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如果說有一種通行語言,能跨越各種因為地理距離、政治因素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壁壘取得廣泛共鳴,那這種語言背後的堅實支撐,必定是人類對於美和善的執著追求。在將這種人性深處最具共性的閃光點進行表達和傳播之時,詩歌不出意料地成為人們選擇的重要載體。

"

如果說有一種通行語言,能跨越各種因為地理距離、政治因素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壁壘取得廣泛共鳴,那這種語言背後的堅實支撐,必定是人類對於美和善的執著追求。在將這種人性深處最具共性的閃光點進行表達和傳播之時,詩歌不出意料地成為人們選擇的重要載體。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作為人類最具有靈性的藝術形式,毫無疑問應該承擔起不同民族心靈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消弭分歧、增進認知,真正架起一道通往未來和明天的友愛之橋。”日前,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開幕式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表示。

本屆詩歌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線,邀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位著名詩人蔘與,圍繞“一個需要消除壁壘的世界:用詩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展開了為期一週交流和互動。

以詩歌的名義,踏上“一帶一路”之旅

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中認為,絲綢之路由“充當世界中樞神經系統”的道路組成,“它將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人民聯繫到了一起,但卻隱藏在肉眼不可見的皮膚之下”。

在意大利詩人巴希爾·阿漢的理解中,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在於商業,但卻逐漸演變成交流思想和文化的渠道,從而激發意義重大的科學發展、語言發展和哲學發展,歷史上許多詩人和作家因絲綢之路而文思泉湧,這條路可以說是文化創造力的有力源泉。“如果說古絲綢之路對當今世界的塑造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新的‘一帶一路’則將為世界帶來明日輝煌。”他說,“當今知識分子與詩人將一如既往地擔當這場旅途的重要敘述者,從而讓其在人類記憶中永垂不朽,就像弗萊克的戲劇《哈桑》那樣,踏上通往撒馬爾罕的黃金之旅。”

2018年,印度詩人墨普德曾應邀沿著絲綢之路在甘肅和新疆一代對於佛教石窟進行了為期兩週的學術考察,深深震撼於自漫長曆史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文明。不可磨滅的石窟和壁畫,在他心中喚起了不盡的詩歌韻律和節奏,久久不能散去。

"

如果說有一種通行語言,能跨越各種因為地理距離、政治因素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壁壘取得廣泛共鳴,那這種語言背後的堅實支撐,必定是人類對於美和善的執著追求。在將這種人性深處最具共性的閃光點進行表達和傳播之時,詩歌不出意料地成為人們選擇的重要載體。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作為人類最具有靈性的藝術形式,毫無疑問應該承擔起不同民族心靈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消弭分歧、增進認知,真正架起一道通往未來和明天的友愛之橋。”日前,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開幕式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表示。

本屆詩歌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線,邀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位著名詩人蔘與,圍繞“一個需要消除壁壘的世界:用詩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展開了為期一週交流和互動。

以詩歌的名義,踏上“一帶一路”之旅

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中認為,絲綢之路由“充當世界中樞神經系統”的道路組成,“它將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人民聯繫到了一起,但卻隱藏在肉眼不可見的皮膚之下”。

在意大利詩人巴希爾·阿漢的理解中,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在於商業,但卻逐漸演變成交流思想和文化的渠道,從而激發意義重大的科學發展、語言發展和哲學發展,歷史上許多詩人和作家因絲綢之路而文思泉湧,這條路可以說是文化創造力的有力源泉。“如果說古絲綢之路對當今世界的塑造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新的‘一帶一路’則將為世界帶來明日輝煌。”他說,“當今知識分子與詩人將一如既往地擔當這場旅途的重要敘述者,從而讓其在人類記憶中永垂不朽,就像弗萊克的戲劇《哈桑》那樣,踏上通往撒馬爾罕的黃金之旅。”

2018年,印度詩人墨普德曾應邀沿著絲綢之路在甘肅和新疆一代對於佛教石窟進行了為期兩週的學術考察,深深震撼於自漫長曆史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文明。不可磨滅的石窟和壁畫,在他心中喚起了不盡的詩歌韻律和節奏,久久不能散去。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墨普德

絕大多數詩人天生是哲學家,他們多數是由對人類的愛而驅動的,在和平與繁榮的範圍裡,希望‘詩歌絲綢之路’也能找到新的表達,進一步勾勒出世界詩歌的軌跡線。

“消 除 壁 壘”,把尊重差異性放在重要位置

身處無論何種訊息似乎都轉瞬即逝、意義被急速覆蓋、刷新的時代,融合與衝突都被放大,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喚顯得更為緊迫——這種呼喚,也在詩歌中響起。這一議題,進一步的闡釋直接指向本屆詩歌周的主題:壁壘是否能夠消除,或者說,經由詩歌的渠道,能否找到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切入點。對此,吉狄馬加認為,詩歌是反映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種情感,詩歌對話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靈,在推動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以詩歌來對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如果說有一種通行語言,能跨越各種因為地理距離、政治因素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壁壘取得廣泛共鳴,那這種語言背後的堅實支撐,必定是人類對於美和善的執著追求。在將這種人性深處最具共性的閃光點進行表達和傳播之時,詩歌不出意料地成為人們選擇的重要載體。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作為人類最具有靈性的藝術形式,毫無疑問應該承擔起不同民族心靈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消弭分歧、增進認知,真正架起一道通往未來和明天的友愛之橋。”日前,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開幕式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表示。

本屆詩歌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線,邀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位著名詩人蔘與,圍繞“一個需要消除壁壘的世界:用詩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展開了為期一週交流和互動。

以詩歌的名義,踏上“一帶一路”之旅

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中認為,絲綢之路由“充當世界中樞神經系統”的道路組成,“它將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人民聯繫到了一起,但卻隱藏在肉眼不可見的皮膚之下”。

在意大利詩人巴希爾·阿漢的理解中,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在於商業,但卻逐漸演變成交流思想和文化的渠道,從而激發意義重大的科學發展、語言發展和哲學發展,歷史上許多詩人和作家因絲綢之路而文思泉湧,這條路可以說是文化創造力的有力源泉。“如果說古絲綢之路對當今世界的塑造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新的‘一帶一路’則將為世界帶來明日輝煌。”他說,“當今知識分子與詩人將一如既往地擔當這場旅途的重要敘述者,從而讓其在人類記憶中永垂不朽,就像弗萊克的戲劇《哈桑》那樣,踏上通往撒馬爾罕的黃金之旅。”

2018年,印度詩人墨普德曾應邀沿著絲綢之路在甘肅和新疆一代對於佛教石窟進行了為期兩週的學術考察,深深震撼於自漫長曆史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文明。不可磨滅的石窟和壁畫,在他心中喚起了不盡的詩歌韻律和節奏,久久不能散去。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墨普德

絕大多數詩人天生是哲學家,他們多數是由對人類的愛而驅動的,在和平與繁榮的範圍裡,希望‘詩歌絲綢之路’也能找到新的表達,進一步勾勒出世界詩歌的軌跡線。

“消 除 壁 壘”,把尊重差異性放在重要位置

身處無論何種訊息似乎都轉瞬即逝、意義被急速覆蓋、刷新的時代,融合與衝突都被放大,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喚顯得更為緊迫——這種呼喚,也在詩歌中響起。這一議題,進一步的闡釋直接指向本屆詩歌周的主題:壁壘是否能夠消除,或者說,經由詩歌的渠道,能否找到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切入點。對此,吉狄馬加認為,詩歌是反映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種情感,詩歌對話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靈,在推動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以詩歌來對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詩歌周系列活動之千人合誦

他的想法,也是不少參加國際詩歌周詩人的想法。1990年代,由於資本急速擴張所導致的社會發展不平等在韓國引起了抗議,2000年,在首爾舉行的一場活動裡,包括韓國詩人郭孝桓在內的與會者們得到了一個共識:只有文學能夠跨越邊境,在精神與精神對話、時代與時代對話的過程中取得一致認同。“全球化帶來的很多問題,需要用和而不同的精神去看待,以文學和詩歌的方式去看待。”郭孝桓表示。

