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據《康熙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文獻記載:古東陽郡及長山縣治在唐開元中遷徙至現址,故址“在州東”;或說“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又光緒《金華縣誌》說:“在府東者,當在孝順地界。”這些說法都只是推測,古東陽郡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自古以來都無定論。本文根據一些文獻資料及部分實物資料,認為古城址就在今金華市區。

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華,自古以來在交通和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金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座名人輩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漢至唐宋至今,金華城的歷史和雙溪一樣源遠流長,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讓金華人難以明瞭,那就是:金華古城址(即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這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金華設郡設縣始於何時,以及其歷代的建制沿革。

金華地區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期為楚國領地。秦始皇夷滅六國統一華夏後,普遍實行郡縣制,這時的金華屬會稽郡的烏傷縣(治在今義烏)。西漢承秦舊制未變,東漢時期曾設會稽西部都尉管轄本地(但都尉駐地在錢唐縣)。

據《後漢書》引《英雄交爭記》雲:“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是公元192年,這裡的縣指烏傷縣,這是金華立縣的開始。又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說:寶鼎元年“分會稽郡為東陽郡” 。取名東陽,是因該地處谷水之東長山之陽。據此,金華立郡始於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輿地廣記》說:“金華縣本漢烏傷縣地,屬會稽郡,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置長山縣,吳為東陽郡治,晉以後因之。” 可見長山縣治就是東陽郡治所在地,也就是東陽郡與長山縣治在同一座城。

那麼,這東陽郡城亦即長山縣城到底在哪裡呢?是否真的不在今天的金華市區呢?這歷來都是眾說不一的。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志雲:舊城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湯溪縣境內,唐開元中始徙今治。” 於是有人據此斷定古城址在今金華縣湯溪鎮境內,或在孝順鎮境內。這兩種說法雖言之鑿鑿,但並不是無懈可擊的,甚至有些地方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顧祖禹雖然是一個大歷史地理學家,但他畢竟是清代的人了,他的《讀史方輿紀要》是根據有關的舊志編撰的。可以說顧祖禹只是客觀地記述了舊志關於金華古城址的推測,而並沒有作出確切的回答。那麼,金華古城址究竟在何處呢?

"

[提要]:據《康熙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文獻記載:古東陽郡及長山縣治在唐開元中遷徙至現址,故址“在州東”;或說“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又光緒《金華縣誌》說:“在府東者,當在孝順地界。”這些說法都只是推測,古東陽郡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自古以來都無定論。本文根據一些文獻資料及部分實物資料,認為古城址就在今金華市區。

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華,自古以來在交通和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金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座名人輩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漢至唐宋至今,金華城的歷史和雙溪一樣源遠流長,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讓金華人難以明瞭,那就是:金華古城址(即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這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金華設郡設縣始於何時,以及其歷代的建制沿革。

金華地區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期為楚國領地。秦始皇夷滅六國統一華夏後,普遍實行郡縣制,這時的金華屬會稽郡的烏傷縣(治在今義烏)。西漢承秦舊制未變,東漢時期曾設會稽西部都尉管轄本地(但都尉駐地在錢唐縣)。

據《後漢書》引《英雄交爭記》雲:“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是公元192年,這裡的縣指烏傷縣,這是金華立縣的開始。又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說:寶鼎元年“分會稽郡為東陽郡” 。取名東陽,是因該地處谷水之東長山之陽。據此,金華立郡始於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輿地廣記》說:“金華縣本漢烏傷縣地,屬會稽郡,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置長山縣,吳為東陽郡治,晉以後因之。” 可見長山縣治就是東陽郡治所在地,也就是東陽郡與長山縣治在同一座城。

那麼,這東陽郡城亦即長山縣城到底在哪裡呢?是否真的不在今天的金華市區呢?這歷來都是眾說不一的。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志雲:舊城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湯溪縣境內,唐開元中始徙今治。” 於是有人據此斷定古城址在今金華縣湯溪鎮境內,或在孝順鎮境內。這兩種說法雖言之鑿鑿,但並不是無懈可擊的,甚至有些地方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顧祖禹雖然是一個大歷史地理學家,但他畢竟是清代的人了,他的《讀史方輿紀要》是根據有關的舊志編撰的。可以說顧祖禹只是客觀地記述了舊志關於金華古城址的推測,而並沒有作出確切的回答。那麼,金華古城址究竟在何處呢?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

[提要]:據《康熙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文獻記載:古東陽郡及長山縣治在唐開元中遷徙至現址,故址“在州東”;或說“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又光緒《金華縣誌》說:“在府東者,當在孝順地界。”這些說法都只是推測,古東陽郡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自古以來都無定論。本文根據一些文獻資料及部分實物資料,認為古城址就在今金華市區。

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華,自古以來在交通和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金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座名人輩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漢至唐宋至今,金華城的歷史和雙溪一樣源遠流長,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讓金華人難以明瞭,那就是:金華古城址(即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這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金華設郡設縣始於何時,以及其歷代的建制沿革。

金華地區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期為楚國領地。秦始皇夷滅六國統一華夏後,普遍實行郡縣制,這時的金華屬會稽郡的烏傷縣(治在今義烏)。西漢承秦舊制未變,東漢時期曾設會稽西部都尉管轄本地(但都尉駐地在錢唐縣)。

據《後漢書》引《英雄交爭記》雲:“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是公元192年,這裡的縣指烏傷縣,這是金華立縣的開始。又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說:寶鼎元年“分會稽郡為東陽郡” 。取名東陽,是因該地處谷水之東長山之陽。據此,金華立郡始於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輿地廣記》說:“金華縣本漢烏傷縣地,屬會稽郡,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置長山縣,吳為東陽郡治,晉以後因之。” 可見長山縣治就是東陽郡治所在地,也就是東陽郡與長山縣治在同一座城。

