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經濟 奔馳 小歐經濟見談 2019-09-04
"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作為大行業消費的支持:汽車難掩頹勢

截至2019年8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中國汽車銷量數據依然難言樂觀,持續同比下降的態勢並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如今經濟宏觀調整趨勢依然未止,作為細分消費下的大件耐用品支撐行業——汽車消費市場的頹勢極大地影響了整體市場的發力,尤其是中國如今急切需要內需提振的關口上。

中國人一向都愛買車,為什麼突然間就不買了?其實內在的原因很多,過去中國人的家庭出行需求大爆發是源於中國家庭財富的持續增長向好,在此背景下配合中國人對於汽車的各種附加價值需求,因此一時間中國汽車市場欣欣向榮。在此輪調整之前,中國人一直都把汽車市場預估為家庭至少一車的概念,坐擁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人們對於汽車市場的前景一直都抱有樂觀的心態。

可是如今看來這種心態過於樂觀了,現實中的很多因素確實對中國人的愛車心理帶來了非常複雜的衝擊,這直接導致了當下這般尷尬的境遇。

如今在汽車銷量跌跌不休的檔口,國家再次出臺了取消限購、鼓勵汽車消費、發展汽車工業轉型改造等等諸多政策指導意見,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政策並未準確把握住中國人在當下陷入愛車、煩車、買不起車的閉環困境,如果政策的指導摸不透市場的癥結脈絡,那麼很可能會陷入市場陷阱中無法自拔。

汽車數據反饋的情況,單純只是結果的表達,至於背後穿插著中國家庭極其複雜的消費心態和各種利益博弈都未能體現出來。單單一個奔馳門事件就足以讓市場和政策反思,可是我持續觀察這件事情的後續反饋,各方並未抓住汽車消費問題的真正關節,以至於最後事件平息了思考仍在!

圍繞汽車消費熱度衰退的問題,其實真正考驗得不單單是中國消費者,更多的層面是在拷問中國汽車工業和市場的健康發展的問題,我們需要透過那些不斷遞減的數據看到這樣一種現實:中國人不是不愛車,而是整個中國汽車環境從未給我們的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答案。

這個答案不僅中國工業製造不及格,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不及格,中國汽車服務也不及格,從生產到銷售,從開發到服務,其實本質上中國人對汽車單純指停留在買賣的流程上,核心邏輯上的現實思考少之又少,正是缺失這種內核進步思考才導致了中國市場始終難有條清晰的發展邏輯,一旦經濟環境有所變化衝擊就會在混亂中持續惡化,我們目前的政策引導並未把問題的解決放在根子上,看上去更像頭疼醫頭,治標不治本。

我們如果想要挽救汽車市場的頹勢,當務之急仍然是找準病根到底在哪裡?


"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作為大行業消費的支持:汽車難掩頹勢

截至2019年8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中國汽車銷量數據依然難言樂觀,持續同比下降的態勢並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如今經濟宏觀調整趨勢依然未止,作為細分消費下的大件耐用品支撐行業——汽車消費市場的頹勢極大地影響了整體市場的發力,尤其是中國如今急切需要內需提振的關口上。

中國人一向都愛買車,為什麼突然間就不買了?其實內在的原因很多,過去中國人的家庭出行需求大爆發是源於中國家庭財富的持續增長向好,在此背景下配合中國人對於汽車的各種附加價值需求,因此一時間中國汽車市場欣欣向榮。在此輪調整之前,中國人一直都把汽車市場預估為家庭至少一車的概念,坐擁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人們對於汽車市場的前景一直都抱有樂觀的心態。

可是如今看來這種心態過於樂觀了,現實中的很多因素確實對中國人的愛車心理帶來了非常複雜的衝擊,這直接導致了當下這般尷尬的境遇。

如今在汽車銷量跌跌不休的檔口,國家再次出臺了取消限購、鼓勵汽車消費、發展汽車工業轉型改造等等諸多政策指導意見,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政策並未準確把握住中國人在當下陷入愛車、煩車、買不起車的閉環困境,如果政策的指導摸不透市場的癥結脈絡,那麼很可能會陷入市場陷阱中無法自拔。

汽車數據反饋的情況,單純只是結果的表達,至於背後穿插著中國家庭極其複雜的消費心態和各種利益博弈都未能體現出來。單單一個奔馳門事件就足以讓市場和政策反思,可是我持續觀察這件事情的後續反饋,各方並未抓住汽車消費問題的真正關節,以至於最後事件平息了思考仍在!

圍繞汽車消費熱度衰退的問題,其實真正考驗得不單單是中國消費者,更多的層面是在拷問中國汽車工業和市場的健康發展的問題,我們需要透過那些不斷遞減的數據看到這樣一種現實:中國人不是不愛車,而是整個中國汽車環境從未給我們的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答案。

這個答案不僅中國工業製造不及格,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不及格,中國汽車服務也不及格,從生產到銷售,從開發到服務,其實本質上中國人對汽車單純指停留在買賣的流程上,核心邏輯上的現實思考少之又少,正是缺失這種內核進步思考才導致了中國市場始終難有條清晰的發展邏輯,一旦經濟環境有所變化衝擊就會在混亂中持續惡化,我們目前的政策引導並未把問題的解決放在根子上,看上去更像頭疼醫頭,治標不治本。

我們如果想要挽救汽車市場的頹勢,當務之急仍然是找準病根到底在哪裡?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換標風波真得是汽車消費頹勢的真凶嗎?

一、一片慘淡的換標風波:頹勢背後的中國人依然愛車

很多的觀察者觀點都傾向於,把當下汽車市場的頹勢歸結為中國此次換標帶來的庫存衝擊。但是有一個問題大家都忽略了,那就是此次國標過渡的時間是相當漫長的,最早國家出臺國六標準是始於2016年,也就是說中間橫跨了將近3年的時間,而在此之前是因為人們對此的關注點並不高。不僅消費者沒有心理建設,就連汽車廠家也沒有重視,這造成了人們心理預期上的反差,認為此次國六突然由2020年提早到2019年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政策,但實質上只是因為市場反饋過於遲鈍而已。

那麼是不是正是因為此次預期調整就帶來了如此大的市場衝擊呢?事實上這並不全面,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問題,遠遠不是一次換標風暴就可以解釋的,或者換句話說這次的風波只是中國汽車存量問題的一次引爆點而已,頹勢早就埋藏在那些我們熟悉的市場真相里,只不過人們慣於選擇看不見而已。

汽車市場的頹勢實際上有宏觀方面的因素,也有微觀方面的制肘,總體來說此次調整並非因為中國人不愛車,也不是因為中國人不愛買車,而是因為很多附加的問題阻礙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表面上看提前的換標風波引起了市場問題的共振,激發了原有的市場議價不均,導致舊有邏輯的坍塌,但實際上這種坍塌本來早就應該發生了。在我們中國人的汽車消費市場裡,長期主導議價的永遠都是銷售門店,消費者始終處於弱勢的狀態,無論是那些所謂“市場規則”下的議價過程,還是各種減配加價的“合理性”,這些東西一直都被認為是市場裡的正常秩序,而買車人從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中國人不是不愛車了,也不是買不起車了,而是這個市場裡太多這樣壓榨消費者的現狀,直接扭曲了中國人對汽車的正確消費態度。

"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作為大行業消費的支持:汽車難掩頹勢

截至2019年8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中國汽車銷量數據依然難言樂觀,持續同比下降的態勢並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如今經濟宏觀調整趨勢依然未止,作為細分消費下的大件耐用品支撐行業——汽車消費市場的頹勢極大地影響了整體市場的發力,尤其是中國如今急切需要內需提振的關口上。

中國人一向都愛買車,為什麼突然間就不買了?其實內在的原因很多,過去中國人的家庭出行需求大爆發是源於中國家庭財富的持續增長向好,在此背景下配合中國人對於汽車的各種附加價值需求,因此一時間中國汽車市場欣欣向榮。在此輪調整之前,中國人一直都把汽車市場預估為家庭至少一車的概念,坐擁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人們對於汽車市場的前景一直都抱有樂觀的心態。

可是如今看來這種心態過於樂觀了,現實中的很多因素確實對中國人的愛車心理帶來了非常複雜的衝擊,這直接導致了當下這般尷尬的境遇。

如今在汽車銷量跌跌不休的檔口,國家再次出臺了取消限購、鼓勵汽車消費、發展汽車工業轉型改造等等諸多政策指導意見,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政策並未準確把握住中國人在當下陷入愛車、煩車、買不起車的閉環困境,如果政策的指導摸不透市場的癥結脈絡,那麼很可能會陷入市場陷阱中無法自拔。

汽車數據反饋的情況,單純只是結果的表達,至於背後穿插著中國家庭極其複雜的消費心態和各種利益博弈都未能體現出來。單單一個奔馳門事件就足以讓市場和政策反思,可是我持續觀察這件事情的後續反饋,各方並未抓住汽車消費問題的真正關節,以至於最後事件平息了思考仍在!