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也有某種擔憂:“消除壁壘”,是否意味著抹掉差異性?“這種對話和交流將不以所謂的模式和標準為前提,它會把尊重不同的差異作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吉狄馬加表示,“由於這種交流所產生的成果,當然也包括這種富有建設性的對話所催生的產物,都會賦予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以新的意義。”這個問題,在詩人陳先發看來,需迴歸對詩歌的三方面理解差異:語言、種族及信仰、地域和文化觀念。於他而言,寫作就是一種將自己和無限的他人明確區分開來的形式、理念和方法,而審美的多樣性是世界文化豐富性的最重要內容。“‘消除壁壘’,正是為了保持藝術差異性的同時保持充分溝通。心靈的豐富性是一切的根源,而這個豐富性的前提就是充分的相互尊重和保持差異性,只有在這種狀態下,藝術才能接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

"

如果說有一種通行語言,能跨越各種因為地理距離、政治因素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壁壘取得廣泛共鳴,那這種語言背後的堅實支撐,必定是人類對於美和善的執著追求。在將這種人性深處最具共性的閃光點進行表達和傳播之時,詩歌不出意料地成為人們選擇的重要載體。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作為人類最具有靈性的藝術形式,毫無疑問應該承擔起不同民族心靈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消弭分歧、增進認知,真正架起一道通往未來和明天的友愛之橋。”日前,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開幕式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表示。

本屆詩歌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線,邀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位著名詩人蔘與,圍繞“一個需要消除壁壘的世界:用詩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展開了為期一週交流和互動。

以詩歌的名義,踏上“一帶一路”之旅

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中認為,絲綢之路由“充當世界中樞神經系統”的道路組成,“它將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人民聯繫到了一起,但卻隱藏在肉眼不可見的皮膚之下”。

在意大利詩人巴希爾·阿漢的理解中,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在於商業,但卻逐漸演變成交流思想和文化的渠道,從而激發意義重大的科學發展、語言發展和哲學發展,歷史上許多詩人和作家因絲綢之路而文思泉湧,這條路可以說是文化創造力的有力源泉。“如果說古絲綢之路對當今世界的塑造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新的‘一帶一路’則將為世界帶來明日輝煌。”他說,“當今知識分子與詩人將一如既往地擔當這場旅途的重要敘述者,從而讓其在人類記憶中永垂不朽,就像弗萊克的戲劇《哈桑》那樣,踏上通往撒馬爾罕的黃金之旅。”

2018年,印度詩人墨普德曾應邀沿著絲綢之路在甘肅和新疆一代對於佛教石窟進行了為期兩週的學術考察,深深震撼於自漫長曆史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文明。不可磨滅的石窟和壁畫,在他心中喚起了不盡的詩歌韻律和節奏,久久不能散去。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墨普德

絕大多數詩人天生是哲學家,他們多數是由對人類的愛而驅動的,在和平與繁榮的範圍裡,希望‘詩歌絲綢之路’也能找到新的表達,進一步勾勒出世界詩歌的軌跡線。

“消 除 壁 壘”,把尊重差異性放在重要位置

身處無論何種訊息似乎都轉瞬即逝、意義被急速覆蓋、刷新的時代,融合與衝突都被放大,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喚顯得更為緊迫——這種呼喚,也在詩歌中響起。這一議題,進一步的闡釋直接指向本屆詩歌周的主題:壁壘是否能夠消除,或者說,經由詩歌的渠道,能否找到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切入點。對此,吉狄馬加認為,詩歌是反映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種情感,詩歌對話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靈,在推動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以詩歌來對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詩歌周系列活動之千人合誦

他的想法,也是不少參加國際詩歌周詩人的想法。1990年代,由於資本急速擴張所導致的社會發展不平等在韓國引起了抗議,2000年,在首爾舉行的一場活動裡,包括韓國詩人郭孝桓在內的與會者們得到了一個共識:只有文學能夠跨越邊境,在精神與精神對話、時代與時代對話的過程中取得一致認同。“全球化帶來的很多問題,需要用和而不同的精神去看待,以文學和詩歌的方式去看待。”郭孝桓表示。

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也有某種擔憂:“消除壁壘”,是否意味著抹掉差異性?“這種對話和交流將不以所謂的模式和標準為前提,它會把尊重不同的差異作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吉狄馬加表示,“由於這種交流所產生的成果,當然也包括這種富有建設性的對話所催生的產物,都會賦予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以新的意義。”這個問題,在詩人陳先發看來,需迴歸對詩歌的三方面理解差異:語言、種族及信仰、地域和文化觀念。於他而言,寫作就是一種將自己和無限的他人明確區分開來的形式、理念和方法,而審美的多樣性是世界文化豐富性的最重要內容。“‘消除壁壘’,正是為了保持藝術差異性的同時保持充分溝通。心靈的豐富性是一切的根源,而這個豐富性的前提就是充分的相互尊重和保持差異性,只有在這種狀態下,藝術才能接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如果說有一種通行語言,能跨越各種因為地理距離、政治因素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壁壘取得廣泛共鳴,那這種語言背後的堅實支撐,必定是人類對於美和善的執著追求。在將這種人性深處最具共性的閃光點進行表達和傳播之時,詩歌不出意料地成為人們選擇的重要載體。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作為人類最具有靈性的藝術形式,毫無疑問應該承擔起不同民族心靈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消弭分歧、增進認知,真正架起一道通往未來和明天的友愛之橋。”日前,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開幕式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表示。

本屆詩歌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線,邀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位著名詩人蔘與,圍繞“一個需要消除壁壘的世界:用詩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展開了為期一週交流和互動。

以詩歌的名義,踏上“一帶一路”之旅

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中認為,絲綢之路由“充當世界中樞神經系統”的道路組成,“它將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人民聯繫到了一起,但卻隱藏在肉眼不可見的皮膚之下”。

在意大利詩人巴希爾·阿漢的理解中,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在於商業,但卻逐漸演變成交流思想和文化的渠道,從而激發意義重大的科學發展、語言發展和哲學發展,歷史上許多詩人和作家因絲綢之路而文思泉湧,這條路可以說是文化創造力的有力源泉。“如果說古絲綢之路對當今世界的塑造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新的‘一帶一路’則將為世界帶來明日輝煌。”他說,“當今知識分子與詩人將一如既往地擔當這場旅途的重要敘述者,從而讓其在人類記憶中永垂不朽,就像弗萊克的戲劇《哈桑》那樣,踏上通往撒馬爾罕的黃金之旅。”

2018年,印度詩人墨普德曾應邀沿著絲綢之路在甘肅和新疆一代對於佛教石窟進行了為期兩週的學術考察,深深震撼於自漫長曆史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文明。不可磨滅的石窟和壁畫,在他心中喚起了不盡的詩歌韻律和節奏,久久不能散去。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墨普德

絕大多數詩人天生是哲學家,他們多數是由對人類的愛而驅動的,在和平與繁榮的範圍裡,希望‘詩歌絲綢之路’也能找到新的表達,進一步勾勒出世界詩歌的軌跡線。

“消 除 壁 壘”,把尊重差異性放在重要位置

身處無論何種訊息似乎都轉瞬即逝、意義被急速覆蓋、刷新的時代,融合與衝突都被放大,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喚顯得更為緊迫——這種呼喚,也在詩歌中響起。這一議題,進一步的闡釋直接指向本屆詩歌周的主題:壁壘是否能夠消除,或者說,經由詩歌的渠道,能否找到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切入點。對此,吉狄馬加認為,詩歌是反映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種情感,詩歌對話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靈,在推動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以詩歌來對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詩歌周系列活動之千人合誦

他的想法,也是不少參加國際詩歌周詩人的想法。1990年代,由於資本急速擴張所導致的社會發展不平等在韓國引起了抗議,2000年,在首爾舉行的一場活動裡,包括韓國詩人郭孝桓在內的與會者們得到了一個共識:只有文學能夠跨越邊境,在精神與精神對話、時代與時代對話的過程中取得一致認同。“全球化帶來的很多問題,需要用和而不同的精神去看待,以文學和詩歌的方式去看待。”郭孝桓表示。

