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古運河兩岸原來還有水神廟'

"

濟寧文化之運河兩岸的水神廟

運河之都,文化濟寧。

濟寧北倚黃河,南臨四湖,京杭大運河貫穿城區。城區周圍有洸、泗、府、汶諸水,可以說河網密佈、縱橫交錯,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元、明、清三朝,在咱濟寧城區先後修建了眾多供奉祭祀“水神”的廟宇,當然,現在已經了無蹤跡,那麼,就讓我們來一次尋訪,感受水神廟曾經的故事。

在古代,人們往往把祈求消除水患、航運安全、風調雨順、商貿繁榮等美好願望,寄託於龍王等水神的庇佑。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濟寧城區尚存比較完整的水神廟宇有八處。

濟寧城區沿運河,我見過大約九處水神廟宇。所謂水神,有的就是道教敬奉的龍君、大王,有的是元明清三代治河名臣,主持的都是道士。我們到水神廟宇去的時候,他們都熱情接待,有些還和我挺熟悉。

在如今的南門口橋東側約二十米處,老運河的北岸,曾經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水神廟。門前分列高約兩米的石獅子和旗杆石礎各一對,門樓內高懸豎寫的楣匾,蘭地金邊金字“河神總祠”。前院左右各建配房三間,後院正中大殿五間,供奉泥塑描金彩繪龍君坐像,冕旒袍帶,氣象莊嚴肅穆。東西配廳供奉著歷代治河名臣木牌位,如宋禮、潘季訓、林則徐等。這座廟是當時濟寧城區同類廟宇中規模最大的一處。

按碑刻記載,是康熙年間河道總督楊茂勳主持建立的,每年漕、河兩方面的官員,農曆二月二到這裡祭祀。龍君木雕兩米高的造像,要供奉到輦上,有八人抬著輦,前面鼓樂齊鳴、旗鑼傘扇,在濟寧出巡。

河神總祠在民國時期,改建為中山公園。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此設立“民眾教育館”。“七七”事變後,日軍侵佔濟寧,在這裡設立“日本國僑民小學”。1946年冬天,國民黨84師181旅修築城防工事,將這裡的建築全部拆除。

在大閘口東面,如今的秀水城西半部,曾經建有一座龍神廟。龍神廟大殿內有龍君坐像,左右兩邊有四尊神將立像。這些塑像都是明朝年間塑造,彩繪描金,氣象威猛,十分珍貴。

這個一牆之隔,龍君廟的南側,原來有李公祠,就是紀念乾隆時候治河名臣李清時,給他立的祠堂,三間大殿後來倒塌了。到了清代道光時候,另一個治河名臣叫慄毓美,這個人勤勤懇懇最後積勞成疾,累死到濟寧城南,運河岸邊的朱家莊。百姓們感念他,就把李公祠的原址地方改為慄恭勤供祠。

"

濟寧文化之運河兩岸的水神廟

運河之都,文化濟寧。

濟寧北倚黃河,南臨四湖,京杭大運河貫穿城區。城區周圍有洸、泗、府、汶諸水,可以說河網密佈、縱橫交錯,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元、明、清三朝,在咱濟寧城區先後修建了眾多供奉祭祀“水神”的廟宇,當然,現在已經了無蹤跡,那麼,就讓我們來一次尋訪,感受水神廟曾經的故事。

在古代,人們往往把祈求消除水患、航運安全、風調雨順、商貿繁榮等美好願望,寄託於龍王等水神的庇佑。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濟寧城區尚存比較完整的水神廟宇有八處。

濟寧城區沿運河,我見過大約九處水神廟宇。所謂水神,有的就是道教敬奉的龍君、大王,有的是元明清三代治河名臣,主持的都是道士。我們到水神廟宇去的時候,他們都熱情接待,有些還和我挺熟悉。