圍繞汽車消費熱度衰退的問題,其實真正考驗得不單單是中國消費者,更多的層面是在拷問中國汽車工業和市場的健康發展的問題,我們需要透過那些不斷遞減的數據看到這樣一種現實:中國人不是不愛車,而是整個中國汽車環境從未給我們的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答案。

這個答案不僅中國工業製造不及格,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不及格,中國汽車服務也不及格,從生產到銷售,從開發到服務,其實本質上中國人對汽車單純指停留在買賣的流程上,核心邏輯上的現實思考少之又少,正是缺失這種內核進步思考才導致了中國市場始終難有條清晰的發展邏輯,一旦經濟環境有所變化衝擊就會在混亂中持續惡化,我們目前的政策引導並未把問題的解決放在根子上,看上去更像頭疼醫頭,治標不治本。

我們如果想要挽救汽車市場的頹勢,當務之急仍然是找準病根到底在哪裡?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換標風波真得是汽車消費頹勢的真凶嗎?

一、一片慘淡的換標風波:頹勢背後的中國人依然愛車

很多的觀察者觀點都傾向於,把當下汽車市場的頹勢歸結為中國此次換標帶來的庫存衝擊。但是有一個問題大家都忽略了,那就是此次國標過渡的時間是相當漫長的,最早國家出臺國六標準是始於2016年,也就是說中間橫跨了將近3年的時間,而在此之前是因為人們對此的關注點並不高。不僅消費者沒有心理建設,就連汽車廠家也沒有重視,這造成了人們心理預期上的反差,認為此次國六突然由2020年提早到2019年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政策,但實質上只是因為市場反饋過於遲鈍而已。

那麼是不是正是因為此次預期調整就帶來了如此大的市場衝擊呢?事實上這並不全面,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問題,遠遠不是一次換標風暴就可以解釋的,或者換句話說這次的風波只是中國汽車存量問題的一次引爆點而已,頹勢早就埋藏在那些我們熟悉的市場真相里,只不過人們慣於選擇看不見而已。

汽車市場的頹勢實際上有宏觀方面的因素,也有微觀方面的制肘,總體來說此次調整並非因為中國人不愛車,也不是因為中國人不愛買車,而是因為很多附加的問題阻礙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表面上看提前的換標風波引起了市場問題的共振,激發了原有的市場議價不均,導致舊有邏輯的坍塌,但實際上這種坍塌本來早就應該發生了。在我們中國人的汽車消費市場裡,長期主導議價的永遠都是銷售門店,消費者始終處於弱勢的狀態,無論是那些所謂“市場規則”下的議價過程,還是各種減配加價的“合理性”,這些東西一直都被認為是市場裡的正常秩序,而買車人從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中國人不是不愛車了,也不是買不起車了,而是這個市場裡太多這樣壓榨消費者的現狀,直接扭曲了中國人對汽車的正確消費態度。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汽車消費市場的亂象重重

二、買不起的車:價格、質量、服務、配套以及那些年的潛規則

中國汽車市場的水頗深,這並不是什麼奇怪事,4S店裡店大欺客的事情這麼多年遠遠不止奔馳門那一件,為什麼消費者一直都逆來順受?從價格、質量、服務、配套這麼多的“潛規則”,也只有我們中國人可以在所謂汽車奇缺性下去忍受市場壓榨,歸根到底中國人確實是非常喜歡汽車的,多年來家用車需求持續擴張也表現出了內生需求的強勁,但正是在這一片火熱之下,縱養了一群不成器的汽車工業製造和那冠以本土化的國外汽車品牌,自己造不好車被別人佔據市場,因此連本土化的減配也成了標配,何其怪哉?

在價格端,高低檔類型的汽車本應該是最具備市場博弈下的構成,然而現實是各大廠家長期在各種減配下宣傳優惠的價格戰,這成為了中國汽車市場裡各大品牌間不成文的祕密,顯然這並不是市場競爭優化的後果,而是一種扭曲的議價生態。大批的商家為了這些明降暗升的噱頭,大筆投入資金,扶植各種套路去套利消費者,這就是中國汽車消費端人們認知下的所謂“價格戰”。

再看質量,無論是豪車品牌還是平民家轎,無論是自己生產的還是國外進口的,似乎所有的汽車品牌在中國這片市場裡都顯得水土不服。減配的問題一直都是影響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重大議題,可是這麼多年下來,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改過?現如今連基本的安全配置都敢偷工減料,不僅自己人這麼幹,還傳染到了外來汽車的融入過程裡,簡直就是拿中國人的生命開玩笑!

而在消費服務端,由於市場上述弊病的存在,服務意識難以真正做到貼心也是家常便飯,更有甚者為了自身利益各種為難消費者,比如加價提車,金融附加服務費,各種明目張膽的虛假宣傳和過度忽悠消費者,這些都是我們日常購車流程中非常司空見慣的東西,哪裡有一丁點的以客戶思考的服務精神?

最後就是基礎配套設施的問題,中國長期以來配套設施的建設速度是非常好的,但依然難以保障當下汽車養護和使用中便捷高效。單次汽車養護成本過高以及配件市場的混亂都是造成配套後期用車維護根本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這些沉珂的消費市場亂象才是造成中國人買不起車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單純因為一次換標風波導致的衝擊,只不過這些問題一直都被火熱的汽車需求所掩蓋,中國消費者一直都被迫承受這種市場的不成熟。

"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作為大行業消費的支持:汽車難掩頹勢

截至2019年8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中國汽車銷量數據依然難言樂觀,持續同比下降的態勢並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如今經濟宏觀調整趨勢依然未止,作為細分消費下的大件耐用品支撐行業——汽車消費市場的頹勢極大地影響了整體市場的發力,尤其是中國如今急切需要內需提振的關口上。

中國人一向都愛買車,為什麼突然間就不買了?其實內在的原因很多,過去中國人的家庭出行需求大爆發是源於中國家庭財富的持續增長向好,在此背景下配合中國人對於汽車的各種附加價值需求,因此一時間中國汽車市場欣欣向榮。在此輪調整之前,中國人一直都把汽車市場預估為家庭至少一車的概念,坐擁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人們對於汽車市場的前景一直都抱有樂觀的心態。

可是如今看來這種心態過於樂觀了,現實中的很多因素確實對中國人的愛車心理帶來了非常複雜的衝擊,這直接導致了當下這般尷尬的境遇。

如今在汽車銷量跌跌不休的檔口,國家再次出臺了取消限購、鼓勵汽車消費、發展汽車工業轉型改造等等諸多政策指導意見,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政策並未準確把握住中國人在當下陷入愛車、煩車、買不起車的閉環困境,如果政策的指導摸不透市場的癥結脈絡,那麼很可能會陷入市場陷阱中無法自拔。

汽車數據反饋的情況,單純只是結果的表達,至於背後穿插著中國家庭極其複雜的消費心態和各種利益博弈都未能體現出來。單單一個奔馳門事件就足以讓市場和政策反思,可是我持續觀察這件事情的後續反饋,各方並未抓住汽車消費問題的真正關節,以至於最後事件平息了思考仍在!

圍繞汽車消費熱度衰退的問題,其實真正考驗得不單單是中國消費者,更多的層面是在拷問中國汽車工業和市場的健康發展的問題,我們需要透過那些不斷遞減的數據看到這樣一種現實:中國人不是不愛車,而是整個中國汽車環境從未給我們的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答案。

這個答案不僅中國工業製造不及格,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不及格,中國汽車服務也不及格,從生產到銷售,從開發到服務,其實本質上中國人對汽車單純指停留在買賣的流程上,核心邏輯上的現實思考少之又少,正是缺失這種內核進步思考才導致了中國市場始終難有條清晰的發展邏輯,一旦經濟環境有所變化衝擊就會在混亂中持續惡化,我們目前的政策引導並未把問題的解決放在根子上,看上去更像頭疼醫頭,治標不治本。

我們如果想要挽救汽車市場的頹勢,當務之急仍然是找準病根到底在哪裡?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換標風波真得是汽車消費頹勢的真凶嗎?

