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文娛產業有待進一步金融化

金融 投資 經濟 北京電影節 中國經濟時報 2017-05-16
影視文娛產業有待進一步金融化

對話

本報記者 陳軍君 竇瀅瀅

2017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中外建(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外建基金”)、中城院深圳前海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中建睿博(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2017北京國際電影節“文影投聯”首屆投資人晚宴,宣佈“文影投聯”平臺成立、“文影投聯影視文化基金”正式啟動。兩大產品的發佈,預示了此前以房地產、基建為主要投資領域的中外建基金開始涉足文娛產業。

以傳統產業投資人的視角觀察影視文娛產業,中外建基金有怎樣的發現和評估?對文創產業的產融結合有怎樣的心得?作為 “新晉勢力”,中外建基金能為轉型期的影視文娛產業投資帶來哪些新的可能?

中國經濟時報為此採訪了中外建(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投資研究部總經理李琦。

中國經濟時報:中外建基金此次發佈的兩大產品,出於怎樣的規劃?期望達成怎樣的目標?

李琦:之前在私募基金領域,我們將標的定在房地產、基建,對輕資產涉及較少。當私募投資基金在大量解決房地產和基建類資產的資金需求時,我們從2015年開始考慮這部分私募資金下一步往哪裡去。隨著對影視文化產業的不斷了解和一些積累,我們發現可以將房地產、基建類私募基金的一些成熟經驗和做法,運用到以影視文化為代表的輕資產領域,“文影投聯”平臺和“文影投聯影視文化基金”由此應運而生。我們的目標是,在能力範圍內探索出一套能夠推動影視文化行業發展的新的產融模式。

中國經濟時報:怎麼評價影視文娛產融結合的現狀?

李琦:目前我國影視文化行業主要的資金來源有政府出資、行業內資金再投資、行業外部資金直接投資以及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等,近年來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佔比不斷擴大。影視文化屬於創新型內容投向的產業,對投資者實力和專業度都有一定要求,而私募基金以其較少的投資限制、較靈活的投資方式和較長的投資週期等特點逐漸成為影視行業資金的重要來源。目前,私募影視投資基金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市場選擇的雙向驅動下正逐步形成投資風向,成為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相結合的典範。就目前情況而言,成立“文影投聯”平臺可以讓影視文化行業瞭解房地產、基建類私募基金的資金屬性,同時也讓資金方熟悉影視文化行業的資產屬性,產業和資本彼此瞭解、彼此學習,提升產融雙方的溝通效率。當兩者在平臺上達到雙向流通和融合後,我們會嘗試在某個細分領域建立起多邊的長期戰略合作關係,逐步實現影視文化投資的進一步金融化。

中國經濟時報:這個行業還沒形成一套有效的金融化框架?

李琦:影視行業比較特殊,沒什麼固定資產可做抵押,銀行等傳統債權方式融資比較困難;國內影視公司基本都很年輕,行業集中度低,大多宣傳排映能力存在短板,收入不穩定,較難達到上市條件,傳統股權方式融資退出方式不明。現在我們看到只有少數公司在做影視文化產品的金融化工作,比如和力辰光,他們的完片擔保實際就是一種金融產品。我們希望引入有效的風控措施和完善的結構化方案,豐富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產品類型,提供更多的風險收益類型供資金方選擇。這是我們今後想做的。

中國經濟時報:就影視製作而言,好萊塢是對標體系,金融和影視業結合,全球是否有較為成熟的對標體系?

李琦:好萊塢體系在電影劇本出來之後,劇本的收益權直接找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抵押,金融機構會依據既往數據對收益權進行估值,然後進行多層次槓桿融資。在國內,影視投資基本是平行投資,且少有抵押或質押擔保,投一分錢佔一份股,加上沒有擔保措施,造成一次或多次槓桿投資的缺失。好萊塢體系能較大限度地保證電影創作本身的意圖,因為大多數投資人只是拿一個固定收益,或者一部分浮動收益,並沒有更多話語權,而是全權委託拍攝團隊、製作團隊進行電影製作的。

中國經濟時報:美國這套體系已經很成熟了嗎?中外有沒有差異化的問題?

李琦:在美國由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基於標準的電影製作會計系統,先進的追蹤、報告程序和大量既往數據可以為影視文化製作提供充足的、多層次的資金來源。中國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其一,劇本的收益權如何進行確權,有沒有一個部門可以在我們這裡做備案或登記?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還有這種收益權如何評估,當然行業有一個默認的,認為某些導演出來收益會多,某些導演出來收益會少,比如某些演員近年的收益如何等,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評估體系。

其二,中國的影視產業尚未完全工業化,不明確的領域較大,造成金融屬性較低。如果影視文化有辦法建立一個如房地產、基建行業這樣較為透明的投融資體系,就能擺脫是圈內人的遊戲的現狀。

其三,國內太缺乏具備精通電影製作、財務管理和流程控制的複合型人才。

中國經濟時報:需要大數據的支持吧?

李琦:是。比如電影公司統計近三年某個導演或某個演員的總票房,反過來統計他的收益在未來的概率有多少,可以擬核出一個相對準確的數值,這套系統在房地產和基建行業已經在大量應用,不同地塊、不同戶型,是很容易預估的。目前影視行業這樣的一套成熟的系統比較少。

中國經濟時報:風控呢?有人說,在國內做影視投資,考察的不是你的數理化,而是你對中國政治、歷史和國際關係有多熟悉。近來熱播的《人民的名義》就是一個鮮活案例,開工前退出的投資,現在追悔莫及吧。

李琦:這也是我們先做一個“文影投聯”平臺的原因。兩個行業融合需要一個橋樑,相互不瞭解的情況下風險會被放大,風控也無從下手。雙方在一個平臺上充分探討,充分暴露彼此的風險收益偏好,才有可能做下一步工作。

中國經濟時報:未來中外建基金在影視文娛產業有怎樣的投資規劃?

李琦:我們跟一些製片機構探討合作的模式,由製片機構提供比較好的片源,他們的原始出資人投資一定比例後,我們以私募基金的形式配剩餘的投資,並在一定的預期收益下獲得優先分配權,同時將基金產品進行分級,吸引多層次資金的加入,可能會嘗試收益權抵押,我們跟三五家制片方在推這種模式。

中國經濟時報:近年影視界熱炒一些IP,你們會追蹤熱點嗎?

李琦:這幾年因為文化市場的繁榮,新熱點層出不窮,一些熱點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這並不符合私募基金資金的屬性,因為私募基金是要求長期穩定收益的一種產品,並不同於個人投資。私募投資基金作為受託理財,為客戶奉獻回報,恐怕不太會在意短期的市場行為。我們會做一些篩選,儘量跟我們的資金屬性相匹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