在如今的南門口橋東側約二十米處,老運河的北岸,曾經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水神廟。門前分列高約兩米的石獅子和旗杆石礎各一對,門樓內高懸豎寫的楣匾,蘭地金邊金字“河神總祠”。前院左右各建配房三間,後院正中大殿五間,供奉泥塑描金彩繪龍君坐像,冕旒袍帶,氣象莊嚴肅穆。東西配廳供奉著歷代治河名臣木牌位,如宋禮、潘季訓、林則徐等。這座廟是當時濟寧城區同類廟宇中規模最大的一處。

按碑刻記載,是康熙年間河道總督楊茂勳主持建立的,每年漕、河兩方面的官員,農曆二月二到這裡祭祀。龍君木雕兩米高的造像,要供奉到輦上,有八人抬著輦,前面鼓樂齊鳴、旗鑼傘扇,在濟寧出巡。

河神總祠在民國時期,改建為中山公園。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此設立“民眾教育館”。“七七”事變後,日軍侵佔濟寧,在這裡設立“日本國僑民小學”。1946年冬天,國民黨84師181旅修築城防工事,將這裡的建築全部拆除。

在大閘口東面,如今的秀水城西半部,曾經建有一座龍神廟。龍神廟大殿內有龍君坐像,左右兩邊有四尊神將立像。這些塑像都是明朝年間塑造,彩繪描金,氣象威猛,十分珍貴。

這個一牆之隔,龍君廟的南側,原來有李公祠,就是紀念乾隆時候治河名臣李清時,給他立的祠堂,三間大殿後來倒塌了。到了清代道光時候,另一個治河名臣叫慄毓美,這個人勤勤懇懇最後積勞成疾,累死到濟寧城南,運河岸邊的朱家莊。百姓們感念他,就把李公祠的原址地方改為慄恭勤供祠。

濟寧古運河兩岸原來還有水神廟

上世紀四十年代出,封堵了龍神廟山門,與這裡合二為一。民國時期,這裡放置“濟寧縣一區七鎮消防會”器具。日偽統治時期,在這裡設立“濟寧縣消費合作社”的售貨點。解放後,劃為“和平劇場”後院,經劇場逐年改建,已無跡可尋。

咱濟寧城區的水神廟,不僅供奉龍神、河神以及治河功臣,還建一座海神廟。按說,咱這裡屬於內陸,怎麼還祭祀海神呢?其實啊,這座海神廟也是沿運河而來。

濟寧的媽祖廟,就是天妃宮,是明代建立的。清代康熙時候又重修,東南沿海一帶的客商,他們從海路進了長江以後,到鎮江把海船換成江船,就順著運河北上。中間就要經過濟寧重要的運河碼頭,這些海路客商,他們最敬奉的水神就是天妃。

清朝末年漕運終止後,這座廟宇逐漸殘破衰敗。

"

濟寧文化之運河兩岸的水神廟

運河之都,文化濟寧。

濟寧北倚黃河,南臨四湖,京杭大運河貫穿城區。城區周圍有洸、泗、府、汶諸水,可以說河網密佈、縱橫交錯,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元、明、清三朝,在咱濟寧城區先後修建了眾多供奉祭祀“水神”的廟宇,當然,現在已經了無蹤跡,那麼,就讓我們來一次尋訪,感受水神廟曾經的故事。

在古代,人們往往把祈求消除水患、航運安全、風調雨順、商貿繁榮等美好願望,寄託於龍王等水神的庇佑。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濟寧城區尚存比較完整的水神廟宇有八處。

濟寧城區沿運河,我見過大約九處水神廟宇。所謂水神,有的就是道教敬奉的龍君、大王,有的是元明清三代治河名臣,主持的都是道士。我們到水神廟宇去的時候,他們都熱情接待,有些還和我挺熟悉。

在如今的南門口橋東側約二十米處,老運河的北岸,曾經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水神廟。門前分列高約兩米的石獅子和旗杆石礎各一對,門樓內高懸豎寫的楣匾,蘭地金邊金字“河神總祠”。前院左右各建配房三間,後院正中大殿五間,供奉泥塑描金彩繪龍君坐像,冕旒袍帶,氣象莊嚴肅穆。東西配廳供奉著歷代治河名臣木牌位,如宋禮、潘季訓、林則徐等。這座廟是當時濟寧城區同類廟宇中規模最大的一處。

