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開拓就業新機遇?'

"

近些年,就業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工作的一大重點。2018年7月,“穩就業”被中央列為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六穩”之首;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使用了“就業優先”的表述;2019年3月,就業優先政策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在宏觀政策層面,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並列。2019年7月的經濟半年報顯示,我國就業總體平穩,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達到73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7%。但是,在總體較好的就業形勢下,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有人說招工難,有人說就業難,問題究竟出在哪?轉向高質量發展,未來哪些人才更搶手,哪些專業可能遭遇供大於求的危機?勞動者如何才能跟上發展的節奏呢?

​嘉 賓 簡 介


"

近些年,就業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工作的一大重點。2018年7月,“穩就業”被中央列為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六穩”之首;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使用了“就業優先”的表述;2019年3月,就業優先政策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在宏觀政策層面,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並列。2019年7月的經濟半年報顯示,我國就業總體平穩,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達到73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7%。但是,在總體較好的就業形勢下,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有人說招工難,有人說就業難,問題究竟出在哪?轉向高質量發展,未來哪些人才更搶手,哪些專業可能遭遇供大於求的危機?勞動者如何才能跟上發展的節奏呢?

​嘉 賓 簡 介


「深度」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開拓就業新機遇?


莫榮,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他深耕就業問題三十餘年,致力於勞動就業、職業培訓、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勞動保障等理論政策問題的研究。他提出了建立“失業預警系統”的建議,是我國“新時期就業方針”的主筆人,我國第一部就業白皮書《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的作者和發佈人之一,多次參與國家就業五年發展規劃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

近些年,就業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工作的一大重點。2018年7月,“穩就業”被中央列為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六穩”之首;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使用了“就業優先”的表述;2019年3月,就業優先政策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在宏觀政策層面,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並列。2019年7月的經濟半年報顯示,我國就業總體平穩,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達到73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7%。但是,在總體較好的就業形勢下,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有人說招工難,有人說就業難,問題究竟出在哪?轉向高質量發展,未來哪些人才更搶手,哪些專業可能遭遇供大於求的危機?勞動者如何才能跟上發展的節奏呢?

​嘉 賓 簡 介


「深度」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開拓就業新機遇?


莫榮,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他深耕就業問題三十餘年,致力於勞動就業、職業培訓、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勞動保障等理論政策問題的研究。他提出了建立“失業預警系統”的建議,是我國“新時期就業方針”的主筆人,我國第一部就業白皮書《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的作者和發佈人之一,多次參與國家就業五年發展規劃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深度」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開拓就業新機遇?

以下為本次演講的核心內容

數據與感受不一致?如何理解當前的一些就業現象

1 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就業壓力下降了?

我們公佈就業數據和實際的感受是不是一樣的?可能大家好像覺得不太一樣,我們講我們還實現了充分的就業,但是我們個人找工作的時候,好像還是蠻困難的。

對於就業形勢的認識非常有意思,有的學者講我們勞動年齡人口在減少,就業主要矛盾似乎發生了變化。從2013年開始,我們16歲到59的歲勞動年齡人口有些許下降,所以有學者就認為我們現在就業問題比較好了,因為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大家認為是不是這樣的?好像不是這樣的,我們感受到了就業問題,總量問題依然很大。為什麼呢?第一個原因,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誰16歲就業?剛才這個女同學說我要上到博士,我上到高中是18歲,大學是24歲,研究生25歲,博士起碼到28歲才能畢業,它總體把勞動力年齡人口往後推了。所以我們在研究就業問題的時候,我們仔細算了,把每年初中、高中、中專、大學、研究生、博士畢業生我們算勞動力供給,我們按照這個數字來算,我們就看我們每年還要安排多少的勞動力,最後我們得出的數據是每年大約1500萬,有的時候高一點,甚至還要到1600萬,低也低不了多少,大約平均下來就是1500萬。這個數字跟過去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中央對這個問題定義叫做總量壓力依舊,結構性的矛盾更加突出。

我們在中國講1500萬,我們沒有感受,1500萬太平常了,北京3000萬人。但是像英國這個國家,大概是6300萬人,它的就業勞動者就是三千二、三百萬人,我們1500萬人大約相當於它的一半的勞動力。

我在1995年在英國做訪問學者,當時在牛津大學,我的導師後來當了經濟系的主任,他就請我到他們學院吃飯。坐在我對面一個女教授問了一句,說莫先生,你們中國有多少人?當時我其實挺不高興的,說我到了英國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福爾摩斯倫敦的住址,我說我們去看了看,找了找,我說我也去丘吉爾莊園去看看。我們對英國很多文化歷史,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對中國多少人他們都不知道。後來我跟他們講了,我說中國12億人。結果女教授的反應是天哪,怎麼會12億人?我們才6000萬人,你12億人是我們的多少倍?20倍,所以我們這個數字極其龐大,我們能夠解決中國接近8億人的就業,這也是想不到的一件事情,所以這個總量壓力我們真的一直是把它放在心上的。

2 大裁員遇上招工難,就業到底難在哪?