一、一片慘淡的換標風波:頹勢背後的中國人依然愛車

很多的觀察者觀點都傾向於,把當下汽車市場的頹勢歸結為中國此次換標帶來的庫存衝擊。但是有一個問題大家都忽略了,那就是此次國標過渡的時間是相當漫長的,最早國家出臺國六標準是始於2016年,也就是說中間橫跨了將近3年的時間,而在此之前是因為人們對此的關注點並不高。不僅消費者沒有心理建設,就連汽車廠家也沒有重視,這造成了人們心理預期上的反差,認為此次國六突然由2020年提早到2019年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政策,但實質上只是因為市場反饋過於遲鈍而已。

那麼是不是正是因為此次預期調整就帶來了如此大的市場衝擊呢?事實上這並不全面,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問題,遠遠不是一次換標風暴就可以解釋的,或者換句話說這次的風波只是中國汽車存量問題的一次引爆點而已,頹勢早就埋藏在那些我們熟悉的市場真相里,只不過人們慣於選擇看不見而已。

汽車市場的頹勢實際上有宏觀方面的因素,也有微觀方面的制肘,總體來說此次調整並非因為中國人不愛車,也不是因為中國人不愛買車,而是因為很多附加的問題阻礙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表面上看提前的換標風波引起了市場問題的共振,激發了原有的市場議價不均,導致舊有邏輯的坍塌,但實際上這種坍塌本來早就應該發生了。在我們中國人的汽車消費市場裡,長期主導議價的永遠都是銷售門店,消費者始終處於弱勢的狀態,無論是那些所謂“市場規則”下的議價過程,還是各種減配加價的“合理性”,這些東西一直都被認為是市場裡的正常秩序,而買車人從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中國人不是不愛車了,也不是買不起車了,而是這個市場裡太多這樣壓榨消費者的現狀,直接扭曲了中國人對汽車的正確消費態度。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汽車消費市場的亂象重重

二、買不起的車:價格、質量、服務、配套以及那些年的潛規則

中國汽車市場的水頗深,這並不是什麼奇怪事,4S店裡店大欺客的事情這麼多年遠遠不止奔馳門那一件,為什麼消費者一直都逆來順受?從價格、質量、服務、配套這麼多的“潛規則”,也只有我們中國人可以在所謂汽車奇缺性下去忍受市場壓榨,歸根到底中國人確實是非常喜歡汽車的,多年來家用車需求持續擴張也表現出了內生需求的強勁,但正是在這一片火熱之下,縱養了一群不成器的汽車工業製造和那冠以本土化的國外汽車品牌,自己造不好車被別人佔據市場,因此連本土化的減配也成了標配,何其怪哉?

在價格端,高低檔類型的汽車本應該是最具備市場博弈下的構成,然而現實是各大廠家長期在各種減配下宣傳優惠的價格戰,這成為了中國汽車市場裡各大品牌間不成文的祕密,顯然這並不是市場競爭優化的後果,而是一種扭曲的議價生態。大批的商家為了這些明降暗升的噱頭,大筆投入資金,扶植各種套路去套利消費者,這就是中國汽車消費端人們認知下的所謂“價格戰”。

再看質量,無論是豪車品牌還是平民家轎,無論是自己生產的還是國外進口的,似乎所有的汽車品牌在中國這片市場裡都顯得水土不服。減配的問題一直都是影響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重大議題,可是這麼多年下來,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改過?現如今連基本的安全配置都敢偷工減料,不僅自己人這麼幹,還傳染到了外來汽車的融入過程裡,簡直就是拿中國人的生命開玩笑!

而在消費服務端,由於市場上述弊病的存在,服務意識難以真正做到貼心也是家常便飯,更有甚者為了自身利益各種為難消費者,比如加價提車,金融附加服務費,各種明目張膽的虛假宣傳和過度忽悠消費者,這些都是我們日常購車流程中非常司空見慣的東西,哪裡有一丁點的以客戶思考的服務精神?

最後就是基礎配套設施的問題,中國長期以來配套設施的建設速度是非常好的,但依然難以保障當下汽車養護和使用中便捷高效。單次汽車養護成本過高以及配件市場的混亂都是造成配套後期用車維護根本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這些沉珂的消費市場亂象才是造成中國人買不起車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單純因為一次換標風波導致的衝擊,只不過這些問題一直都被火熱的汽車需求所掩蓋,中國消費者一直都被迫承受這種市場的不成熟。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我們什麼時候能拿藝術品的標準衡量中國汽車?

三、扶不起的中國汽車和來勢洶洶的平行進口——被說爛的對比

說完了市場的問題,還有一個始終在中國汽車領域頑固不化的變量因素,那就是造車的人。無論是中國本土的汽車工業,還是這麼多年來我們始終孜孜不倦引進的國外品牌,落地中國市場的汽車就是比別的市場差,這個被人們說到爛的橫向對比分析,其實歸根到底很簡單,中國的汽車發展缺了人氣,這種“差人氣”的氛圍甚至深度影響到了外國汽車品牌的本土化。

所謂差了人氣,一說製造初心,二是人才空白,三來人本文化,三無其一就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始終都在低端汽車製造上徘徊的真正原因,連外國來的品牌也在合資過程中沾染上了這種極其糟糕的製造文化。

如果我說中國汽車製造的初心不逮,相信沒人說我是胡說八道吧,雖然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這麼多年,技術上的融合和進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做好一件事和做到一件事,這中間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中國汽車工業確實做到了造車成型這件事,但從最開始汽車產業塑造的初心上就出現了偏差,這是中國工業發展的慣病,即引進技術填充空白為主。但很可惜在造車這種精密工業上,從單純從技術出發是錯的,它區分於傳統的製造業,這個領域本身既匯聚了高端的製造技術綜合,同時它的核心出發點是人機共存為考慮的,也就是說汽車必須以造出安全為前提,舒適為要求,同時兼備技術改進和不斷演化的附加價值為載體的一個綜合產業鏈條,這才是真正的造車。我們當下的中國汽車企業心態簡直浮躁得一塌糊塗,,模仿、山寨、單純引進、玩資本遊戲,這些年我們見得不少吧,這種初心幾時能夠造出一輛好車?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句,五菱宏光從某種意義上講還真是中國造車中的一個獨苗。

中國人造不出好車,其根本還是過於浮躁市場風氣,沒有沉澱的底子,拿來主義盛行,而本質上看我們連優秀的汽車設計師都培養不出來,這不僅是應用教育的問題,也是中國汽車市場一個極其殘酷的現狀,它意味著我們中國人機械學科都搞不清楚,我們拿什麼造車?是理念還是夢想?還是赤裸裸的資本運作?這麼多年來,我們中國人的出行需求持續爆發,而這些市場都被我們拿去引進國外品牌佔據了,更可怕得是就連國外品牌來到中國市場也學會了中國企業的那一套偷工減料的做法,減配成為了一個你我都能接受的慣性規則,只有消費者被矇在鼓裡。

最後一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作為綜合工業的消費品市場,汽車消費本質上並不是單純的製造和銷售的過程就完結了,服務人本的精神需要從消費者購車行為開始,一貫到汽車的壽命終結,在汽車漫長的耐用品屬性裡,服務是人本精神最重要的體現。在國外汽車工業的長期沉澱下,技術保障安全是人本,舒適維護是人本,這就是為什麼國外的汽車能夠成為藝術品的原因,打造一輛符合大眾需求的車在當下的技術環節上不是多大的難事,但要讓一輛車伴隨消費者成為依賴,我們的汽車依然差距巨大。從我們的消費者走進4S店開始,我們就沒有看到半點的人本服務意識,日常維護更不要說了,錢花出去了我們的車到底要返修幾次得看師傅的心情,這簡直讓人難以忍受。

這就是當下中國造車的現狀,被說爛的橫向對比依然無法改變這種風氣,甚至還同化了外來品牌的汽車文化,以至於我們現在到了要引進平行進口車的地步,中國消費者不是不愛買車,而是我們始終難以買到一輛“好車”!!