那麼,這東陽郡城亦即長山縣城到底在哪裡呢?是否真的不在今天的金華市區呢?這歷來都是眾說不一的。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志雲:舊城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湯溪縣境內,唐開元中始徙今治。” 於是有人據此斷定古城址在今金華縣湯溪鎮境內,或在孝順鎮境內。這兩種說法雖言之鑿鑿,但並不是無懈可擊的,甚至有些地方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顧祖禹雖然是一個大歷史地理學家,但他畢竟是清代的人了,他的《讀史方輿紀要》是根據有關的舊志編撰的。可以說顧祖禹只是客觀地記述了舊志關於金華古城址的推測,而並沒有作出確切的回答。那麼,金華古城址究竟在何處呢?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

[提要]:據《康熙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文獻記載:古東陽郡及長山縣治在唐開元中遷徙至現址,故址“在州東”;或說“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又光緒《金華縣誌》說:“在府東者,當在孝順地界。”這些說法都只是推測,古東陽郡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自古以來都無定論。本文根據一些文獻資料及部分實物資料,認為古城址就在今金華市區。

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華,自古以來在交通和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金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座名人輩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漢至唐宋至今,金華城的歷史和雙溪一樣源遠流長,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讓金華人難以明瞭,那就是:金華古城址(即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這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金華設郡設縣始於何時,以及其歷代的建制沿革。

金華地區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期為楚國領地。秦始皇夷滅六國統一華夏後,普遍實行郡縣制,這時的金華屬會稽郡的烏傷縣(治在今義烏)。西漢承秦舊制未變,東漢時期曾設會稽西部都尉管轄本地(但都尉駐地在錢唐縣)。

據《後漢書》引《英雄交爭記》雲:“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是公元192年,這裡的縣指烏傷縣,這是金華立縣的開始。又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說:寶鼎元年“分會稽郡為東陽郡” 。取名東陽,是因該地處谷水之東長山之陽。據此,金華立郡始於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輿地廣記》說:“金華縣本漢烏傷縣地,屬會稽郡,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置長山縣,吳為東陽郡治,晉以後因之。” 可見長山縣治就是東陽郡治所在地,也就是東陽郡與長山縣治在同一座城。

那麼,這東陽郡城亦即長山縣城到底在哪裡呢?是否真的不在今天的金華市區呢?這歷來都是眾說不一的。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志雲:舊城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湯溪縣境內,唐開元中始徙今治。” 於是有人據此斷定古城址在今金華縣湯溪鎮境內,或在孝順鎮境內。這兩種說法雖言之鑿鑿,但並不是無懈可擊的,甚至有些地方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顧祖禹雖然是一個大歷史地理學家,但他畢竟是清代的人了,他的《讀史方輿紀要》是根據有關的舊志編撰的。可以說顧祖禹只是客觀地記述了舊志關於金華古城址的推測,而並沒有作出確切的回答。那麼,金華古城址究竟在何處呢?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

[提要]:據《康熙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文獻記載:古東陽郡及長山縣治在唐開元中遷徙至現址,故址“在州東”;或說“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又光緒《金華縣誌》說:“在府東者,當在孝順地界。”這些說法都只是推測,古東陽郡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自古以來都無定論。本文根據一些文獻資料及部分實物資料,認為古城址就在今金華市區。

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華,自古以來在交通和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金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座名人輩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漢至唐宋至今,金華城的歷史和雙溪一樣源遠流長,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讓金華人難以明瞭,那就是:金華古城址(即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這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金華設郡設縣始於何時,以及其歷代的建制沿革。

金華地區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期為楚國領地。秦始皇夷滅六國統一華夏後,普遍實行郡縣制,這時的金華屬會稽郡的烏傷縣(治在今義烏)。西漢承秦舊制未變,東漢時期曾設會稽西部都尉管轄本地(但都尉駐地在錢唐縣)。

據《後漢書》引《英雄交爭記》雲:“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是公元192年,這裡的縣指烏傷縣,這是金華立縣的開始。又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說:寶鼎元年“分會稽郡為東陽郡” 。取名東陽,是因該地處谷水之東長山之陽。據此,金華立郡始於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輿地廣記》說:“金華縣本漢烏傷縣地,屬會稽郡,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置長山縣,吳為東陽郡治,晉以後因之。” 可見長山縣治就是東陽郡治所在地,也就是東陽郡與長山縣治在同一座城。

那麼,這東陽郡城亦即長山縣城到底在哪裡呢?是否真的不在今天的金華市區呢?這歷來都是眾說不一的。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志雲:舊城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湯溪縣境內,唐開元中始徙今治。” 於是有人據此斷定古城址在今金華縣湯溪鎮境內,或在孝順鎮境內。這兩種說法雖言之鑿鑿,但並不是無懈可擊的,甚至有些地方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顧祖禹雖然是一個大歷史地理學家,但他畢竟是清代的人了,他的《讀史方輿紀要》是根據有關的舊志編撰的。可以說顧祖禹只是客觀地記述了舊志關於金華古城址的推測,而並沒有作出確切的回答。那麼,金華古城址究竟在何處呢?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

[提要]:據《康熙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文獻記載:古東陽郡及長山縣治在唐開元中遷徙至現址,故址“在州東”;或說“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又光緒《金華縣誌》說:“在府東者,當在孝順地界。”這些說法都只是推測,古東陽郡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自古以來都無定論。本文根據一些文獻資料及部分實物資料,認為古城址就在今金華市區。