按碑刻記載,是康熙年間河道總督楊茂勳主持建立的,每年漕、河兩方面的官員,農曆二月二到這裡祭祀。龍君木雕兩米高的造像,要供奉到輦上,有八人抬著輦,前面鼓樂齊鳴、旗鑼傘扇,在濟寧出巡。

河神總祠在民國時期,改建為中山公園。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此設立“民眾教育館”。“七七”事變後,日軍侵佔濟寧,在這裡設立“日本國僑民小學”。1946年冬天,國民黨84師181旅修築城防工事,將這裡的建築全部拆除。

在大閘口東面,如今的秀水城西半部,曾經建有一座龍神廟。龍神廟大殿內有龍君坐像,左右兩邊有四尊神將立像。這些塑像都是明朝年間塑造,彩繪描金,氣象威猛,十分珍貴。

這個一牆之隔,龍君廟的南側,原來有李公祠,就是紀念乾隆時候治河名臣李清時,給他立的祠堂,三間大殿後來倒塌了。到了清代道光時候,另一個治河名臣叫慄毓美,這個人勤勤懇懇最後積勞成疾,累死到濟寧城南,運河岸邊的朱家莊。百姓們感念他,就把李公祠的原址地方改為慄恭勤供祠。

濟寧古運河兩岸原來還有水神廟

上世紀四十年代出,封堵了龍神廟山門,與這裡合二為一。民國時期,這裡放置“濟寧縣一區七鎮消防會”器具。日偽統治時期,在這裡設立“濟寧縣消費合作社”的售貨點。解放後,劃為“和平劇場”後院,經劇場逐年改建,已無跡可尋。

咱濟寧城區的水神廟,不僅供奉龍神、河神以及治河功臣,還建一座海神廟。按說,咱這裡屬於內陸,怎麼還祭祀海神呢?其實啊,這座海神廟也是沿運河而來。

濟寧的媽祖廟,就是天妃宮,是明代建立的。清代康熙時候又重修,東南沿海一帶的客商,他們從海路進了長江以後,到鎮江把海船換成江船,就順著運河北上。中間就要經過濟寧重要的運河碼頭,這些海路客商,他們最敬奉的水神就是天妃。

清朝末年漕運終止後,這座廟宇逐漸殘破衰敗。

濟寧古運河兩岸原來還有水神廟

民國時期,地方當局為了保護廟內五尊明代的珍稀彩繪塑像,招募商家如有願意出資修繕廟宇者,可用此處設店營業。結果,“泰盛醬園”的馬姓商號,承接下來,把廟內三間大殿整修一新,正中“媽祖”坐像及前列四神將像都進行了“開光”,並用紅漆木柵欄圍護,並拆除了山門,改為店面三間,成為“泰盛北店”。

不想1947年7月,解放戰爭期間,大閘口河北街全部被國民黨72師縱火焚燬,此廟最終也落了個片瓦無存。

"

濟寧文化之運河兩岸的水神廟

運河之都,文化濟寧。

濟寧北倚黃河,南臨四湖,京杭大運河貫穿城區。城區周圍有洸、泗、府、汶諸水,可以說河網密佈、縱橫交錯,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元、明、清三朝,在咱濟寧城區先後修建了眾多供奉祭祀“水神”的廟宇,當然,現在已經了無蹤跡,那麼,就讓我們來一次尋訪,感受水神廟曾經的故事。

在古代,人們往往把祈求消除水患、航運安全、風調雨順、商貿繁榮等美好願望,寄託於龍王等水神的庇佑。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濟寧城區尚存比較完整的水神廟宇有八處。

濟寧城區沿運河,我見過大約九處水神廟宇。所謂水神,有的就是道教敬奉的龍君、大王,有的是元明清三代治河名臣,主持的都是道士。我們到水神廟宇去的時候,他們都熱情接待,有些還和我挺熟悉。

