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從“搶人才”到“搶人口”城市競爭力亟待重塑

每經編輯:祝裕

李宇嘉

日前,石家莊全面放開城區、城鎮落戶限制,即戶口遷入“零門檻”,這也將全國轟轟烈烈的“搶人才”大戰,推向了終極版,也就是“搶人口”。從而,延續了68年的城鎮戶籍管制將漸進消解。未來,除了少數超大城市外,人口在城鎮、城區自由遷徙和落戶,將不再受學歷、社保、穩定就業或居所等門檻限制。戶籍政策重大調整,直接影響人口流動的空間格局。在國家及各地政府重視內需主導和促進服務業發展的背景下,這也將重新塑造區域經濟和城市競爭力。

隨著我國紅利人口(15~64歲)消退,人口“存量時代”的特徵越來越明顯,也就是存量人口將在空間上“再配置”。比如,近幾年廣東和浙江一直都是常住人口增長大省,很大程度上就是存量人口“再配置”的結果。根據地方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廣東、浙江兩省常住人口分別增加177萬和80萬,排在全國前兩位,顯然與近幾年這兩個省及其省會城市、省內重要城市的經濟總量一直排在靠前位置,從而對全國人口的吸附能力較強有關。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超過100座城市發佈人才引進政策。今年截至3月份,全國已有20多個城市發佈新一輪的“搶人大戰”政策。不過,根據國家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16年,全國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數佔比達到70.15%。也就是說,即便像西安等城市將落戶學歷門檻降至中職中專,搶來搶去還是搶這不到30%的人群。在外向型依賴型經濟式微,消費主導的內需成為增長“新引擎”的新時期,有了人口,無論是夯實內需基礎,還是打造服務業引領型經濟,抑或給城市政府貢獻稅收,甚至彌補現收現付制下的社保缺口,無疑都是先決條件。

今年2月份,國家發改委發佈的《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一文中明確指出,“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政策意圖是,鬆綁人為的人口流動限制,鼓勵人口向大城市、都市圈集中。人口集聚,一方面帶動產業集聚和分工細化,這是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業創新齊頭並進的突圍方向;另一方面,也是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和帶頭作用,輔之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均等化,帶動大城市外圍發展、都市圈發展,打造新的“增長極”。

除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19個國家級都市圈外(比如粵港澳、長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各省也都在打造“強省會城市”。未來,如果大城市、都市圈等新“增長極”能夠形成多點開花的局面,消費內需也好,現代服務業及科技創新也好,都會水到渠成。對於相對落後的地區,提高人均GDP或收入水平,有兩個渠道,一是做大分子(經濟規模),這就要與就近大城市或都市圈在產業分工上“錯位發展”,比如搞製造業下游配套、產業成果轉化實驗基地,或者搞規模農場、養老休閒等;二是做小分母(人口規模),即遵循和認可“人往高處走”的規律。儘管本地人口外流了,但流出和留下的居民收入都增加了,最後也將反哺本地經濟。

這就是經濟從集聚走向平衡的發展路徑。從國家政策導向上來看,未來將告別區域均衡戰略,轉向以“增長極”帶動的“先集聚、後均衡”的戰略。因此,順應政策導向,未來多數城市將取消落戶限制來“搶人口”。即便是超大、特大城市,藉助於互聯網、AI等智能技術,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搭建交通、人口、應急處理等自動化控制網絡系統,傳統的“城市病”也將明顯減輕,其外圍落戶政策、積分落戶政策也將趨於寬鬆。綜上,城市未來的競爭力,將不再體現為做大經濟規模、招商引資,而是對人口的競爭力,也就是能吸引人口的能力。

在當代,一座城市如果能得到一個勞動人口,那麼就得到了以個人為基礎而凝聚起來的家庭,他們在城市生產、生活和消費,再加上跟著人走的各類社會資源,能創造更多的GDP價值。因此,存量時代的“搶人口大戰”,序幕才剛剛開啟。不過,激勵政策短期內的效果顯著,但人口能否沉澱下來才是最關鍵的。比如,引人政策很激進的城市很多,但從這些城市知名高校畢業生留下來工作的比例,多在30%左右。可見,能否留住人,在未來1~2年就會見分曉。關鍵是,城市的公共服務、人居和創業環境、就業機會、產業配套能力等綜合基礎要加快跟上。

背靠航運優勢、製造業基礎、外向型塑造的市場體系等,東部已形成了三大城市群,城市群內部也形成了多個成熟的、產業分工體系完善的都市圈,吸引人口的優勢仍舊突出。2017年,我國人口流入TOP10城市中,有7個位於東部三大城市群。不過,由於高房價、成本上升,東部三大城市群已經從集聚走向輻射。一方面,城市群內部核心城市將重點轉向先進製造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非核心城市將是增量空間開發重點,藉助軌道交通連接,新增人口將更多向外圍區域流動。

另一方面,中國腹地廣闊,在外需式微和內需崛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情況下,傳統制造業及下游配套(比如物流、零部件)將向周邊省份轉移。中西部將是未來城市群、都市圈建設的重點。接受東部產業轉移,或產業錯位發展,內地和中西部將與東部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這是人口引入和城市發展的和諧之路。

(作者為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