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也有某種擔憂:“消除壁壘”,是否意味著抹掉差異性?“這種對話和交流將不以所謂的模式和標準為前提,它會把尊重不同的差異作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吉狄馬加表示,“由於這種交流所產生的成果,當然也包括這種富有建設性的對話所催生的產物,都會賦予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以新的意義。”這個問題,在詩人陳先發看來,需迴歸對詩歌的三方面理解差異:語言、種族及信仰、地域和文化觀念。於他而言,寫作就是一種將自己和無限的他人明確區分開來的形式、理念和方法,而審美的多樣性是世界文化豐富性的最重要內容。“‘消除壁壘’,正是為了保持藝術差異性的同時保持充分溝通。心靈的豐富性是一切的根源,而這個豐富性的前提就是充分的相互尊重和保持差異性,只有在這種狀態下,藝術才能接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的拿手本領之一,就是對亟需討論之事的預測。”瑞典詩人阿格妮塔·法爾克認為,“個人經驗就像一個鏡頭,照向文化與集體經驗相關的飢渴、恐懼和愛。”在長期的行旅生涯中,她驚訝於詩歌的遍地生根,以及傳播廣度,許多詩歌跨越時代、地域和語言,以一種頑強的精神支撐的方式在其他文化中得以體現。“無論是出於個人經歷、經驗之談,還是藉由他人之口——他人或熟悉、或扭曲、或誤解的聲音,詩歌都是人類處境的象徵。”

的確,一些詩篇有時因時而作,有時因勢而作,但正如土耳其詩人阿塔歐爾·貝赫拉姆奧盧所言,詩之肯綮不在於主題之別,而在於看待主題的角度與書寫方式,在技巧與美感的背後,更重要的是感受當代生活中的明波暗濤,用詩歌揭示人類無意識的情感觸動和內心希冀。就像談睡眠的詩也是在談世界一樣,丹麥詩人辛迪·林恩·布朗始終以詩的形式向世界發問。在她的詩歌中,個人問題往往被提升到一種普遍的人類狀態,囊括生活方式,或關涉政治領域。“我希望我的詩歌成為交流的一部分,詩歌是我們在相互理解、真誠相見、通力合作和邁入共同對話道路上最堅固、最精巧的橋樑之一。我鼓勵同僚和人類同胞們也去踐行,通過詩歌旅行,傾聽、架橋、建立聯繫,花費必要的時間慢慢到達目的地,在旅途中始終與心和靈魂相伴。”

詩歌翻譯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通渠

在詩歌經過各種渠道由故鄉傳向遙遠他鄉的過程中,翻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參加本屆詩歌周的多位詩人,同時也是詩歌翻譯家。其中,98歲的知名翻譯家許淵衝的到場,令詩歌節的主題論壇掀起一波高潮。在交流環節,許淵衝將自己翻譯李白和杜甫詩作的經驗與在場詩人娓娓道來,並以質樸言辭表示:“把中國文化傳向世界是很重要的,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也一定要把世界文化發揚光大。”

"

如果說有一種通行語言,能跨越各種因為地理距離、政治因素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壁壘取得廣泛共鳴,那這種語言背後的堅實支撐,必定是人類對於美和善的執著追求。在將這種人性深處最具共性的閃光點進行表達和傳播之時,詩歌不出意料地成為人們選擇的重要載體。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作為人類最具有靈性的藝術形式,毫無疑問應該承擔起不同民族心靈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消弭分歧、增進認知,真正架起一道通往未來和明天的友愛之橋。”日前,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開幕式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表示。

本屆詩歌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線,邀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位著名詩人蔘與,圍繞“一個需要消除壁壘的世界:用詩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展開了為期一週交流和互動。

以詩歌的名義,踏上“一帶一路”之旅

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中認為,絲綢之路由“充當世界中樞神經系統”的道路組成,“它將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人民聯繫到了一起,但卻隱藏在肉眼不可見的皮膚之下”。

在意大利詩人巴希爾·阿漢的理解中,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在於商業,但卻逐漸演變成交流思想和文化的渠道,從而激發意義重大的科學發展、語言發展和哲學發展,歷史上許多詩人和作家因絲綢之路而文思泉湧,這條路可以說是文化創造力的有力源泉。“如果說古絲綢之路對當今世界的塑造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新的‘一帶一路’則將為世界帶來明日輝煌。”他說,“當今知識分子與詩人將一如既往地擔當這場旅途的重要敘述者,從而讓其在人類記憶中永垂不朽,就像弗萊克的戲劇《哈桑》那樣,踏上通往撒馬爾罕的黃金之旅。”

2018年,印度詩人墨普德曾應邀沿著絲綢之路在甘肅和新疆一代對於佛教石窟進行了為期兩週的學術考察,深深震撼於自漫長曆史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文明。不可磨滅的石窟和壁畫,在他心中喚起了不盡的詩歌韻律和節奏,久久不能散去。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墨普德

絕大多數詩人天生是哲學家,他們多數是由對人類的愛而驅動的,在和平與繁榮的範圍裡,希望‘詩歌絲綢之路’也能找到新的表達,進一步勾勒出世界詩歌的軌跡線。

“消 除 壁 壘”,把尊重差異性放在重要位置

身處無論何種訊息似乎都轉瞬即逝、意義被急速覆蓋、刷新的時代,融合與衝突都被放大,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喚顯得更為緊迫——這種呼喚,也在詩歌中響起。這一議題,進一步的闡釋直接指向本屆詩歌周的主題:壁壘是否能夠消除,或者說,經由詩歌的渠道,能否找到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切入點。對此,吉狄馬加認為,詩歌是反映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種情感,詩歌對話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靈,在推動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以詩歌來對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詩歌周系列活動之千人合誦

他的想法,也是不少參加國際詩歌周詩人的想法。1990年代,由於資本急速擴張所導致的社會發展不平等在韓國引起了抗議,2000年,在首爾舉行的一場活動裡,包括韓國詩人郭孝桓在內的與會者們得到了一個共識:只有文學能夠跨越邊境,在精神與精神對話、時代與時代對話的過程中取得一致認同。“全球化帶來的很多問題,需要用和而不同的精神去看待,以文學和詩歌的方式去看待。”郭孝桓表示。

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也有某種擔憂:“消除壁壘”,是否意味著抹掉差異性?“這種對話和交流將不以所謂的模式和標準為前提,它會把尊重不同的差異作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吉狄馬加表示,“由於這種交流所產生的成果,當然也包括這種富有建設性的對話所催生的產物,都會賦予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以新的意義。”這個問題,在詩人陳先發看來,需迴歸對詩歌的三方面理解差異:語言、種族及信仰、地域和文化觀念。於他而言,寫作就是一種將自己和無限的他人明確區分開來的形式、理念和方法,而審美的多樣性是世界文化豐富性的最重要內容。“‘消除壁壘’,正是為了保持藝術差異性的同時保持充分溝通。心靈的豐富性是一切的根源,而這個豐富性的前提就是充分的相互尊重和保持差異性,只有在這種狀態下,藝術才能接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的拿手本領之一,就是對亟需討論之事的預測。”瑞典詩人阿格妮塔·法爾克認為,“個人經驗就像一個鏡頭,照向文化與集體經驗相關的飢渴、恐懼和愛。”在長期的行旅生涯中,她驚訝於詩歌的遍地生根,以及傳播廣度,許多詩歌跨越時代、地域和語言,以一種頑強的精神支撐的方式在其他文化中得以體現。“無論是出於個人經歷、經驗之談,還是藉由他人之口——他人或熟悉、或扭曲、或誤解的聲音,詩歌都是人類處境的象徵。”

的確,一些詩篇有時因時而作,有時因勢而作,但正如土耳其詩人阿塔歐爾·貝赫拉姆奧盧所言,詩之肯綮不在於主題之別,而在於看待主題的角度與書寫方式,在技巧與美感的背後,更重要的是感受當代生活中的明波暗濤,用詩歌揭示人類無意識的情感觸動和內心希冀。就像談睡眠的詩也是在談世界一樣,丹麥詩人辛迪·林恩·布朗始終以詩的形式向世界發問。在她的詩歌中,個人問題往往被提升到一種普遍的人類狀態,囊括生活方式,或關涉政治領域。“我希望我的詩歌成為交流的一部分,詩歌是我們在相互理解、真誠相見、通力合作和邁入共同對話道路上最堅固、最精巧的橋樑之一。我鼓勵同僚和人類同胞們也去踐行,通過詩歌旅行,傾聽、架橋、建立聯繫,花費必要的時間慢慢到達目的地,在旅途中始終與心和靈魂相伴。”

