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丨中國製造業的痛點與出路

175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人類進入了現代工業時代,這個矛盾和其運動的軌跡也一直主導著工業生產與消費的關係,推動著工業生產的改進和工業的進步。上世紀70年代,全球工業生產過剩已經出現,只是由於經濟全球化利用了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和市場,才勉強運行至今。

目前,全球性的工業生產過剩、消費不足已到了不改進工業生產不能再前進的程度,我國也是一樣,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中央為什麼大力推動供給側改革,道理就在這裡。其實,歷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既有技術和管理進步的推動,更是工業生產改進的需要和牽引。

工業生產與工業消費的協調發展,對工業生產方面來講主要涉及四大要素,即產品的功能、產品的質量、產品的成本、產品的生產效率,工業生產的改進,也主要是改進這四大要素。詳細分析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情況可以發現,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基於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成果,通過改變工業生產方式,使工業生產的四大要素得到改進和進步。

對於新一輪工業革命,就我們目前掌握的知識來看,情況可能也是這樣,通過新型通訊技術、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及最新管理技術的運用,在企業,包括虛擬的企業建立起基於互聯網、傳感器、工業軟件、信息交互和服務平臺的大批量定製生產方式,顯著地提高產品功能的個性化、產品質量的可靠性、產品生產和服務的效率及降低產品生產的成本,以重新啟動消費,與消費重新協調發展。

我國把新工業革命的內核描述為智能製造,從這個定義看,發展智能製造就是運用智能產品、建設智能產線、打造智能工廠、構建智能生態。這個描述是從本質上講的,便於表述、便於理解,要真做起來,正像前面已講過的涉及整個工業體系的改變,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努力奮鬥。我國《中國製造2025》實際上只是第一步,按三步走構想,我國要實現智能製造需要30年的時間,發展智能製造各國的情況很不相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情況更復雜一些。

深度解讀丨中國製造業的痛點與出路

對於像中國和美國這樣的大國,製造業一定是整個經濟的核心和基礎,一旦製造業落後,無論金融業多麼發達,最終整個經濟仍然會衰落。當前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製造業全產業鏈的國家,美國在製造業的許多領域已經空心化,實現製造業的迴歸和復興是現任美國總統政策的核心,當前中美兩國競爭的核心其實是製造業的競爭,誰佔領了製造業的制高點,誰就是未來世界經濟的霸主。

像日本、德國、英國、俄羅斯、韓國等國可能在製造業的某一方面擁有世界先進技術,但在一些重大產業和裝備方面,擁有某一方面的技術優勢已經無法形成壟斷優勢,無法形成產業鏈。現在工業特別是在重大工業項目上,必須在多個產業甚至需要在全產業鏈形成優勢才能在該產業形成優勢,具有全產業鏈的中國已經具備了向美國發起全面衝擊的基礎和力量。

深度解讀丨中國製造業的痛點與出路

全產業鏈的基礎是人口和人才,中國能夠在幾乎所有產業發力,在所有產業向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和韓國等發起衝擊,就在於中國有足夠多的勞動力和專業人才,中國的技術專利申請量能夠迅速進入世界前列,就在於中國能夠在幾乎所有領域發力,這也是中國具備全方位超越美國的基礎。

深度解讀丨中國製造業的痛點與出路

相繼在高鐵、核電、航天、軍工、智能手機等方面取得突破後,中國製造業最薄弱的環節是半導體、芯片、汽車、生物製藥等方面,如果中國在這些產業方面能夠實現對美、日等國的超越,中國將在全產業鏈方面打破大而不強的現狀,實現對美、日等製造業大國全面、不可逆轉的超越,美、日等將不再有超越中國的可能。

中國曾在稀土、汽車、大飛機等產業出現失誤。中國是汽車工業大國,卻因為實行“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而在汽車製造方面慘敗,日本在電子產品敗給中國後,整個工業產值50%以上的利潤來自汽車產業,而中國市場又是日本汽車的主要利潤來源,可以說如果打敗了日本汽車業就打敗了日本製造業,打敗了日本製造業就打敗了日本,因此,中國製造業的核心之一是加大汽車產業的研發,實現汽車業的重新崛起,錯誤的政策使中國汽車業失去了一次機會,我們不能再失去下一次機會,應該將汽車業作為中國製造業發展核心中的核心,重點中的重點,這不僅是製造業的問題,也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

深度解讀丨中國製造業的痛點與出路

中國製造業需要追趕的第二個核心產業是集成電路及芯片,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總額達2271億美元,是中國第一大工業進口產品,佔整個工業品進口的19.3%。前不久中興公司被美國處罰11億美元,就因為自已在集成電路核心產品方面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而受制於人。美國一直對中國高端芯片實施禁運,這對中國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好事是逼迫中國走自主化道路。

當前中國在集成電路和芯片產業方面利用中國巨大的市場優勢已經從低端向高端逐步取得重大突破,預計未來5到10年,中國在集成電路和芯片產業方面將全面趕超美國,可以說實現集成電路和芯片產業對美國的全面超越就是對整個美國製造業的全面超越,也就是對整個美國經濟的全面超越。

深度解讀丨中國製造業的痛點與出路

中國製造業需要追趕的第三個核心產業是生物技術及產品,由於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生物技術及產品擁有巨大的市場,當前中國對美國開放生物技術及產品市場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就像當年以“市場換技術”的汽車製造業一樣,中國至今在汽車領域都沒有翻身,如果中國對美國完全開放生物技術市場,不僅會使中國的農業從此受制於人,極大地傷害中國農業及農民利益,而且將使中國生物技術受制於人,使中國生物技術的發展之路變得更加漫長。中國的生物技術只有依託於國內巨大的市場支撐,才能實現對美國生物技術的超越,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產業發展路徑問題。

中國製造業第四個需要追趕的核心產業是人工智能,不過由於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並居於世界前列,現在世界上的人工智能產業是中、美兩國激烈競爭,中國雖然還沒有超越美國,但並沒有落後於美國,因此未來能夠在人工智產業方面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深度解讀丨中國製造業的痛點與出路

中國製造業的崛起與超越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依託國內龐大的市場實現技術自主創新,擁有核心技術,絕不能再出現汽車等產業方面出現過的錯誤導向。

二是依靠產業政策和國家扶持實現如集成電路、芯片、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的崛起。前一段時間國內曾出現要不要國家產業政策的討論,我以為中國必須要有產業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以實現核心技術和重大產業裝備的自主創新和發展。

三是採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中國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在重大裝備和技術的整體創新方面,國有企業具有不可取代的技術、人才和資金優勢。

深度解讀丨中國製造業的痛點與出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