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有個村,一不小心就可能撿到“寶貝”!

井陘縣天長鎮河東村是個千年古村,西漢時這裡就已經有了村落。穿村而過的秦皇古驛道,位於村中的宋、金代的古瓷窯作坊遺址,韓信“淮陰談兵處”,明代建造的凌霄塔遺址……無一不書寫著這座古村落的歷史。

河東村位於井陘縣西部,距井陘縣城15公里,與天長唐宋古城隔河相望,東坡嶺橫在天際線下,綿河從村前流過,307國道在村前橫跨東西,村後南部是石太鐵路和石太高速。

井陘有個村,一不小心就可能撿到“寶貝”!

井陘縣誌載:河東坡,坐落於秦皇古驛道一段陡坡險路下,踞綿河東岸,古驛道繞於前又東上穿街而過,至東窯嶺、三家店、東天門……

時光在這裡交錯,如同膠片拍攝的黑白電影,將來往的人們從高樓大廈間拉回幽長的石街古巷。

井陘有個村,一不小心就可能撿到“寶貝”!

古驛道河東村段 王會良攝

古驛道記錄歲月滄桑

秦皇古驛道又稱井陘古道,是一條歷史悠久的交通要道,比羅馬古道還要早100多年。

秦皇古驛道從河東村穿村而過,至今保留“官道街”古名,此即古時的“官道”。古道風貌依然,依稀可辨,官道街東側不足百米處,古驛道原始的開鑿痕跡至今猶存。那一條條鑿痕,似乎帶來穿越時空的斧鑿之聲,迴響在已不再喧囂的古道上,記錄著古道當年的輝煌和兩千多年的滄桑。

在街尾之北,還有一處古蹟——韓信“淮陰談兵處”。民國《井陘縣誌料》載稱,河東村有一自然遺址,曾有中州範志完的題刻“淮陰侯談兵處”六字,但1931年前後遺失。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河東村村民李潤常家出土了明代崇禎年間留下的石碑,青石質,正中刻隸書“淮陰談兵處”五個大字,左題“中州範志完題”,右落“明崇禎戊寅”(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這是迄今在井陘發現的有關韓信背水之戰的最早碑碣。該碑現存於東天門。

井陘有個村,一不小心就可能撿到“寶貝”!

官道街商鋪 王會良攝

河東村官道街的古店鋪、古驛站遺蹟猶存。村裡的老人回憶,古驛道一入街口有牌樓,挨著河道處有一口轆轤井,街頭街尾都有石圈牆。“這裡有接官臺,凡是州府來人,城內的官員都在官道街石圈牆外等待迎接。”

由於這裡是晉冀交會、人煙最為密集之地,於是商旅雲聚,繁榮了古老的官道街。街道兩側飯鋪、旅店、車馬店排列有序,家家經商,一到夜晚騾嘶馬鳴、駝鈴聲聲,燈火通明,通宵達旦。西南兩條通晉大道匯聚於此,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井陘有個村,一不小心就可能撿到“寶貝”!

凌霄塔遺址 王會良攝


井陘有個村,一不小心就可能撿到“寶貝”!

凌霄塔老相片

河東村還留有一處凌霄塔遺址。該塔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為井陘知縣張應臺督建,並題寫石額“文筆凌霄”。塔形平面呈八角形,為七級磚塔,造型美觀,體態勻稱,用料考究,巍巍壯觀。高聳的凌霄塔自建成之日起,一直都是天長古城之地標性建築。在晚清和民國時期,井陘“皆山書院”便坐落於此。令人惋惜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凌霄塔被毀。

古瓷窯遺址越千年

河東村是井陘古瓷窯中心遺址之一。井陘窯與邢窯、定窯、磁州窯並列為“河北四大古窯”,2001年井陘窯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井陘有個村,一不小心就可能撿到“寶貝”!

