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核心資產”到底是什麼?'

"

1,中國的“核心資產”最大的邏輯是基於內生性人口消費:其實我們如果對比看工業國的發展路徑,一個很清晰的現象就是——人口多的工業國往往超越人口少的上一代霸主。當時英國超越西班牙、荷蘭,靠龐大的殖民地;德國超越英國靠人口優勢,德國有9000萬左右人口在歐洲是第一位的;美國有3億多,最終靠市場超越了德國和日本。今天中國的人口紅利從勞動力角度看,確實兌現了一大部分,但從消費的角度看,未來還有巨大潛力。所以,在全球化有逆轉風險的前提下,內生性消費是最重要的機會指向。你看A股漲的好的,醫療、保健品、酒、調味品等都是這一類。當然,這裡面有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的區別,就不展開了;

"

1,中國的“核心資產”最大的邏輯是基於內生性人口消費:其實我們如果對比看工業國的發展路徑,一個很清晰的現象就是——人口多的工業國往往超越人口少的上一代霸主。當時英國超越西班牙、荷蘭,靠龐大的殖民地;德國超越英國靠人口優勢,德國有9000萬左右人口在歐洲是第一位的;美國有3億多,最終靠市場超越了德國和日本。今天中國的人口紅利從勞動力角度看,確實兌現了一大部分,但從消費的角度看,未來還有巨大潛力。所以,在全球化有逆轉風險的前提下,內生性消費是最重要的機會指向。你看A股漲的好的,醫療、保健品、酒、調味品等都是這一類。當然,這裡面有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的區別,就不展開了;

中國的“核心資產”到底是什麼?

2,中國的“核心資產”有的是基於中國特色計劃+市場經濟的差異性和特殊國情。舉一個例子,歐洲、美國的銀行是不給利息甚至很少的利息的,歐洲很多國家靠手續費獲益,很多國家手續費高得驚人。你取30歐交2歐手續費,是不是很可怕。而中國經濟是非常活躍的,產業聚集,全世界製造業的產業鏈大部分在中國。所以中國資金使用成本會高很多,銀行靠息差就可以賺很多錢。目前看,中國銀行業和一些相關和投資機會結合的金融業,也是核心資產。這方面人人財局觀點是無懼歐美金融業競爭,他們本土化創新能力很有限。

3,先發壟斷優勢的全球化產業也擁有“核心資產”的特徵:比如家電行業,電視方面中國不但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屏幕造的好,榮耀這種後來者創新也很活躍,而這個行業的產能除了韓國和日本外,全世界幾乎沒有了。因為壁壘太高,投入風險太高,當初臺灣的戰略決策就是因為屏幕風險高而退卻。中國的政府產業政策在這方面發揮了很積極的作用,確實用錢砸出來了一些規模產業,都有核心資產特徵。而白電的家用電器,其利潤非常低,成本是剛性的,外資的品牌長期競爭中節節退縮高端,原因也是拼不過這個成本競爭,中國本地化品牌和傳播都有挑戰,所以這些產業也具有核心資產特徵。但變量在於,創新可能讓這些核心資產的價值鏈發生轉變,也就是說,有利潤下滑的風險,但總體這些經過激烈市場拼殺的倖存者,屏幕、家電、消費電子甚至黑電是有安全邊際的;

4,具備制度彈性的創新行業其實也算“核心資產”:比如科大訊飛,一直被質疑盈利能力差,也許投資它短期也賺不到錢,但確實也是中國核心資產,15億人語音識別都靠它了。另外,因為有一批AI產業是因為中國的信息開放特徵,有了這個紅利,歐美信息都受到隱私保護的制約,AI沒法大規模應用。人臉識別技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沒有懸念。新能源電動汽車也大體屬於這類,中國在複雜的國際關係中,能源安全比較脆弱,發展可控的電力是一個重要戰略選擇,但歐美可能覺得沒有這方面風險。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長期看是很有價值的。

5,針對消費升級的基礎設施和基礎服務也是“核心資產”:比如上海機場,這種公司你對標美國的機場分佈情況看,我們的機場少,人口聚集,價值放大的空間很大。這種基礎設施其實和落後產能關係不大,仔細探究,很多行業看,中國的基礎設施服務是缺乏的,所以,核心資產也包括本土服務業。不過,國資背景的一部分產業服務效率確實很低,是個黑匣子,需要甄別。另外,你說蘋果創新已經不如華為了,算不算美國的核心資產。我覺得是算的,因為蘋果用戶在海外轉移成本太高。這也是巴菲特買蘋果的大邏輯。中國的一些產業可以類比蘋果在美國,核心資產有時候很基礎,不見得高精尖。前沿引領的公司面對的競爭和顛覆的可能性都很大。