詩歌翻譯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通渠

在詩歌經過各種渠道由故鄉傳向遙遠他鄉的過程中,翻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參加本屆詩歌周的多位詩人,同時也是詩歌翻譯家。其中,98歲的知名翻譯家許淵衝的到場,令詩歌節的主題論壇掀起一波高潮。在交流環節,許淵衝將自己翻譯李白和杜甫詩作的經驗與在場詩人娓娓道來,並以質樸言辭表示:“把中國文化傳向世界是很重要的,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也一定要把世界文化發揚光大。”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許淵衝(右一)在主題訪談上就詩歌的對外翻譯傳播問題發言

如本雅明所言,語言的終極實質是各種語言間互補、交融,最終達到和諧。只有抓住作品的永恆,並且在語言的不斷更新中,更忠實地接近“純語言”,使原文與譯文達到和諧和統一,才能不斷地向忠實靠近。在文化交流的層面上考慮,我們所熟悉的“信達雅”的翻譯準則中則更多帶有文化溝通、文化融合與互取所長的意義——唯有可信賴、能喚起審美共鳴和意蘊共鳴的翻譯,才會持久流傳,並在世界範圍內激盪、迴響。

"

如果說有一種通行語言,能跨越各種因為地理距離、政治因素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壁壘取得廣泛共鳴,那這種語言背後的堅實支撐,必定是人類對於美和善的執著追求。在將這種人性深處最具共性的閃光點進行表達和傳播之時,詩歌不出意料地成為人們選擇的重要載體。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作為人類最具有靈性的藝術形式,毫無疑問應該承擔起不同民族心靈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消弭分歧、增進認知,真正架起一道通往未來和明天的友愛之橋。”日前,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開幕式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表示。

本屆詩歌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線,邀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位著名詩人蔘與,圍繞“一個需要消除壁壘的世界:用詩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展開了為期一週交流和互動。

以詩歌的名義,踏上“一帶一路”之旅

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中認為,絲綢之路由“充當世界中樞神經系統”的道路組成,“它將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人民聯繫到了一起,但卻隱藏在肉眼不可見的皮膚之下”。

在意大利詩人巴希爾·阿漢的理解中,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在於商業,但卻逐漸演變成交流思想和文化的渠道,從而激發意義重大的科學發展、語言發展和哲學發展,歷史上許多詩人和作家因絲綢之路而文思泉湧,這條路可以說是文化創造力的有力源泉。“如果說古絲綢之路對當今世界的塑造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新的‘一帶一路’則將為世界帶來明日輝煌。”他說,“當今知識分子與詩人將一如既往地擔當這場旅途的重要敘述者,從而讓其在人類記憶中永垂不朽,就像弗萊克的戲劇《哈桑》那樣,踏上通往撒馬爾罕的黃金之旅。”

2018年,印度詩人墨普德曾應邀沿著絲綢之路在甘肅和新疆一代對於佛教石窟進行了為期兩週的學術考察,深深震撼於自漫長曆史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文明。不可磨滅的石窟和壁畫,在他心中喚起了不盡的詩歌韻律和節奏,久久不能散去。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墨普德

絕大多數詩人天生是哲學家,他們多數是由對人類的愛而驅動的,在和平與繁榮的範圍裡,希望‘詩歌絲綢之路’也能找到新的表達,進一步勾勒出世界詩歌的軌跡線。

“消 除 壁 壘”,把尊重差異性放在重要位置

身處無論何種訊息似乎都轉瞬即逝、意義被急速覆蓋、刷新的時代,融合與衝突都被放大,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喚顯得更為緊迫——這種呼喚,也在詩歌中響起。這一議題,進一步的闡釋直接指向本屆詩歌周的主題:壁壘是否能夠消除,或者說,經由詩歌的渠道,能否找到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切入點。對此,吉狄馬加認為,詩歌是反映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種情感,詩歌對話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靈,在推動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以詩歌來對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詩歌周系列活動之千人合誦

他的想法,也是不少參加國際詩歌周詩人的想法。1990年代,由於資本急速擴張所導致的社會發展不平等在韓國引起了抗議,2000年,在首爾舉行的一場活動裡,包括韓國詩人郭孝桓在內的與會者們得到了一個共識:只有文學能夠跨越邊境,在精神與精神對話、時代與時代對話的過程中取得一致認同。“全球化帶來的很多問題,需要用和而不同的精神去看待,以文學和詩歌的方式去看待。”郭孝桓表示。

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也有某種擔憂:“消除壁壘”,是否意味著抹掉差異性?“這種對話和交流將不以所謂的模式和標準為前提,它會把尊重不同的差異作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吉狄馬加表示,“由於這種交流所產生的成果,當然也包括這種富有建設性的對話所催生的產物,都會賦予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以新的意義。”這個問題,在詩人陳先發看來,需迴歸對詩歌的三方面理解差異:語言、種族及信仰、地域和文化觀念。於他而言,寫作就是一種將自己和無限的他人明確區分開來的形式、理念和方法,而審美的多樣性是世界文化豐富性的最重要內容。“‘消除壁壘’,正是為了保持藝術差異性的同時保持充分溝通。心靈的豐富性是一切的根源,而這個豐富性的前提就是充分的相互尊重和保持差異性,只有在這種狀態下,藝術才能接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的拿手本領之一,就是對亟需討論之事的預測。”瑞典詩人阿格妮塔·法爾克認為,“個人經驗就像一個鏡頭,照向文化與集體經驗相關的飢渴、恐懼和愛。”在長期的行旅生涯中,她驚訝於詩歌的遍地生根,以及傳播廣度,許多詩歌跨越時代、地域和語言,以一種頑強的精神支撐的方式在其他文化中得以體現。“無論是出於個人經歷、經驗之談,還是藉由他人之口——他人或熟悉、或扭曲、或誤解的聲音,詩歌都是人類處境的象徵。”

的確,一些詩篇有時因時而作,有時因勢而作,但正如土耳其詩人阿塔歐爾·貝赫拉姆奧盧所言,詩之肯綮不在於主題之別,而在於看待主題的角度與書寫方式,在技巧與美感的背後,更重要的是感受當代生活中的明波暗濤,用詩歌揭示人類無意識的情感觸動和內心希冀。就像談睡眠的詩也是在談世界一樣,丹麥詩人辛迪·林恩·布朗始終以詩的形式向世界發問。在她的詩歌中,個人問題往往被提升到一種普遍的人類狀態,囊括生活方式,或關涉政治領域。“我希望我的詩歌成為交流的一部分,詩歌是我們在相互理解、真誠相見、通力合作和邁入共同對話道路上最堅固、最精巧的橋樑之一。我鼓勵同僚和人類同胞們也去踐行,通過詩歌旅行,傾聽、架橋、建立聯繫,花費必要的時間慢慢到達目的地,在旅途中始終與心和靈魂相伴。”

詩歌翻譯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通渠

在詩歌經過各種渠道由故鄉傳向遙遠他鄉的過程中,翻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參加本屆詩歌周的多位詩人,同時也是詩歌翻譯家。其中,98歲的知名翻譯家許淵衝的到場,令詩歌節的主題論壇掀起一波高潮。在交流環節,許淵衝將自己翻譯李白和杜甫詩作的經驗與在場詩人娓娓道來,並以質樸言辭表示:“把中國文化傳向世界是很重要的,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也一定要把世界文化發揚光大。”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許淵衝(右一)在主題訪談上就詩歌的對外翻譯傳播問題發言

如本雅明所言,語言的終極實質是各種語言間互補、交融,最終達到和諧。只有抓住作品的永恆,並且在語言的不斷更新中,更忠實地接近“純語言”,使原文與譯文達到和諧和統一,才能不斷地向忠實靠近。在文化交流的層面上考慮,我們所熟悉的“信達雅”的翻譯準則中則更多帶有文化溝通、文化融合與互取所長的意義——唯有可信賴、能喚起審美共鳴和意蘊共鳴的翻譯,才會持久流傳,並在世界範圍內激盪、迴響。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主題訪談現場