河東村 王會良攝

村民蓋房打地基、埋設自來水管道等,都能挖出一些瓷器殘片來。這些瓷片外形各異,有的像盤子和碗的邊緣,有的像茶杯蓋子,有的像家用“小火鍋”,還有的外形像燈盞……村裡的老人說,幾乎各家都挖出過瓷片,“這個不稀罕!”

相傳宋代時,河東村瓷窯遍佈。當時瓷器製作技術相當於現代的高科技,那時綿河水很大,滿河床都是水,有好幾米深,瓷器是靠船運出去的。金兵入侵宋朝後,工匠們為免受戰亂之苦多隨朝廷南下,定居在南方。待金統治井陘後,瓷窯才得以部分恢復。

在1993年至2008年的15年裡,河北井陘窯考古隊先後6次到井陘搶救發掘井陘窯,其中4次就是在河東村。考古發掘期間,杜千貴老人舍家保護窯址;高二孩、許瑞科老人發現珍貴的印花模子主動交給考古隊,不講代價、無私支持考古工作,受到了考古專家的高度評價。

文物專家孟繁峰對村民說,井陘千年古瓷窯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珍貴遺產,大家一定要自覺地保護好它們,希望能像定窯、邢窯、磁州窯那樣建起博物館,甚至恢復井陘窯古老的傳統工藝,讓河東村人引以為傲的井陘古瓷窯更加熠熠生輝。

特色民俗代代傳承

河東村的民俗獨具特色,其中傳承千年的“火獅”尤為吸引人。

井陘有個村,一不小心就可能撿到“寶貝”!

官道街火獅子 王會良攝


井陘有個村,一不小心就可能撿到“寶貝”!

在河東村官道街口兩側,有兩尊1.6米高的雄性火獅子。這是用磚石瓦片立架,內豎陶管、腹中空洞,外用黃泥砌成的。獅尾是火道口,塞入燃燒的柴草,火獅的口、鼻、眼和雙耳立刻向外噴火,“呼呼”作響,十分壯觀。

河東村的“火獅”傳承千年,俗稱“獅子火”,已斷檔幾十年,幾位熱心村民根據村裡老人們的記憶和描述,於近年將其恢復。

在宋、金時代,河東村到處都是一座座饅頭形的瓷窯。因為做瓷器的矸土就地取材,緊鄰綿河取水方便,鄰村又有優質煤炭,盛產的瓷器往外運輸方便,夜間遠看瓷窯都是火光連成一片,只有到了寒冬臘月才停火停窯。每年春節正月初一至初六,窯匠們根據瓷窯的煙火結構,在街口砌成獅子模樣,雙眼、雙耳、鼻孔、嘴裡能出火,為的是晚上守護瓷窯、驅凶辟邪、保佑村民、“獅”來運轉。由此便逐漸形成了每年農曆正月十五點燃“獅子火”的習俗,以求在新的一年裡窯火綿綿不斷,火旺財旺人也旺。

河東村還有一個流傳百年的民俗節目“武種地”。該民俗文武結合,道白與武打相融,令人耳目一新。

“武種地”開始用民間曲調填詞歌唱演出,動作簡單。由於走大街串廟會演出,場地喧鬧嘈雜,演出效果不好,演員們便把唱歌改為方言道白,試演時觀眾都說聽得清、聽得懂,於是“武種地”定格為方言道白。久而久之,觀眾又感覺情節平淡、缺少高潮,觀看熱情逐步下降。於是演員們又大膽改進,把社火武打嫁接在後半部,沒想到廣受好評。這種文武相融的文藝形式一直被傳承至今。

井陘有個村,一不小心就可能撿到“寶貝”!

古建民居精美石雕 張曉峰攝

河東村這座千年古村,許多古遺址至今尚存。為了傳承歷史,杜千庭、史建庭等村民捐款集資,在村口建起了一座仿古石牌坊。他們還計劃重塑韓信“淮陰談兵處”石碑、修復“西漢宰相田叔、田仁故居”、恢復500米秦皇古驛道。他們說:“就是再難,為保護河東村的文化遺蹟我們也要堅持下去!

(來源:井陘發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