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看寧波

經濟 金融 保險 材料科學 杭州網 2017-05-11

浙江在線5月1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謝曄 裴建林 周鬆華)港城寧波交出了漂亮的“一季報”:GDP同比增長8.5%,財政總收入同比增長21.4%,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蹄疾步穩、一馬當先,規上工業同比增長9.7%,自營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9.7%,與之匹配的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6.2%。微觀層面,實體經濟春江水暖的“體感溫度”傳遞到企業:一季度,寧波快遞業完成訂單量同比增長49%,發往歐美的集裝箱運費分別上漲40%和30%,熱門航線一艙難求……

依託“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等國家級改革大平臺,寧波圍繞提升實體經濟有效供給核心目標,打出一套破解“脫實向虛”組合拳,企業負擔“輕”了,科技轉化“快”了,資金流向“實”了,傳統塊狀經濟“老樹發新枝”,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走出一條實體經濟崛起的“寧波路徑”。

一降一補

企業增強競爭力

入春後,寧波聖龍汽車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接連搶下捷豹、路虎等名車訂單,3條智能化改造的生產線正在安裝調試。集團行政總監陳曉玲透露,去年聖龍汽車僅設備投入就達4300萬元,而今年預計將超億元。

“良好的發展環境,讓我們勁頭更足。”陳曉玲算了筆賬:去年公司因營改增獲益1570多萬元,同時領到了技改補貼等10餘項“政策紅包”共約900萬元,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化作企業擴張的十足底氣。

實體經濟是寧波的發家之本、當家優勢。營造良好環境,讓企業輕裝上陣,是寧波轉換髮展動能的首要之招。去年2月,寧波出臺“企業降本減負35條”,一年為全市企業送上超300億元大紅包,同時深化“放管服”改革,兩次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清單,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為實體經濟“舒筋活血”。

“減下來的‘負’,要引導企業‘加’到智能化改造中。未來3年,寧波市本級將安排超過133億元專項資金,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升級、智能製造創業創新。”寧波市經信委主任陳炳榮說。主攻智能製造,寧波迅速出臺《推進“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建設若干意見》,通過幫扶智能製造項目、靈活配置要素等一套自選動作,助力實體經濟拿出高端產品,增強有效供給。

眼下,一場由政府牽線,傳統制造企業與本地智能裝備企業的“大聯姻”,正在三江六岸呈團塊狀蓬勃展開。餘姚家電、奉化氣動、鄞州汽配等13個塊狀經濟帶上,6型智能化生產線正在迅速推廣應用,嚐鮮試水的傳統企業生產成本迅速降低、產品質量突飛猛進。

精準出招,成效初現。寧波規上企業目前每百元主營業務成本比上年下降1.1元,分別低於全省、全國2.1元和3.5元,而利潤率卻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大批堅守主業、堅持創新的老牌實體企業打響品牌,煥發青春。一季度,寧波規上企業利潤同比增長近60%,領跑全省。

創新驅動

動能轉換正加速

科技創新,是實體經濟的新動能、有效供給的發動機。高科技企業創業、傳統企業上新,都繞不過科技成果產業化。去年,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落戶寧波,當地扶重點、抓關鍵,精準出招,為企業科技創新鋪就一條綠色通道。

瞄準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研發、石墨烯研發及產業化應用等領域,寧波斥資1.7億元,上馬82個重點科技產業化專項,吸引院所與企業聯合“揭榜”攻關。同時,每年新增1億元科技專項經費當“嫁妝”,為科技成果與企業“說媒拉縴”,重點支持“科技成果持股”超100萬元的企業項目。

杭州灣畔的寧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廳裡,產品開發總監馬志勇博士指著大型LED燈旁的溫度計告訴記者:“用了石墨烯改性母料製成的散熱器,燈罩溫度下降了10%。”正是這種母料,讓寧波一家塑料企業去年至少增收上百萬元。得益於石墨烯應用科技專項,天生密封件、新橋化工、福泰電器等一批傳統企業與墨西科技聯手,運用改性材料推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產品,墨西科技則攻關拿下了全球首條年產300噸生產線,成為世界最大的石墨烯材料供應商。

從實驗室到產業化,中試這關鍵一環設備投入巨大,寧波搭建起一批中試實驗工場,為企業、院所中試攤薄成本。僅半年,研究院已吸引了納米光電功能材料、有機發光材料等12個高端中試項目落戶,300家次企業的新產品從這裡走上生產線。

依託科技創新,寧波一批企業靠富有競爭力的新產品搏浪新藍海。釹鐵硼磁性材料、高性能密封件等一批科研成果下線上市,江豐電子、激智科技等一批企業成為行業龍頭……截至目前,寧波擁有創新型初創企業9010家,47.8%的規上企業產生R&D投入,均位居全省第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3.1件,遠遠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保險創新

但見資本活水來

如何引導金融資本流向實體經濟?寧波巧用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改革平臺,頻頻下出“先手棋”,一批“寧波首創”新險種為海量險資進入實體經濟闖關探路,巧妙撬動銀行資金源源不斷為實體經濟輸血補氣。

不用抵押,憑一張保單,撬動50倍銀行資金流入企業,風險則由銀行與保險公司“二八開”分擔,這就是寧波首創的“小貸險”。前不久,健坤電熱技術有限公司花了4萬餘元從人保寧波公司購買了一份小額貸款保證保險,憑保單從中國銀行貸款200萬元。總經理楊利東告訴記者:“這筆融資解了我們購買原材料的燃眉之急。”健坤由此順利投產,訂單已排到年底。據統計,“小貸險”已累計支持1.5萬家企業獲得貸款共計140億元。

如何為實體經濟撐起創業創新“保護傘”?寧波寫了一篇好文章。去年初,全省首家科技保險分支機構——中華聯合保險寧波市新科技支公司成立,至今已開發出“創客保”責任險等3個新險種,覆蓋了寧波高新區近500家企業。經理王立詠告訴記者:“創客一旦失敗,可獲得3萬多元賠付,就有了從頭再來的本錢。”公司今年還將推出高端人才人身險、網絡安全責任險、侵犯專利權責任險等一攬子實業保險保障服務。去年,寧波保險業為487家科技企業提供2.7億元的風險保障。

同時,為充分調動銀行金融“主力軍”,人行寧波中心支行聯合市發改委、市經信委等九部門出臺金融支持工業經濟“二十條”,全力支持實體經濟。寧波市政府每年還安排4000萬元,用於銀行向小微企業“輸血”過程的風險防控和補償。

寧波市金融辦副主任王勉表示,截至去年底,寧波製造業貸款餘額已超3500億元,佔全部貸款的21%,居全省第一。“未來,寧波金融機構一方面將重點支持高端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型產業體系,一方面逐步壓縮、有序退出產能嚴重過剩和缺乏市場競爭力企業的相關貸款,力爭三年內工業企業貸款比重超過3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