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新民,深圳8.10股潮,銀鹽紙基,1992

其次,他們強調藝術家身份地個性與觀念的自主表達,啟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創作的新時代,讓攝影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在中國得以覺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影像記錄和視覺資訊傳播的層面,具有藝術攝影特性的同時,還具有攝影史的意義和價值。這批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構建起了世紀之交攝影藝術的主體,並展現出新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當代藝術化的趨勢。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新民,深圳8.10股潮,銀鹽紙基,1992

其次,他們強調藝術家身份地個性與觀念的自主表達,啟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創作的新時代,讓攝影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在中國得以覺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影像記錄和視覺資訊傳播的層面,具有藝術攝影特性的同時,還具有攝影史的意義和價值。這批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構建起了世紀之交攝影藝術的主體,並展現出新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當代藝術化的趨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展出的文獻。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新民,深圳8.10股潮,銀鹽紙基,1992

其次,他們強調藝術家身份地個性與觀念的自主表達,啟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創作的新時代,讓攝影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在中國得以覺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影像記錄和視覺資訊傳播的層面,具有藝術攝影特性的同時,還具有攝影史的意義和價值。這批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構建起了世紀之交攝影藝術的主體,並展現出新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當代藝術化的趨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展出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銀鹽紙基,1995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新民,深圳8.10股潮,銀鹽紙基,1992

其次,他們強調藝術家身份地個性與觀念的自主表達,啟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創作的新時代,讓攝影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在中國得以覺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影像記錄和視覺資訊傳播的層面,具有藝術攝影特性的同時,還具有攝影史的意義和價值。這批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構建起了世紀之交攝影藝術的主體,並展現出新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當代藝術化的趨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展出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銀鹽紙基,1995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姜健,主人系列,藝術微噴,1997

當代攝影:新理念

(策展人:王春辰)

攝影從發明到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攝影技術、攝影器材、攝影打印的完善、進步、提高,以致發明出現數字化攝影等等,更重要的是關於攝影的認知和理解得到了拓展和拓寬。

攝影不再是簡單地複製客觀的世界鏡像,也不再僅僅是記錄時事、真實事件、圖像採集,而是轉而成為藝術表達的媒介手段。它由此所呈現的視覺圖像並非其本身所示,而是藉由此圖像傳遞了不同的內涵和觀念,甚至有藝術家藉由攝影手段及其圖像來表達更強烈的姿態和含義。這也是當代攝影的圖像語言不同於傳統或經典的攝影的地方,這種攝影打破了攝影圖像的表象符號含義,而是將圖像的能指與所指進行了分離,所指遊離開了能指,進入到自由引申的境地。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新民,深圳8.10股潮,銀鹽紙基,1992

其次,他們強調藝術家身份地個性與觀念的自主表達,啟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創作的新時代,讓攝影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在中國得以覺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影像記錄和視覺資訊傳播的層面,具有藝術攝影特性的同時,還具有攝影史的意義和價值。這批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構建起了世紀之交攝影藝術的主體,並展現出新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當代藝術化的趨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展出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銀鹽紙基,1995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姜健,主人系列,藝術微噴,1997

當代攝影:新理念

(策展人:王春辰)

攝影從發明到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攝影技術、攝影器材、攝影打印的完善、進步、提高,以致發明出現數字化攝影等等,更重要的是關於攝影的認知和理解得到了拓展和拓寬。

攝影不再是簡單地複製客觀的世界鏡像,也不再僅僅是記錄時事、真實事件、圖像採集,而是轉而成為藝術表達的媒介手段。它由此所呈現的視覺圖像並非其本身所示,而是藉由此圖像傳遞了不同的內涵和觀念,甚至有藝術家藉由攝影手段及其圖像來表達更強烈的姿態和含義。這也是當代攝影的圖像語言不同於傳統或經典的攝影的地方,這種攝影打破了攝影圖像的表象符號含義,而是將圖像的能指與所指進行了分離,所指遊離開了能指,進入到自由引申的境地。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邱志傑,紋身2,藝術微噴,1994

當代攝影打破了圖像的再現論,打破了圖像的客觀論。這不僅是攝影作為媒介的擴大,也是藝術史的容量的增大。有了這個新的當代觀念攝影之後,當代藝術的豐富性就因此無與倫比,由於攝影媒介的技術化、快捷、靈活、自由,它成為今天的藝術的主流媒介之一,21世紀的藝術史必然有它濃重的一筆。

