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製造2025”:怎麼做有利,中國產業政策就該怎樣調整

經濟 政治 財經 環球時評 2018-12-16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報道,中國正在起草一份旨在替代“中國製造2025”的計劃,新計劃將放寬外企准入,淡化中國主導製造業的目標。

談“中國製造2025”:怎麼做有利,中國產業政策就該怎樣調整

“中國製造2025”是美國對中國產業政策不滿的焦點,與該計劃有關的中國企業科技產品也是美國對華貿易戰衝擊的重點。人們注意到,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官方已經淡化在公開場合對“中國製造2025”的提及,而在中美阿根廷共識之後,美方對外界公佈的五點要求也沒有包含“中國製造2025”。

所有主要工業國家都有促進高科技發展的產業政策,最典型的如德國工業4.0計劃。中國製定2025規劃的初衷顯然是正當的,它引起美國及一些西方國家的不滿和擔心,也說明該計劃有其獨特的力量。

辨證地看,萬事都有其利弊,“中國製造2025”也難以繞開這個邏輯。就其在國內執行的過程本身來說,該計劃強調對國有企業的支持,準備投入的資金也很大。由於一段時間以來民營企業面臨了一些困難,輿論中不斷出現“國進民退”的說法,在國企和民企之間建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就有了現實的必要性甚至緊迫性。

美國方面對2025規劃的反對則是出乎中國人意料的。說實話,作為中國主權內的事務,我們是可以完全不理會美國態度,專注於自我決定的。然而中國深度融入全球化,中國的利益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利益有了相互協調的更多現實需求,擴大共同利益成為中國在對外開放環境中不斷前進的重要方式。這也是中方重要的一個思考角度。

談“中國製造2025”:怎麼做有利,中國產業政策就該怎樣調整

看來中國會在堅持本國發展高科技權利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今後產業計劃和政策做出適當調整。其中擴大市場的作用,給不同所有制企業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大概會是主要調整方向。

圍繞是否調整產業規劃,以及如何調整,我們想在此梳理一下環境的重要變化和中國應對變化的應有原則。

首先,中國發展的外部大環境和經濟內外互動的主要線索今年以來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對這些變化我們需要抱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迴避,而應主動應對。

第二,外部壓力從來都是中國內部改革的動力之一,對此我們的態度應當是坦然的。中國越開放,就越需要因應外部的要求,今天中國與外界互動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國家利益,而不是主權受到壓迫情況下的屈辱讓步。強硬和對抗永遠比相互妥協更加受歡迎,甚至更加“政治正確”,這不應再是21世紀中國的意識形態。

第三,中國要與世界共贏,這是我們和平發展的生命線,而不能是一個口號。中國需要真正把國門越打越開,通過不斷擴大對外合作增加發展的動力,同時也讓中國這個大市場給世界帶來更多好處。換句話說,什麼是共贏,不能僅僅由提出這一主張的我們說了算,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感受也應參與對它的定義,它應是各方態度和認識的最大公約數。

第四,中國無需懼怕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風險,包括經濟風險和政治風險。讓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會倒逼國有企業的改革,其實很多國企缺的不是資金,而是更有競爭力的管理機制。激發各種企業的活力,中國的科技創新將會形成全新的局面。而一旦中國的發展更加強勁,我們就會總體上擁有維護國家政治凝聚力的更多資源,而不必然面臨意識形態上的更大風險。

改革開放是中國唯一的路,過去40年我們不斷獲得成功,而成功被證明是各種主動最重要的來源。今後也會是一樣的。我們要切實解放思想,堅決卸掉走向成功路上的一切包袱,讓成功最終為過程做結論,這應是中國社會一代又一代人的集體座右銘。

本文系《環球時報》今日社評,原標題:怎麼做有利,中國產業政策就該怎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