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房企:推動中國優勢產業“抱團出海”

經濟 碧桂園 綠地控股 王健林 新浪樂居 2017-05-15

5月14日至15日,萬眾矚目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中國召開,這是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就此召開的規格最高的國際會議。根據瑞士信貸的報告,未來5年,“一帶一路”預計將向60多個相關國家提供超過5000億美元的投 資。根據麥肯錫預測,到2050年,“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將會貢獻全球GDP增量的80%左右。

在產能出海的熱潮中,中國房企身影不斷閃現,於廣袤的海外市場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實踐。如果說早期房企們出海只是為了開闢另一個住房消費市場,那麼現在它們所做的已經遠遠超出了地產商範疇。碧桂園森林城市開工興建兩年來,帶動了中聯重科(000157)、山東國宏、中建八局、沙鋼、永鋼等大約100家中國企業抱團出海,該公司總裁莫斌表示,在新一輪中國企業“出海”過程中,民營企業要做推動中國優勢產業“走出去”的助推手。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認為,在“一帶一路”上,作為企業家要看到機會,而且是與眾不同的機會。在他看來,“一帶一路”上,僅人口1億以上的國家就有四五個,能創造百萬億級人民幣的基礎設施建設機會。在印度,萬達改變了既有成功商業模式,變身基礎設施的投 資商和新城的運營商。

繼“資本輸出、技術輸出、產業輸出”三大模式之後,綠地控股(600606)在海外進一步確立了“房建+基建”的綜合競爭優勢,並計劃將“綠地版智慧城鎮”複製到海外市場。

“論規模而言,中國房企早已是世界前列,有能力和實力提高在全球市場中的話語權,深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無疑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一位專家表示,任何具有全球視野的房企都不會錯過這場能夠助推世界下一波經濟增長的運動。

不僅僅是賣房子

即便中國房地產市場被譽為容量最大、最具潛力的市場,天花板也已越來越近,大型房企的增長只能來自行業的洗牌。抉擇的時刻早已到來,有人選擇繼續深耕本土存量,有人開始奔向廣闊的海外增量。最早一批到海外發展的開發商真的只是開發商,包括綠地、碧桂園、雅居樂、富力、萬科、保利、萬達等,在海外建住宅項目賣給本地人或者中國人。

但現在的開發模式已經有很大變化,其中一部分企業走出舒適圈,嘗試做一些更大格局的事情。在馬來西亞,楊國強夢想中的城市範本變成了現實。藉助“一帶一路”倡議和沿線國家的大力支持,碧桂園森林城市這個佔地近20平方公里的項目得以在馬來西亞的經濟特區拔地而起。這個項目早已脫離傳統住宅大盤的定義,向著“國際產能合作新城”的方向發展,擁有免稅區及獨立海關,還有產業落地的一系列優惠政策。2016年底,森林城市與包括華為、思科、埃森哲、德意志銀行亞太區總行在內的36家中外知名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涵蓋智慧城市、產能合作、支柱產業等多個領域。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預計,到2035年,森林城市將為馬來西亞創造22萬個就業機會,尤其在金融和電子商務領域。

5月9日,有消息指出馬來西亞當局正與萬達集團洽談開發吉隆坡一大型房地產項目“大馬城”,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希望在5月14~15日在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與萬達完成簽約。據瞭解,“大馬城”是馬來西亞重點開發區域,亦是其國家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將成為吉隆坡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集金融、商業、文化、旅遊、高級住宅於一體的國際經濟中心,建成後為同類型項目中世界第二大規模。此前,綠地控股已經和馬來西亞簽訂合作備忘錄,參與該項目的投 資開發和基建施工。綠地認為,此舉意味著公司在海外市場繼形成“資本輸出、技術輸出、產業輸出”三大模式之後,正進一步確立“房建+基建”的綜合競爭優勢。

萬達在印度的試驗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在德里市的旁邊,萬達獲得一個佔地30平方公里的新區開發項目,取名叫萬達新城。據王健林透露,這個項目的基礎設施投 資要二三十億美元,整個產業新城規劃投 資超過100億美元,是印度這麼多年來最大的一個已簽約、具有約束力的項目。“這個項目從電、給水、自來水、汙水處理、通訊等,相當於我們自己從頭全搞。”他表示,萬達已經改變了在中國的既有成功商業模式,不是做一個零售終端的供應商,也不是做五星級酒店,在印度,萬達已經變成基礎設施的投 資商。

深度參與世界經濟活動

民生證券副總裁管清友在近日報告中指出,“一帶一路”貫穿亞歐大陸,2015年“一帶一路”沿線有64個國家,人口約44億、GDP為23萬億美元,分別佔世界總量的63%、29%,貿易總量只佔全球1/4。沿線國家大都為經濟實力一般但經濟增速較快國家。根據麥肯錫預測,到2050年,“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將會貢獻全球GDP增量的80%左右,發展潛力巨大。

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涉及的國家延伸至西歐達到英國、法國、德國等;至非洲的南非;至澳大利亞以及南美洲的國家和地區。

在談及為何參與“一帶一路”時,莫斌曾對媒體表示,在“一帶一路”沿線的數十個發展中國家中,蘊藏著大量的雙贏甚至多贏的好機遇。民營企業要緊跟國家政策,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倡議,既能帶去中國的優秀產品,也能讓中國企業輸出與學到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據介紹,目前,碧桂園海外拓展的足跡已遍及亞洲、大洋洲、美洲等,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印度、英國、美國、越南、老撾、泰國等國。

保利集團是“一帶一路”先驅,其董事長徐念沙直言,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實施,必將引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創新,這包括區域發展模式、產業戰略選擇、經濟技術路徑、區域間合作方式等。在克服“水土不服”、適應不同國家和區域環境的同時,中國企業通過學習借鑑海外成功企業的經驗,推動企業發展模式、產業戰略、技術路徑、商業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其間的每個改革和創新都蘊涵著無限的機遇。

萬達看到的是沿線國家經濟增長的巨大商機。“我們分析‘一帶一路’上這些主要的國家,不包含所有國家,僅人口一億以上的國家就有四五個,就能創造百萬億級人民幣的基礎設施建設機會。基礎設施不完全是地下的隱蔽工程,還包括各個方面,比如交通、通訊、城市新區等等,這個機會是很多的。”王健林在一次會議中表示,在“一帶一路”上,作為企業家要看到機會,而且一定要看到與眾不同的機會。

當然,不同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也是房企出海必須面對的挑戰。按照王健林最初的構想,參照萬達在中國國內成熟的商業模式,印度至少可以投100個萬達廣場,但結果卻是5年裡一個項目都沒落實。曾有上市房企對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透露,中國房企在馬來西亞投 資最火熱的時候,該公司也想過去分一杯羹,但調查一番後還是決定乖乖呆在國內,“風險太大了”。另一家央企則堅持只去歐美髮達國家發展,“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更穩定,不可預期性比發展中國家低,我們首要保證的是資產安全。畢竟房地產的開發週期長,不像製造業,今年不行明年就可以不幹”。但該公司也承認,發展中國家存在難以估量的發展機遇,有膽量進入、風險把控得好的企業確實能汲取到國內無法提供的生長養分,通過深度參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提升在世界範圍的市場競爭實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