當代攝影的特點主要有行為攝影、主題擺拍攝影、景觀觀念攝影、數字化觀念攝影、紀實觀念攝影等。這些語言修辭打破了視覺直觀性,解構了圖像的物理屬性,它的識讀和詮釋必然是以主體的強力介入為主。其圖像意義的生成是開放的系統,任何讀者都可以置身其中而表述獨立的洞見。當代攝影的特質是圖像再生,它對藝術的創造大有裨益,因此而獲得了當代藝術的普遍接納。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新民,深圳8.10股潮,銀鹽紙基,1992

其次,他們強調藝術家身份地個性與觀念的自主表達,啟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創作的新時代,讓攝影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在中國得以覺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影像記錄和視覺資訊傳播的層面,具有藝術攝影特性的同時,還具有攝影史的意義和價值。這批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構建起了世紀之交攝影藝術的主體,並展現出新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當代藝術化的趨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展出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銀鹽紙基,1995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姜健,主人系列,藝術微噴,1997

當代攝影:新理念

(策展人:王春辰)

攝影從發明到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攝影技術、攝影器材、攝影打印的完善、進步、提高,以致發明出現數字化攝影等等,更重要的是關於攝影的認知和理解得到了拓展和拓寬。

攝影不再是簡單地複製客觀的世界鏡像,也不再僅僅是記錄時事、真實事件、圖像採集,而是轉而成為藝術表達的媒介手段。它由此所呈現的視覺圖像並非其本身所示,而是藉由此圖像傳遞了不同的內涵和觀念,甚至有藝術家藉由攝影手段及其圖像來表達更強烈的姿態和含義。這也是當代攝影的圖像語言不同於傳統或經典的攝影的地方,這種攝影打破了攝影圖像的表象符號含義,而是將圖像的能指與所指進行了分離,所指遊離開了能指,進入到自由引申的境地。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邱志傑,紋身2,藝術微噴,1994

當代攝影打破了圖像的再現論,打破了圖像的客觀論。這不僅是攝影作為媒介的擴大,也是藝術史的容量的增大。有了這個新的當代觀念攝影之後,當代藝術的豐富性就因此無與倫比,由於攝影媒介的技術化、快捷、靈活、自由,它成為今天的藝術的主流媒介之一,21世紀的藝術史必然有它濃重的一筆。

當代攝影的特點主要有行為攝影、主題擺拍攝影、景觀觀念攝影、數字化觀念攝影、紀實觀念攝影等。這些語言修辭打破了視覺直觀性,解構了圖像的物理屬性,它的識讀和詮釋必然是以主體的強力介入為主。其圖像意義的生成是開放的系統,任何讀者都可以置身其中而表述獨立的洞見。當代攝影的特質是圖像再生,它對藝術的創造大有裨益,因此而獲得了當代藝術的普遍接納。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中國的藝術家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對攝影的當代性有了充分的學習、研究,並以他們的智慧運用了這個媒介的當代特性,因此創作了具有世界性意義的作品,既是攝影在中國180年的新發展和延續,也是對世界藝術史的貢獻。我們通過展覽可以充分地證明攝影的發明與發展是文化現代性的體現,故而激發著今人繼續地豐富著攝影的創造力。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新民,深圳8.10股潮,銀鹽紙基,1992

其次,他們強調藝術家身份地個性與觀念的自主表達,啟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創作的新時代,讓攝影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在中國得以覺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影像記錄和視覺資訊傳播的層面,具有藝術攝影特性的同時,還具有攝影史的意義和價值。這批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構建起了世紀之交攝影藝術的主體,並展現出新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當代藝術化的趨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展出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銀鹽紙基,1995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姜健,主人系列,藝術微噴,1997

當代攝影:新理念

(策展人:王春辰)

攝影從發明到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攝影技術、攝影器材、攝影打印的完善、進步、提高,以致發明出現數字化攝影等等,更重要的是關於攝影的認知和理解得到了拓展和拓寬。

攝影不再是簡單地複製客觀的世界鏡像,也不再僅僅是記錄時事、真實事件、圖像採集,而是轉而成為藝術表達的媒介手段。它由此所呈現的視覺圖像並非其本身所示,而是藉由此圖像傳遞了不同的內涵和觀念,甚至有藝術家藉由攝影手段及其圖像來表達更強烈的姿態和含義。這也是當代攝影的圖像語言不同於傳統或經典的攝影的地方,這種攝影打破了攝影圖像的表象符號含義,而是將圖像的能指與所指進行了分離,所指遊離開了能指,進入到自由引申的境地。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邱志傑,紋身2,藝術微噴,1994