參加本屆詩歌周的不少詩人來自於人口和國土面積都並不大的國家。克羅地亞詩人馬爾科·波加查爾的介紹中,克羅地亞大約有400萬人口,從全世界範圍來說,使用他們的母語的也只有約2000萬人口,“我們的詩歌在世界文學地圖上幾乎是靜默無聲、匿跡隱形的,因此若想我們的文學作品能夠得以存活,那麼翻譯必定是不可或缺的。”在他看來,克羅地亞的詩人承擔著“文化大使”的角色:“將世界上其他充滿活力野性的新穎文學及藝術能量帶至本土,同時把我們自己的文字推向世界各地。我們的文學和詩歌同樣也肩負眾人——為了實現其藝術目標與成就,為了體現其‘存在於世界’的合理性。”來自巴拿馬的詩人瑪格達萊娜·萊米埃澤克則將東西方不同文學傳統之間的交流視作各種各樣的源泉:“水從那裡流出,透明的、不尋常的水,不分緯度和時代的作家和詩人們都曾飲用過這些水。這種相互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們今天的文學建構。”

"

如果說有一種通行語言,能跨越各種因為地理距離、政治因素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壁壘取得廣泛共鳴,那這種語言背後的堅實支撐,必定是人類對於美和善的執著追求。在將這種人性深處最具共性的閃光點進行表達和傳播之時,詩歌不出意料地成為人們選擇的重要載體。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作為人類最具有靈性的藝術形式,毫無疑問應該承擔起不同民族心靈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消弭分歧、增進認知,真正架起一道通往未來和明天的友愛之橋。”日前,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開幕式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表示。

本屆詩歌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線,邀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位著名詩人蔘與,圍繞“一個需要消除壁壘的世界:用詩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展開了為期一週交流和互動。

以詩歌的名義,踏上“一帶一路”之旅

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中認為,絲綢之路由“充當世界中樞神經系統”的道路組成,“它將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人民聯繫到了一起,但卻隱藏在肉眼不可見的皮膚之下”。

在意大利詩人巴希爾·阿漢的理解中,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在於商業,但卻逐漸演變成交流思想和文化的渠道,從而激發意義重大的科學發展、語言發展和哲學發展,歷史上許多詩人和作家因絲綢之路而文思泉湧,這條路可以說是文化創造力的有力源泉。“如果說古絲綢之路對當今世界的塑造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新的‘一帶一路’則將為世界帶來明日輝煌。”他說,“當今知識分子與詩人將一如既往地擔當這場旅途的重要敘述者,從而讓其在人類記憶中永垂不朽,就像弗萊克的戲劇《哈桑》那樣,踏上通往撒馬爾罕的黃金之旅。”

2018年,印度詩人墨普德曾應邀沿著絲綢之路在甘肅和新疆一代對於佛教石窟進行了為期兩週的學術考察,深深震撼於自漫長曆史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文明。不可磨滅的石窟和壁畫,在他心中喚起了不盡的詩歌韻律和節奏,久久不能散去。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墨普德

絕大多數詩人天生是哲學家,他們多數是由對人類的愛而驅動的,在和平與繁榮的範圍裡,希望‘詩歌絲綢之路’也能找到新的表達,進一步勾勒出世界詩歌的軌跡線。

“消 除 壁 壘”,把尊重差異性放在重要位置

身處無論何種訊息似乎都轉瞬即逝、意義被急速覆蓋、刷新的時代,融合與衝突都被放大,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喚顯得更為緊迫——這種呼喚,也在詩歌中響起。這一議題,進一步的闡釋直接指向本屆詩歌周的主題:壁壘是否能夠消除,或者說,經由詩歌的渠道,能否找到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切入點。對此,吉狄馬加認為,詩歌是反映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種情感,詩歌對話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靈,在推動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以詩歌來對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詩歌周系列活動之千人合誦

他的想法,也是不少參加國際詩歌周詩人的想法。1990年代,由於資本急速擴張所導致的社會發展不平等在韓國引起了抗議,2000年,在首爾舉行的一場活動裡,包括韓國詩人郭孝桓在內的與會者們得到了一個共識:只有文學能夠跨越邊境,在精神與精神對話、時代與時代對話的過程中取得一致認同。“全球化帶來的很多問題,需要用和而不同的精神去看待,以文學和詩歌的方式去看待。”郭孝桓表示。

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也有某種擔憂:“消除壁壘”,是否意味著抹掉差異性?“這種對話和交流將不以所謂的模式和標準為前提,它會把尊重不同的差異作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吉狄馬加表示,“由於這種交流所產生的成果,當然也包括這種富有建設性的對話所催生的產物,都會賦予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以新的意義。”這個問題,在詩人陳先發看來,需迴歸對詩歌的三方面理解差異:語言、種族及信仰、地域和文化觀念。於他而言,寫作就是一種將自己和無限的他人明確區分開來的形式、理念和方法,而審美的多樣性是世界文化豐富性的最重要內容。“‘消除壁壘’,正是為了保持藝術差異性的同時保持充分溝通。心靈的豐富性是一切的根源,而這個豐富性的前提就是充分的相互尊重和保持差異性,只有在這種狀態下,藝術才能接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的拿手本領之一,就是對亟需討論之事的預測。”瑞典詩人阿格妮塔·法爾克認為,“個人經驗就像一個鏡頭,照向文化與集體經驗相關的飢渴、恐懼和愛。”在長期的行旅生涯中,她驚訝於詩歌的遍地生根,以及傳播廣度,許多詩歌跨越時代、地域和語言,以一種頑強的精神支撐的方式在其他文化中得以體現。“無論是出於個人經歷、經驗之談,還是藉由他人之口——他人或熟悉、或扭曲、或誤解的聲音,詩歌都是人類處境的象徵。”

的確,一些詩篇有時因時而作,有時因勢而作,但正如土耳其詩人阿塔歐爾·貝赫拉姆奧盧所言,詩之肯綮不在於主題之別,而在於看待主題的角度與書寫方式,在技巧與美感的背後,更重要的是感受當代生活中的明波暗濤,用詩歌揭示人類無意識的情感觸動和內心希冀。就像談睡眠的詩也是在談世界一樣,丹麥詩人辛迪·林恩·布朗始終以詩的形式向世界發問。在她的詩歌中,個人問題往往被提升到一種普遍的人類狀態,囊括生活方式,或關涉政治領域。“我希望我的詩歌成為交流的一部分,詩歌是我們在相互理解、真誠相見、通力合作和邁入共同對話道路上最堅固、最精巧的橋樑之一。我鼓勵同僚和人類同胞們也去踐行,通過詩歌旅行,傾聽、架橋、建立聯繫,花費必要的時間慢慢到達目的地,在旅途中始終與心和靈魂相伴。”

詩歌翻譯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通渠

在詩歌經過各種渠道由故鄉傳向遙遠他鄉的過程中,翻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參加本屆詩歌周的多位詩人,同時也是詩歌翻譯家。其中,98歲的知名翻譯家許淵衝的到場,令詩歌節的主題論壇掀起一波高潮。在交流環節,許淵衝將自己翻譯李白和杜甫詩作的經驗與在場詩人娓娓道來,並以質樸言辭表示:“把中國文化傳向世界是很重要的,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也一定要把世界文化發揚光大。”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許淵衝(右一)在主題訪談上就詩歌的對外翻譯傳播問題發言

如本雅明所言,語言的終極實質是各種語言間互補、交融,最終達到和諧。只有抓住作品的永恆,並且在語言的不斷更新中,更忠實地接近“純語言”,使原文與譯文達到和諧和統一,才能不斷地向忠實靠近。在文化交流的層面上考慮,我們所熟悉的“信達雅”的翻譯準則中則更多帶有文化溝通、文化融合與互取所長的意義——唯有可信賴、能喚起審美共鳴和意蘊共鳴的翻譯,才會持久流傳,並在世界範圍內激盪、迴響。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主題訪談現場

