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論壇——智能網聯汽車與未來出行變革主題論壇高峰對話,由《經濟觀察報》汽車與能源事業部主編王國信擔任主持,互動環節嘉賓有:從左至右依次為《經濟觀察報》汽車與能源事業部主編 王國信、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馬振山、英博超算總經理田鋒、興民智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 張人傑、中美華人汽車工業協會會長 王中民

智能互聯汽車時代,企業內部的變化如何及時做出調整?

張人傑:站在智能網聯的這種產品和服務供應商的角度來講,更多的是考量在5G時代如何改變我們的產品。首先,在老的產品上去做微創新,去試配這個5G時代的技術發展。其次,產品之外就是服務,去幫助客戶構建平臺,5G時代數據量會變大,過去數據更多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車企的數據平臺,基本上以結構化數據為主。接下來更多是引入像視頻、聲音、圖像非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轉換成結構化數據進行存儲。

田鋒:英博超算作為中興通訊的一級子公司來說,4G的系統也好,5G的標準,5G的系統我們是它的一個締造者。我們還是想發揮我們在這方面的能力,發揮這方面的技術優勢和技術的理解,我們的心態是一種開放共贏的心態,還是希望以一種開放和賦能的心態與國內、國際各方面的合作伙伴一起,我們把我們擅長的東西拿出來,大家把自己擅長的東西拿出來,大家一起向客戶提供這種顛覆式的體驗和更好的體驗。

馬振山:一汽-大眾一方面是佈局整個車聯網從技術到商業,包括移動出行,以及最新的5G技術如何能用在車上。未來的盈利模式一定不能靠單一板塊,一定是產生互動。第二個方面是內容,車聯網成熟之後整個內容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可作為的空間。第三個方面是5G帶來的無人駕駛的時代,未來的車可能只是一個載體一個玩具,未來的材料技術、數據技術包括顯示技術都可以在車裡有施展的空間,舞臺非常大。但對於企業來講,第一找佈局,第二心態要開放,第三如何能夠找準自己的定位,因為每個企業畢竟精力有限,不可能細分市場都做。找準自己的賽道,然後去發力。

王中民:從汽車本身來講,剛才大家都說了是一個平臺,裝載了一項新的技術。上學時期就學習過人工智能,在汽車這個平臺搭起來的時候,其實給人工智能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這也是輔助駕駛、智能駕駛,但是現在還是一種神經網絡的訓練模式,但還是人在教它怎麼做。十年前的互聯網時代到今天,我們說這是汽車變革的時代,因為汽車變革是一個技術增長點,所以我們現在說蘋果造車,谷歌的Waymo,還有其他的互聯網公司也進入了,國內我們的互聯網公司也加入了造車新勢力,進入了汽車行業。

面對車聯網發展的困惑如何解決?

馬振山:客戶實際上跟其他產業差不多,因為我昨天看車展,看蔚來的換電,如果大家都按照這個方式做一定能做起來。但是對於電動車理解不一樣,有的增程,有的純電,有的換電。車聯網也是,車聯網從主機廠來講都覺得自己要做,很少說我這個不做我讓別人去做,或者我們幾個一起去做。

田鋒:現在這個階段車聯網,智能駕駛體系真的非常複雜,不僅僅有車上、路上、雲端、手機端。大家應該是要抱著願意一起來締造一個生態,我覺得我們成熟或者迷盲期更快,如果我們能更快過掉迷盲期形成生態能發展,我認為中國汽車工業從技術的角度來說,我們能抓住這個機會崛起,就會持續的變成一個很大的市場,一個利潤提供方。但是我們的技術始終無法能夠對世界的汽車發展,形成一些實質性的貢獻,錯過這個機會我想下一輪機會肯定是幾十年之後,我們要打造生態、開放、共贏的合作。