當代攝影打破了圖像的再現論,打破了圖像的客觀論。這不僅是攝影作為媒介的擴大,也是藝術史的容量的增大。有了這個新的當代觀念攝影之後,當代藝術的豐富性就因此無與倫比,由於攝影媒介的技術化、快捷、靈活、自由,它成為今天的藝術的主流媒介之一,21世紀的藝術史必然有它濃重的一筆。

當代攝影的特點主要有行為攝影、主題擺拍攝影、景觀觀念攝影、數字化觀念攝影、紀實觀念攝影等。這些語言修辭打破了視覺直觀性,解構了圖像的物理屬性,它的識讀和詮釋必然是以主體的強力介入為主。其圖像意義的生成是開放的系統,任何讀者都可以置身其中而表述獨立的洞見。當代攝影的特質是圖像再生,它對藝術的創造大有裨益,因此而獲得了當代藝術的普遍接納。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中國的藝術家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對攝影的當代性有了充分的學習、研究,並以他們的智慧運用了這個媒介的當代特性,因此創作了具有世界性意義的作品,既是攝影在中國180年的新發展和延續,也是對世界藝術史的貢獻。我們通過展覽可以充分地證明攝影的發明與發展是文化現代性的體現,故而激發著今人繼續地豐富著攝影的創造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蒼鑫,54-19交流系列II,藝術微噴,1999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新民,深圳8.10股潮,銀鹽紙基,1992

其次,他們強調藝術家身份地個性與觀念的自主表達,啟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創作的新時代,讓攝影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在中國得以覺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影像記錄和視覺資訊傳播的層面,具有藝術攝影特性的同時,還具有攝影史的意義和價值。這批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構建起了世紀之交攝影藝術的主體,並展現出新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當代藝術化的趨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展出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銀鹽紙基,1995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姜健,主人系列,藝術微噴,1997

當代攝影:新理念

(策展人:王春辰)

攝影從發明到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攝影技術、攝影器材、攝影打印的完善、進步、提高,以致發明出現數字化攝影等等,更重要的是關於攝影的認知和理解得到了拓展和拓寬。

攝影不再是簡單地複製客觀的世界鏡像,也不再僅僅是記錄時事、真實事件、圖像採集,而是轉而成為藝術表達的媒介手段。它由此所呈現的視覺圖像並非其本身所示,而是藉由此圖像傳遞了不同的內涵和觀念,甚至有藝術家藉由攝影手段及其圖像來表達更強烈的姿態和含義。這也是當代攝影的圖像語言不同於傳統或經典的攝影的地方,這種攝影打破了攝影圖像的表象符號含義,而是將圖像的能指與所指進行了分離,所指遊離開了能指,進入到自由引申的境地。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邱志傑,紋身2,藝術微噴,1994

當代攝影打破了圖像的再現論,打破了圖像的客觀論。這不僅是攝影作為媒介的擴大,也是藝術史的容量的增大。有了這個新的當代觀念攝影之後,當代藝術的豐富性就因此無與倫比,由於攝影媒介的技術化、快捷、靈活、自由,它成為今天的藝術的主流媒介之一,21世紀的藝術史必然有它濃重的一筆。

當代攝影的特點主要有行為攝影、主題擺拍攝影、景觀觀念攝影、數字化觀念攝影、紀實觀念攝影等。這些語言修辭打破了視覺直觀性,解構了圖像的物理屬性,它的識讀和詮釋必然是以主體的強力介入為主。其圖像意義的生成是開放的系統,任何讀者都可以置身其中而表述獨立的洞見。當代攝影的特質是圖像再生,它對藝術的創造大有裨益,因此而獲得了當代藝術的普遍接納。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中國的藝術家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對攝影的當代性有了充分的學習、研究,並以他們的智慧運用了這個媒介的當代特性,因此創作了具有世界性意義的作品,既是攝影在中國180年的新發展和延續,也是對世界藝術史的貢獻。我們通過展覽可以充分地證明攝影的發明與發展是文化現代性的體現,故而激發著今人繼續地豐富著攝影的創造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蒼鑫,54-19交流系列II,藝術微噴,199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大力,拆-平安大道,手工銀鹽相紙,1999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新民,深圳8.10股潮,銀鹽紙基,1992