去年底,互聯網企業大規模地裁員。這個消息讓大家嚇了一跳,說都在裁員,小米在裁員,很多公司都在裁員。而且還有某一個互聯網企業的高管說要裁10%,高管是副總裁以上的職位,這個是很嚇人的。中國人民大學有一個CIER指數(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指數越高則就業市場景氣程度越高。剛開始的時候,CIER大概是一點幾,後來上到二點幾,突然就到了1.68,所以他們的結論是市場在收縮。所以大家有時候就感覺到比較迷茫,我們的就業到底是好還是壞,這好像是很嚴峻的一件事。

我們現實中對就業的感受其實也不一樣。一方面,我們在座的勞動者剛才說了我們就業難,我們的退伍軍人、大學生、博士研究生,覺得就業難;然後企業則抱怨說,我們現在招工難。兩邊都覺得難,大家覺得很有意思。但是招工難、就業難,其實還是結構性的問題。這是一個兩面性的問題,一方面,我們很多同學都上了研究生、博士生;另外一方面,企業反映我們中國現在還需要大量製造業人才,需要在一線製造工作的人才,需要技校生,需要一些工程技術的人才。但是我們很多的同學,學的是法律、會計,兩邊搭不上,我們同學也不願意去,說我學的跟你對不上,企業說你來了也用不上,所以我們這個結構性問題是比較突出的。

3 找到工作就算就業了嗎?

有一個叫做摩擦性的問題,就是我們單位想招一個博士,我們三月份發了公示,但它總得有一個過程,我們還得考核,這起碼要三、四個月的時間,最後我們也沒有招到他,他就只能畢業後才能到我們單位。這個期間就存在一個差,這個差我們叫做摩擦性失業,這個差總是存在的。所以我們現在講,我們勞動力市場上招工難、就業難,這個現象存在的原因其實是我們的一個結構性問題,也是一個摩擦性問題。

4 失業率到底準不準?

對於就業形勢,官方是怎麼判斷的?他們叫做“開局良好,總體穩定”。我們從一月份到四月份,就業人數增加了429萬人,我們1000萬的新增就業任務完成了42%。我們調查的失業率是5%,三月份登記的失業率是3.67%,大家看這個數字蠻低的。大家知道,這次金融危機希臘和西班牙最受害,它們的失業率達到了多少呢?30%,就跟上世紀美國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那次金融危機一樣,也是大概30%左右的失業率。整個歐盟的失業率幾乎都是在百分之七、八這樣一個範圍,所以失業率5%以下其實都是蠻低的。

我們講的5%的失業率叫做調查失業率,3.67%的失業率叫登記失業率。這兩個是有差別的,登記失業率是你來我們政府部門登記,我給你記錄下來,張三來登記了,李四來登記了,大家一聽就知道,沒有登記的人就沒有算。大家可能又覺得,為什麼還要用這樣的一個數據,可這個數據必須用,為什麼呢?誰沒有事來找你政府登記?那就是最困難、最需要你政府幫助的時候。他登記了以後,才可以領失業保險,才會享受到很多的政策,所以很多人最後一定是會找我們來登記的,這個數字很低,百分之三點幾。調查失業率是要入戶調查的,但它還是有一些偏差,如果大家都來登記,我在全國抽了12萬個家庭來調查,肯定是不會有錯的,而且登記的審核標準也是準確的。採用調查的方式只是推算出來,還有一定誤差,但是全世界公佈的失業率,都是調查失業率。我們講總體就業的穩定,包括困難群體、重點群體的就業都是穩定的,包括我們勞動力市場的求人倍率,就是需求和供給比是1.28,大家一聽就知道,崗位比勞動者多,去年底是1.27,現在是1.28,所以總體上就業市場還是相對寬鬆、比較好的這樣一個階段。

5 就業總體平穩是怎麼來的?

