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從北京趕到金華 千里奔波只為尋找那一份初心

浙江在線 記者 徐曉恩 薛文春 何賢君

他們從北京趕到金華 千里奔波只為尋找那一份初心

1950年1月28日,金華各機關團體歡送35軍首長在蘇孟進水渠旁臨別留影。(右一雙手交叉放在背後的人是35軍副政委張雄)

他們從北京趕到金華 千里奔波只為尋找那一份初心他們從北京趕到金華 千里奔波只為尋找那一份初心

張昭興(後排右1)模仿當年父親站姿,與妹夫李青及兩個妹妹在鐵閘水堰合影,這個位置就是當年金華各機關歡送35軍首長的位置。李曉波 攝

這是一個追憶初心的故事。

4月25日,浙江日報8版刊登了題為《金華湖海塘變遷三重奏》的親歷報道。一個月後,浙江日報金華分社來了因為這篇報道而不遠千里趕來的4位客人。

他們從北京飛到上海,再駕車來到了金華。不辭勞苦奔波,究竟所為何事?

一番攀談後我們得知,他們是來尋找父親——時任金華駐軍35軍副政委張雄的革命足跡。他們是張雄的子女:76歲的長子張昭興、兩個女兒、一個女婿。

《金華湖海塘變遷三重奏》一文讓他們重溫了父輩的奮鬥史。激起了他們重走父親路、重溫父輩夢的念頭。於是有了這一場尋找初心之旅。

我們按照他們提供的4張黑白照片,“按圖索驥”重訪湖海塘水電站。揭開那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追憶革命先輩令人崇敬的奮鬥精神。

看報紙——

揭開一段開國少將張雄與湖海塘的往事

他們從北京趕到金華 千里奔波只為尋找那一份初心

4月25日,《浙江日報》整版刊登《金華湖海塘變遷三重奏》的親歷報道。

他們從北京趕到金華 千里奔波只為尋找那一份初心

1950年7月29日,《浙江日報》報道了湖海塘工程興修概況。

“我們想要一份報紙,帶回去作紀念。”剛落座,一頭銀髮的張昭興便請我們幫他找一份4月25日的《浙江日報》。

隨後,老人拿出手機,翻出一張老照片,遞給了我們。“這是我父親。”他指著裡面一個雙手背後交叉,右腳踩在臺階上的人。

這是一張合影,一共13個人,都穿著軍裝。最上面寫著一行字:1950年1月28日,金華各機關團體歡送35軍首長在蘇孟進水渠旁臨別留影。

張雄,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之一。根據金華黨史記載,1949年,任35軍副政委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金華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1949年5月,金華解放。6月,時任35軍政委的何克希調任華東軍區特種兵縱隊政委。7月,副政委張雄和副司令胡大榮率領35軍駐防金華,負責剿匪和維持社會治安。1950年1月,35軍離金。

“沒想到!真的沒想到!” 我們仔細一看,激動地連說了兩個“沒想到”。時間,地點,人物,與史料完全吻合。

從駐軍到撤軍,35軍僅逗留數月。但是,他們卻為金華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修建金華湖海塘水電站。

此行,張昭興帶來了許多珍貴的老照片,其中有4張記錄了湖海塘水電站開工時期的壯觀場景。

“你們要是早點來就好了!”看到照片,我們不約而同地發出了這樣的感慨。4月初,我們在採寫《金華湖海塘變遷三重奏》這篇文章時困難重重。因為年代久遠,史料很少。80歲以下的人對水電站毫無記憶。花費大量時間去尋找水電站的見證者,最終還是沒有找到。

“你們盡力了。我們也是在網上看到這篇報道才找來的。” 張昭興聽完哈哈大笑起來,“湖海塘在哪裡?我們想馬上去看看。”

於是,我們“按圖索驥”重訪湖海塘水電站。

找水庫——

感悟父輩們流血流汗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他們從北京趕到金華 千里奔波只為尋找那一份初心