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華,自古以來在交通和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金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座名人輩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漢至唐宋至今,金華城的歷史和雙溪一樣源遠流長,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讓金華人難以明瞭,那就是:金華古城址(即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這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金華設郡設縣始於何時,以及其歷代的建制沿革。

金華地區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期為楚國領地。秦始皇夷滅六國統一華夏後,普遍實行郡縣制,這時的金華屬會稽郡的烏傷縣(治在今義烏)。西漢承秦舊制未變,東漢時期曾設會稽西部都尉管轄本地(但都尉駐地在錢唐縣)。

據《後漢書》引《英雄交爭記》雲:“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是公元192年,這裡的縣指烏傷縣,這是金華立縣的開始。又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說:寶鼎元年“分會稽郡為東陽郡” 。取名東陽,是因該地處谷水之東長山之陽。據此,金華立郡始於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輿地廣記》說:“金華縣本漢烏傷縣地,屬會稽郡,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置長山縣,吳為東陽郡治,晉以後因之。” 可見長山縣治就是東陽郡治所在地,也就是東陽郡與長山縣治在同一座城。

那麼,這東陽郡城亦即長山縣城到底在哪裡呢?是否真的不在今天的金華市區呢?這歷來都是眾說不一的。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志雲:舊城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湯溪縣境內,唐開元中始徙今治。” 於是有人據此斷定古城址在今金華縣湯溪鎮境內,或在孝順鎮境內。這兩種說法雖言之鑿鑿,但並不是無懈可擊的,甚至有些地方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顧祖禹雖然是一個大歷史地理學家,但他畢竟是清代的人了,他的《讀史方輿紀要》是根據有關的舊志編撰的。可以說顧祖禹只是客觀地記述了舊志關於金華古城址的推測,而並沒有作出確切的回答。那麼,金華古城址究竟在何處呢?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

[提要]:據《康熙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文獻記載:古東陽郡及長山縣治在唐開元中遷徙至現址,故址“在州東”;或說“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又光緒《金華縣誌》說:“在府東者,當在孝順地界。”這些說法都只是推測,古東陽郡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自古以來都無定論。本文根據一些文獻資料及部分實物資料,認為古城址就在今金華市區。

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華,自古以來在交通和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金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座名人輩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漢至唐宋至今,金華城的歷史和雙溪一樣源遠流長,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讓金華人難以明瞭,那就是:金華古城址(即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這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金華設郡設縣始於何時,以及其歷代的建制沿革。

金華地區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期為楚國領地。秦始皇夷滅六國統一華夏後,普遍實行郡縣制,這時的金華屬會稽郡的烏傷縣(治在今義烏)。西漢承秦舊制未變,東漢時期曾設會稽西部都尉管轄本地(但都尉駐地在錢唐縣)。

據《後漢書》引《英雄交爭記》雲:“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是公元192年,這裡的縣指烏傷縣,這是金華立縣的開始。又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說:寶鼎元年“分會稽郡為東陽郡” 。取名東陽,是因該地處谷水之東長山之陽。據此,金華立郡始於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輿地廣記》說:“金華縣本漢烏傷縣地,屬會稽郡,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置長山縣,吳為東陽郡治,晉以後因之。” 可見長山縣治就是東陽郡治所在地,也就是東陽郡與長山縣治在同一座城。

那麼,這東陽郡城亦即長山縣城到底在哪裡呢?是否真的不在今天的金華市區呢?這歷來都是眾說不一的。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志雲:舊城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湯溪縣境內,唐開元中始徙今治。” 於是有人據此斷定古城址在今金華縣湯溪鎮境內,或在孝順鎮境內。這兩種說法雖言之鑿鑿,但並不是無懈可擊的,甚至有些地方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顧祖禹雖然是一個大歷史地理學家,但他畢竟是清代的人了,他的《讀史方輿紀要》是根據有關的舊志編撰的。可以說顧祖禹只是客觀地記述了舊志關於金華古城址的推測,而並沒有作出確切的回答。那麼,金華古城址究竟在何處呢?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

[提要]:據《康熙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文獻記載:古東陽郡及長山縣治在唐開元中遷徙至現址,故址“在州東”;或說“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又光緒《金華縣誌》說:“在府東者,當在孝順地界。”這些說法都只是推測,古東陽郡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自古以來都無定論。本文根據一些文獻資料及部分實物資料,認為古城址就在今金華市區。

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華,自古以來在交通和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金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座名人輩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漢至唐宋至今,金華城的歷史和雙溪一樣源遠流長,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讓金華人難以明瞭,那就是:金華古城址(即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這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金華設郡設縣始於何時,以及其歷代的建制沿革。

金華地區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期為楚國領地。秦始皇夷滅六國統一華夏後,普遍實行郡縣制,這時的金華屬會稽郡的烏傷縣(治在今義烏)。西漢承秦舊制未變,東漢時期曾設會稽西部都尉管轄本地(但都尉駐地在錢唐縣)。

據《後漢書》引《英雄交爭記》雲:“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是公元192年,這裡的縣指烏傷縣,這是金華立縣的開始。又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說:寶鼎元年“分會稽郡為東陽郡” 。取名東陽,是因該地處谷水之東長山之陽。據此,金華立郡始於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輿地廣記》說:“金華縣本漢烏傷縣地,屬會稽郡,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置長山縣,吳為東陽郡治,晉以後因之。” 可見長山縣治就是東陽郡治所在地,也就是東陽郡與長山縣治在同一座城。