其次,他們強調藝術家身份地個性與觀念的自主表達,啟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創作的新時代,讓攝影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在中國得以覺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影像記錄和視覺資訊傳播的層面,具有藝術攝影特性的同時,還具有攝影史的意義和價值。這批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構建起了世紀之交攝影藝術的主體,並展現出新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當代藝術化的趨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展出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銀鹽紙基,1995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姜健,主人系列,藝術微噴,1997

當代攝影:新理念

(策展人:王春辰)

攝影從發明到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攝影技術、攝影器材、攝影打印的完善、進步、提高,以致發明出現數字化攝影等等,更重要的是關於攝影的認知和理解得到了拓展和拓寬。

攝影不再是簡單地複製客觀的世界鏡像,也不再僅僅是記錄時事、真實事件、圖像採集,而是轉而成為藝術表達的媒介手段。它由此所呈現的視覺圖像並非其本身所示,而是藉由此圖像傳遞了不同的內涵和觀念,甚至有藝術家藉由攝影手段及其圖像來表達更強烈的姿態和含義。這也是當代攝影的圖像語言不同於傳統或經典的攝影的地方,這種攝影打破了攝影圖像的表象符號含義,而是將圖像的能指與所指進行了分離,所指遊離開了能指,進入到自由引申的境地。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邱志傑,紋身2,藝術微噴,1994

當代攝影打破了圖像的再現論,打破了圖像的客觀論。這不僅是攝影作為媒介的擴大,也是藝術史的容量的增大。有了這個新的當代觀念攝影之後,當代藝術的豐富性就因此無與倫比,由於攝影媒介的技術化、快捷、靈活、自由,它成為今天的藝術的主流媒介之一,21世紀的藝術史必然有它濃重的一筆。

當代攝影的特點主要有行為攝影、主題擺拍攝影、景觀觀念攝影、數字化觀念攝影、紀實觀念攝影等。這些語言修辭打破了視覺直觀性,解構了圖像的物理屬性,它的識讀和詮釋必然是以主體的強力介入為主。其圖像意義的生成是開放的系統,任何讀者都可以置身其中而表述獨立的洞見。當代攝影的特質是圖像再生,它對藝術的創造大有裨益,因此而獲得了當代藝術的普遍接納。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中國的藝術家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對攝影的當代性有了充分的學習、研究,並以他們的智慧運用了這個媒介的當代特性,因此創作了具有世界性意義的作品,既是攝影在中國180年的新發展和延續,也是對世界藝術史的貢獻。我們通過展覽可以充分地證明攝影的發明與發展是文化現代性的體現,故而激發著今人繼續地豐富著攝影的創造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蒼鑫,54-19交流系列II,藝術微噴,199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大力,拆-平安大道,手工銀鹽相紙,199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蔣志,0.7%的鹽,藝術微噴,2009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新民,深圳8.10股潮,銀鹽紙基,1992

其次,他們強調藝術家身份地個性與觀念的自主表達,啟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創作的新時代,讓攝影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在中國得以覺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影像記錄和視覺資訊傳播的層面,具有藝術攝影特性的同時,還具有攝影史的意義和價值。這批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構建起了世紀之交攝影藝術的主體,並展現出新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當代藝術化的趨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展出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銀鹽紙基,1995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姜健,主人系列,藝術微噴,1997

當代攝影:新理念

(策展人:王春辰)

攝影從發明到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攝影技術、攝影器材、攝影打印的完善、進步、提高,以致發明出現數字化攝影等等,更重要的是關於攝影的認知和理解得到了拓展和拓寬。

攝影不再是簡單地複製客觀的世界鏡像,也不再僅僅是記錄時事、真實事件、圖像採集,而是轉而成為藝術表達的媒介手段。它由此所呈現的視覺圖像並非其本身所示,而是藉由此圖像傳遞了不同的內涵和觀念,甚至有藝術家藉由攝影手段及其圖像來表達更強烈的姿態和含義。這也是當代攝影的圖像語言不同於傳統或經典的攝影的地方,這種攝影打破了攝影圖像的表象符號含義,而是將圖像的能指與所指進行了分離,所指遊離開了能指,進入到自由引申的境地。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邱志傑,紋身2,藝術微噴,1994

當代攝影打破了圖像的再現論,打破了圖像的客觀論。這不僅是攝影作為媒介的擴大,也是藝術史的容量的增大。有了這個新的當代觀念攝影之後,當代藝術的豐富性就因此無與倫比,由於攝影媒介的技術化、快捷、靈活、自由,它成為今天的藝術的主流媒介之一,21世紀的藝術史必然有它濃重的一筆。

