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經濟 金融 市場營銷 互聯網 健康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8-12-15

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是一件需要各方參與者以及社會全體共同努力與長期耕耘才能完成的大事。

互聯網醫療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一、互聯網醫療的這20年

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我們經歷了PC時代、移動時代以及正在進入的物聯時代,互聯網醫療1.0也伴隨著“大智雲物移”行業的發展與相關政策的開放正式進入到2.0時代。

筆者很榮幸作為一名行業大軍中的參與者,一路伴隨互聯網醫療從萌芽期至今,也親眼見證了互聯網醫療行業從市場參與者、產品形態、社會影響力、政府政策等各方面的發展變化。

例如:互聯網醫療政策方面,從最開始禁止的態度,到現在的鼓勵甚至強制要求;市場產品方面,從最開始的掛號預約APP到現在的貫穿診前、診中、診後的互聯網醫療應用;社會影響力方面,從最開始的無所適從到現在的無人不用。

醫療是一個極其特別的行業,它關乎每個人的生命健康、關乎國計民生,它更顯學術與嚴謹,是伴隨人類從一顆受精卵到一把灰的特殊行業,因此醫療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課題。本篇文章將會從中國醫療的現狀說起,深入討論互聯網與醫療的碰撞以及互聯網醫療的未來。

二、中國醫療的現狀與特點

1. 中國的患者、醫院與醫生

因工作原因,去過全國很多醫院,每次走進醫院最大的感觸就是:諸多行業中還是醫院的“生意”好!儘管醫生不愛笑,儘管醫院很擁擠,不做營銷不接受講價,但大家生了病都會積極的過來聆聽醫生的“教誨”。

中國的患者中有兩類人:一類是“小病百度、大病手術”,病久了直接就得被轉去三甲醫院。另一類患者是感冒發燒都要跑到三甲醫院掛個專家號看看。這兩類患者都會導致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醫療資源不能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醫療體系、晉升體制等多重原因,導致優秀醫學生、優質醫生都聚集在大城市大醫院,久而久之患者會覺得只有到三甲醫院才能找到好醫生,而基層醫生太“水”容易耽擱病情。這種非良性循環會導致基層只能越來越“基層”。

醫院作為“市場”中罕見的“賣方”比“買方”強勢的服務機構,一直是高高在上。中國的醫院共細分為7個層級,分級的作用是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患者的需要。

然而患者的求醫心理以及其他多重因素,致使分級反而固化和擴大了這種差距,使得患者都往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大醫院走,患者就醫導向混亂,最終造成患者流量分佈不均,出現大醫院和基層醫院發展極其不均衡的現象。

此外,由於醫院科室多、流程多,且很多流程和制度陳舊、效率低,往往是“醫生動動嘴、患者跑斷腿”,這也是百姓對醫院怨聲載道主要來由。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幾乎所有醫院均是“以藥養醫”,醫生的價值體現、收入高低依賴於藥品器械的使用量,醫生所學多年的醫學專業知識的價值被低估。長此以往導致現在很多患者無論看中醫還是西醫如果醫生開的藥太少,患者就會沒有安全感,會覺得這醫生是不是太“水”,這點兒藥能不能把病吃好。

2. 中美醫療對比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為了更客觀和具象的認識中國的醫療狀況,我們隨便感受幾組中美醫療的扎心對比(以下數據來源於多方渠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了解詳細信息與數據):

互聯網醫療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這些看似簡單粗暴的數據,每一項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其背後的形成原因。表格中數據同時反應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很多方面的巨大差別,包括經濟水平、醫療服務質量、標準化的臨床水平、醫療科研水平、教育模式、醫護收入與社會地位等方面。

之所以拿中美醫療相關數據做對比,因為按照聯合國定義,美國屬於標準的發達國家,在各方面都領跑世界,而中國是高速發展中國家,很多方面急需改善和提升,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和看齊。

3. 中國醫療當下最根本矛盾

結合中國醫療現狀分析以及上面粗暴的數據對比不難發現:中國醫療目前最根本矛盾,是醫療各種資源總體供給短缺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通俗點來講就是各種不足:醫生不足、護士不足、醫療資源投入不足、人均可支配醫療費用不足等總體上的不足。