那麼,這東陽郡城亦即長山縣城到底在哪裡呢?是否真的不在今天的金華市區呢?這歷來都是眾說不一的。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志雲:舊城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湯溪縣境內,唐開元中始徙今治。” 於是有人據此斷定古城址在今金華縣湯溪鎮境內,或在孝順鎮境內。這兩種說法雖言之鑿鑿,但並不是無懈可擊的,甚至有些地方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顧祖禹雖然是一個大歷史地理學家,但他畢竟是清代的人了,他的《讀史方輿紀要》是根據有關的舊志編撰的。可以說顧祖禹只是客觀地記述了舊志關於金華古城址的推測,而並沒有作出確切的回答。那麼,金華古城址究竟在何處呢?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

[提要]:據《康熙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文獻記載:古東陽郡及長山縣治在唐開元中遷徙至現址,故址“在州東”;或說“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又光緒《金華縣誌》說:“在府東者,當在孝順地界。”這些說法都只是推測,古東陽郡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自古以來都無定論。本文根據一些文獻資料及部分實物資料,認為古城址就在今金華市區。

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華,自古以來在交通和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金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座名人輩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漢至唐宋至今,金華城的歷史和雙溪一樣源遠流長,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讓金華人難以明瞭,那就是:金華古城址(即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這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金華設郡設縣始於何時,以及其歷代的建制沿革。

金華地區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期為楚國領地。秦始皇夷滅六國統一華夏後,普遍實行郡縣制,這時的金華屬會稽郡的烏傷縣(治在今義烏)。西漢承秦舊制未變,東漢時期曾設會稽西部都尉管轄本地(但都尉駐地在錢唐縣)。

據《後漢書》引《英雄交爭記》雲:“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是公元192年,這裡的縣指烏傷縣,這是金華立縣的開始。又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說:寶鼎元年“分會稽郡為東陽郡” 。取名東陽,是因該地處谷水之東長山之陽。據此,金華立郡始於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輿地廣記》說:“金華縣本漢烏傷縣地,屬會稽郡,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置長山縣,吳為東陽郡治,晉以後因之。” 可見長山縣治就是東陽郡治所在地,也就是東陽郡與長山縣治在同一座城。

那麼,這東陽郡城亦即長山縣城到底在哪裡呢?是否真的不在今天的金華市區呢?這歷來都是眾說不一的。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志雲:舊城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湯溪縣境內,唐開元中始徙今治。” 於是有人據此斷定古城址在今金華縣湯溪鎮境內,或在孝順鎮境內。這兩種說法雖言之鑿鑿,但並不是無懈可擊的,甚至有些地方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顧祖禹雖然是一個大歷史地理學家,但他畢竟是清代的人了,他的《讀史方輿紀要》是根據有關的舊志編撰的。可以說顧祖禹只是客觀地記述了舊志關於金華古城址的推測,而並沒有作出確切的回答。那麼,金華古城址究竟在何處呢?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

[提要]:據《康熙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文獻記載:古東陽郡及長山縣治在唐開元中遷徙至現址,故址“在州東”;或說“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又光緒《金華縣誌》說:“在府東者,當在孝順地界。”這些說法都只是推測,古東陽郡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自古以來都無定論。本文根據一些文獻資料及部分實物資料,認為古城址就在今金華市區。

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華,自古以來在交通和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金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座名人輩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漢至唐宋至今,金華城的歷史和雙溪一樣源遠流長,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讓金華人難以明瞭,那就是:金華古城址(即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這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金華設郡設縣始於何時,以及其歷代的建制沿革。

金華地區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期為楚國領地。秦始皇夷滅六國統一華夏後,普遍實行郡縣制,這時的金華屬會稽郡的烏傷縣(治在今義烏)。西漢承秦舊制未變,東漢時期曾設會稽西部都尉管轄本地(但都尉駐地在錢唐縣)。

據《後漢書》引《英雄交爭記》雲:“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是公元192年,這裡的縣指烏傷縣,這是金華立縣的開始。又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說:寶鼎元年“分會稽郡為東陽郡” 。取名東陽,是因該地處谷水之東長山之陽。據此,金華立郡始於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輿地廣記》說:“金華縣本漢烏傷縣地,屬會稽郡,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置長山縣,吳為東陽郡治,晉以後因之。” 可見長山縣治就是東陽郡治所在地,也就是東陽郡與長山縣治在同一座城。

那麼,這東陽郡城亦即長山縣城到底在哪裡呢?是否真的不在今天的金華市區呢?這歷來都是眾說不一的。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志雲:舊城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湯溪縣境內,唐開元中始徙今治。” 於是有人據此斷定古城址在今金華縣湯溪鎮境內,或在孝順鎮境內。這兩種說法雖言之鑿鑿,但並不是無懈可擊的,甚至有些地方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顧祖禹雖然是一個大歷史地理學家,但他畢竟是清代的人了,他的《讀史方輿紀要》是根據有關的舊志編撰的。可以說顧祖禹只是客觀地記述了舊志關於金華古城址的推測,而並沒有作出確切的回答。那麼,金華古城址究竟在何處呢?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

[提要]:據《康熙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文獻記載:古東陽郡及長山縣治在唐開元中遷徙至現址,故址“在州東”;或說“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又光緒《金華縣誌》說:“在府東者,當在孝順地界。”這些說法都只是推測,古東陽郡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自古以來都無定論。本文根據一些文獻資料及部分實物資料,認為古城址就在今金華市區。

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華,自古以來在交通和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金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座名人輩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漢至唐宋至今,金華城的歷史和雙溪一樣源遠流長,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讓金華人難以明瞭,那就是:金華古城址(即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這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金華設郡設縣始於何時,以及其歷代的建制沿革。