當代攝影的特點主要有行為攝影、主題擺拍攝影、景觀觀念攝影、數字化觀念攝影、紀實觀念攝影等。這些語言修辭打破了視覺直觀性,解構了圖像的物理屬性,它的識讀和詮釋必然是以主體的強力介入為主。其圖像意義的生成是開放的系統,任何讀者都可以置身其中而表述獨立的洞見。當代攝影的特質是圖像再生,它對藝術的創造大有裨益,因此而獲得了當代藝術的普遍接納。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中國的藝術家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對攝影的當代性有了充分的學習、研究,並以他們的智慧運用了這個媒介的當代特性,因此創作了具有世界性意義的作品,既是攝影在中國180年的新發展和延續,也是對世界藝術史的貢獻。我們通過展覽可以充分地證明攝影的發明與發展是文化現代性的體現,故而激發著今人繼續地豐富著攝影的創造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蒼鑫,54-19交流系列II,藝術微噴,199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大力,拆-平安大道,手工銀鹽相紙,199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蔣志,0.7%的鹽,藝術微噴,200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現場陳列的文獻。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新民,深圳8.10股潮,銀鹽紙基,1992

其次,他們強調藝術家身份地個性與觀念的自主表達,啟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創作的新時代,讓攝影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在中國得以覺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影像記錄和視覺資訊傳播的層面,具有藝術攝影特性的同時,還具有攝影史的意義和價值。這批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構建起了世紀之交攝影藝術的主體,並展現出新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當代藝術化的趨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展出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銀鹽紙基,1995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姜健,主人系列,藝術微噴,1997

當代攝影:新理念

(策展人:王春辰)

攝影從發明到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攝影技術、攝影器材、攝影打印的完善、進步、提高,以致發明出現數字化攝影等等,更重要的是關於攝影的認知和理解得到了拓展和拓寬。

攝影不再是簡單地複製客觀的世界鏡像,也不再僅僅是記錄時事、真實事件、圖像採集,而是轉而成為藝術表達的媒介手段。它由此所呈現的視覺圖像並非其本身所示,而是藉由此圖像傳遞了不同的內涵和觀念,甚至有藝術家藉由攝影手段及其圖像來表達更強烈的姿態和含義。這也是當代攝影的圖像語言不同於傳統或經典的攝影的地方,這種攝影打破了攝影圖像的表象符號含義,而是將圖像的能指與所指進行了分離,所指遊離開了能指,進入到自由引申的境地。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邱志傑,紋身2,藝術微噴,1994

當代攝影打破了圖像的再現論,打破了圖像的客觀論。這不僅是攝影作為媒介的擴大,也是藝術史的容量的增大。有了這個新的當代觀念攝影之後,當代藝術的豐富性就因此無與倫比,由於攝影媒介的技術化、快捷、靈活、自由,它成為今天的藝術的主流媒介之一,21世紀的藝術史必然有它濃重的一筆。

當代攝影的特點主要有行為攝影、主題擺拍攝影、景觀觀念攝影、數字化觀念攝影、紀實觀念攝影等。這些語言修辭打破了視覺直觀性,解構了圖像的物理屬性,它的識讀和詮釋必然是以主體的強力介入為主。其圖像意義的生成是開放的系統,任何讀者都可以置身其中而表述獨立的洞見。當代攝影的特質是圖像再生,它對藝術的創造大有裨益,因此而獲得了當代藝術的普遍接納。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中國的藝術家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對攝影的當代性有了充分的學習、研究,並以他們的智慧運用了這個媒介的當代特性,因此創作了具有世界性意義的作品,既是攝影在中國180年的新發展和延續,也是對世界藝術史的貢獻。我們通過展覽可以充分地證明攝影的發明與發展是文化現代性的體現,故而激發著今人繼續地豐富著攝影的創造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蒼鑫,54-19交流系列II,藝術微噴,199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大力,拆-平安大道,手工銀鹽相紙,199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蔣志,0.7%的鹽,藝術微噴,200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現場陳列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次展覽參展的白夜照相館,在銀川當代美術館內搭建臨時的“民國範兒照相館”攝影棚與觀眾互動。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新民,深圳8.10股潮,銀鹽紙基,1992