湖海塘水電站。

他們從北京趕到金華 千里奔波只為尋找那一份初心

鐵堰水閘工程簡介。 拍友 李曉波 攝

下午2時,我們來到湖海塘公園。一行人搭遊覽車,沿湖尋訪。

“這裡是金華人的‘小西湖’,也是城區面積最大的溼地公園。”說這話時,金華海棠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越的語氣中流露出自豪。

2017年,金華市政府將這裡打造成了一個集運動健身、生態休憩、文化展示、商務會展等功能於一體的休閒公園。如今的風景旖旎,很難想象它70年前的樣子。

1949年,金華解放後,原浙江省水利局金華江水利工程處兩名工程師徐煥章和韓繼紹提議建設金華湖海塘水力發電暨灌溉工程。當時兼任軍管會主任的張雄高度重視,馬上會同金華地委書記馮起等黨政領導進行了實地勘察。

1950年1月2日,浙江省和金華專區第一個水庫和水電站——金華湖海塘水電工程終於動工。典禮中,大家手持鐵鍬和籮筐熱火朝天地勞動。這一幕被相機永遠地定格了下來。

儀式上,張雄說:“這一工程就是人民政府要為人民辦好事的體現,目的是幫助人民進一步翻身。工程完成,一方面可灌溉農田,防止旱災;一方面可供應工業用電,發展工商業。”

“也許,這裡就是當年勞動的地方。”站在湖海塘觀景臺,張昭興的妹夫李青感慨地說,戰爭年代,父輩們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們又吃苦流汗。這都是為了人民利益而奮鬥。“這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也正是我們父輩雖然歷經艱難困苦,卻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法寶。”

大家紛紛點頭。一行人下車,徒步來到了人工建成的沙灘樂園。“週末有數萬人來這裡遊玩。”徐越說,沙子都是從海邊運來的。孩子們來玩都要帶一些沙子回家。一個夏天過去,沙子會減少很多。為了保證充足的沙量,每年要定期補沙,光這一項政府要花費20萬元到30萬元。

“這些小小的沙子恰恰體現了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啊。”張昭興豎起了大拇指。臨走之時,張昭興一行人手持《金華湖海塘變遷三重奏》的親歷報道,一起合影留念。

尋水渠——

重溫父親在金華這片土地上艱苦奮鬥場景

水電站動工後不久,35軍便離開了金華。

為了感謝他們對當地作出的貢獻,當時,金華各機關還專門組織各團體舉行了歡送儀式。湖海塘水電站的進水渠——鐵堰是歡送地點之一。

1950年1月28日,張雄和他的戰友們還在鐵堰水壩的臺階上拍了一張臨別合影。在老照片的提示下,我們來到位於婺城區蘇孟鄉的鐵堰水閘,這個當時叫進水渠的地方。

“時間對上了,時間對上了。”張昭興指著一塊牌子招呼眾人上前察看,興奮得像個孩子。

這塊名為“鐵堰水閘工程簡介”的牌子上寫著:鐵堰水閘是新中國成立後浙江省第一座小水電工程湖海塘水電站的引水工程,創建於1950年1月。這與當時的歡送時間完全吻合。

“這就是當時挖這個水渠的場景。”此時,張昭興翻出另外一張老照片,照片的說明也正印證了這一點:1950年1月2日,金華湖海塘水力發電工程動員群眾挖掘進水渠民工之一角。

對此,《金華水利五十年》一書也有詳實記錄。書中說,為了建造水渠,每天集中四五千人的群眾大軍日日夜夜投入施工,場面非常壯觀。如今照片裡的場景早已面目全非,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2013年12月水泥澆築、除險加固後的樣子。

“這裡倒很像歡送照片裡的位置。”張昭興一手拿著老照片,一手指著水閘旁的幾級階梯說。他提出:“我們兄妹幾個以同樣的姿勢,站在父親當年站過的地方合個影吧。”站在鐵堰臺階上,雙腳踩在這片土地上,好像父親的音容笑貌,一下子全浮現在了他的腦海裡。

照片中的張昭興,和父親當年一樣,雙手交叉在背後,右腳擱在一級臺階上,左腳穩穩地支撐著身體。精神抖擻,目光堅定。

“父輩們不忘初心,始終堅持為人民謀福祉,這就是我們追尋並希望傳承下去的東西。”張昭興的感慨,讓我們也忍不住走上前去,一起記錄下這珍貴的瞬間。

鐵堰邊上,一座復古的涼亭即將建造完成。“這才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啊。在這附近,可以把以前轟轟烈烈建水庫的場景展示出來,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張昭興提議說。

觀電站——

傳承人民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革命精神

進水渠找到了,出水渠在哪裡?