金華地區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期為楚國領地。秦始皇夷滅六國統一華夏後,普遍實行郡縣制,這時的金華屬會稽郡的烏傷縣(治在今義烏)。西漢承秦舊制未變,東漢時期曾設會稽西部都尉管轄本地(但都尉駐地在錢唐縣)。

據《後漢書》引《英雄交爭記》雲:“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是公元192年,這裡的縣指烏傷縣,這是金華立縣的開始。又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說:寶鼎元年“分會稽郡為東陽郡” 。取名東陽,是因該地處谷水之東長山之陽。據此,金華立郡始於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輿地廣記》說:“金華縣本漢烏傷縣地,屬會稽郡,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置長山縣,吳為東陽郡治,晉以後因之。” 可見長山縣治就是東陽郡治所在地,也就是東陽郡與長山縣治在同一座城。

那麼,這東陽郡城亦即長山縣城到底在哪裡呢?是否真的不在今天的金華市區呢?這歷來都是眾說不一的。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志雲:舊城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湯溪縣境內,唐開元中始徙今治。” 於是有人據此斷定古城址在今金華縣湯溪鎮境內,或在孝順鎮境內。這兩種說法雖言之鑿鑿,但並不是無懈可擊的,甚至有些地方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顧祖禹雖然是一個大歷史地理學家,但他畢竟是清代的人了,他的《讀史方輿紀要》是根據有關的舊志編撰的。可以說顧祖禹只是客觀地記述了舊志關於金華古城址的推測,而並沒有作出確切的回答。那麼,金華古城址究竟在何處呢?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

[提要]:據《康熙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文獻記載:古東陽郡及長山縣治在唐開元中遷徙至現址,故址“在州東”;或說“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又光緒《金華縣誌》說:“在府東者,當在孝順地界。”這些說法都只是推測,古東陽郡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自古以來都無定論。本文根據一些文獻資料及部分實物資料,認為古城址就在今金華市區。

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華,自古以來在交通和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金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座名人輩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秦漢至唐宋至今,金華城的歷史和雙溪一樣源遠流長,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問題讓金華人難以明瞭,那就是:金華古城址(即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究竟在哪裡?這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金華設郡設縣始於何時,以及其歷代的建制沿革。

金華地區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期為楚國領地。秦始皇夷滅六國統一華夏後,普遍實行郡縣制,這時的金華屬會稽郡的烏傷縣(治在今義烏)。西漢承秦舊制未變,東漢時期曾設會稽西部都尉管轄本地(但都尉駐地在錢唐縣)。

據《後漢書》引《英雄交爭記》雲:“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東漢初平三年是公元192年,這裡的縣指烏傷縣,這是金華立縣的開始。又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說:寶鼎元年“分會稽郡為東陽郡” 。取名東陽,是因該地處谷水之東長山之陽。據此,金華立郡始於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輿地廣記》說:“金華縣本漢烏傷縣地,屬會稽郡,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置長山縣,吳為東陽郡治,晉以後因之。” 可見長山縣治就是東陽郡治所在地,也就是東陽郡與長山縣治在同一座城。

那麼,這東陽郡城亦即長山縣城到底在哪裡呢?是否真的不在今天的金華市區呢?這歷來都是眾說不一的。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志雲:舊城在今城東四十里;一雲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湯溪縣境內,唐開元中始徙今治。” 於是有人據此斷定古城址在今金華縣湯溪鎮境內,或在孝順鎮境內。這兩種說法雖言之鑿鑿,但並不是無懈可擊的,甚至有些地方是難以自圓其說的。顧祖禹雖然是一個大歷史地理學家,但他畢竟是清代的人了,他的《讀史方輿紀要》是根據有關的舊志編撰的。可以說顧祖禹只是客觀地記述了舊志關於金華古城址的推測,而並沒有作出確切的回答。那麼,金華古城址究竟在何處呢?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考辨

一、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不在今湯溪

認為湯溪是古長山縣東陽郡城所在地的人,主要的文獻依據就是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所說的“一雲去西南四十里,今湯溪縣境內”(,而我們已經說過這只是一個推測。那麼這個推測能否成立呢?我認為這一推測難以成立,理由很多,主要歸納為三條:

(一)、湯溪自古以來都隸屬於大末縣(或作太末,今浙江龍遊),而不在長山縣(今浙江金華)轄境,那麼古長山縣治和東陽郡治當然不可能會在湯溪。大末古稱姑蔑、姑妹,《吳越春秋》說“越南至於姑妹”;《越絕書》載“大越界,浙江南姑末,今太末”;又有《左傳·哀公十三年》記載,在越滅吳戰鬥中“彌庸見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杜預注云“姑蔑,越地,今東陽太末”。綜上所述,姑蔑(即大末)在魯哀公前為越之鄰國,在魯哀公時為越所滅成為其屬地。而《太平寰宇記》說:“婺州,春秋戰國為越國之西界。”(由此可見,當時的婺州地屬越國,而太末則屬越之鄰國,兩者隸屬不同。秦統一全國後設置烏傷、太末二縣,統屬會稽郡。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義烏本秦烏傷地,今金華、義烏、永康、武義四縣及蘭溪東北、仙居西、縉雲北,治在義烏。”(可見當時的烏傷縣境根本不包括太末轄地的湯溪城一帶,而長山縣是從烏傷分出,當然也不包括湯溪。