參加本屆詩歌周的不少詩人來自於人口和國土面積都並不大的國家。克羅地亞詩人馬爾科·波加查爾的介紹中,克羅地亞大約有400萬人口,從全世界範圍來說,使用他們的母語的也只有約2000萬人口,“我們的詩歌在世界文學地圖上幾乎是靜默無聲、匿跡隱形的,因此若想我們的文學作品能夠得以存活,那麼翻譯必定是不可或缺的。”在他看來,克羅地亞的詩人承擔著“文化大使”的角色:“將世界上其他充滿活力野性的新穎文學及藝術能量帶至本土,同時把我們自己的文字推向世界各地。我們的文學和詩歌同樣也肩負眾人——為了實現其藝術目標與成就,為了體現其‘存在於世界’的合理性。”來自巴拿馬的詩人瑪格達萊娜·萊米埃澤克則將東西方不同文學傳統之間的交流視作各種各樣的源泉:“水從那裡流出,透明的、不尋常的水,不分緯度和時代的作家和詩人們都曾飲用過這些水。這種相互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們今天的文學建構。”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如果說有一種通行語言,能跨越各種因為地理距離、政治因素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壁壘取得廣泛共鳴,那這種語言背後的堅實支撐,必定是人類對於美和善的執著追求。在將這種人性深處最具共性的閃光點進行表達和傳播之時,詩歌不出意料地成為人們選擇的重要載體。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作為人類最具有靈性的藝術形式,毫無疑問應該承擔起不同民族心靈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消弭分歧、增進認知,真正架起一道通往未來和明天的友愛之橋。”日前,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開幕式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表示。

本屆詩歌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線,邀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位著名詩人蔘與,圍繞“一個需要消除壁壘的世界:用詩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展開了為期一週交流和互動。

以詩歌的名義,踏上“一帶一路”之旅

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中認為,絲綢之路由“充當世界中樞神經系統”的道路組成,“它將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人民聯繫到了一起,但卻隱藏在肉眼不可見的皮膚之下”。

在意大利詩人巴希爾·阿漢的理解中,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在於商業,但卻逐漸演變成交流思想和文化的渠道,從而激發意義重大的科學發展、語言發展和哲學發展,歷史上許多詩人和作家因絲綢之路而文思泉湧,這條路可以說是文化創造力的有力源泉。“如果說古絲綢之路對當今世界的塑造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新的‘一帶一路’則將為世界帶來明日輝煌。”他說,“當今知識分子與詩人將一如既往地擔當這場旅途的重要敘述者,從而讓其在人類記憶中永垂不朽,就像弗萊克的戲劇《哈桑》那樣,踏上通往撒馬爾罕的黃金之旅。”

2018年,印度詩人墨普德曾應邀沿著絲綢之路在甘肅和新疆一代對於佛教石窟進行了為期兩週的學術考察,深深震撼於自漫長曆史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文明。不可磨滅的石窟和壁畫,在他心中喚起了不盡的詩歌韻律和節奏,久久不能散去。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墨普德

絕大多數詩人天生是哲學家,他們多數是由對人類的愛而驅動的,在和平與繁榮的範圍裡,希望‘詩歌絲綢之路’也能找到新的表達,進一步勾勒出世界詩歌的軌跡線。

“消 除 壁 壘”,把尊重差異性放在重要位置

身處無論何種訊息似乎都轉瞬即逝、意義被急速覆蓋、刷新的時代,融合與衝突都被放大,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喚顯得更為緊迫——這種呼喚,也在詩歌中響起。這一議題,進一步的闡釋直接指向本屆詩歌周的主題:壁壘是否能夠消除,或者說,經由詩歌的渠道,能否找到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切入點。對此,吉狄馬加認為,詩歌是反映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種情感,詩歌對話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靈,在推動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以詩歌來對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詩歌周系列活動之千人合誦

他的想法,也是不少參加國際詩歌周詩人的想法。1990年代,由於資本急速擴張所導致的社會發展不平等在韓國引起了抗議,2000年,在首爾舉行的一場活動裡,包括韓國詩人郭孝桓在內的與會者們得到了一個共識:只有文學能夠跨越邊境,在精神與精神對話、時代與時代對話的過程中取得一致認同。“全球化帶來的很多問題,需要用和而不同的精神去看待,以文學和詩歌的方式去看待。”郭孝桓表示。

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也有某種擔憂:“消除壁壘”,是否意味著抹掉差異性?“這種對話和交流將不以所謂的模式和標準為前提,它會把尊重不同的差異作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吉狄馬加表示,“由於這種交流所產生的成果,當然也包括這種富有建設性的對話所催生的產物,都會賦予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以新的意義。”這個問題,在詩人陳先發看來,需迴歸對詩歌的三方面理解差異:語言、種族及信仰、地域和文化觀念。於他而言,寫作就是一種將自己和無限的他人明確區分開來的形式、理念和方法,而審美的多樣性是世界文化豐富性的最重要內容。“‘消除壁壘’,正是為了保持藝術差異性的同時保持充分溝通。心靈的豐富性是一切的根源,而這個豐富性的前提就是充分的相互尊重和保持差異性,只有在這種狀態下,藝術才能接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的拿手本領之一,就是對亟需討論之事的預測。”瑞典詩人阿格妮塔·法爾克認為,“個人經驗就像一個鏡頭,照向文化與集體經驗相關的飢渴、恐懼和愛。”在長期的行旅生涯中,她驚訝於詩歌的遍地生根,以及傳播廣度,許多詩歌跨越時代、地域和語言,以一種頑強的精神支撐的方式在其他文化中得以體現。“無論是出於個人經歷、經驗之談,還是藉由他人之口——他人或熟悉、或扭曲、或誤解的聲音,詩歌都是人類處境的象徵。”

的確,一些詩篇有時因時而作,有時因勢而作,但正如土耳其詩人阿塔歐爾·貝赫拉姆奧盧所言,詩之肯綮不在於主題之別,而在於看待主題的角度與書寫方式,在技巧與美感的背後,更重要的是感受當代生活中的明波暗濤,用詩歌揭示人類無意識的情感觸動和內心希冀。就像談睡眠的詩也是在談世界一樣,丹麥詩人辛迪·林恩·布朗始終以詩的形式向世界發問。在她的詩歌中,個人問題往往被提升到一種普遍的人類狀態,囊括生活方式,或關涉政治領域。“我希望我的詩歌成為交流的一部分,詩歌是我們在相互理解、真誠相見、通力合作和邁入共同對話道路上最堅固、最精巧的橋樑之一。我鼓勵同僚和人類同胞們也去踐行,通過詩歌旅行,傾聽、架橋、建立聯繫,花費必要的時間慢慢到達目的地,在旅途中始終與心和靈魂相伴。”

詩歌翻譯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通渠

在詩歌經過各種渠道由故鄉傳向遙遠他鄉的過程中,翻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參加本屆詩歌周的多位詩人,同時也是詩歌翻譯家。其中,98歲的知名翻譯家許淵衝的到場,令詩歌節的主題論壇掀起一波高潮。在交流環節,許淵衝將自己翻譯李白和杜甫詩作的經驗與在場詩人娓娓道來,並以質樸言辭表示:“把中國文化傳向世界是很重要的,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也一定要把世界文化發揚光大。”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許淵衝(右一)在主題訪談上就詩歌的對外翻譯傳播問題發言

如本雅明所言,語言的終極實質是各種語言間互補、交融,最終達到和諧。只有抓住作品的永恆,並且在語言的不斷更新中,更忠實地接近“純語言”,使原文與譯文達到和諧和統一,才能不斷地向忠實靠近。在文化交流的層面上考慮,我們所熟悉的“信達雅”的翻譯準則中則更多帶有文化溝通、文化融合與互取所長的意義——唯有可信賴、能喚起審美共鳴和意蘊共鳴的翻譯,才會持久流傳,並在世界範圍內激盪、迴響。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主題訪談現場

參加本屆詩歌周的不少詩人來自於人口和國土面積都並不大的國家。克羅地亞詩人馬爾科·波加查爾的介紹中,克羅地亞大約有400萬人口,從全世界範圍來說,使用他們的母語的也只有約2000萬人口,“我們的詩歌在世界文學地圖上幾乎是靜默無聲、匿跡隱形的,因此若想我們的文學作品能夠得以存活,那麼翻譯必定是不可或缺的。”在他看來,克羅地亞的詩人承擔著“文化大使”的角色:“將世界上其他充滿活力野性的新穎文學及藝術能量帶至本土,同時把我們自己的文字推向世界各地。我們的文學和詩歌同樣也肩負眾人——為了實現其藝術目標與成就,為了體現其‘存在於世界’的合理性。”來自巴拿馬的詩人瑪格達萊娜·萊米埃澤克則將東西方不同文學傳統之間的交流視作各種各樣的源泉:“水從那裡流出,透明的、不尋常的水,不分緯度和時代的作家和詩人們都曾飲用過這些水。這種相互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們今天的文學建構。”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杜甫草堂誦詩交流活動