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現在就業總體還是比較平穩的?第一個是中央的重視。去年底,國務院出臺了一個文件,確定了就業優先的政策。2018年7月份的時候,中央提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資、穩外貿、穩投資、穩預期,並把穩就業作為“六穩”之首,說明中央非常重視這個事。

第二個就是經濟發展的韌性很強。因為中國經濟體量太大,東邊不亮西邊亮。有一陣子很有意思,東邊的新增就業人數減少了,我們忽然發現西部的新增就業人數增加得很快。我們去調查,發現包括貴州等很多地區增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所以總書記講,我們不是小湖泊,我們是大江大海,就是說我們自己可調節的餘地還是比較大的。

我們的勞動者也是蠻拼的。我們走了世界上很多的國家,看了他們就業的勞動力,相比之下,發現中國勞動者的精氣神,我們這種奮鬥精神、創業精神真的是頂呱呱。

我們大規模地推行減稅降費政策,是幹什麼呢?就是給企業更多的利潤,更好的生存空間。這樣的話,企業就能更多吸納勞動者就業,這種政策是大家都特別歡迎的。還有,大家知道我們註冊資本登記改革,過去我要辦一個企業,我說我要註冊1000萬元,你就必須把1000萬元打到賬戶上去,而現在你只要寫上1000萬,資金你可以慢慢到位,這對企業是極大的幫助。還有我們講的多證合一、證照分離,這都極大地方便了企業。我記得我在2004年的時候,專門在美國研究中小企業就業的問題,因為我覺得中小企業特別能夠增加就業。我比較了一下中美的情況,有一條我們當時不如他們,就是當時在美國辦一個企業很方便,很快就能夠辦下來。但現在,大約在3年前,我在深圳已經看到,辦一個企業已經跟美國完全是一樣的了,你只要資料、證照齊全,半個小時之內,甚至十分鐘就給你辦好了。

2017年,我在日本開一個國際研討會,我在會上講,說中國每天能夠增加1.5萬個企業,這是2016年的數。最後,她說莫先生,你能不能再確認一下,你們中國是每天增加1500個企業,還是15000個企業?那一年是多少了?一年就是500萬個企業,我很確切地說是這樣的。另外,我們每天還能增加5萬多個市場主體,這些主體沒有登記為企業,可能是一些非企業的個體戶,也可能是合作社等等,所以這個是我們增加就業特別好的一個途徑,而且我們在這個方面的政策也很多。所以我們講,我們一億多的市場主體,73%是這5年新設的。

6 為什麼近期中央格外重視就業問題?

我們的就業為什麼中央很重視?第一個原因是外部不確定的因素在增加,大家知道中美關於貿易的摩擦,這導致了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在增加。我去調查了大量的企業,它們也很擔心會有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增加以後,會影響企業的投資、預期,進而就會影響就業。我們的總量壓力依然很大,我們有1500萬總量壓力,結構性的矛盾更加凸顯。我們還有穩崗的壓力和產能的調整,我們以為煤炭、鋼鐵已經調整到位了,但我上個月到邯鄲調查,他們還有幾萬人要再調整,鋼鐵廠要合併,你看,這就是穩崗的壓力。還有就業,剛才大家反映,包括研究生、博士,現在就業還是比較困難。我們最後的結論是:就業形勢其實也是很複雜嚴峻的。我們有一些指標也在不斷地變化中,所以我們屬於這樣一個穩中承壓的階段。所以總體來說,開局良好,比較穩,但是我們的壓力還是比較大,因此我們很重視這個事兒,我們希望大家能夠得到更多的就業,而且能夠更好地就業。

國家統計局7月22日發佈的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2018年底,服務業就業人員達到35938萬人,比重達到46.3%,成為我國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產業轉型升級會對就業產生怎樣的深刻影響?2019年4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佈了13個新職業,電子競技員、電子競技運營師等新職業位列其中,預測未來五年電子競技員人才需求量近200萬人。在湖北有一所“龍蝦學院”,2019年第一批畢業生供不應求。未來的就業市場會出現哪些新的需求和機會呢?

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新的就業機會在哪裡?

1 產業轉型升級有利於高校畢業生就業

總體看,產業轉型升級有利於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我們的產業結構在轉型升級,為的是更高質量的發展。大家也知道,深圳前些年進行了大量的轉型升級,現在看來其實還是蠻成功的,很多加工型的企業,最後轉到了其它地方,或者是到內地去了,但是它們給當地留下了金融、高新企業、新材料,留下了新的發展空間。轉型的過程當中可能很痛苦,但是轉型完以後,那就迎來一片新的曙光。


"

近些年,就業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工作的一大重點。2018年7月,“穩就業”被中央列為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六穩”之首;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使用了“就業優先”的表述;2019年3月,就業優先政策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在宏觀政策層面,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並列。2019年7月的經濟半年報顯示,我國就業總體平穩,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達到73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7%。但是,在總體較好的就業形勢下,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有人說招工難,有人說就業難,問題究竟出在哪?轉向高質量發展,未來哪些人才更搶手,哪些專業可能遭遇供大於求的危機?勞動者如何才能跟上發展的節奏呢?

​嘉 賓 簡 介


「深度」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開拓就業新機遇?


