一家公司的股票,授予這家公司從事南美洲貿易的壟斷權,外人不能插手英國與南美洲的貿易。由於從事的是南美洲一帶的遠洋貿易,這家公司就被叫做“南海公司”。

這等於是在國家層面上進行了“債轉股”。

有錢人也不傻,如果和南美洲做生意無利可圖,那麼他們是不會投資南海公司,從而變相為英國政府接盤的。

那怎麼辦?自然是講個好故事,引誘別人上鉤啦。

南海公司宣傳小冊子就提到:“貴金屬礦在智利和祕魯海岸是如此的豐富。”還有一則傳言到處流傳,即西班牙同意把智利和祕魯的四個港口轉讓給英國,英國可以在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貿易,換取波託西和墨西哥的貴金屬。

這話半真半假,假的居多。真的部分是歐洲人的確是下了大力氣摳走了南美的每一磅貴金屬,假的是南美的貴金屬儲量沒有那麼多,而且西班牙人根本就不可能開放貿易。

下議院裡也有明白人,議員羅伯特·沃爾波爾就說:“實際上這個計劃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基礎之上……(西班牙)君主過於專橫而不允許英格蘭人從事南海的自由貿易。

史上最聰明的人,也是一棵韭菜

事實也正是如此,西班牙只給了英國向殖民地輸送黑奴的優先權,而且每年只能輸送一次。所以1714-1718年內,南海公司只從這項黑奴貿易中賺取了10萬英鎊。

然而當初和西班牙籤訂條約時候的財政大臣可不是這麼說的,他隱瞞了事實真相,反倒用了誇大其詞的說法,稱西班牙同意增加貨船數量,增開了所有海岸的港口。做戲做全套,他還專門公佈了一份開放給英國的港口名單。

故事隨便講,南海公司的初心可不能忘——還得幫英國政府解決債務問題呢。南海公司積極地參與到政府債務轉換過程中去。1720年初,南海公司提出了一個大型換股計劃,承擔三千多萬英鎊的國債,轉換成南海公司股票。政府在1727年前按5%的利率向其支付利息,如果提前還款可以優惠到4%。

所以雖然基本面不好,但是政策傾斜是給足了面子的,而且還有財政大臣的牛皮背書,此時不買更待何時?

最終南海公司的這項計劃勝利了,國債轉化成了南海公司的股票,而富有的民眾則相信南海公司會發大財,於是購進南海公司股票。南海公司股票從1720年1月每股130英鎊左右,漲至4月底牛頓空倉時候的每股400英鎊。

這個時候只有少數人還清醒。

還是那位沃爾波爾,在議會試圖阻止南海公司的計劃時說:“南海公司的計劃將會導致股票投機的危險操作,並且將國家的精英人物從貿易和工業部門吸引到股票投機中去。它將會施展出危險的誘惑力,通過使人們為了想象之中的虛幻財富而喪失自己的勞動所得,從而誘使那些容易受愚弄的傢伙走向毀滅的深淵。這個計劃的基礎就是一場規模空前巨大的災難,一場罪惡。通過激發廣大民眾的熱情,進而使這種狂熱持續下去,並且向人們承諾利用那永遠也不可能滿足需要的資金來派發股利,從而人為地抬高股票的價值。

然而議員們沒有聽他的。他們收受了南海公司的賄賂,悶聲發大財的同時愉快地通過了南海公司的計劃。

南海公司騙局

南海公司搞出這麼一個遠超出其真實能力的接受國債方案,也說明其管理層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麼膽大的管理層自然有很多騷操作。如果你仔細看他們的套路,你會發現和今天的某些騙局十分相似。

套路1:拉後臺

南海公司在政界有很多關係。他們賄賂官員,把股票以優惠價格賣給有話語權的人,還很貼心地不在賬簿中記錄這些權貴的名字,以便保密。廉價股票甚至都賣到了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一世的德國情人那裡(喬治一世在登上英國王位前是漢諾威選帝侯)。