"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作為大行業消費的支持:汽車難掩頹勢

截至2019年8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中國汽車銷量數據依然難言樂觀,持續同比下降的態勢並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如今經濟宏觀調整趨勢依然未止,作為細分消費下的大件耐用品支撐行業——汽車消費市場的頹勢極大地影響了整體市場的發力,尤其是中國如今急切需要內需提振的關口上。

中國人一向都愛買車,為什麼突然間就不買了?其實內在的原因很多,過去中國人的家庭出行需求大爆發是源於中國家庭財富的持續增長向好,在此背景下配合中國人對於汽車的各種附加價值需求,因此一時間中國汽車市場欣欣向榮。在此輪調整之前,中國人一直都把汽車市場預估為家庭至少一車的概念,坐擁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人們對於汽車市場的前景一直都抱有樂觀的心態。

可是如今看來這種心態過於樂觀了,現實中的很多因素確實對中國人的愛車心理帶來了非常複雜的衝擊,這直接導致了當下這般尷尬的境遇。

如今在汽車銷量跌跌不休的檔口,國家再次出臺了取消限購、鼓勵汽車消費、發展汽車工業轉型改造等等諸多政策指導意見,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政策並未準確把握住中國人在當下陷入愛車、煩車、買不起車的閉環困境,如果政策的指導摸不透市場的癥結脈絡,那麼很可能會陷入市場陷阱中無法自拔。

汽車數據反饋的情況,單純只是結果的表達,至於背後穿插著中國家庭極其複雜的消費心態和各種利益博弈都未能體現出來。單單一個奔馳門事件就足以讓市場和政策反思,可是我持續觀察這件事情的後續反饋,各方並未抓住汽車消費問題的真正關節,以至於最後事件平息了思考仍在!

圍繞汽車消費熱度衰退的問題,其實真正考驗得不單單是中國消費者,更多的層面是在拷問中國汽車工業和市場的健康發展的問題,我們需要透過那些不斷遞減的數據看到這樣一種現實:中國人不是不愛車,而是整個中國汽車環境從未給我們的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答案。

這個答案不僅中國工業製造不及格,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不及格,中國汽車服務也不及格,從生產到銷售,從開發到服務,其實本質上中國人對汽車單純指停留在買賣的流程上,核心邏輯上的現實思考少之又少,正是缺失這種內核進步思考才導致了中國市場始終難有條清晰的發展邏輯,一旦經濟環境有所變化衝擊就會在混亂中持續惡化,我們目前的政策引導並未把問題的解決放在根子上,看上去更像頭疼醫頭,治標不治本。

我們如果想要挽救汽車市場的頹勢,當務之急仍然是找準病根到底在哪裡?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換標風波真得是汽車消費頹勢的真凶嗎?

一、一片慘淡的換標風波:頹勢背後的中國人依然愛車

很多的觀察者觀點都傾向於,把當下汽車市場的頹勢歸結為中國此次換標帶來的庫存衝擊。但是有一個問題大家都忽略了,那就是此次國標過渡的時間是相當漫長的,最早國家出臺國六標準是始於2016年,也就是說中間橫跨了將近3年的時間,而在此之前是因為人們對此的關注點並不高。不僅消費者沒有心理建設,就連汽車廠家也沒有重視,這造成了人們心理預期上的反差,認為此次國六突然由2020年提早到2019年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政策,但實質上只是因為市場反饋過於遲鈍而已。

那麼是不是正是因為此次預期調整就帶來了如此大的市場衝擊呢?事實上這並不全面,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問題,遠遠不是一次換標風暴就可以解釋的,或者換句話說這次的風波只是中國汽車存量問題的一次引爆點而已,頹勢早就埋藏在那些我們熟悉的市場真相里,只不過人們慣於選擇看不見而已。

汽車市場的頹勢實際上有宏觀方面的因素,也有微觀方面的制肘,總體來說此次調整並非因為中國人不愛車,也不是因為中國人不愛買車,而是因為很多附加的問題阻礙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表面上看提前的換標風波引起了市場問題的共振,激發了原有的市場議價不均,導致舊有邏輯的坍塌,但實際上這種坍塌本來早就應該發生了。在我們中國人的汽車消費市場裡,長期主導議價的永遠都是銷售門店,消費者始終處於弱勢的狀態,無論是那些所謂“市場規則”下的議價過程,還是各種減配加價的“合理性”,這些東西一直都被認為是市場裡的正常秩序,而買車人從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中國人不是不愛車了,也不是買不起車了,而是這個市場裡太多這樣壓榨消費者的現狀,直接扭曲了中國人對汽車的正確消費態度。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汽車消費市場的亂象重重

二、買不起的車:價格、質量、服務、配套以及那些年的潛規則

中國汽車市場的水頗深,這並不是什麼奇怪事,4S店裡店大欺客的事情這麼多年遠遠不止奔馳門那一件,為什麼消費者一直都逆來順受?從價格、質量、服務、配套這麼多的“潛規則”,也只有我們中國人可以在所謂汽車奇缺性下去忍受市場壓榨,歸根到底中國人確實是非常喜歡汽車的,多年來家用車需求持續擴張也表現出了內生需求的強勁,但正是在這一片火熱之下,縱養了一群不成器的汽車工業製造和那冠以本土化的國外汽車品牌,自己造不好車被別人佔據市場,因此連本土化的減配也成了標配,何其怪哉?

在價格端,高低檔類型的汽車本應該是最具備市場博弈下的構成,然而現實是各大廠家長期在各種減配下宣傳優惠的價格戰,這成為了中國汽車市場裡各大品牌間不成文的祕密,顯然這並不是市場競爭優化的後果,而是一種扭曲的議價生態。大批的商家為了這些明降暗升的噱頭,大筆投入資金,扶植各種套路去套利消費者,這就是中國汽車消費端人們認知下的所謂“價格戰”。

再看質量,無論是豪車品牌還是平民家轎,無論是自己生產的還是國外進口的,似乎所有的汽車品牌在中國這片市場裡都顯得水土不服。減配的問題一直都是影響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重大議題,可是這麼多年下來,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改過?現如今連基本的安全配置都敢偷工減料,不僅自己人這麼幹,還傳染到了外來汽車的融入過程裡,簡直就是拿中國人的生命開玩笑!

而在消費服務端,由於市場上述弊病的存在,服務意識難以真正做到貼心也是家常便飯,更有甚者為了自身利益各種為難消費者,比如加價提車,金融附加服務費,各種明目張膽的虛假宣傳和過度忽悠消費者,這些都是我們日常購車流程中非常司空見慣的東西,哪裡有一丁點的以客戶思考的服務精神?

最後就是基礎配套設施的問題,中國長期以來配套設施的建設速度是非常好的,但依然難以保障當下汽車養護和使用中便捷高效。單次汽車養護成本過高以及配件市場的混亂都是造成配套後期用車維護根本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這些沉珂的消費市場亂象才是造成中國人買不起車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單純因為一次換標風波導致的衝擊,只不過這些問題一直都被火熱的汽車需求所掩蓋,中國消費者一直都被迫承受這種市場的不成熟。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我們什麼時候能拿藝術品的標準衡量中國汽車?

三、扶不起的中國汽車和來勢洶洶的平行進口——被說爛的對比

說完了市場的問題,還有一個始終在中國汽車領域頑固不化的變量因素,那就是造車的人。無論是中國本土的汽車工業,還是這麼多年來我們始終孜孜不倦引進的國外品牌,落地中國市場的汽車就是比別的市場差,這個被人們說到爛的橫向對比分析,其實歸根到底很簡單,中國的汽車發展缺了人氣,這種“差人氣”的氛圍甚至深度影響到了外國汽車品牌的本土化。

所謂差了人氣,一說製造初心,二是人才空白,三來人本文化,三無其一就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始終都在低端汽車製造上徘徊的真正原因,連外國來的品牌也在合資過程中沾染上了這種極其糟糕的製造文化。

如果我說中國汽車製造的初心不逮,相信沒人說我是胡說八道吧,雖然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這麼多年,技術上的融合和進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做好一件事和做到一件事,這中間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中國汽車工業確實做到了造車成型這件事,但從最開始汽車產業塑造的初心上就出現了偏差,這是中國工業發展的慣病,即引進技術填充空白為主。但很可惜在造車這種精密工業上,從單純從技術出發是錯的,它區分於傳統的製造業,這個領域本身既匯聚了高端的製造技術綜合,同時它的核心出發點是人機共存為考慮的,也就是說汽車必須以造出安全為前提,舒適為要求,同時兼備技術改進和不斷演化的附加價值為載體的一個綜合產業鏈條,這才是真正的造車。我們當下的中國汽車企業心態簡直浮躁得一塌糊塗,,模仿、山寨、單純引進、玩資本遊戲,這些年我們見得不少吧,這種初心幾時能夠造出一輛好車?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句,五菱宏光從某種意義上講還真是中國造車中的一個獨苗。

中國人造不出好車,其根本還是過於浮躁市場風氣,沒有沉澱的底子,拿來主義盛行,而本質上看我們連優秀的汽車設計師都培養不出來,這不僅是應用教育的問題,也是中國汽車市場一個極其殘酷的現狀,它意味著我們中國人機械學科都搞不清楚,我們拿什麼造車?是理念還是夢想?還是赤裸裸的資本運作?這麼多年來,我們中國人的出行需求持續爆發,而這些市場都被我們拿去引進國外品牌佔據了,更可怕得是就連國外品牌來到中國市場也學會了中國企業的那一套偷工減料的做法,減配成為了一個你我都能接受的慣性規則,只有消費者被矇在鼓裡。