順著水流方向,我們驅車朝北開去。下午4時多,我們到達金華開發區西關街道山嘴頭社區——湖海塘水電站所在地。

一進大門,餘其洋就認出了我們。“上次的報紙,我還特意存了一份。”老餘放下手中的活,高興地朝我們迎了上來。

得知張昭興一行人與水電站的淵源後,老餘豎起大拇指說:“你父親了不起,是我們金華人的大恩人。”他帶著大家一邊走,一邊重溫水電站的歷史。

走下臺階來到地下室。昏黃燈光下,一大一小兩臺淡綠色的發電機靜靜地躺在這裡。有些地方掉了漆,但是機身仍然鋥亮。

“大的這臺這是美國製造的,標識上寫得很清楚,英文的。”老餘說,這是解放軍在四川繳獲的戰利品,在當時極其珍貴。聽說金華湖海塘要建水電站,浙江省政府馬上向華東軍政委員會打了報告,並與上海市政府及海關取得了聯繫。發電機很快就被調到了金華。

“1950年10月25日,這臺發電機把電送到千家萬戶。金華城區一片光明,老百姓歡欣鼓舞。可以說是功勳發電機了。”這句話,老餘是特意講給張昭興聽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這麼珍貴的東西,說運就運來了,老百姓的利益永遠排在第一位啊。”得知這一細節,張昭興一行4人拿出手機,在發電機前面拍了很多照片。

據記載,水電站建成之初還有部隊駐軍保衛,可見當時水電站的重要性。《浙江日報》分別於1950年7月29日和10月27日進行了兩次報道。

不過,運轉了58年的水電站,如今已不復轟鳴。

“有7年沒發電了。2012年,市區內環線貫通工程開工,這裡就停了。後來湖海塘清淤、330國道改造等工程陸續開工建設,就再也沒發過電了。”老餘說。

一行人走出發電室來到壓力前池。“上次你們來還沒有水,現在水滿了,裡面還有魚呢。” 恰好,住在水電站附近的施敏走過來,提到水電站,她開心地回憶說:“小時候在水渠裡抓魚蝦,這裡是我的童年樂園。”

夕陽西下,離開時大家的肩頭灑了一層金色餘暉。回顧這半天的行程,所有人的內心都充滿了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點金

不忘來時路 方知向何生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從一窮二白,到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經過70年艱苦卓絕的奮鬥,終於以第二大經濟體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風雨壓不垮,苦難中開花。美好幸福的生活背後,凝聚了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奉獻精神,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信念。

與新中國相伴而生的金華湖海塘水力發電工程就是這一精神的有力詮釋。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國家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下決心修建水電站。先輩們不懼挑戰,排除萬難確保了工程順利完成。為了保護這一勝利成果,水電站建成之初還專門派軍隊駐守,可見其在當時的重要性。

金華城區4萬人用上了電,下游1.5萬畝農田得以灌溉。困擾了金華人祖祖輩輩的湖海塘水患,終於在水電站建成後得到徹底解決。

從此,金華人民過上了好日子。這一工程充分體現了人民政府為人民群眾辦好事的初心。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初心不改,方得始終。”這也正是張昭興一行“千里找初心”的真正意義所在。

革命時期,出生入死;建設時期,吃苦流汗,一切為了人民。這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歷經千難萬險,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他們的不二法寶。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生。追憶革命先輩的奮鬥精神,我們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禮,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信仰力量,從而肩負起新時代共產黨人的新使命和新擔當。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只有接續奮鬥、砥礪前行、迎難而上,才能將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繼續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