莫榮,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他深耕就業問題三十餘年,致力於勞動就業、職業培訓、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勞動保障等理論政策問題的研究。他提出了建立“失業預警系統”的建議,是我國“新時期就業方針”的主筆人,我國第一部就業白皮書《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的作者和發佈人之一,多次參與國家就業五年發展規劃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深度」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開拓就業新機遇?

以下為本次演講的核心內容

數據與感受不一致?如何理解當前的一些就業現象

1 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就業壓力下降了?

我們公佈就業數據和實際的感受是不是一樣的?可能大家好像覺得不太一樣,我們講我們還實現了充分的就業,但是我們個人找工作的時候,好像還是蠻困難的。

對於就業形勢的認識非常有意思,有的學者講我們勞動年齡人口在減少,就業主要矛盾似乎發生了變化。從2013年開始,我們16歲到59的歲勞動年齡人口有些許下降,所以有學者就認為我們現在就業問題比較好了,因為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大家認為是不是這樣的?好像不是這樣的,我們感受到了就業問題,總量問題依然很大。為什麼呢?第一個原因,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誰16歲就業?剛才這個女同學說我要上到博士,我上到高中是18歲,大學是24歲,研究生25歲,博士起碼到28歲才能畢業,它總體把勞動力年齡人口往後推了。所以我們在研究就業問題的時候,我們仔細算了,把每年初中、高中、中專、大學、研究生、博士畢業生我們算勞動力供給,我們按照這個數字來算,我們就看我們每年還要安排多少的勞動力,最後我們得出的數據是每年大約1500萬,有的時候高一點,甚至還要到1600萬,低也低不了多少,大約平均下來就是1500萬。這個數字跟過去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中央對這個問題定義叫做總量壓力依舊,結構性的矛盾更加突出。

我們在中國講1500萬,我們沒有感受,1500萬太平常了,北京3000萬人。但是像英國這個國家,大概是6300萬人,它的就業勞動者就是三千二、三百萬人,我們1500萬人大約相當於它的一半的勞動力。

我在1995年在英國做訪問學者,當時在牛津大學,我的導師後來當了經濟系的主任,他就請我到他們學院吃飯。坐在我對面一個女教授問了一句,說莫先生,你們中國有多少人?當時我其實挺不高興的,說我到了英國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福爾摩斯倫敦的住址,我說我們去看了看,找了找,我說我也去丘吉爾莊園去看看。我們對英國很多文化歷史,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對中國多少人他們都不知道。後來我跟他們講了,我說中國12億人。結果女教授的反應是天哪,怎麼會12億人?我們才6000萬人,你12億人是我們的多少倍?20倍,所以我們這個數字極其龐大,我們能夠解決中國接近8億人的就業,這也是想不到的一件事情,所以這個總量壓力我們真的一直是把它放在心上的。

2 大裁員遇上招工難,就業到底難在哪?

去年底,互聯網企業大規模地裁員。這個消息讓大家嚇了一跳,說都在裁員,小米在裁員,很多公司都在裁員。而且還有某一個互聯網企業的高管說要裁10%,高管是副總裁以上的職位,這個是很嚇人的。中國人民大學有一個CIER指數(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指數越高則就業市場景氣程度越高。剛開始的時候,CIER大概是一點幾,後來上到二點幾,突然就到了1.68,所以他們的結論是市場在收縮。所以大家有時候就感覺到比較迷茫,我們的就業到底是好還是壞,這好像是很嚴峻的一件事。

我們現實中對就業的感受其實也不一樣。一方面,我們在座的勞動者剛才說了我們就業難,我們的退伍軍人、大學生、博士研究生,覺得就業難;然後企業則抱怨說,我們現在招工難。兩邊都覺得難,大家覺得很有意思。但是招工難、就業難,其實還是結構性的問題。這是一個兩面性的問題,一方面,我們很多同學都上了研究生、博士生;另外一方面,企業反映我們中國現在還需要大量製造業人才,需要在一線製造工作的人才,需要技校生,需要一些工程技術的人才。但是我們很多的同學,學的是法律、會計,兩邊搭不上,我們同學也不願意去,說我學的跟你對不上,企業說你來了也用不上,所以我們這個結構性問題是比較突出的。

3 找到工作就算就業了嗎?

有一個叫做摩擦性的問題,就是我們單位想招一個博士,我們三月份發了公示,但它總得有一個過程,我們還得考核,這起碼要三、四個月的時間,最後我們也沒有招到他,他就只能畢業後才能到我們單位。這個期間就存在一個差,這個差我們叫做摩擦性失業,這個差總是存在的。所以我們現在講,我們勞動力市場上招工難、就業難,這個現象存在的原因其實是我們的一個結構性問題,也是一個摩擦性問題。

4 失業率到底準不準?