最後一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作為綜合工業的消費品市場,汽車消費本質上並不是單純的製造和銷售的過程就完結了,服務人本的精神需要從消費者購車行為開始,一貫到汽車的壽命終結,在汽車漫長的耐用品屬性裡,服務是人本精神最重要的體現。在國外汽車工業的長期沉澱下,技術保障安全是人本,舒適維護是人本,這就是為什麼國外的汽車能夠成為藝術品的原因,打造一輛符合大眾需求的車在當下的技術環節上不是多大的難事,但要讓一輛車伴隨消費者成為依賴,我們的汽車依然差距巨大。從我們的消費者走進4S店開始,我們就沒有看到半點的人本服務意識,日常維護更不要說了,錢花出去了我們的車到底要返修幾次得看師傅的心情,這簡直讓人難以忍受。

這就是當下中國造車的現狀,被說爛的橫向對比依然無法改變這種風氣,甚至還同化了外來品牌的汽車文化,以至於我們現在到了要引進平行進口車的地步,中國消費者不是不愛買車,而是我們始終難以買到一輛“好車”!!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這樣的消費問題什麼時候能杜絕?

四、消費市場下的另類拷問:錯位市場如何成交?

對於一個賣不出去產品的市場,我們排除了中國人不愛車的理由、穿透了市場的亂象和汽車在製造端的價值桎梏之外,最終我們需要從交易佐證入手去探查現象的內在邏輯。

從消費行為上來說,買賣雙向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價格和質量,對於汽車而言即消費者需要一輛能夠符合價格和需求定位的車,而市場需要提供這樣的車,這樣這筆買賣才能夠真正達到市場化議價平衡,從而促成交易行為。

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實際上是一個極其混亂和議價錯位的市場,首先就是汽車的定位其實是不清晰的,各種眼花繚亂的讓惠詞彙包裝和極其能說會道的銷售人員似乎是4S店的標配,但就是不能明明白白告訴你,這個車到底好在哪裡?(因為實際上他們也不懂)另外就是那些讓利實際上也無法清楚明白的給予顧客一種收穫感,大多都是玩得銷售套路。

很多時候消費者買車的流程一般都是自己瞭解購車需求,定位汽車種類和品牌,然後去車展逛車,再去4s店試駕體驗,最後根據銷售人員提供的信息決定成交。這個流程裡實際上4S店能夠溝通市場的環節並不多,這種市場對接度實際上是不夠成熟的,它給消費者提供的交易信息也是不夠精準的,人們在這種情況下去議價和購買汽車,其實對於交易本身而言就無法做到真正的貼合,這就是為什麼人們一買完車出了門口就貶值和後悔的真正原因。

一個錯位市場下的議價到底如何成交?這麼多年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從來的是靠市場營銷而不是實心實意的改進汽車品質和定位,究其原因也就是我上面提及到的缺少了人本服務的構成,但凡把衣食父母的需求當作一點對接市場的內容,我們至於苦苦掙扎在那些虛頭八腦的價格戰略裡沉迷嗎?至於靠各種天價宣傳成本去爭取拿到市場佔有率嗎?

其實人類的消費行為很簡單,花錢買需求就是最終的定義,花錢買不到需求,那就不成買賣了,即我們當下賣不出去車的根本原因!!!!

"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作為大行業消費的支持:汽車難掩頹勢

截至2019年8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中國汽車銷量數據依然難言樂觀,持續同比下降的態勢並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如今經濟宏觀調整趨勢依然未止,作為細分消費下的大件耐用品支撐行業——汽車消費市場的頹勢極大地影響了整體市場的發力,尤其是中國如今急切需要內需提振的關口上。

中國人一向都愛買車,為什麼突然間就不買了?其實內在的原因很多,過去中國人的家庭出行需求大爆發是源於中國家庭財富的持續增長向好,在此背景下配合中國人對於汽車的各種附加價值需求,因此一時間中國汽車市場欣欣向榮。在此輪調整之前,中國人一直都把汽車市場預估為家庭至少一車的概念,坐擁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人們對於汽車市場的前景一直都抱有樂觀的心態。

可是如今看來這種心態過於樂觀了,現實中的很多因素確實對中國人的愛車心理帶來了非常複雜的衝擊,這直接導致了當下這般尷尬的境遇。

如今在汽車銷量跌跌不休的檔口,國家再次出臺了取消限購、鼓勵汽車消費、發展汽車工業轉型改造等等諸多政策指導意見,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政策並未準確把握住中國人在當下陷入愛車、煩車、買不起車的閉環困境,如果政策的指導摸不透市場的癥結脈絡,那麼很可能會陷入市場陷阱中無法自拔。

汽車數據反饋的情況,單純只是結果的表達,至於背後穿插著中國家庭極其複雜的消費心態和各種利益博弈都未能體現出來。單單一個奔馳門事件就足以讓市場和政策反思,可是我持續觀察這件事情的後續反饋,各方並未抓住汽車消費問題的真正關節,以至於最後事件平息了思考仍在!

圍繞汽車消費熱度衰退的問題,其實真正考驗得不單單是中國消費者,更多的層面是在拷問中國汽車工業和市場的健康發展的問題,我們需要透過那些不斷遞減的數據看到這樣一種現實:中國人不是不愛車,而是整個中國汽車環境從未給我們的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答案。

這個答案不僅中國工業製造不及格,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不及格,中國汽車服務也不及格,從生產到銷售,從開發到服務,其實本質上中國人對汽車單純指停留在買賣的流程上,核心邏輯上的現實思考少之又少,正是缺失這種內核進步思考才導致了中國市場始終難有條清晰的發展邏輯,一旦經濟環境有所變化衝擊就會在混亂中持續惡化,我們目前的政策引導並未把問題的解決放在根子上,看上去更像頭疼醫頭,治標不治本。

我們如果想要挽救汽車市場的頹勢,當務之急仍然是找準病根到底在哪裡?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換標風波真得是汽車消費頹勢的真凶嗎?

一、一片慘淡的換標風波:頹勢背後的中國人依然愛車

很多的觀察者觀點都傾向於,把當下汽車市場的頹勢歸結為中國此次換標帶來的庫存衝擊。但是有一個問題大家都忽略了,那就是此次國標過渡的時間是相當漫長的,最早國家出臺國六標準是始於2016年,也就是說中間橫跨了將近3年的時間,而在此之前是因為人們對此的關注點並不高。不僅消費者沒有心理建設,就連汽車廠家也沒有重視,這造成了人們心理預期上的反差,認為此次國六突然由2020年提早到2019年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政策,但實質上只是因為市場反饋過於遲鈍而已。

那麼是不是正是因為此次預期調整就帶來了如此大的市場衝擊呢?事實上這並不全面,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問題,遠遠不是一次換標風暴就可以解釋的,或者換句話說這次的風波只是中國汽車存量問題的一次引爆點而已,頹勢早就埋藏在那些我們熟悉的市場真相里,只不過人們慣於選擇看不見而已。

汽車市場的頹勢實際上有宏觀方面的因素,也有微觀方面的制肘,總體來說此次調整並非因為中國人不愛車,也不是因為中國人不愛買車,而是因為很多附加的問題阻礙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表面上看提前的換標風波引起了市場問題的共振,激發了原有的市場議價不均,導致舊有邏輯的坍塌,但實際上這種坍塌本來早就應該發生了。在我們中國人的汽車消費市場裡,長期主導議價的永遠都是銷售門店,消費者始終處於弱勢的狀態,無論是那些所謂“市場規則”下的議價過程,還是各種減配加價的“合理性”,這些東西一直都被認為是市場裡的正常秩序,而買車人從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中國人不是不愛車了,也不是買不起車了,而是這個市場裡太多這樣壓榨消費者的現狀,直接扭曲了中國人對汽車的正確消費態度。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汽車消費市場的亂象重重

二、買不起的車:價格、質量、服務、配套以及那些年的潛規則

中國汽車市場的水頗深,這並不是什麼奇怪事,4S店裡店大欺客的事情這麼多年遠遠不止奔馳門那一件,為什麼消費者一直都逆來順受?從價格、質量、服務、配套這麼多的“潛規則”,也只有我們中國人可以在所謂汽車奇缺性下去忍受市場壓榨,歸根到底中國人確實是非常喜歡汽車的,多年來家用車需求持續擴張也表現出了內生需求的強勁,但正是在這一片火熱之下,縱養了一群不成器的汽車工業製造和那冠以本土化的國外汽車品牌,自己造不好車被別人佔據市場,因此連本土化的減配也成了標配,何其怪哉?