比起某些國內的野雞騙局,聲稱自己上面有人,是祕密扶持計劃那種,南海公司可是實打實的上面有人,雖然具體是誰還是無可奉告。

套路2:畫大餅

這個前文也有描述,南海公司把與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貿易吹上了天,但實際上基本沒怎麼開展。

南海公司在吹噓自己的美好前途的時候,也沒忘記自我包裝一番,倫敦的辦公大樓祖上,豪華的裝修搞上,怎麼高大上怎麼來。這就像如今的某些野雞公司喜歡租用市中心CBD的高檔寫字樓做辦公室一個道理。

基本面不好,畫大餅來湊,你絕對見過。

史上最聰明的人,也是一棵韭菜

套路3:送槓桿

南海公司從事有利可圖的貿易這一消息引來了大批想要投資的人,但很多人沒有足夠的錢買已經高漲的南海公司股票,又該怎麼辦?南海公司便讓他們上槓杆,給他們提供貸款購買自家股票。

這就叫我自己炒自己,也很常見。

套路4:壓流量

對於已經買進股票的人,南海公司則想方設法阻止他們賣出股票。南海公司從不即時發放股權票據,這樣投資者就無法短期內就把股票拋出。市面上的南海公司股票越來越少,自然也就越來越搶手了。

創造稀有名聲,騙投資客自發宣傳,也是老操作。

套路5:故意回購抬股價

當南海公司股票下跌的時候,高管們就派代理人大量回購南海公司股票,把股價再抬上去,想讓民眾信以為真,覺得南海公司股票永遠漲——其實也遠非如此,不少民眾還是有信心等南海公司股票價格更高的時候賣給別人。

就這樣,肩負著為國接盤重任的南海公司,成功地在英國上層編制了一張關係網,大量權貴持有南海公司的股票,自然不希望它倒掉;同時還想盡辦法忽悠,成功地激發了民眾一夜暴富的幻想,只不過民眾的貪慾被激發出來之後,南海公司也控制不住了。

全民狂熱結局

南海公司開啟了全民投資狂潮,而這一潘多拉的魔盒打開後南海公司是控制不住的,原因很簡單:南海公司能靠講故事吹泡沫,別的商家也可以,照貓畫虎做不了全套,學個一二成也是可行的。

於是大量民間股份公司產生了,它們也開始講起浮誇的故事,目的並不是想長遠發展而只是想割一茬韭菜。

它們講的故事往往五花八門,只是看上去可行(有的看上去也不靠譜),比如“改良弗林特郡的土地”、“買賣房地產並且提供抵押貸款”、“整修倫敦街道”、“在大不列顛的任何地方的葬禮提供服務設施”、“保障航海人員的工資”、“幫助勤奮刻苦的人,給其貸款”、“從英國北部和美洲進口瀝青和海軍後勤裝備”、“保障兒童財產和增加其福利”、“從弗吉尼亞進口胡桃樹”、“向倫敦提供牛肉製品”、“僱用熟練技工為商人和其他人裝飾鐘錶”、“為收容和養育私生了而建造福利設施的公司”、“在愛爾蘭開設帆布和包裝布製造廠”甚至“從事一項能夠獲取巨大利益的事業”。

最後這個已經不要臉到連底褲都不穿了,卻還是攔不住股民的熱情。

很多踏空南海公司的民眾紛紛買入這些民間股份公司的股票,他們甚至不去了解這些項目是否可行,只是聽項目發起者一通忽悠,以為能賺大錢,就掏錢認購股份。有的項目發起者甚至在忽悠民眾購入股票後就卷錢跑路,離開了英國。

這個時候的英國,上到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都對股票狂熱無比。正如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描述的那樣:

