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置金融風險的風險會出現嗎?不能盲目疊加監管政策

金融 經濟 交通銀行 國企改革 經濟觀察報 2017-05-21

處置金融風險的風險會出現嗎?不能盲目疊加監管政策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李曉丹/文 金融風險到底在哪裡,金融槓桿該怎麼去?這是監管者和市場都在關注的問題。

5月17日,第十屆“中國中部金融發展論壇”在合肥召開,論壇的主題為“金融業的改革、發展與風險防控”。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祕書長張燕生在當天的論壇上表示,當前面臨的選擇有兩個,一個是調結構、去產能,另一個是繼續增加泡沫,中國經濟肯定是選擇前者。

“從全球經濟來看,誰能挺過產能出清,誰就獲得了機會。”張燕生說。

金融去槓桿持續推進,銀行表外業務受到清理,市場提出這樣一個疑問:處置金融風險的風險會不會也隨之出現?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處置金融風險不會導致出現的新的風險,但是在處置風險的過程中有些問題是需要關注的。

“表外業務是監管者眼中的風險點,監管部門應該加強協同監管,防止出現監管政策疊加增加市場波動。”連平說。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向鬆祚認為,目前面臨的五大風險分別是,非金融企業的高負債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民間借貸或高利貸風險、影子銀行或金融機構之間各種套利風險、非法或合法的資本外流引發的風險。

向鬆祚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一季度GDP6.9%,但是股市卻出現了向下波動。

“這說明經濟結構還存在問題,脫實向虛是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向鬆祚說。

向鬆祚列舉出了脫實向虛的幾個主要表現:2009年以來,M2增速最高達到27.2%,銀行新增信貸每年平均超過10萬億,與此同時政府、企業和家庭的槓桿都在快速上升,大量資金通過關聯套利、嵌套套利在金融體系內部循環。

向鬆祚還特別指出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共有786家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其中購買理財產品超過100億的有6家,同時,2016年理財收益佔公司淨利潤50%的公司有16家;與此形成對比的是,A股136家上市房地產公司總負債達到4.92萬億,其中萬科負債6689億元,綠地集團負債6556億元。

“實際上,上述五個金融風險都與房地產密切相關。”向鬆祚說。

4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要建立房地產的長效機制,向鬆祚對長效機制的理解是要從土地供應、信貸政策、稅收政策入手來穩定市場預期。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王鬆奇認為,中國經濟目前可以依靠基建、消費、創新、高端製造產業、服務業,但是在這些支撐經濟的因素之外,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國企改革,改革要有進有退,這樣才能更多釋放經濟活力。

對於金融政策的下一步,連平的建議是政策要更有針對性,不是單純地層層加碼,防止去槓桿過程中,對那些需要加槓桿的業務也一起被收緊了;政策安排要新老劃段,保持合理的流動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