在價格端,高低檔類型的汽車本應該是最具備市場博弈下的構成,然而現實是各大廠家長期在各種減配下宣傳優惠的價格戰,這成為了中國汽車市場裡各大品牌間不成文的祕密,顯然這並不是市場競爭優化的後果,而是一種扭曲的議價生態。大批的商家為了這些明降暗升的噱頭,大筆投入資金,扶植各種套路去套利消費者,這就是中國汽車消費端人們認知下的所謂“價格戰”。

再看質量,無論是豪車品牌還是平民家轎,無論是自己生產的還是國外進口的,似乎所有的汽車品牌在中國這片市場裡都顯得水土不服。減配的問題一直都是影響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重大議題,可是這麼多年下來,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改過?現如今連基本的安全配置都敢偷工減料,不僅自己人這麼幹,還傳染到了外來汽車的融入過程裡,簡直就是拿中國人的生命開玩笑!

而在消費服務端,由於市場上述弊病的存在,服務意識難以真正做到貼心也是家常便飯,更有甚者為了自身利益各種為難消費者,比如加價提車,金融附加服務費,各種明目張膽的虛假宣傳和過度忽悠消費者,這些都是我們日常購車流程中非常司空見慣的東西,哪裡有一丁點的以客戶思考的服務精神?

最後就是基礎配套設施的問題,中國長期以來配套設施的建設速度是非常好的,但依然難以保障當下汽車養護和使用中便捷高效。單次汽車養護成本過高以及配件市場的混亂都是造成配套後期用車維護根本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這些沉珂的消費市場亂象才是造成中國人買不起車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單純因為一次換標風波導致的衝擊,只不過這些問題一直都被火熱的汽車需求所掩蓋,中國消費者一直都被迫承受這種市場的不成熟。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我們什麼時候能拿藝術品的標準衡量中國汽車?

三、扶不起的中國汽車和來勢洶洶的平行進口——被說爛的對比

說完了市場的問題,還有一個始終在中國汽車領域頑固不化的變量因素,那就是造車的人。無論是中國本土的汽車工業,還是這麼多年來我們始終孜孜不倦引進的國外品牌,落地中國市場的汽車就是比別的市場差,這個被人們說到爛的橫向對比分析,其實歸根到底很簡單,中國的汽車發展缺了人氣,這種“差人氣”的氛圍甚至深度影響到了外國汽車品牌的本土化。

所謂差了人氣,一說製造初心,二是人才空白,三來人本文化,三無其一就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始終都在低端汽車製造上徘徊的真正原因,連外國來的品牌也在合資過程中沾染上了這種極其糟糕的製造文化。

如果我說中國汽車製造的初心不逮,相信沒人說我是胡說八道吧,雖然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這麼多年,技術上的融合和進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做好一件事和做到一件事,這中間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中國汽車工業確實做到了造車成型這件事,但從最開始汽車產業塑造的初心上就出現了偏差,這是中國工業發展的慣病,即引進技術填充空白為主。但很可惜在造車這種精密工業上,從單純從技術出發是錯的,它區分於傳統的製造業,這個領域本身既匯聚了高端的製造技術綜合,同時它的核心出發點是人機共存為考慮的,也就是說汽車必須以造出安全為前提,舒適為要求,同時兼備技術改進和不斷演化的附加價值為載體的一個綜合產業鏈條,這才是真正的造車。我們當下的中國汽車企業心態簡直浮躁得一塌糊塗,,模仿、山寨、單純引進、玩資本遊戲,這些年我們見得不少吧,這種初心幾時能夠造出一輛好車?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句,五菱宏光從某種意義上講還真是中國造車中的一個獨苗。

中國人造不出好車,其根本還是過於浮躁市場風氣,沒有沉澱的底子,拿來主義盛行,而本質上看我們連優秀的汽車設計師都培養不出來,這不僅是應用教育的問題,也是中國汽車市場一個極其殘酷的現狀,它意味著我們中國人機械學科都搞不清楚,我們拿什麼造車?是理念還是夢想?還是赤裸裸的資本運作?這麼多年來,我們中國人的出行需求持續爆發,而這些市場都被我們拿去引進國外品牌佔據了,更可怕得是就連國外品牌來到中國市場也學會了中國企業的那一套偷工減料的做法,減配成為了一個你我都能接受的慣性規則,只有消費者被矇在鼓裡。

最後一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作為綜合工業的消費品市場,汽車消費本質上並不是單純的製造和銷售的過程就完結了,服務人本的精神需要從消費者購車行為開始,一貫到汽車的壽命終結,在汽車漫長的耐用品屬性裡,服務是人本精神最重要的體現。在國外汽車工業的長期沉澱下,技術保障安全是人本,舒適維護是人本,這就是為什麼國外的汽車能夠成為藝術品的原因,打造一輛符合大眾需求的車在當下的技術環節上不是多大的難事,但要讓一輛車伴隨消費者成為依賴,我們的汽車依然差距巨大。從我們的消費者走進4S店開始,我們就沒有看到半點的人本服務意識,日常維護更不要說了,錢花出去了我們的車到底要返修幾次得看師傅的心情,這簡直讓人難以忍受。

這就是當下中國造車的現狀,被說爛的橫向對比依然無法改變這種風氣,甚至還同化了外來品牌的汽車文化,以至於我們現在到了要引進平行進口車的地步,中國消費者不是不愛買車,而是我們始終難以買到一輛“好車”!!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這樣的消費問題什麼時候能杜絕?

四、消費市場下的另類拷問:錯位市場如何成交?

對於一個賣不出去產品的市場,我們排除了中國人不愛車的理由、穿透了市場的亂象和汽車在製造端的價值桎梏之外,最終我們需要從交易佐證入手去探查現象的內在邏輯。

從消費行為上來說,買賣雙向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價格和質量,對於汽車而言即消費者需要一輛能夠符合價格和需求定位的車,而市場需要提供這樣的車,這樣這筆買賣才能夠真正達到市場化議價平衡,從而促成交易行為。

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實際上是一個極其混亂和議價錯位的市場,首先就是汽車的定位其實是不清晰的,各種眼花繚亂的讓惠詞彙包裝和極其能說會道的銷售人員似乎是4S店的標配,但就是不能明明白白告訴你,這個車到底好在哪裡?(因為實際上他們也不懂)另外就是那些讓利實際上也無法清楚明白的給予顧客一種收穫感,大多都是玩得銷售套路。

很多時候消費者買車的流程一般都是自己瞭解購車需求,定位汽車種類和品牌,然後去車展逛車,再去4s店試駕體驗,最後根據銷售人員提供的信息決定成交。這個流程裡實際上4S店能夠溝通市場的環節並不多,這種市場對接度實際上是不夠成熟的,它給消費者提供的交易信息也是不夠精準的,人們在這種情況下去議價和購買汽車,其實對於交易本身而言就無法做到真正的貼合,這就是為什麼人們一買完車出了門口就貶值和後悔的真正原因。

一個錯位市場下的議價到底如何成交?這麼多年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從來的是靠市場營銷而不是實心實意的改進汽車品質和定位,究其原因也就是我上面提及到的缺少了人本服務的構成,但凡把衣食父母的需求當作一點對接市場的內容,我們至於苦苦掙扎在那些虛頭八腦的價格戰略裡沉迷嗎?至於靠各種天價宣傳成本去爭取拿到市場佔有率嗎?

其實人類的消費行為很簡單,花錢買需求就是最終的定義,花錢買不到需求,那就不成買賣了,即我們當下賣不出去車的根本原因!!!!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政策糾偏只能管表面

五、政策偏導:下鄉和取消限購併未真正抓準命脈

中國這個市場政策導向偏強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實,但對於產業政策的引導切入點上來看,此次國家基於汽車消費市場的頹勢採用的一系列政策緩解,實際上在我看來並未真正達到糾偏提振的目的,因為無論是取消過去的限購、鼓勵市場參與、汽車下鄉、疊加各種優惠政策等方面都無法深入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真正桎梏。

從上面闡述的現象和本質來看,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萎靡實際上是一種產業發展內核不清和市場定位不明的綜合症導致的路徑問題,當下國家出臺的這些政策只能從現象上舒緩困境,真正要解決問題仍然需要從根子上去了解那些被市場掩蓋下的問題,否則中國汽車市場的持續發力始終會受到制肘的。

一輛好車無論賣給誰,它的價值自然會體現在市場裡,而我們不僅從造車的源頭上就有問題,更不要說市場和後續的服務內容上,政策糾偏能夠起到一時的提振這不假,但對於市場的這些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轉變過程,那麼政策之後我們的汽車消費市場該怎麼走?這就好像我們鼓勵新能源汽車一樣,政策可以給予各種補貼和扶持,但最終市場接受度仍然還是在消費者,如果我們的市場仍然提供得是這樣一種糟糕的消費體驗,那麼頹勢不會因為政策的導向而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的。

中國當下的消費市場攻守易勢了,過去中國消費者沒得選,而如今選擇多了對比下我們的議價權也在逐步提高,不要覺得汽車下鄉我們的農村老百姓就可以接受傾銷差一點的汽車體驗,這不太可能實現。另外對於限購之外的想象,其實應該著力提高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國的城市病如果還是這麼堵車和為了一個停車位要花費鉅額投資的話,我們的老百姓不愛買車的勢頭也許會在種種因素的推動下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政策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它解決不了全部問題,這就是真相!!!