荷爾德林將品達的詩歌譯為德語,從而為德國帶來了新詩學的可能。波德萊爾和馬拉美對愛倫·坡的翻譯,為19世紀法國的象徵主義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上田敏翻譯了西方詩人的作品並集結成一本《海潮音》,從此將象徵主義詩歌帶入了日本,並帶動日本現代詩歌的發展……在日本詩人野村喜和夫看來,詩歌的道路本就縱橫交錯,沒有人能預測哪裡會出現交集,但道路既已存在,便總有人會與之相遇、遭際,碰撞出的火花或可在另一種文化環境中形成燎原之勢。這,便是詩意與意義的所在。

本屆詩歌週期間,交響音樂頌詩會、千人校園詩歌大合誦、專場詩歌詠誦會、詩歌文化論壇、篝火晚會等多場活動陸續舉行,將來自於海內外的詩歌真正與成都市民生活相融。活動由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文廣旅局主辦,五糧液集團、《草堂》詩刊社等承辦。

新媒體編輯 張瀅瑩

"

如果說有一種通行語言,能跨越各種因為地理距離、政治因素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壁壘取得廣泛共鳴,那這種語言背後的堅實支撐,必定是人類對於美和善的執著追求。在將這種人性深處最具共性的閃光點進行表達和傳播之時,詩歌不出意料地成為人們選擇的重要載體。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作為人類最具有靈性的藝術形式,毫無疑問應該承擔起不同民族心靈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消弭分歧、增進認知,真正架起一道通往未來和明天的友愛之橋。”日前,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開幕式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表示。

本屆詩歌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線,邀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位著名詩人蔘與,圍繞“一個需要消除壁壘的世界:用詩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展開了為期一週交流和互動。

以詩歌的名義,踏上“一帶一路”之旅

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中認為,絲綢之路由“充當世界中樞神經系統”的道路組成,“它將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人民聯繫到了一起,但卻隱藏在肉眼不可見的皮膚之下”。

在意大利詩人巴希爾·阿漢的理解中,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在於商業,但卻逐漸演變成交流思想和文化的渠道,從而激發意義重大的科學發展、語言發展和哲學發展,歷史上許多詩人和作家因絲綢之路而文思泉湧,這條路可以說是文化創造力的有力源泉。“如果說古絲綢之路對當今世界的塑造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新的‘一帶一路’則將為世界帶來明日輝煌。”他說,“當今知識分子與詩人將一如既往地擔當這場旅途的重要敘述者,從而讓其在人類記憶中永垂不朽,就像弗萊克的戲劇《哈桑》那樣,踏上通往撒馬爾罕的黃金之旅。”

2018年,印度詩人墨普德曾應邀沿著絲綢之路在甘肅和新疆一代對於佛教石窟進行了為期兩週的學術考察,深深震撼於自漫長曆史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文明。不可磨滅的石窟和壁畫,在他心中喚起了不盡的詩歌韻律和節奏,久久不能散去。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墨普德

絕大多數詩人天生是哲學家,他們多數是由對人類的愛而驅動的,在和平與繁榮的範圍裡,希望‘詩歌絲綢之路’也能找到新的表達,進一步勾勒出世界詩歌的軌跡線。

“消 除 壁 壘”,把尊重差異性放在重要位置

身處無論何種訊息似乎都轉瞬即逝、意義被急速覆蓋、刷新的時代,融合與衝突都被放大,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喚顯得更為緊迫——這種呼喚,也在詩歌中響起。這一議題,進一步的闡釋直接指向本屆詩歌周的主題:壁壘是否能夠消除,或者說,經由詩歌的渠道,能否找到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切入點。對此,吉狄馬加認為,詩歌是反映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種情感,詩歌對話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靈,在推動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以詩歌來對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詩歌周系列活動之千人合誦

他的想法,也是不少參加國際詩歌周詩人的想法。1990年代,由於資本急速擴張所導致的社會發展不平等在韓國引起了抗議,2000年,在首爾舉行的一場活動裡,包括韓國詩人郭孝桓在內的與會者們得到了一個共識:只有文學能夠跨越邊境,在精神與精神對話、時代與時代對話的過程中取得一致認同。“全球化帶來的很多問題,需要用和而不同的精神去看待,以文學和詩歌的方式去看待。”郭孝桓表示。

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也有某種擔憂:“消除壁壘”,是否意味著抹掉差異性?“這種對話和交流將不以所謂的模式和標準為前提,它會把尊重不同的差異作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吉狄馬加表示,“由於這種交流所產生的成果,當然也包括這種富有建設性的對話所催生的產物,都會賦予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以新的意義。”這個問題,在詩人陳先發看來,需迴歸對詩歌的三方面理解差異:語言、種族及信仰、地域和文化觀念。於他而言,寫作就是一種將自己和無限的他人明確區分開來的形式、理念和方法,而審美的多樣性是世界文化豐富性的最重要內容。“‘消除壁壘’,正是為了保持藝術差異性的同時保持充分溝通。心靈的豐富性是一切的根源,而這個豐富性的前提就是充分的相互尊重和保持差異性,只有在這種狀態下,藝術才能接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的拿手本領之一,就是對亟需討論之事的預測。”瑞典詩人阿格妮塔·法爾克認為,“個人經驗就像一個鏡頭,照向文化與集體經驗相關的飢渴、恐懼和愛。”在長期的行旅生涯中,她驚訝於詩歌的遍地生根,以及傳播廣度,許多詩歌跨越時代、地域和語言,以一種頑強的精神支撐的方式在其他文化中得以體現。“無論是出於個人經歷、經驗之談,還是藉由他人之口——他人或熟悉、或扭曲、或誤解的聲音,詩歌都是人類處境的象徵。”

的確,一些詩篇有時因時而作,有時因勢而作,但正如土耳其詩人阿塔歐爾·貝赫拉姆奧盧所言,詩之肯綮不在於主題之別,而在於看待主題的角度與書寫方式,在技巧與美感的背後,更重要的是感受當代生活中的明波暗濤,用詩歌揭示人類無意識的情感觸動和內心希冀。就像談睡眠的詩也是在談世界一樣,丹麥詩人辛迪·林恩·布朗始終以詩的形式向世界發問。在她的詩歌中,個人問題往往被提升到一種普遍的人類狀態,囊括生活方式,或關涉政治領域。“我希望我的詩歌成為交流的一部分,詩歌是我們在相互理解、真誠相見、通力合作和邁入共同對話道路上最堅固、最精巧的橋樑之一。我鼓勵同僚和人類同胞們也去踐行,通過詩歌旅行,傾聽、架橋、建立聯繫,花費必要的時間慢慢到達目的地,在旅途中始終與心和靈魂相伴。”

詩歌翻譯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通渠

在詩歌經過各種渠道由故鄉傳向遙遠他鄉的過程中,翻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參加本屆詩歌周的多位詩人,同時也是詩歌翻譯家。其中,98歲的知名翻譯家許淵衝的到場,令詩歌節的主題論壇掀起一波高潮。在交流環節,許淵衝將自己翻譯李白和杜甫詩作的經驗與在場詩人娓娓道來,並以質樸言辭表示:“把中國文化傳向世界是很重要的,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也一定要把世界文化發揚光大。”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許淵衝(右一)在主題訪談上就詩歌的對外翻譯傳播問題發言

如本雅明所言,語言的終極實質是各種語言間互補、交融,最終達到和諧。只有抓住作品的永恆,並且在語言的不斷更新中,更忠實地接近“純語言”,使原文與譯文達到和諧和統一,才能不斷地向忠實靠近。在文化交流的層面上考慮,我們所熟悉的“信達雅”的翻譯準則中則更多帶有文化溝通、文化融合與互取所長的意義——唯有可信賴、能喚起審美共鳴和意蘊共鳴的翻譯,才會持久流傳,並在世界範圍內激盪、迴響。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主題訪談現場