張人傑:對於老牌的傳統的廠商來講,是要通過自我造血來完成整個流程,對於新勢力來講,更多的是融資,所以他並不考慮我當下要賺錢。這個遊戲規則會導致競爭中的不公平,比如說加上車聯網服務來講,主機廠開始要有一個標要競標,這個時候可能像我們需要自我造血,盈利保障的企業。與一個通過融資增長的企業,它的競爭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在市場上會出現各種各樣不一樣的企業,他們的遊戲規則不一樣,他們的方式不一樣。比如說你是融資型企業,融資型企業該怎麼玩,傳統型企業該怎麼玩,用自己的長處打對方的短處,你可能就有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沉澱下來,最後活下來。

王中民:一個是合作共贏,我們說車聯網,汽車智能化,把這個產業細分其實上游這塊有好多東西,有非常多的技術在裡面。一個是技術的前瞻性和務實,要有持續發展的那種能力,我以前在汽車行業之前在歐美北電網絡做通訊。一個是立足於現在,然後同時又放眼未來。現在福特面臨挑戰,所有的公司豐田就想從一個汽車製造公司變成了移動出行公司,因為實際上引入了互聯網的思維,原來4S店中間就是把用戶隔離開來,互聯網的思維就是面對客戶。所以我感覺它是挑戰,但是也絕對是機會。

生態對整個產業鏈的變化,會衍生出什麼新的商業模式?

馬振山:現在還屬於群雄逐鹿的階段,野蠻生長之後,自然就會找到共識。要是說規範一點的就是可能我們還呼籲一下,需要冷靜,不要急於賺錢,做一點基礎的事情,我們做產業的對於資本可能是賺不了快錢,但是我希望能夠俯下身來做。資本雖然能夠暫時催生一個業態的短期繁榮,但是持續繁榮很難。因為美國的研發是有創新基因的,它是有體制的,全球最頂尖的人都過去。我們能不能做到最頂尖的人過來,如果沒有頂尖的人過來,我們的東西怎麼引領世界,所以我覺得還是要俯下身,不要浮躁,紮紮實實,寂寞二三十年,才能做成功。

田鋒:我覺得車廠還是要專注於硬件,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並不是說我看著哪個領域好就能夠轉型過去,以後的車廠估計產能還會更大,因為我們的車會更進一步的細分,產能會更大。生態的產生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變得聰明,越來越多的人掌握這種技能、掌握知識,這種知識在泛化。同時對於這種軟硬件要求用戶更好的體驗,也要求系統越來越複雜,不再是寡頭企業能夠很好的覆蓋和低成本的滿足。這個時候生態發展的訴求就自然誕生了,是因為這個技術在泛化,像冰川的冰山一樣溶化了之後大家都在掌握這個技術。

張人傑:其實我對生態的理解來講,我們不僅要擁抱生態,我們要成為生態的一部分,怎麼去談成為生態的一部分,你要有輸入、輸出,如果你只有輸入,沒有輸出不行,或者只有輸出沒有輸入也不行。但是一般的車廠和服務供應商做不到這一點,變成調用者,如果只是單純的調用就會很容易被別人淘汰。所以現在這個行業做一個洗牌,洗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一定是每一個大行業裡面有幾家頭部企業,它有話語權,它提供數據的被別人調動,提供的一個數據輸出。

王中民:生態本身就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來做一個集成。生態數字化社會,其實整個都是相通的,沒有一家公司可以把所有東西都做了,我們說把所有的獨角獸列一遍,沒有一個可以做的,就是合作共贏,現代社會的必然發展趨勢。硅谷科創公司,硅谷本身創的,我在洛杉磯、硅谷都待過,整個文化氣氛不一樣,那邊創新創業精神,整個文化特別強。大環境是硅谷40%的都不是美國出生的人,我們有一次開會,大概有20個人左右,主持人是德國人,他說下面誰是美國出生的,沒有一個人舉手,都是外來的引進的人才。

智能網聯汽車與未來出行變革

摘自經濟觀察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