對於就業形勢,官方是怎麼判斷的?他們叫做“開局良好,總體穩定”。我們從一月份到四月份,就業人數增加了429萬人,我們1000萬的新增就業任務完成了42%。我們調查的失業率是5%,三月份登記的失業率是3.67%,大家看這個數字蠻低的。大家知道,這次金融危機希臘和西班牙最受害,它們的失業率達到了多少呢?30%,就跟上世紀美國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那次金融危機一樣,也是大概30%左右的失業率。整個歐盟的失業率幾乎都是在百分之七、八這樣一個範圍,所以失業率5%以下其實都是蠻低的。

我們講的5%的失業率叫做調查失業率,3.67%的失業率叫登記失業率。這兩個是有差別的,登記失業率是你來我們政府部門登記,我給你記錄下來,張三來登記了,李四來登記了,大家一聽就知道,沒有登記的人就沒有算。大家可能又覺得,為什麼還要用這樣的一個數據,可這個數據必須用,為什麼呢?誰沒有事來找你政府登記?那就是最困難、最需要你政府幫助的時候。他登記了以後,才可以領失業保險,才會享受到很多的政策,所以很多人最後一定是會找我們來登記的,這個數字很低,百分之三點幾。調查失業率是要入戶調查的,但它還是有一些偏差,如果大家都來登記,我在全國抽了12萬個家庭來調查,肯定是不會有錯的,而且登記的審核標準也是準確的。採用調查的方式只是推算出來,還有一定誤差,但是全世界公佈的失業率,都是調查失業率。我們講總體就業的穩定,包括困難群體、重點群體的就業都是穩定的,包括我們勞動力市場的求人倍率,就是需求和供給比是1.28,大家一聽就知道,崗位比勞動者多,去年底是1.27,現在是1.28,所以總體上就業市場還是相對寬鬆、比較好的這樣一個階段。

5 就業總體平穩是怎麼來的?

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現在就業總體還是比較平穩的?第一個是中央的重視。去年底,國務院出臺了一個文件,確定了就業優先的政策。2018年7月份的時候,中央提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資、穩外貿、穩投資、穩預期,並把穩就業作為“六穩”之首,說明中央非常重視這個事。

第二個就是經濟發展的韌性很強。因為中國經濟體量太大,東邊不亮西邊亮。有一陣子很有意思,東邊的新增就業人數減少了,我們忽然發現西部的新增就業人數增加得很快。我們去調查,發現包括貴州等很多地區增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所以總書記講,我們不是小湖泊,我們是大江大海,就是說我們自己可調節的餘地還是比較大的。

我們的勞動者也是蠻拼的。我們走了世界上很多的國家,看了他們就業的勞動力,相比之下,發現中國勞動者的精氣神,我們這種奮鬥精神、創業精神真的是頂呱呱。

我們大規模地推行減稅降費政策,是幹什麼呢?就是給企業更多的利潤,更好的生存空間。這樣的話,企業就能更多吸納勞動者就業,這種政策是大家都特別歡迎的。還有,大家知道我們註冊資本登記改革,過去我要辦一個企業,我說我要註冊1000萬元,你就必須把1000萬元打到賬戶上去,而現在你只要寫上1000萬,資金你可以慢慢到位,這對企業是極大的幫助。還有我們講的多證合一、證照分離,這都極大地方便了企業。我記得我在2004年的時候,專門在美國研究中小企業就業的問題,因為我覺得中小企業特別能夠增加就業。我比較了一下中美的情況,有一條我們當時不如他們,就是當時在美國辦一個企業很方便,很快就能夠辦下來。但現在,大約在3年前,我在深圳已經看到,辦一個企業已經跟美國完全是一樣的了,你只要資料、證照齊全,半個小時之內,甚至十分鐘就給你辦好了。

2017年,我在日本開一個國際研討會,我在會上講,說中國每天能夠增加1.5萬個企業,這是2016年的數。最後,她說莫先生,你能不能再確認一下,你們中國是每天增加1500個企業,還是15000個企業?那一年是多少了?一年就是500萬個企業,我很確切地說是這樣的。另外,我們每天還能增加5萬多個市場主體,這些主體沒有登記為企業,可能是一些非企業的個體戶,也可能是合作社等等,所以這個是我們增加就業特別好的一個途徑,而且我們在這個方面的政策也很多。所以我們講,我們一億多的市場主體,73%是這5年新設的。

6 為什麼近期中央格外重視就業問題?