“政客和愛國者,為股票投機四處奔忙心慌慌

貴婦與男僕,為股票受苦受累下場全一樣

法官當上了經紀人;主教吆喝快下注,哄得全城人上了當

公爵們施展手腕窮忙活,只為賺取半克朗

金錢的魔力迷惑了不列顛,這一切呀,多麼骯髒”

史上最聰明的人,也是一棵韭菜

就連蒲柏歌頌過的牛頓,也在1720年夏天重新入場,加大賭注購買了南海公司的股票。

說來你可能不信,最後刺破泡沫的泡沫法案還是南海公司發起的,或者說至少是為了南海公司的利益而設立的,“旨在阻止未經特許成立的公司使用正規市場”,也就是提高割韭菜的門檻,消滅掉這些隨便講個故事就開始割韭菜的民間股份公司,確保韭菜都由南海公司這樣有背景的大股份公司來割。

頒佈了泡沫法案,這些亂七八糟的民間股份公司就被取締了,也讓南海公司的股票繼續上漲——畢竟也沒有別家股票好買了。

泡沫破裂

可是當民間股份公司都被取締掉,民眾只能買南海公司股票的時候,等於最後一茬韭菜也要被割沒了。

1720年秋天即將來臨時, 南海公司股價已經漲到1000英鎊左右,下跌開始了。

儘管南海公司的高管們用盡手段,比如讓代理人買進南海公司的股票,維持南海公司股票上漲,南海公司股價從低點的640英鎊迴歸到750英鎊。但民眾已經對南海公司產生了懷疑。

南海公司高管們割了最後一茬韭菜——他們在高位把股票套現。他們以為這麼做能夠瞞住其他人,但天下怎麼會有不透風的牆呢?他們高位套現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一時間南海公司股票暴跌,9月份跌到了175英鎊。

這一下等於全民都被割了韭菜,全國範圍內甚至出現了動亂,逼得原本在老家漢諾威休假的喬治一世趕緊趕回英國收拾局面。

這個時候,此前堅持反對南海公司的沃爾波爾成了收拾殘局眾望所歸的人選。在他的主持下,英格蘭銀行和東印度公司接手南海公司的股票,免除南海公司的債務,縮減南海公司規模。自此之後南海公司業務萎縮,直到1750年利潤僅限於其擁有的英國國債利息,並在1854年解散。南海公司的高管們也接受了法律的嚴懲——儘管在此之前並沒有先例可尋。

南海泡沫的破裂,還間接促成了英國政治體制的進一步演化。

在“光榮革命”後,雖然議會贏得了很大權力,但英國還沒有發展成像今天這樣完全的君主立憲制,國王仍然具有相當權力。

喬治一世本來是個德意志人,五十多歲才登上英國王位,英語說不利索。他和群臣討論朝政,聽不懂英語,就心煩意亂,索性不參加內閣會議。

史上最聰明的人,也是一棵韭菜

而等到南海泡沫破裂引發危機後,沃爾波爾挺身而出收拾殘局,贏得了巨大的威望。喬治一世以及他的繼任者喬治二世都對沃爾波爾很是信任,於是1721-1742年沃爾波爾便任首席財政大臣兼財務大臣二十餘年,成為了事實上的英國第一任首相(首相兼任第一財政大臣的慣例延續至今,沃爾波爾也是英國曆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

在沃爾波爾的治下,首相權力不斷擴大,並開始領導內閣。在他受到下議院反對之後,他在1742年辭職,首相在失去下議院支持後辭職也成為了慣例。

由此可見,英國人在政治上並不算很激進,能摸索出漸進式的政治改進。但是在面對一夜暴富的誘惑時,英國人也會變得相當瘋狂,徹底忘記理性。泡沫破裂後,英國也害怕了,在其後1個多世紀都禁止設立股份公司,可以說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了。

投資還是要謹慎,不要跟風投資。要做好功課,判斷好盈利情況,理性投資。股市風險很大,如果功課沒做好,就不要聽說牛市來了就進入,這會損害你的錢包的。

本回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