在如今的南門口橋東側約二十米處,老運河的北岸,曾經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水神廟。門前分列高約兩米的石獅子和旗杆石礎各一對,門樓內高懸豎寫的楣匾,蘭地金邊金字“河神總祠”。前院左右各建配房三間,後院正中大殿五間,供奉泥塑描金彩繪龍君坐像,冕旒袍帶,氣象莊嚴肅穆。東西配廳供奉著歷代治河名臣木牌位,如宋禮、潘季訓、林則徐等。這座廟是當時濟寧城區同類廟宇中規模最大的一處。

按碑刻記載,是康熙年間河道總督楊茂勳主持建立的,每年漕、河兩方面的官員,農曆二月二到這裡祭祀。龍君木雕兩米高的造像,要供奉到輦上,有八人抬著輦,前面鼓樂齊鳴、旗鑼傘扇,在濟寧出巡。

河神總祠在民國時期,改建為中山公園。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此設立“民眾教育館”。“七七”事變後,日軍侵佔濟寧,在這裡設立“日本國僑民小學”。1946年冬天,國民黨84師181旅修築城防工事,將這裡的建築全部拆除。

在大閘口東面,如今的秀水城西半部,曾經建有一座龍神廟。龍神廟大殿內有龍君坐像,左右兩邊有四尊神將立像。這些塑像都是明朝年間塑造,彩繪描金,氣象威猛,十分珍貴。

這個一牆之隔,龍君廟的南側,原來有李公祠,就是紀念乾隆時候治河名臣李清時,給他立的祠堂,三間大殿後來倒塌了。到了清代道光時候,另一個治河名臣叫慄毓美,這個人勤勤懇懇最後積勞成疾,累死到濟寧城南,運河岸邊的朱家莊。百姓們感念他,就把李公祠的原址地方改為慄恭勤供祠。

濟寧古運河兩岸原來還有水神廟

上世紀四十年代出,封堵了龍神廟山門,與這裡合二為一。民國時期,這裡放置“濟寧縣一區七鎮消防會”器具。日偽統治時期,在這裡設立“濟寧縣消費合作社”的售貨點。解放後,劃為“和平劇場”後院,經劇場逐年改建,已無跡可尋。

咱濟寧城區的水神廟,不僅供奉龍神、河神以及治河功臣,還建一座海神廟。按說,咱這裡屬於內陸,怎麼還祭祀海神呢?其實啊,這座海神廟也是沿運河而來。

濟寧的媽祖廟,就是天妃宮,是明代建立的。清代康熙時候又重修,東南沿海一帶的客商,他們從海路進了長江以後,到鎮江把海船換成江船,就順著運河北上。中間就要經過濟寧重要的運河碼頭,這些海路客商,他們最敬奉的水神就是天妃。

清朝末年漕運終止後,這座廟宇逐漸殘破衰敗。

濟寧古運河兩岸原來還有水神廟

民國時期,地方當局為了保護廟內五尊明代的珍稀彩繪塑像,招募商家如有願意出資修繕廟宇者,可用此處設店營業。結果,“泰盛醬園”的馬姓商號,承接下來,把廟內三間大殿整修一新,正中“媽祖”坐像及前列四神將像都進行了“開光”,並用紅漆木柵欄圍護,並拆除了山門,改為店面三間,成為“泰盛北店”。

不想1947年7月,解放戰爭期間,大閘口河北街全部被國民黨72師縱火焚燬,此廟最終也落了個片瓦無存。

濟寧古運河兩岸原來還有水神廟

水神廟因運河的興旺而建,也因運河的衰落而破敗。清末光緒三十年,漕運終止。運河裡航行的船隻相應的逐年減少,大不如前。後來,這類廟宇的香火漸趨冷落,廟內建築逐年損壞甚至毀於戰火。

如今,沿運河兩岸,風景秀美,景色宜人,雖然沒有了水神廟的雄偉壯觀,但新時代下,這裡風光依舊,碧波盪漾的河水訴說著曾經的過往,粼粼波光輝映出日新月異的新濟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