東漢時烏傷屬會稽西部都尉,而太末屬會稽東部都尉。《後漢書·任延傳》記載著這麼一件事:任延任會稽東部都尉時,曾派人禮聘隱居在九巖山(即九峰山)的龍丘萇。“任延為會稽東部都尉禮聘龍丘萇事,知太末在更始時(23—25年)為會稽東部都尉所在。”(可見烏傷與太末漢時隸屬不同,漢末長山縣分烏傷縣南鄉而立,當然不會包括太末轄境內的湯溪。東陽郡建立後,太末與長山雖同屬其管轄,但太末的轄地未有變動,湯溪仍屬太末。《南齊書·徐伯珍傳》雲:“(伯珍)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謂之九巖山,後漢龍丘萇隱居處也。”(民國《湯溪縣誌》引舊志雲:“是知伯珍故居在龍丘山北九里,即今縣治左近。”又康熙《金華府志》記載:“徐伯珍字文楚,本東陽太末人也。其地舊屬龍遊,今為湯溪,其宅南去九峰山數裡,伯珍移居之。”民國《湯溪縣誌》又說:“太末縣舊址在九峰山下,其城闉街址歷歷猶存。”據此可以肯定,湯溪城一帶極有可能是太末舊縣治所在,但決不是古長山縣城之所在。

太末曾分縣也曾被並縣,第一次分縣是在三國時期,“遂昌令,孫權赤烏二年(239年)分太末立平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所分為太末北鄉一帶;第二次分縣在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分龍丘立盈川縣,所分為太末西鄉土地;還有一次被併入金華,那是在隋朝。明成化七年(1471年)湯溪設縣時,雖從金華劃去白沙鄉五都的土地,但並不包括湯溪城一帶。可見無論其分縣還是被合併,均與古長山縣治、東陽郡治的設置無關。

從地理環境上來講,今湯溪鎮一帶更接近龍遊;從語言風俗來講,湯溪的方言與金華方言截然不同,它更類似龍遊方言。

這一些都表明,湯溪城一帶不可能是古長山縣治東陽郡治的所在地。

(二)、明萬曆《金華府志》說:“古城在府西南四十里,廣袤五六裡,相傳湯溪西之古城山為古城遺蹟。”這似乎與《讀史方輿紀要》所載相符。但是,根據清光緒《金華縣誌》記載:“其由白沙原來者曰古城山,亦名赤山,(金華)縣西行至三十四都二圖白沙原,經金、蘭、湯三縣之松嶺,分二支至此特起大阜,兩山環其左右,脊有城址,周裡許。缺處如門,此營壘遺蹟,俗傳為古縣治者誤也。”據此可見,湯溪古城山遺蹟也不是金華古城址。

(三)、湯溪的湯塘山遺蹟也不是古東陽郡長山縣故城。乾隆《湯溪縣誌》說:“古城腳在湯溪西五里之湯塘山尾,高約五丈,廣二丈,未詳何代所築。”根據光緒《金華縣誌》考校元代李濟籍貫時,以李為湯塘人,而湯塘原屬龍遊地,故不列入金華縣誌。由此可見,這座不知何代所築的建築物,不會是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的遺蹟。更何況該建築物的規模很小,只有“廣二丈”,一縣之城不可能會這麼小,而一郡之城更不可能會這麼侷促狹小。

綜上所述,我認為古東陽郡長山縣城不在今湯溪鎮境內。那麼有可能在今孝順鎮一帶嗎?我認為這一可能性也不大。

二、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也不在今孝順

十幾年前,李光和蔣英根在其所撰《金華古城址考索》一文中,不僅引經據典,而且大量引用實物資料,詳細論證了“金華古城址就在孝順”。他們似乎分析的面面俱到,然而有幾個大的問題他們或是避而不談,或是斷章取義,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一)、許孜以及六朝名勝古蹟問題。李光和蔣英根認為孝順這一地名來源於晉孝子許孜,孝順鎮現在還有許多關於許孜的遺蹟。他們說:“其子許生茂在晉為太子中庶子,宋為散騎常侍,歸裡後輸田四十畝,建虎峰教院。現在孝順鎮還留下個'老虎園’古地名。在那裡曾掘出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的古碗及下水道溝管。證明古文獻的記載是可靠的。”但是,許孜並不是長山縣人氏。《晉書·孝義傳·許孜》雲:“許孜字季義,東陽吳寧人也。孝友恭讓,敏而好學。年二十,師事豫章太守會稽孔衝。”孔衝死後,許孜千里奔喪併為其守孝三年,“俄而二親沒,柴毀骨立,杖而能起,建墓於縣之東山,躬自負土”,並“棄其妻,鎮宿墓所”。許孜“元康中郡察孝廉,不起,巾褐終生。年八十餘,卒於家。邑人號其居為孝順裡”(。而晉東陽太守張虞在其《請旌孝子許孜疏》中,也說許孜是其“所領吳寧縣物故人”,他還說“孜沒積年,其子尚在,性行純慤,今亦家於墓側” (。而早在北宋熙寧元年(1073年)就已勘定,許孜的墓位於今東陽市虎峰寺側。另外東陽市現在還有虎鹿鎮、虎峰山及虎峰寺,我們可以斷定許孜是吳寧(東陽)人,孝順的“老虎園”應該與許孜及其子無關。況且大明二年是公元458年,離許孜已近二百年,在老虎園出土的文物是難以說明許孜是孝順人的。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孝順的地名來源與許孜沒關聯,不能證明孝順就是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