"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作為大行業消費的支持:汽車難掩頹勢

截至2019年8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中國汽車銷量數據依然難言樂觀,持續同比下降的態勢並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如今經濟宏觀調整趨勢依然未止,作為細分消費下的大件耐用品支撐行業——汽車消費市場的頹勢極大地影響了整體市場的發力,尤其是中國如今急切需要內需提振的關口上。

中國人一向都愛買車,為什麼突然間就不買了?其實內在的原因很多,過去中國人的家庭出行需求大爆發是源於中國家庭財富的持續增長向好,在此背景下配合中國人對於汽車的各種附加價值需求,因此一時間中國汽車市場欣欣向榮。在此輪調整之前,中國人一直都把汽車市場預估為家庭至少一車的概念,坐擁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人們對於汽車市場的前景一直都抱有樂觀的心態。

可是如今看來這種心態過於樂觀了,現實中的很多因素確實對中國人的愛車心理帶來了非常複雜的衝擊,這直接導致了當下這般尷尬的境遇。

如今在汽車銷量跌跌不休的檔口,國家再次出臺了取消限購、鼓勵汽車消費、發展汽車工業轉型改造等等諸多政策指導意見,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政策並未準確把握住中國人在當下陷入愛車、煩車、買不起車的閉環困境,如果政策的指導摸不透市場的癥結脈絡,那麼很可能會陷入市場陷阱中無法自拔。

汽車數據反饋的情況,單純只是結果的表達,至於背後穿插著中國家庭極其複雜的消費心態和各種利益博弈都未能體現出來。單單一個奔馳門事件就足以讓市場和政策反思,可是我持續觀察這件事情的後續反饋,各方並未抓住汽車消費問題的真正關節,以至於最後事件平息了思考仍在!

圍繞汽車消費熱度衰退的問題,其實真正考驗得不單單是中國消費者,更多的層面是在拷問中國汽車工業和市場的健康發展的問題,我們需要透過那些不斷遞減的數據看到這樣一種現實:中國人不是不愛車,而是整個中國汽車環境從未給我們的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答案。

這個答案不僅中國工業製造不及格,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不及格,中國汽車服務也不及格,從生產到銷售,從開發到服務,其實本質上中國人對汽車單純指停留在買賣的流程上,核心邏輯上的現實思考少之又少,正是缺失這種內核進步思考才導致了中國市場始終難有條清晰的發展邏輯,一旦經濟環境有所變化衝擊就會在混亂中持續惡化,我們目前的政策引導並未把問題的解決放在根子上,看上去更像頭疼醫頭,治標不治本。

我們如果想要挽救汽車市場的頹勢,當務之急仍然是找準病根到底在哪裡?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換標風波真得是汽車消費頹勢的真凶嗎?

一、一片慘淡的換標風波:頹勢背後的中國人依然愛車

很多的觀察者觀點都傾向於,把當下汽車市場的頹勢歸結為中國此次換標帶來的庫存衝擊。但是有一個問題大家都忽略了,那就是此次國標過渡的時間是相當漫長的,最早國家出臺國六標準是始於2016年,也就是說中間橫跨了將近3年的時間,而在此之前是因為人們對此的關注點並不高。不僅消費者沒有心理建設,就連汽車廠家也沒有重視,這造成了人們心理預期上的反差,認為此次國六突然由2020年提早到2019年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政策,但實質上只是因為市場反饋過於遲鈍而已。

那麼是不是正是因為此次預期調整就帶來了如此大的市場衝擊呢?事實上這並不全面,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問題,遠遠不是一次換標風暴就可以解釋的,或者換句話說這次的風波只是中國汽車存量問題的一次引爆點而已,頹勢早就埋藏在那些我們熟悉的市場真相里,只不過人們慣於選擇看不見而已。

汽車市場的頹勢實際上有宏觀方面的因素,也有微觀方面的制肘,總體來說此次調整並非因為中國人不愛車,也不是因為中國人不愛買車,而是因為很多附加的問題阻礙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

表面上看提前的換標風波引起了市場問題的共振,激發了原有的市場議價不均,導致舊有邏輯的坍塌,但實際上這種坍塌本來早就應該發生了。在我們中國人的汽車消費市場裡,長期主導議價的永遠都是銷售門店,消費者始終處於弱勢的狀態,無論是那些所謂“市場規則”下的議價過程,還是各種減配加價的“合理性”,這些東西一直都被認為是市場裡的正常秩序,而買車人從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中國人不是不愛車了,也不是買不起車了,而是這個市場裡太多這樣壓榨消費者的現狀,直接扭曲了中國人對汽車的正確消費態度。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汽車消費市場的亂象重重

二、買不起的車:價格、質量、服務、配套以及那些年的潛規則

中國汽車市場的水頗深,這並不是什麼奇怪事,4S店裡店大欺客的事情這麼多年遠遠不止奔馳門那一件,為什麼消費者一直都逆來順受?從價格、質量、服務、配套這麼多的“潛規則”,也只有我們中國人可以在所謂汽車奇缺性下去忍受市場壓榨,歸根到底中國人確實是非常喜歡汽車的,多年來家用車需求持續擴張也表現出了內生需求的強勁,但正是在這一片火熱之下,縱養了一群不成器的汽車工業製造和那冠以本土化的國外汽車品牌,自己造不好車被別人佔據市場,因此連本土化的減配也成了標配,何其怪哉?

在價格端,高低檔類型的汽車本應該是最具備市場博弈下的構成,然而現實是各大廠家長期在各種減配下宣傳優惠的價格戰,這成為了中國汽車市場裡各大品牌間不成文的祕密,顯然這並不是市場競爭優化的後果,而是一種扭曲的議價生態。大批的商家為了這些明降暗升的噱頭,大筆投入資金,扶植各種套路去套利消費者,這就是中國汽車消費端人們認知下的所謂“價格戰”。

再看質量,無論是豪車品牌還是平民家轎,無論是自己生產的還是國外進口的,似乎所有的汽車品牌在中國這片市場裡都顯得水土不服。減配的問題一直都是影響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重大議題,可是這麼多年下來,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改過?現如今連基本的安全配置都敢偷工減料,不僅自己人這麼幹,還傳染到了外來汽車的融入過程裡,簡直就是拿中國人的生命開玩笑!

而在消費服務端,由於市場上述弊病的存在,服務意識難以真正做到貼心也是家常便飯,更有甚者為了自身利益各種為難消費者,比如加價提車,金融附加服務費,各種明目張膽的虛假宣傳和過度忽悠消費者,這些都是我們日常購車流程中非常司空見慣的東西,哪裡有一丁點的以客戶思考的服務精神?

最後就是基礎配套設施的問題,中國長期以來配套設施的建設速度是非常好的,但依然難以保障當下汽車養護和使用中便捷高效。單次汽車養護成本過高以及配件市場的混亂都是造成配套後期用車維護根本問題。

由此可以看出,這些沉珂的消費市場亂象才是造成中國人買不起車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單純因為一次換標風波導致的衝擊,只不過這些問題一直都被火熱的汽車需求所掩蓋,中國消費者一直都被迫承受這種市場的不成熟。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我們什麼時候能拿藝術品的標準衡量中國汽車?