當前的醫療資源總體供給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不成正比,這是醫療體制、醫患關係中存在的根本矛盾。因為這個最根本矛盾,引發了我們所看到的種種醫療問題和現象。

三、互聯網與醫療的極端碰撞

我們都說互聯網波及到哪個行業,哪個行業就會被顛覆,已經顛覆的比如金融、零售、餐飲、製造、出行、通信等行業;正在顛覆的比如我們今天所談的醫療行業。互聯網只是一種網絡,一種傳輸信息與數據的載體,最關鍵的是我們利用這張網來做什麼事情。從某個角度來說,互聯網和醫療是兩個屬性相反的極端行業,互聯網是非常前沿、開放、共享、智能、重體驗的代表,而醫療則是非常滯後、保守、嚴謹、封閉、倫理性的傳統行業,這兩個冰與火的極端行業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1. 看衰和看好的兩撥人

從互聯網+醫療的萌芽期到今天,一直都有各種行業專家和資深從業者發表看衰或看好的見解與看法。筆者本人是看好的,但也不否認那些看衰的觀點,哲學中講世間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凡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和背景,不同的認知過程,則看法不同。比如作為大城市的人很難看到現在一些偏遠山路地區是如何用大屏視頻做黨建的,比如身處三甲醫院聚集的一線城市很難知道多少農村的醫療條件是有多麼的落後。

在觀點不同的兩派人中,其中看衰派認為:互聯網醫療喊了那麼多年一直未見起色,泡沫較大,醫療相關參與者的利益鏈極其複雜很難被撼動,互聯網醫療一直在醫療邊緣遊走無法深入核心地帶,服務方、支付方、患者方的商業結構與地位也一直沒有變化,所有的高潮吶喊與嘗試都將是徒勞,互聯網醫療最多隻能是大醫院擴張的工具。

看好派認為:受制於多種因素,不同時代發展速度不盡相同,比如不同工業時代所經歷的時長並不相同,但不代表它沒有在往前發展甚至可能已經悄然而至到下一個時代了。近些年隨著“大智雲物移”的蓬勃發展與互聯網政策的逐漸明朗清晰,互聯網醫療不再像以前那樣始終只能遊走於高牆之外,而是逐漸進入醫院、進入體制。傳統醫療的諸多詬病相信一定能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來進行解決和改善,尤其當我們清晰的看到政府對互聯網醫療的態度從懵逼到禁止、從觀望到鼓勵、直到現在很多省市區域已經開始實行強制性醫療互聯網化建設考核指標這一現象。

筆者對看衰派想表達的是,很多事情,因為我們時時刻刻身處在它的變化之中,所以你幾乎感受不到它在變化,但並不代表它沒有變化,推動這麼一個古老陳舊的行業往前走實非易事也非一日之功。

2. 互聯網如何切入並改善/解決醫療矛盾

過去,車馬慢,書信遠。現如今,天涯咫尺。

互聯網從來不是去真正的“顛覆”醫療行業,它不會改變那些需要發生的關鍵行為,互聯網是作為一種縮小空間與時間、改變方式方法、提升效率的工具出現,比如醫生與病人的交流從必須面對面到現在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發展到遠程視頻通話與診斷。

互聯網醫療方式它使得多年的醫療詬病與根本矛盾得以改善。

圖-1是筆者對當下醫療根本矛盾與解決思路的粗淺分析,3種思路簡單總結就是: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增加資源總量、最大化“壓榨”現有醫療資源。已經落地的分級診療、醫聯體、遠程醫療、互聯網醫院等政策,基本就是這樣的思路和目標。

互聯網醫療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圖-1

思路1中的分級診療策略,其關鍵點在於強制性和引導性的改變患者就醫習慣,就是“小病去社區、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慢病在社區”,合適的資源用到合適的位置。

那麼問題來了,短期內,在現有的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患者對基層的信任度不足的情況下,如何過渡,確定小病還是大病或者說疑難雜症的判斷與篩查,這時候就需要上下級醫院之間充分的互動與信息數據共享,上級來協助基層將經驗和理論知識下沉到基層,提升和強化基層的醫療服務能力,逐步幫扶基層起到真正的分流作用。

這時候就需要藉助互聯網這個工具,除了需要醫療數據、患者病歷等信息的共享,其他核心能力比如單方音視頻通話、多方音視頻通話、遠程圖文交流、遠程彩超、遠程心電等一系列遠程醫療系統平臺的搭建。可以想象,未來如果在家門口的社區診所或藥店就能找到好醫生,還有多少人願意捨近求遠去擁擠不堪的大醫院呢?