我們的就業為什麼中央很重視?第一個原因是外部不確定的因素在增加,大家知道中美關於貿易的摩擦,這導致了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在增加。我去調查了大量的企業,它們也很擔心會有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增加以後,會影響企業的投資、預期,進而就會影響就業。我們的總量壓力依然很大,我們有1500萬總量壓力,結構性的矛盾更加凸顯。我們還有穩崗的壓力和產能的調整,我們以為煤炭、鋼鐵已經調整到位了,但我上個月到邯鄲調查,他們還有幾萬人要再調整,鋼鐵廠要合併,你看,這就是穩崗的壓力。還有就業,剛才大家反映,包括研究生、博士,現在就業還是比較困難。我們最後的結論是:就業形勢其實也是很複雜嚴峻的。我們有一些指標也在不斷地變化中,所以我們屬於這樣一個穩中承壓的階段。所以總體來說,開局良好,比較穩,但是我們的壓力還是比較大,因此我們很重視這個事兒,我們希望大家能夠得到更多的就業,而且能夠更好地就業。

國家統計局7月22日發佈的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2018年底,服務業就業人員達到35938萬人,比重達到46.3%,成為我國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產業轉型升級會對就業產生怎樣的深刻影響?2019年4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佈了13個新職業,電子競技員、電子競技運營師等新職業位列其中,預測未來五年電子競技員人才需求量近200萬人。在湖北有一所“龍蝦學院”,2019年第一批畢業生供不應求。未來的就業市場會出現哪些新的需求和機會呢?

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新的就業機會在哪裡?

1 產業轉型升級有利於高校畢業生就業

總體看,產業轉型升級有利於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我們的產業結構在轉型升級,為的是更高質量的發展。大家也知道,深圳前些年進行了大量的轉型升級,現在看來其實還是蠻成功的,很多加工型的企業,最後轉到了其它地方,或者是到內地去了,但是它們給當地留下了金融、高新企業、新材料,留下了新的發展空間。轉型的過程當中可能很痛苦,但是轉型完以後,那就迎來一片新的曙光。


「深度」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開拓就業新機遇?


這是麥可思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數據,這些年總體來說,就業率在提高,所以我們的結論是:產業轉型升級有利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因為畢業生就業從第二產業轉到第三產業。我們的高校畢業生大部分其實還是適合在第三產業就業,因為第三產業我們有生產服務、生活服務,有大家喜歡的金融業、投資,還有一些其他的商務服務,如旅遊、教育,所以高校畢業生在第三產業就業的潛力還是比較大的,而且第三產業也比較適合我們用已學知識來做創新。

我們在上海做了一個調研,做了一萬份問卷,並把不同屆別的學生拿出來對比,最後我們發現,85.8%的畢業生在第三產業就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分別是0.1%和14.1%,這也是一個國際趨勢。在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就業率一般是在75%到80%,有的甚至達到90%。我當時在英國做訪問學者的時候,我問了一個問題,英國人靠什麼生活呢?最後我調研的結果很有意思,第一個是靠畜牧業,還靠教育業、金融業,大致就是這樣,他們把第三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我們國家有比較好的工業,但是第三產業一定還會大力地發展。

2 產業轉型升級能夠催生高薪新職業

最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佈了兩個新的職業,叫做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這兩個職業現在特別火,外邊培訓收費也很高,但是培訓完了以後,很快能夠找到工作,他的收入也會很高。因為我們的企業,它搞自動化以後,就會拿很多機器手臂、人工智能替代,這就得有這些工程師來做系統設計。我去手機生產的現場看了,一個機器手一轉,一下就能夠代替八個工人,如果是三班倒的話,那它能代替多少人?同時,還需要在現場維護的工程師,這個東西壞了以後怎麼辦,或者出了小毛病怎麼辦,這些人一方面要懂機械,另外一方面還要懂軟件,所以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未來就業市場誰是最大贏家?

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哪些行業對大家的就業最有利。今年新出的數據顯示,軟件工程行業對我們就業率幫助最大、最高,現在大家知道一些碼農老加班,也體現了社會對這種職業需求量特別大;還有工程管理行業,這個行業既要求懂工程,還要懂經濟學、管理學,這說明我們國家在大規模地搞建設,土木工程相關行業的人才也很缺乏,而且是就業率很高的一個專業;第三個是電氣工程及自動化行業,你看,又要懂電氣工程,還要懂自動化,所以就業率也很高;第四個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行業,現在各個部委、各個部門都在搞信息管理、信息化;最後是護理學,大家知道,我們現在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後,我們放開“二胎”以後,需要大量護理老人的護工,我們需要大量的月嫂,現在社會這塊兒的需求量都是比較大的。

禮拜五我剛從武漢回來,發現一個大學生進入農村,做了一個當地的站長,老鄉菠蘿賣不出去,最後這個大學生說,我把信息收集起來,然後在網上推出去,通過網絡幫當地農民把菠蘿賣出去。他就堅持在這個領域,事先把需求瞭解到,然後再跟農民溝通種多少。我們發現,他把線上線下這種服務連在一塊兒,給我們帶來了大量選擇的機會。