三、扶不起的中國汽車和來勢洶洶的平行進口——被說爛的對比

說完了市場的問題,還有一個始終在中國汽車領域頑固不化的變量因素,那就是造車的人。無論是中國本土的汽車工業,還是這麼多年來我們始終孜孜不倦引進的國外品牌,落地中國市場的汽車就是比別的市場差,這個被人們說到爛的橫向對比分析,其實歸根到底很簡單,中國的汽車發展缺了人氣,這種“差人氣”的氛圍甚至深度影響到了外國汽車品牌的本土化。

所謂差了人氣,一說製造初心,二是人才空白,三來人本文化,三無其一就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始終都在低端汽車製造上徘徊的真正原因,連外國來的品牌也在合資過程中沾染上了這種極其糟糕的製造文化。

如果我說中國汽車製造的初心不逮,相信沒人說我是胡說八道吧,雖然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這麼多年,技術上的融合和進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做好一件事和做到一件事,這中間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中國汽車工業確實做到了造車成型這件事,但從最開始汽車產業塑造的初心上就出現了偏差,這是中國工業發展的慣病,即引進技術填充空白為主。但很可惜在造車這種精密工業上,從單純從技術出發是錯的,它區分於傳統的製造業,這個領域本身既匯聚了高端的製造技術綜合,同時它的核心出發點是人機共存為考慮的,也就是說汽車必須以造出安全為前提,舒適為要求,同時兼備技術改進和不斷演化的附加價值為載體的一個綜合產業鏈條,這才是真正的造車。我們當下的中國汽車企業心態簡直浮躁得一塌糊塗,,模仿、山寨、單純引進、玩資本遊戲,這些年我們見得不少吧,這種初心幾時能夠造出一輛好車?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句,五菱宏光從某種意義上講還真是中國造車中的一個獨苗。

中國人造不出好車,其根本還是過於浮躁市場風氣,沒有沉澱的底子,拿來主義盛行,而本質上看我們連優秀的汽車設計師都培養不出來,這不僅是應用教育的問題,也是中國汽車市場一個極其殘酷的現狀,它意味著我們中國人機械學科都搞不清楚,我們拿什麼造車?是理念還是夢想?還是赤裸裸的資本運作?這麼多年來,我們中國人的出行需求持續爆發,而這些市場都被我們拿去引進國外品牌佔據了,更可怕得是就連國外品牌來到中國市場也學會了中國企業的那一套偷工減料的做法,減配成為了一個你我都能接受的慣性規則,只有消費者被矇在鼓裡。

最後一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作為綜合工業的消費品市場,汽車消費本質上並不是單純的製造和銷售的過程就完結了,服務人本的精神需要從消費者購車行為開始,一貫到汽車的壽命終結,在汽車漫長的耐用品屬性裡,服務是人本精神最重要的體現。在國外汽車工業的長期沉澱下,技術保障安全是人本,舒適維護是人本,這就是為什麼國外的汽車能夠成為藝術品的原因,打造一輛符合大眾需求的車在當下的技術環節上不是多大的難事,但要讓一輛車伴隨消費者成為依賴,我們的汽車依然差距巨大。從我們的消費者走進4S店開始,我們就沒有看到半點的人本服務意識,日常維護更不要說了,錢花出去了我們的車到底要返修幾次得看師傅的心情,這簡直讓人難以忍受。

這就是當下中國造車的現狀,被說爛的橫向對比依然無法改變這種風氣,甚至還同化了外來品牌的汽車文化,以至於我們現在到了要引進平行進口車的地步,中國消費者不是不愛買車,而是我們始終難以買到一輛“好車”!!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這樣的消費問題什麼時候能杜絕?

四、消費市場下的另類拷問:錯位市場如何成交?

對於一個賣不出去產品的市場,我們排除了中國人不愛車的理由、穿透了市場的亂象和汽車在製造端的價值桎梏之外,最終我們需要從交易佐證入手去探查現象的內在邏輯。

從消費行為上來說,買賣雙向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價格和質量,對於汽車而言即消費者需要一輛能夠符合價格和需求定位的車,而市場需要提供這樣的車,這樣這筆買賣才能夠真正達到市場化議價平衡,從而促成交易行為。

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實際上是一個極其混亂和議價錯位的市場,首先就是汽車的定位其實是不清晰的,各種眼花繚亂的讓惠詞彙包裝和極其能說會道的銷售人員似乎是4S店的標配,但就是不能明明白白告訴你,這個車到底好在哪裡?(因為實際上他們也不懂)另外就是那些讓利實際上也無法清楚明白的給予顧客一種收穫感,大多都是玩得銷售套路。

很多時候消費者買車的流程一般都是自己瞭解購車需求,定位汽車種類和品牌,然後去車展逛車,再去4s店試駕體驗,最後根據銷售人員提供的信息決定成交。這個流程裡實際上4S店能夠溝通市場的環節並不多,這種市場對接度實際上是不夠成熟的,它給消費者提供的交易信息也是不夠精準的,人們在這種情況下去議價和購買汽車,其實對於交易本身而言就無法做到真正的貼合,這就是為什麼人們一買完車出了門口就貶值和後悔的真正原因。

一個錯位市場下的議價到底如何成交?這麼多年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從來的是靠市場營銷而不是實心實意的改進汽車品質和定位,究其原因也就是我上面提及到的缺少了人本服務的構成,但凡把衣食父母的需求當作一點對接市場的內容,我們至於苦苦掙扎在那些虛頭八腦的價格戰略裡沉迷嗎?至於靠各種天價宣傳成本去爭取拿到市場佔有率嗎?

其實人類的消費行為很簡單,花錢買需求就是最終的定義,花錢買不到需求,那就不成買賣了,即我們當下賣不出去車的根本原因!!!!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政策糾偏只能管表面

五、政策偏導:下鄉和取消限購併未真正抓準命脈

中國這個市場政策導向偏強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實,但對於產業政策的引導切入點上來看,此次國家基於汽車消費市場的頹勢採用的一系列政策緩解,實際上在我看來並未真正達到糾偏提振的目的,因為無論是取消過去的限購、鼓勵市場參與、汽車下鄉、疊加各種優惠政策等方面都無法深入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真正桎梏。

從上面闡述的現象和本質來看,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萎靡實際上是一種產業發展內核不清和市場定位不明的綜合症導致的路徑問題,當下國家出臺的這些政策只能從現象上舒緩困境,真正要解決問題仍然需要從根子上去了解那些被市場掩蓋下的問題,否則中國汽車市場的持續發力始終會受到制肘的。

一輛好車無論賣給誰,它的價值自然會體現在市場裡,而我們不僅從造車的源頭上就有問題,更不要說市場和後續的服務內容上,政策糾偏能夠起到一時的提振這不假,但對於市場的這些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轉變過程,那麼政策之後我們的汽車消費市場該怎麼走?這就好像我們鼓勵新能源汽車一樣,政策可以給予各種補貼和扶持,但最終市場接受度仍然還是在消費者,如果我們的市場仍然提供得是這樣一種糟糕的消費體驗,那麼頹勢不會因為政策的導向而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的。

中國當下的消費市場攻守易勢了,過去中國消費者沒得選,而如今選擇多了對比下我們的議價權也在逐步提高,不要覺得汽車下鄉我們的農村老百姓就可以接受傾銷差一點的汽車體驗,這不太可能實現。另外對於限購之外的想象,其實應該著力提高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國的城市病如果還是這麼堵車和為了一個停車位要花費鉅額投資的話,我們的老百姓不愛買車的勢頭也許會在種種因素的推動下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政策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它解決不了全部問題,這就是真相!!!

中國汽車消費頹勢難挽:到底誰扼殺了中國人的'愛車心'?

中國汽車什麼時候以人為本?市場和消費者都期待一個答案

六、走向深化的汽車內容:中國的路依然很遠!!!

全球產業鏈條裡汽車工業的佔比極其重要,對於我們中國經濟而言同樣也是如此,在大額消費市場支撐裡,汽車始終是一個消費大項,上下游牽扯極其龐大的關聯產業集群,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當下這一輪經濟下行週期裡的消費領域疏導行為,從而從宏觀上帶來經濟的支撐力量。

雖然在戰略高度上看,鼓勵汽車消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窗口,但是我們不能單純以當下階段性的需求去看待汽車產業,這實際上是一種短視行為,我們的目的應該著眼於中國經濟的高端轉型背景下去重塑中國汽車產業的地位,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期待中國汽車市場的內容。

從高度上看,全球製造業正在走向深度內容時代,這種驅動力量不僅在技術上,也在前景上,我們目前的市場距離上一個代際的汽車消費市場依然還有差距,更不要說去佔據時代高端了,這條路對於我們中國的汽車人來說依然任重而道遠。

從造車、賣車直至服務車,這種工匠般的汽車製造精神在中國依然缺乏孕育土壤,關乎產業,關乎人才,更關乎於精神。

如今中國汽車消費低迷實際上正是上述種種缺失下造就的客觀現實,改變很難,而我們中國的汽車人應該從以人為本的第一步做起!!!!


本文系小歐本人原創內容,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將承擔一切法律後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