"

1,中國的“核心資產”最大的邏輯是基於內生性人口消費:其實我們如果對比看工業國的發展路徑,一個很清晰的現象就是——人口多的工業國往往超越人口少的上一代霸主。當時英國超越西班牙、荷蘭,靠龐大的殖民地;德國超越英國靠人口優勢,德國有9000萬左右人口在歐洲是第一位的;美國有3億多,最終靠市場超越了德國和日本。今天中國的人口紅利從勞動力角度看,確實兌現了一大部分,但從消費的角度看,未來還有巨大潛力。所以,在全球化有逆轉風險的前提下,內生性消費是最重要的機會指向。你看A股漲的好的,醫療、保健品、酒、調味品等都是這一類。當然,這裡面有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的區別,就不展開了;

中國的“核心資產”到底是什麼?

2,中國的“核心資產”有的是基於中國特色計劃+市場經濟的差異性和特殊國情。舉一個例子,歐洲、美國的銀行是不給利息甚至很少的利息的,歐洲很多國家靠手續費獲益,很多國家手續費高得驚人。你取30歐交2歐手續費,是不是很可怕。而中國經濟是非常活躍的,產業聚集,全世界製造業的產業鏈大部分在中國。所以中國資金使用成本會高很多,銀行靠息差就可以賺很多錢。目前看,中國銀行業和一些相關和投資機會結合的金融業,也是核心資產。這方面人人財局觀點是無懼歐美金融業競爭,他們本土化創新能力很有限。

3,先發壟斷優勢的全球化產業也擁有“核心資產”的特徵:比如家電行業,電視方面中國不但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屏幕造的好,榮耀這種後來者創新也很活躍,而這個行業的產能除了韓國和日本外,全世界幾乎沒有了。因為壁壘太高,投入風險太高,當初臺灣的戰略決策就是因為屏幕風險高而退卻。中國的政府產業政策在這方面發揮了很積極的作用,確實用錢砸出來了一些規模產業,都有核心資產特徵。而白電的家用電器,其利潤非常低,成本是剛性的,外資的品牌長期競爭中節節退縮高端,原因也是拼不過這個成本競爭,中國本地化品牌和傳播都有挑戰,所以這些產業也具有核心資產特徵。但變量在於,創新可能讓這些核心資產的價值鏈發生轉變,也就是說,有利潤下滑的風險,但總體這些經過激烈市場拼殺的倖存者,屏幕、家電、消費電子甚至黑電是有安全邊際的;

4,具備制度彈性的創新行業其實也算“核心資產”:比如科大訊飛,一直被質疑盈利能力差,也許投資它短期也賺不到錢,但確實也是中國核心資產,15億人語音識別都靠它了。另外,因為有一批AI產業是因為中國的信息開放特徵,有了這個紅利,歐美信息都受到隱私保護的制約,AI沒法大規模應用。人臉識別技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沒有懸念。新能源電動汽車也大體屬於這類,中國在複雜的國際關係中,能源安全比較脆弱,發展可控的電力是一個重要戰略選擇,但歐美可能覺得沒有這方面風險。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長期看是很有價值的。

5,針對消費升級的基礎設施和基礎服務也是“核心資產”:比如上海機場,這種公司你對標美國的機場分佈情況看,我們的機場少,人口聚集,價值放大的空間很大。這種基礎設施其實和落後產能關係不大,仔細探究,很多行業看,中國的基礎設施服務是缺乏的,所以,核心資產也包括本土服務業。不過,國資背景的一部分產業服務效率確實很低,是個黑匣子,需要甄別。另外,你說蘋果創新已經不如華為了,算不算美國的核心資產。我覺得是算的,因為蘋果用戶在海外轉移成本太高。這也是巴菲特買蘋果的大邏輯。中國的一些產業可以類比蘋果在美國,核心資產有時候很基礎,不見得高精尖。前沿引領的公司面對的競爭和顛覆的可能性都很大。

中國的“核心資產”到底是什麼?

概括起來,大體從這麼幾個維度判斷“核心資產”:市場規模、行業景氣度、業績穩定性、內生性增長動能、競爭激烈度、創新緊迫度。以上不完全概括算是拋磚引玉。這些年,經濟所謂的下行其實是歷史上每一個工業國都會面對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持續高增長超過30年,我們已經有40年的高速增長,有一定的調整或者進入平穩都很正常。

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