所以大家看,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升級,我們大量進入一些教育、醫療等現代服務業,這給我們增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那麼,我們看就業比較差的專業,一個是音樂表演,大家可能覺得很高大上,但是抖音來了以後你們都完蛋了,被抖音給代替了,音樂表演不行了;第二個是法學,非常高大上,但是這種勞動力、這種專家的供給,現在也比較多,所以就業率也在下降;還有生物,大家覺得是一個很高大上的領域,但是實際上,我去和大量學生物的學生聊天,我說你們學生物的高大上,他們說,什麼呀,就是跟小白鼠打交道,好多這種專業的人了;還有心理學,我們這塊量也是比較大的,還有化學等等。像這些專業,它的就業率相對低一些,它跟我們現在這種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結合,這些年還在一直不斷地下降。

我們剛才講的是大學生就業,但我們現在的情況是,高職、高專就業量比較大。如果我是讀高職、高專的,第一個就業行業就是從事學前教育的,前一陣子上個幼兒園很難,現在這塊兒需要大量的人,就業率非常好;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行業,這個就業也特別好,賣汽車的,還有修汽車的,還沒畢業就被搶購一空。當然還有就業率比較低的專業,如語文、初等教育、法律事務,這幾個專業就業率比較低,這些方面人才供給相對來說也比較充足。

4 適應新變化才能抓住新機會

另外一個方面,工作崗位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過去我們都是跟一家單位簽訂合同,那麼我就在這家單位工作,你給我上保險,給我福利,我在你這兒接受考核。但我們現在通過互聯網把工作細化,細分了,一個工作一百個程序,本來一個人要學會這一百個程序,可能要一年、兩年的時間,但是我把它分給一百個人做,每個人就做一件事,最後第二天你把東西收起來,極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最後這個勞動者發現,我也工作了,我一天還是八小時,甚至更多,我的收入其實挺高的。但是,和我打交道的都是機器人,找不到組織,這個很有意思。

我們工作內涵在改變,方式也在變化。我們可以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信息化、互聯網+、線上線下、人工智能的機會,只要能夠提高勞動效率,那它一定會有生命力。所以我們講,將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資金密集的行業,它也是我們未來發展潛力比較大的一個方向。

創業現在也成為就業的一個新增長點,我們每天有1.83萬個企業註冊,都是我們的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農民工去創業

貴州的正安縣曾經是貴州勞務輸出大縣,農民工返鄉以後,把當地的產業做成了世界最大的一個吉他產業園。我去過兩次,農民工在廣東打工,學會了做吉他,後來廣東產業轉移,做不下去了,他就回來在當地做起了吉他,最後這裡成為全球最大的吉他出口基地。我在河南調研的時候說,全世界很多女生用的美容毛刷子都是我們生產的。這次我們在武漢又看到了,質量真的特別好,毛摸著軟軟的,很好,他們也是農民工去打工,最後那裡做不下來了,就回來在當地做起來了。所以大量的人在創業,就產生了新的一些就業的機會。就業機會在哪?大家聽完以後,要更多地跟我們這一次工業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接觸,我們的就業機會就會更多。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穩定就業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不僅要解決每年新增就業人口的問題,還要處理好原有存量的結構性矛盾,壓力和挑戰巨大。為此,2019年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持續加大對大學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的幫扶,並從失業保險基金結餘當中拿出1000億元來加大職業技能培訓,並對生產經營中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給予幫扶,通過各種措施促進就業穩定。面對就業市場的新變化、新機遇,普通勞動者該如何以積極姿態加以適應?教育背景、從業經歷、專業水平、人品態度,企業在招工時最看重的是什麼?未來如何才能實現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

怎樣實現更高質量和充分的就業

實現高質量就業,首先要有充分的就業機會;第二,有公平的就業環境,可以公平跟大家競爭;第三,有良好的就業能力,我們接受過培訓,我們的職業精神很好,我們技能也很好;第四,要有合理的就業結構,我們未來第三產業要給大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第五,要有和諧的勞動關係,我跟企業之間,員工之間都是很和諧的關係。

更充分就業我們還是要服從四個特徵:第一個,就是人力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開發利用,我們要在人力資本領域創造出來一些新的增長點;第二個,我們就業渠道是暢通的,我們想在北京就業,想在上海就業,想在哪兒就業都很暢通;第三個,勞動者權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大家需要休假,我們需要得到福利;最後,就業意願得到充分的體現,讓大家實現自己的目的,完成自己的價值,同時為社會創造價值。