其次,他們強調藝術家身份地個性與觀念的自主表達,啟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創作的新時代,讓攝影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在中國得以覺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影像記錄和視覺資訊傳播的層面,具有藝術攝影特性的同時,還具有攝影史的意義和價值。這批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構建起了世紀之交攝影藝術的主體,並展現出新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當代藝術化的趨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展出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銀鹽紙基,1995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姜健,主人系列,藝術微噴,1997

當代攝影:新理念

(策展人:王春辰)

攝影從發明到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攝影技術、攝影器材、攝影打印的完善、進步、提高,以致發明出現數字化攝影等等,更重要的是關於攝影的認知和理解得到了拓展和拓寬。

攝影不再是簡單地複製客觀的世界鏡像,也不再僅僅是記錄時事、真實事件、圖像採集,而是轉而成為藝術表達的媒介手段。它由此所呈現的視覺圖像並非其本身所示,而是藉由此圖像傳遞了不同的內涵和觀念,甚至有藝術家藉由攝影手段及其圖像來表達更強烈的姿態和含義。這也是當代攝影的圖像語言不同於傳統或經典的攝影的地方,這種攝影打破了攝影圖像的表象符號含義,而是將圖像的能指與所指進行了分離,所指遊離開了能指,進入到自由引申的境地。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邱志傑,紋身2,藝術微噴,1994

當代攝影打破了圖像的再現論,打破了圖像的客觀論。這不僅是攝影作為媒介的擴大,也是藝術史的容量的增大。有了這個新的當代觀念攝影之後,當代藝術的豐富性就因此無與倫比,由於攝影媒介的技術化、快捷、靈活、自由,它成為今天的藝術的主流媒介之一,21世紀的藝術史必然有它濃重的一筆。

當代攝影的特點主要有行為攝影、主題擺拍攝影、景觀觀念攝影、數字化觀念攝影、紀實觀念攝影等。這些語言修辭打破了視覺直觀性,解構了圖像的物理屬性,它的識讀和詮釋必然是以主體的強力介入為主。其圖像意義的生成是開放的系統,任何讀者都可以置身其中而表述獨立的洞見。當代攝影的特質是圖像再生,它對藝術的創造大有裨益,因此而獲得了當代藝術的普遍接納。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中國的藝術家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對攝影的當代性有了充分的學習、研究,並以他們的智慧運用了這個媒介的當代特性,因此創作了具有世界性意義的作品,既是攝影在中國180年的新發展和延續,也是對世界藝術史的貢獻。我們通過展覽可以充分地證明攝影的發明與發展是文化現代性的體現,故而激發著今人繼續地豐富著攝影的創造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蒼鑫,54-19交流系列II,藝術微噴,199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大力,拆-平安大道,手工銀鹽相紙,199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蔣志,0.7%的鹽,藝術微噴,200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現場陳列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次展覽參展的白夜照相館,在銀川當代美術館內搭建臨時的“民國範兒照相館”攝影棚與觀眾互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開幕當日的對談活動。

"

攝影丨蔡星卓 遊響響

8月19日,或許每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攝影術問世180週年。而在銀川當代美術館,一場名為“攝影180年在中國”的展覽正拉開序幕。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掀開了攝影成為19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新篇章。這是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中一個重大進步:幾乎全部使用拍攝後不久就製作的原版照片來呈現攝影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不斷髮生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動盪,損毀了無數的原版照片。因此,中國的博物館想要收藏一套完整的講述攝影在中國發展歷程的原版照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次展覽,是第一次集中地展示自攝影術發明以來,中國攝影史上500餘件、數千張著名攝影家的原版原作。同時,此展覽將為中國攝影史的梳理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原版史料;為國家和民營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中國攝影名作提供參考體系;在中國普及和推廣攝影原作的知識和概念,推動攝影收藏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從某一角度來看,“攝影180年的中國”(總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 Christopher Phillips)展示了在歐洲發明的攝影,如何被中國攝影人精心地轉化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視覺遺產。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大板塊。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重拾:晚清攝影

(策展人:泰勒·伯內特 Terry Bennett)