又說:孝順鎮六朝古蹟很多,有樑天監年間(502—519年)建造的太平寺及樑普通年間(520—526年)嵩頭陀建造的龍盤寺。但是,北山也有樑大同年間(535—545年)建的赤松巖寺和至少與東晉劉峻(字孝標)同時期的招提寺,赤松巖寺甚至有鐵羅漢五百一十八尊。六朝時期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的興盛時期,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明了當時南方寺廟的數量很多,這是一個普遍現象。當時的東陽郡離京城建康(今南京)並不太遠,所建的寺廟自然不會少。孝順地區的六朝遺蹟很多,只能說明當時的孝順比較繁榮,而繁榮的孝順就可以理所當然地成為東陽郡治長山縣治所在地嗎?顯然這樣的推理是不科學的,是帶有較強主觀臆斷性的,沒有多大說服力。

(二)、留氏家族問題。據《三國志·吳書》裴注引韋昭《吳書》記載:“留贊,字正明,會稽長山人,少為郡吏······諸葛恪徵東興,贊為前部,合戰先陷陣,大敗魏師,遷左將軍。孫峻徵淮南,授贊節,拜左護軍”(,撤軍時因魏將蔣班追擊而戰死,時年七十三歲,二子略、平併為吳國大將。留略於五鳳二年(255年)為東海太守,同年秋十月,隨諸葛恪出巢湖建東興城,任都尉,守東興城。留平於永安六年(263年)隨大將軍丁奉出軍救蜀;永安七年為徵西將軍,隨鎮東將軍陸抗圍魏巴東守羅憲;建衡三年(271年)右丞相萬彧 、右大司馬丁奉與平合謀廢帝皓,後謀洩,鳳凰元年(271年)彧與平飲皓所賜毒酒不死,彧自殺,平鬱悶而死。可知留氏在吳時已是長山世家大族。又《南史·留異傳》雲:“留異,東陽長山人也。世為郡著姓。異善自居處語言薀籍,為鄉里雄豪,多聚惡少,凌侮貧賤,守宰皆患之。”(後異累升至縉州刺史領東陽太守,持節散騎常侍,信武將軍,永嘉縣侯。可以說自漢末至陳初,留家都是長山的赫赫世家大族。

在孝順鎮發現的樑大同七年(541年)的留郍孝的井磚,以及大型的鋪地方磚、刻花的牆磚、達八公分厚的雕花門樓用磚、精製的青瓷和彩陶、數量眾多的古井,還有自然景態猶在的園林,可以斷定這裡曾是留氏家族的聚居地。但是留氏家族的聚居地並不等於長山縣治的所在地,在中國古代有許多的世家大族都是定居於鄉村或市鎮的,正是因為有留家這樣的豪門,所以孝順鎮會如此繁華,才會有為數眾多的六朝文物和遺蹟,甲第連雲也就不足為奇了。孝順的繁榮或許與留家關係密切,但孝順未必就是東陽郡治、長山縣治所在地。

(三)、關於孝順的城隍廟。孝順宋時為鎮,《元豐九域志》說“望,金華,十三鄉一鎮,鎮為孝順鎮”(,宋代的鎮大多有駐軍有寨牆,孝順鎮西有座西寨橋,似乎與此有關。橋畔有城隍廟,據目前僅存的府縣誌載,此廟為金華縣城隍別廟,朱元璋東征金華時敕建。而孝順《孝川方氏宗譜》記載:“城隍司西寨橋茅亭廟為宋遺蹟。”李光蔣英根認為:“孝順的城隍廟既然宋時已有,而宋時孝順為鎮,沒祭城隍的必要,因此這城隍廟亦可能為隋唐遺蹟,亦是此地當年曾築城的旁證。如果孝順當時不是州縣城,那又何來城隍廟?”這話雖不錯,但仍難以說明孝順就是東陽郡治所在地。

孝順可能曾經是座古城,但並不一定就是六朝時的東陽郡城長山縣城,而很有可能是唐朝時的長山縣城。據《太平寰宇記》載:“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婺州,為領華川長山二縣,七年廢綢州(為)義烏來屬,八年廢麗州為永康、衢州信安縣並來屬,又廢谷州入信安、長山入金華縣。”(又有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雲:“長山廢縣在府東,唐武德四年析金華縣置,屬婺州,八年省入金華縣。”(既然有長山縣與金華縣並立的這一段歷史,那麼孝順就不會是唐武德四年所立的這個長山縣嗎?《辭海》說“唐代郡縣皆祭城隍”,可見城隍廟的普遍修建是在唐朝,孝順的城隍廟就很有可能是這一時期所修建的。另外,在孝順鎮1987年發現的商品房工地井附近,出土了數枚唐高祖武德四年發行的“開元通寶”,可為輔證。

(四)關於孝順古地名問題。古地名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該地域的歷史狀況,李光和蔣英根說“孝順地區古村名以城市店巷取名的也不少”,如嚴店、徐店、後店、錢店、王店等,還有“前、後俞地古稱前巷,胡家村古稱酒坊巷,西阪古稱西街口······”由此他們斷定,孝順就是古東陽郡城。然而在金華以店命名的村並不少見,如雅畈鎮有徐店、下店,江東鎮有橫店,澧浦鎮有鄭店等等,具有普遍性。況且其以城、市、店、巷為名,很有可能是源於唐武德時所置的長山縣,而不是源於此前的東陽郡或長山縣。

他們又說:“今孝順鎮西北部一帶古稱東陽鄉。為什麼金華縣獨孝順一帶取古郡縣名為鄉名,歷唐宋元明清未更變,可見該地名實有歷史淵原關係。”我以為,其地古稱金華鄉或東陽鄉,是帶有紀念意義的,就像東陽縣之所以取名東陽是因為有一個東陽郡的緣故,而東陽縣並不是東陽郡的所在地。而孝順一帶自古以來都比較繁榮,更何況它很有可能是唐朝的那個廢長山縣,所以其地古稱金華鄉或東陽鄉也就不是那麼奇異的事了。