思路2中,加快新晉醫學生和年輕醫生的成長速度,通過互聯網有效、靈活的方式進行被動和主動式學習,在單位時間內快速增加可用的醫生護士資源,從而解決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

例如目前在北京、上海、杭州已經有很多三甲醫院通過內部視頻直播、外部視頻直播的方式進行臨床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專家教授的醫學講座與手術示教直播讓學生來觀摩,建立了有效的經驗分享、醫學生學習渠道。

中國護理雜誌通過製作視頻點播內容上傳後供相關醫生護士進行醫學知識的學習,通過互聯網的多重渠道與方式,有效的加速了醫學知識與臨床經驗的分享與傳播。

思路3, 隨著政策對大醫院的控制和對基層的扶植日益加強,大醫院的虹吸能力受限,但由於基層醫院對病人的吸引力並不強,雙方此時都到了比較尷尬的境地。醫聯體的出現就剛好滿足了雙方的發展需求:大醫院幫助基層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基層醫院作為大醫院的“延長觸角”,可以在替大醫院分流的情況下還能為大醫院帶來更多的患者流量,可謂一箭雙鵰、皆大歡喜。

另外,由於互聯網醫院禁止線上出診,這對於將醫聯體做大後大興醫院來說,可以擁有很多聯合體內的下級醫院對“自己”的患者進行出診,病人只需要在基層醫院掛號初診後即可合法使用互聯網醫院服務。

醫聯體模式中除了需要分級診療中那些互聯網化的工具與系統,更加核心的需求是協同,它要求上級醫療機構、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疾控機構、衛生管理機構等在信息化發展的基礎上,探求信息的互聯互通、業務緊密協同的智慧醫療服務。

而協同的關鍵點在於信息數據的實時互通與共享,各醫療系統和流程的對接打通,例如醫聯體牽頭醫院通過搭建IM即時通訊與視頻服務大平臺,對接各兄弟醫院的現有賬號體系,在滿足內部醫患護溝通協作、醫學交流的同時,進行兄弟醫院的跨域互通、學術交流與聯合會診。

在搭建過程中,國內一些雲服務廠商例如網易雲信,可以直接提供即時通訊能力,大大提高醫院間的協同效率。武漢協和醫院就是基於網易雲信的平臺搭建了多方聯合會診系統,進行日常的醫療協作與遠程聯合會診,有效推動醫聯體策略的落地與實施,提升了武漢協和醫院的服務效率與影響範圍,最大化發揮現有資源的價值。

2018年發佈的《新規》對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醫院和遠程醫療都做了明確的規範和指引,在政府政策鼓勵、市場大趨勢、以及互聯網勢不可擋的優勢下,很多大型醫院已經開始建設互聯網醫院,比如在線掛號預約、診前諮詢、自我診斷、電子報告、電子處方、診間掃碼支付、視頻問診、在院患者線上管理、醫患互動、院後隨訪、患者教育與管理、遠程家庭醫生服務等等。

互聯網醫院擁有更加人性化、更加註重患者體驗的“基因”,且能有效的減輕醫院人工工作量、提升醫院工作效率、節省醫院運營成本。通過互聯網智慧醫療服務模式,藉助互聯網技術,構建線上客戶服務體系,放大與提升醫院的服務能力。

四、任重道遠

醫療行業的特殊性與現有市場結構,再加上多年的體制影響下,互聯網醫療一定不會是靠著追風口的那三分鐘熱度與衝動就能做大做好的事情,也不是一年半載就能摸透或者輕易進去撈一筆錢的行業,它需要各方參與者以及社會全體共同努力與長期耕耘才能完成的大事。

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一定會受到很多利益相關者的阻撓與怠慢,但歷史的車輪從來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消極緩慢而停止。

積一時之跬步,臻千里之遙程,參與者只有從現在開始潛心沉澱,才能在未來的幾萬億市場中獲得重大的自我突破。

作者:網易雲信,微信公眾號:網易雲信(ID:neteaseim )

本文由 @網易雲信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