第一部分“重拾:晚清攝影”,為19世紀40年代攝影進入中國至1911年清朝消亡的原版照片。幾十位早期攝影師的近200幅原版原作一一陳列。這些留存下來的19世紀原版照片,除了承載了視覺資訊和影像科技的歷史外,有不少是優秀的攝影藝術品。而一張老照片能否成為重要的藝術品,取決於是否出自名家名師、以及攝影師的身份,拍攝的動機和目的。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阿芳(華芳照相館),人力轎子,蛋白照片,1870年代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小伊利法萊特·布朗,中國女孩,版畫,1856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研究進展甚微,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內容繁雜宏大,國內史料史實匱乏,缺少研究的動力和財務的支持等諸多因由外,不瞭解拍攝照片的攝影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1860年之前,在中國開展攝影活動的主要為外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攝影術開始向內地擴展。隨著1880年後照相機和幹板的工業化生產,中國人逐漸成為了攝影業態的主體。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早期的立體照片,和手持立體照片觀片器。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存世量極為稀少的中國內容的達蓋爾法、安布羅法、溼版法、金屬版法、凹版法、石板印刷等技法拍攝製作的原版照片,它們揭示著早期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承載介質、傳播媒介以及發展歷程。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威廉·桑德斯,上海理髮店,蛋白照片,1870s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蘇黎世石印公司 ,頤和園風景,彩色石印法,1900s

民國:攝影藝術的搖籃

(策展人:陳申)

在20世紀初的中國,攝影家的作品已和美術家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一些刊物上,以出版攝影為主的《世界》畫報聲稱它是“美術畫”之刊物。這時的藝術攝影也稱為“美術攝影”。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美術攝影逐漸從舊的照相行業中游離出來,以新的面貌出現,各種題材和形式的攝影作品也發展起來。

成立於20年代初的“光社”,是“集非職業攝影同志,以交換智知,研究藝術為宗旨”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聯盟。劉半農、陳萬里等一批後成為優秀攝影家的知識分子都加入了攝影者的行列。攝影隊伍成份的變化和文化運動的影響,加速了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進程。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出的“美術攝影”,是對名國初期文人攝影總體概念的體現。不少經過文化運動洗禮的文人學者,以他們廣博的學養和探索精神,在攝影藝術處女地上披荊斬棘,才有了源自西方的攝影藝術在民國的繁榮和發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民國”部分展覽空間。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駱伯年,汲甕,銀鹽紙基(藝術微噴複製),1930-1940s

在攝影表現形式的探索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中國現代意義上攝影的轉型期,一些文藝界人士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使攝影從機械複製的時代走向藝術創作的時代,但是多數中國攝影家仍沿襲50年前歐洲(特別是英國)“畫意攝影”時代的套路。

小型相機在中國的大量行銷,《實用映相學》、《新編攝影術》等攝影普及讀物的出現,以及報刊採用越來越多的攝影圖片,湧現出了一批業餘攝影家。他們擺脫了早期攝影侷限於照相行業的純商業的色彩,拍攝的題材比前期有了較大的擴展,表現出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某些作品逐漸呈現出藝術屬性。因此,展品中包括了有關的歷史文獻、包括民國時期的重要攝影出版物及其攝影作品以外的有關實物。

該展覽板塊又分為四個部分。

1. 晨光

該節展示一批光社社員原作。“光社”前身是1923年“藝術寫真研究會”,誕生於北京大學的攝影家聯盟,它表明了業餘攝影家藝術聯盟在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出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2. 聚散

該節展示了一批出現在1927-1937年的民國時期重要攝影師原作。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國攝影藝術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期,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中華攝影學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裡聚集著從事攝影創作和研究的高層知識分子,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南北方攝影家藝術群體。這些攝影團體除舉辦展覽外,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形式的攝影書刊,對攝影藝術和理論的研究也十分重視。

此時,出版業也開始發展,一些職業或業餘攝影者開始翻譯、編譯刊物,湧現出許多秉有傳世的作品。如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吳中行、蔡俊三、陳傳霖等藝術家,他們的攝影創作實踐對後來中國攝影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朗靜山,願作鴛鴦不羨仙,銀鹽紙基,1920s

3. 普世

該節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館人像、風光畫片。攝影術自傳入中國至“五四”運動時期已歷七十多年的發展,攝影一直被視為民間“匠藝”,難登藝術的殿堂,雖然偶爾也會出現知識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淪為為“生計”考慮下的養家餬口職業。早期照相業的攝影師,作品題材深受社會環境的束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嘉華露,美在其中,銀鹽紙基,1930s

4. 本原

該節展出了一批著名攝影家,如方大曾、吳印鹹等,在1937年前拍攝的原版作品。在20世紀早期,西方攝影已經從畫意、唯美的表現主義時代陰影走了出來,攝影再現了紀錄和關注社會的強大功能。紀實類的作品隨著西方的實踐引起了中國攝影家的追捧和擁抱。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外,該部分還展出了一批民國的攝影文獻。