以上幾個問題都表明,古東陽郡長山縣城在今孝順一帶的推測,是難以讓人信服的。我認為孝順極有可能是唐武德四年時設置的長山縣治所在地,而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卻不在這裡,它就在今天的金華市區。

三、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就在今金華市區

通過以上的論述,可以斷定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在今金華縣湯溪鎮一帶,或是在孝順鎮一帶的推測都是不能成立的。而古城址就在今金華市區,這是有相當的根據的:

(一)、“千古風流八詠樓”的明證。據史料記載,八詠樓原名玄暢樓,齊隆昌元年(494年)為東陽郡太守沈約所建。《太平寰宇記》引《郡國志》雲:“金華縣因山為石,城南臨溪水,高阜上有樓,名曰玄暢樓,宋沈約途次吟詠於此樓。”(又有光緒《金華縣誌》記載:“齊隆昌元年沈約為東陽太守,嘗登此賦詩,複製八詠,唐時遂易名,彥穎以舊樓褊迫,就東偏重創宏敞,郡人唐仲友續擬八詠序其事,並勒約詩於碑。元毀於火而重建者再,洪武五年重造寶婺觀,即騎樓故址改建玉皇閣,道士移其牖於城樓,後閣毀而樓復舊址。皇朝屢次修建至今存焉。”(沈約建玄暢樓,作八詠詩,應該是名聞天下的事,所以唐時易名為八詠樓----以上這些都是沒有爭議的。如果說東陽郡治不在今金華市區的話,那麼它應該在湯溪或者再孝順,然而很明顯這是不現實的。我們既沒有看到有關八詠樓曾在湯溪或孝順的記載,也沒有看到絲毫有關八詠樓遷自湯溪或孝順的記載。而沈約在其八詠之《被褐守山東》中說:“兩溪共一洩,水潔望如空。”這表明當時的八詠樓就在雙溪之畔,因為在沒有現代科技的情況下,無論在湯溪還是在孝順,都不可能看到雙溪合流的景色。沈約在《登玄暢樓詩》中又說:“危峰帶北阜,高頂出南嶺。中有陵風榭,回望川之陰。岸險每增減,湍平互深淺。水流本三派,臺高乃四臨。”這首詩所描述的景色,也表明八詠樓就在今金華市區。沈約為東陽郡太守,所建的八詠樓應該也在郡城之內,這樣看來,那麼東陽郡城也就不可能在別的地方了。

(二)、雙溪之證。據酈道元《水經注》載:“谷水又東逕長山縣南,與永康溪水合,縣即東陽郡治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谷水又往東流經長山縣的南部,與永康溪(即武義江)匯合在一起,(長山)縣就是東陽郡的治所所在地。孝順鎮的地理狀況是與之不相符的,這一記載十分明確地指出了長山縣治東陽郡治就在今天雙溪的北岸,也就是今金華市區。

(三)、據光緒《金華縣誌》記載:“徐將軍廟,在北四隅一坊井龍廟西南。據《名勝志》:將軍晉人,名佚,督兵來婺平賊有功,葬此,郡為立祠。昔年於廟左浚渠,有古冢無碑碣,惟存一鏡,鑄永和九年號。又浚渠得將軍鐵面具置廟中祠焉。”按永和九年為公元353年。這位佚名的徐將軍“督兵來婺”,應該是指他坐鎮東陽郡,而他死後就安葬於本地,因其有功,所以“郡為立祠”。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東陽郡城就在今金華市區。

《太平御覽》引《東陽記》雲:“獨公山有古冢臨溪。其磚文曰:'筮言吉,龜言凶,三百年墮水中。’義熙中,冢猶半存。自後稍以崩盡。”又引《東陽志》雲:“獨公冢,在縣東八十里。有冢臨溪其磚文曰:'筮言吉,龜言凶,三百年墮水中。’義熙中冢猶半在,自後少以崩盡。”-胡宗懋在《東陽記考》中說:“金華府縣誌亦無'獨公山’三字。惟康熙《金華府志·金華縣·山下》載:'葛公山,在縣東七十五里,一名葛仙峰。五峰卓立霄漢,下二石筍高數丈如華表,報朴子煉丹處。’葛公山與獨公山音相近,裡數亦相差無幾。或即指此。”相較之下,如胡宗懋的說法成立,則獨公山在長山縣境內,而長山縣治在今金華市區是確證無疑的了。

以上兩點雖不能十分確定,但是對於揭開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地址之謎,無疑具有相當的參考性。有一點需指出,縣治與府治之間的搬遷,很有可能是兩個辦事機構或者說是兩個衙門之間的遷移,也就是說治的搬遷可能是在同一城內進行的,這樣也就沒有遷城的事了。清康熙《金華府志》所記載的“金華縣治在府治西二里,舊在府治東,開元中刺史樑猷遷徙今所”,很有可能就是這種情況。

綜上所述,我認為金華古城址亦即古東陽郡城長山縣城,在湯溪和孝順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排除,而金華市區就是古城的所在地。今金華市區發掘的六朝文物不是很多,這主要是因為金華位於浙江中部,地理位置十分突出,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久經兵燹之災,不僅六朝的文物毀壞無餘,就是隋唐宋的遺蹟也多不存了,從而使後人難以明瞭以至於誤解。其實金華市區一直以來都是郡、州或府城的所在地,也是古長山縣城、金華縣城的所在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