大家找工作的時候是不是感覺到單位挺挑剔的,而且挑得好像怪怪的?他問你好多問題,本來你覺得自己好像本領挺高的,但是沒有用。單位挑什麼?我現在告訴大家,我們調查中引入一個概念叫做勞動者職業素質,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在的、穩定的基本品質,包括我們講了業務知識、技術水平、職業技能,但是有一點你們可能不太意識到,就是職業道德、敬業精神,但是你說這個事兒跟我們找工作有關係嗎?關係還真的特別大,現在單位還就看中後面的東西,前面的東西相反擺在其次。

我們在蘇州做了800家企業的調查,這次調查中,我們問,對農民工你們最看中是哪個素質?70%的單位講是職業道德,第二個叫敬業精神,第三個是團隊合作,最後才是職業技能

2018年我們在上海做了問卷,這個問卷我們針對的更多是服務業和文創業。企業普遍認為勞動者應該具有的最重要素質是什麼呢?結論仍然是職業精神。我搞第三產業,當然要有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因為我提供給大家的服務,一定代表了我的企業。我在這裡買一件衣服,不是這個衣服,而是代表了我這個商場對你的服務。所以大家看,中國經濟服務業佔的比重越來越高,我們未來會對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要求會越來越高。

王府井當時有一位深受大家敬重的叫張秉貴的營業員,他叫“一把抓”,你說買一斤糖果,抓一把上去真的一顆不少,真的是這樣。大家一方面為了買糖果,第二個方面真的是去欣賞人家這種職業精神、敬業精神。現在我們重新迴歸認識到我們需要有職業精神,需要有敬業精神,如果勞動者沒有這種職業精神,你的發展是有限的,企業對你的認可也是有限的。

如果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精神、職業素質,第一個,未來可以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二十世紀80年代初,我剛到北京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去王府井大街,找張秉貴買糖果,那是很光榮的一件事。對他的精神的宣傳,就是勞動很光榮,他是一個營業員,但是他做的這個事做得很到位,他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所以這方面是我們要加強宣傳的。我們還要鼓勵行業、企業自主評價,我們每個行業都有頂尖的技能人才,我們可以做一個評價,把他作為我們的大師,或者是首席技工、首席大師,也是給他一個很好的榮譽稱號。還有我們要調動政府的積極性,地方政府也可以在當地有意識地培養一些大師,讓他們也得到社會地位。

第二個,我們把職業精神融入終身教育體系。我們從課程設計、課件設計、教育方法、人才培養模式上都可以做,我們也可以把工匠精神作為我們職業院校教育的一個最基本的課程。工匠精神就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們現在已經把職業精神課程納入政府培訓補貼目錄。最後我們還要發揮單位的作用,我想通過從政府到單位到個人,然後到勞動者職業精神,職業素質培養,適應未來我們第三產業的發展,也適應我們國際化的進程。

最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佈了一個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我們要花1000億元,培訓1500萬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我們要培訓的重點群體還是企業的職工,我們叫就業重點群體,包括農村轉移勞動力、“兩後生”、下崗失業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我們還要聚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這樣一個深度貧困地區來進行,通過培訓然後讓他們就業脫貧。

現在我們這個政策,支持企業新辦職業技能培訓,搞產教融合,因為我們職工培訓更多依靠企業。第二,我們企業培訓出來的人,他是符合生產實際的。還有社會培訓機構和評價機構,過去我們叫做准入證書,比如說你是一個鍋爐工,你必須學會鍋爐才能上崗。那麼下面我們還有一個等級水平證書,你是一級、二級、三級,這樣的話,企業知道你是計算機一級,那你的水平很高,你是四級,那就是你剛入門。這樣的話你找工作的時候,企業比較容易認可你,你也能得到相應的的薪酬。

大家想,我們的工資未來會怎麼增長?你們期待怎麼增長?大家看看中央報告裡面提出來一件事,叫居民收入與GDP的同步增長,勞動者報酬與勞動生產力同步增長,這句話是寫入中央文件的。所以你們放心,我們的收入一定會隨著我們的經濟增長同步增長,這種同步的增長,它一定會讓我們實現十年內工資翻番這樣一個目標,這也是我們轉變內需的一個方式。我們工資增長了以後幹什麼呢?很痛快,拿到錢以後就是消費,企業說你消費了,我多僱一點人來,這個人有了錢以後再去消費,出現了良性增長,這個是未來我們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基本的邏輯。

因為有了這個邏輯,所以我們就業政策要跟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一起來共同刺激經濟的增長,促進就業的增加,提高收入。現在怎麼評價這個高質量就業,現在我們在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出現了高質量就業的指標,當然國家也會出一個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指標,我相信這個指標一定有收入的指標、社保的指標、就業的指標,來滿足大家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