紀實性影像藝術:從畫意到新紀實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含宣傳攝影)、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以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反映了近百年中國攝影藝術發展的歷程。

儘管其中涉及“多種多樣的非主流攝影形態”,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來的紀實性攝影作品”為主體,再上下延伸到“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紅色攝影”與“90年代出現的新紀實攝影作品”,為觀眾研究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攝影藝術抽出了一條“紀實性攝影”的線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紅色攝影人主導了攝影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在大陸僅留存下官方攝影和商業(照相館)攝影的形態,這種狀況集中體現在1959年出版的《中國》畫冊。紀實性的攝影形態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攝影形態。紀實性的攝影作品特指“用紀實性手法創作的”出自著名攝影家的有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品。具有視覺藝術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畫意沙龍攝影,也都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標籤。

1976年文革結束和隨之出現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影像藝術的革命。民間攝影團體採用了現實和象徵主義的手法,倡導“不讓歷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間接地消解對抗傳統攝影地霸權,關注現實揭露陰暗,打破了攝影長期以來僅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地格局。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新民,深圳8.10股潮,銀鹽紙基,1992

其次,他們強調藝術家身份地個性與觀念的自主表達,啟動了中國影像藝術品創作的新時代,讓攝影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態在中國得以覺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簡單的影像記錄和視覺資訊傳播的層面,具有藝術攝影特性的同時,還具有攝影史的意義和價值。這批紀實性的影像藝術品構建起了世紀之交攝影藝術的主體,並展現出新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當代藝術化的趨勢。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展出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銀鹽紙基,1995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姜健,主人系列,藝術微噴,1997

當代攝影:新理念

(策展人:王春辰)

攝影從發明到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攝影技術、攝影器材、攝影打印的完善、進步、提高,以致發明出現數字化攝影等等,更重要的是關於攝影的認知和理解得到了拓展和拓寬。

攝影不再是簡單地複製客觀的世界鏡像,也不再僅僅是記錄時事、真實事件、圖像採集,而是轉而成為藝術表達的媒介手段。它由此所呈現的視覺圖像並非其本身所示,而是藉由此圖像傳遞了不同的內涵和觀念,甚至有藝術家藉由攝影手段及其圖像來表達更強烈的姿態和含義。這也是當代攝影的圖像語言不同於傳統或經典的攝影的地方,這種攝影打破了攝影圖像的表象符號含義,而是將圖像的能指與所指進行了分離,所指遊離開了能指,進入到自由引申的境地。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邱志傑,紋身2,藝術微噴,1994

當代攝影打破了圖像的再現論,打破了圖像的客觀論。這不僅是攝影作為媒介的擴大,也是藝術史的容量的增大。有了這個新的當代觀念攝影之後,當代藝術的豐富性就因此無與倫比,由於攝影媒介的技術化、快捷、靈活、自由,它成為今天的藝術的主流媒介之一,21世紀的藝術史必然有它濃重的一筆。

當代攝影的特點主要有行為攝影、主題擺拍攝影、景觀觀念攝影、數字化觀念攝影、紀實觀念攝影等。這些語言修辭打破了視覺直觀性,解構了圖像的物理屬性,它的識讀和詮釋必然是以主體的強力介入為主。其圖像意義的生成是開放的系統,任何讀者都可以置身其中而表述獨立的洞見。當代攝影的特質是圖像再生,它對藝術的創造大有裨益,因此而獲得了當代藝術的普遍接納。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展覽現場。

中國的藝術家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對攝影的當代性有了充分的學習、研究,並以他們的智慧運用了這個媒介的當代特性,因此創作了具有世界性意義的作品,既是攝影在中國180年的新發展和延續,也是對世界藝術史的貢獻。我們通過展覽可以充分地證明攝影的發明與發展是文化現代性的體現,故而激發著今人繼續地豐富著攝影的創造力。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蒼鑫,54-19交流系列II,藝術微噴,199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張大力,拆-平安大道,手工銀鹽相紙,199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蔣志,0.7%的鹽,藝術微噴,2009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現場陳列的文獻。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此次展覽參展的白夜照相館,在銀川當代美術館內搭建臨時的“民國範兒照相館”攝影棚與觀眾互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開幕當日的對談活動。

「探展」從“光緒騎馬”到“火車上的中國人”,我們把三個世紀的中國攝影看了個夠

所有的參展作品在銀川當代美術館展出後,還將前往北京、廣東和國外舉辦巡展。展覽持續至11月24日。

*文中所有作品圖片由銀川當代美術館提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