參加本屆詩歌周的不少詩人來自於人口和國土面積都並不大的國家。克羅地亞詩人馬爾科·波加查爾的介紹中,克羅地亞大約有400萬人口,從全世界範圍來說,使用他們的母語的也只有約2000萬人口,“我們的詩歌在世界文學地圖上幾乎是靜默無聲、匿跡隱形的,因此若想我們的文學作品能夠得以存活,那麼翻譯必定是不可或缺的。”在他看來,克羅地亞的詩人承擔著“文化大使”的角色:“將世界上其他充滿活力野性的新穎文學及藝術能量帶至本土,同時把我們自己的文字推向世界各地。我們的文學和詩歌同樣也肩負眾人——為了實現其藝術目標與成就,為了體現其‘存在於世界’的合理性。”來自巴拿馬的詩人瑪格達萊娜·萊米埃澤克則將東西方不同文學傳統之間的交流視作各種各樣的源泉:“水從那裡流出,透明的、不尋常的水,不分緯度和時代的作家和詩人們都曾飲用過這些水。這種相互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們今天的文學建構。”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杜甫草堂誦詩交流活動

荷爾德林將品達的詩歌譯為德語,從而為德國帶來了新詩學的可能。波德萊爾和馬拉美對愛倫·坡的翻譯,為19世紀法國的象徵主義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上田敏翻譯了西方詩人的作品並集結成一本《海潮音》,從此將象徵主義詩歌帶入了日本,並帶動日本現代詩歌的發展……在日本詩人野村喜和夫看來,詩歌的道路本就縱橫交錯,沒有人能預測哪裡會出現交集,但道路既已存在,便總有人會與之相遇、遭際,碰撞出的火花或可在另一種文化環境中形成燎原之勢。這,便是詩意與意義的所在。

本屆詩歌週期間,交響音樂頌詩會、千人校園詩歌大合誦、專場詩歌詠誦會、詩歌文化論壇、篝火晚會等多場活動陸續舉行,將來自於海內外的詩歌真正與成都市民生活相融。活動由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文廣旅局主辦,五糧液集團、《草堂》詩刊社等承辦。

新媒體編輯 張瀅瑩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如果說有一種通行語言,能跨越各種因為地理距離、政治因素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壁壘取得廣泛共鳴,那這種語言背後的堅實支撐,必定是人類對於美和善的執著追求。在將這種人性深處最具共性的閃光點進行表達和傳播之時,詩歌不出意料地成為人們選擇的重要載體。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作為人類最具有靈性的藝術形式,毫無疑問應該承擔起不同民族心靈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消弭分歧、增進認知,真正架起一道通往未來和明天的友愛之橋。”日前,在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開幕式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人吉狄馬加表示。

本屆詩歌周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線,邀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位著名詩人蔘與,圍繞“一個需要消除壁壘的世界:用詩歌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展開了為期一週交流和互動。

以詩歌的名義,踏上“一帶一路”之旅

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中認為,絲綢之路由“充當世界中樞神經系統”的道路組成,“它將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人民聯繫到了一起,但卻隱藏在肉眼不可見的皮膚之下”。

在意大利詩人巴希爾·阿漢的理解中,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在於商業,但卻逐漸演變成交流思想和文化的渠道,從而激發意義重大的科學發展、語言發展和哲學發展,歷史上許多詩人和作家因絲綢之路而文思泉湧,這條路可以說是文化創造力的有力源泉。“如果說古絲綢之路對當今世界的塑造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新的‘一帶一路’則將為世界帶來明日輝煌。”他說,“當今知識分子與詩人將一如既往地擔當這場旅途的重要敘述者,從而讓其在人類記憶中永垂不朽,就像弗萊克的戲劇《哈桑》那樣,踏上通往撒馬爾罕的黃金之旅。”

2018年,印度詩人墨普德曾應邀沿著絲綢之路在甘肅和新疆一代對於佛教石窟進行了為期兩週的學術考察,深深震撼於自漫長曆史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文明。不可磨滅的石窟和壁畫,在他心中喚起了不盡的詩歌韻律和節奏,久久不能散去。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墨普德

絕大多數詩人天生是哲學家,他們多數是由對人類的愛而驅動的,在和平與繁榮的範圍裡,希望‘詩歌絲綢之路’也能找到新的表達,進一步勾勒出世界詩歌的軌跡線。

“消 除 壁 壘”,把尊重差異性放在重要位置

身處無論何種訊息似乎都轉瞬即逝、意義被急速覆蓋、刷新的時代,融合與衝突都被放大,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喚顯得更為緊迫——這種呼喚,也在詩歌中響起。這一議題,進一步的闡釋直接指向本屆詩歌周的主題:壁壘是否能夠消除,或者說,經由詩歌的渠道,能否找到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切入點。對此,吉狄馬加認為,詩歌是反映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種情感,詩歌對話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靈,在推動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以詩歌來對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詩歌周系列活動之千人合誦

他的想法,也是不少參加國際詩歌周詩人的想法。1990年代,由於資本急速擴張所導致的社會發展不平等在韓國引起了抗議,2000年,在首爾舉行的一場活動裡,包括韓國詩人郭孝桓在內的與會者們得到了一個共識:只有文學能夠跨越邊境,在精神與精神對話、時代與時代對話的過程中取得一致認同。“全球化帶來的很多問題,需要用和而不同的精神去看待,以文學和詩歌的方式去看待。”郭孝桓表示。

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也有某種擔憂:“消除壁壘”,是否意味著抹掉差異性?“這種對話和交流將不以所謂的模式和標準為前提,它會把尊重不同的差異作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吉狄馬加表示,“由於這種交流所產生的成果,當然也包括這種富有建設性的對話所催生的產物,都會賦予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以新的意義。”這個問題,在詩人陳先發看來,需迴歸對詩歌的三方面理解差異:語言、種族及信仰、地域和文化觀念。於他而言,寫作就是一種將自己和無限的他人明確區分開來的形式、理念和方法,而審美的多樣性是世界文化豐富性的最重要內容。“‘消除壁壘’,正是為了保持藝術差異性的同時保持充分溝通。心靈的豐富性是一切的根源,而這個豐富性的前提就是充分的相互尊重和保持差異性,只有在這種狀態下,藝術才能接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詩歌的拿手本領之一,就是對亟需討論之事的預測。”瑞典詩人阿格妮塔·法爾克認為,“個人經驗就像一個鏡頭,照向文化與集體經驗相關的飢渴、恐懼和愛。”在長期的行旅生涯中,她驚訝於詩歌的遍地生根,以及傳播廣度,許多詩歌跨越時代、地域和語言,以一種頑強的精神支撐的方式在其他文化中得以體現。“無論是出於個人經歷、經驗之談,還是藉由他人之口——他人或熟悉、或扭曲、或誤解的聲音,詩歌都是人類處境的象徵。”

的確,一些詩篇有時因時而作,有時因勢而作,但正如土耳其詩人阿塔歐爾·貝赫拉姆奧盧所言,詩之肯綮不在於主題之別,而在於看待主題的角度與書寫方式,在技巧與美感的背後,更重要的是感受當代生活中的明波暗濤,用詩歌揭示人類無意識的情感觸動和內心希冀。就像談睡眠的詩也是在談世界一樣,丹麥詩人辛迪·林恩·布朗始終以詩的形式向世界發問。在她的詩歌中,個人問題往往被提升到一種普遍的人類狀態,囊括生活方式,或關涉政治領域。“我希望我的詩歌成為交流的一部分,詩歌是我們在相互理解、真誠相見、通力合作和邁入共同對話道路上最堅固、最精巧的橋樑之一。我鼓勵同僚和人類同胞們也去踐行,通過詩歌旅行,傾聽、架橋、建立聯繫,花費必要的時間慢慢到達目的地,在旅途中始終與心和靈魂相伴。”

詩歌翻譯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通渠

在詩歌經過各種渠道由故鄉傳向遙遠他鄉的過程中,翻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參加本屆詩歌周的多位詩人,同時也是詩歌翻譯家。其中,98歲的知名翻譯家許淵衝的到場,令詩歌節的主題論壇掀起一波高潮。在交流環節,許淵衝將自己翻譯李白和杜甫詩作的經驗與在場詩人娓娓道來,並以質樸言辭表示:“把中國文化傳向世界是很重要的,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也一定要把世界文化發揚光大。”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許淵衝(右一)在主題訪談上就詩歌的對外翻譯傳播問題發言

如本雅明所言,語言的終極實質是各種語言間互補、交融,最終達到和諧。只有抓住作品的永恆,並且在語言的不斷更新中,更忠實地接近“純語言”,使原文與譯文達到和諧和統一,才能不斷地向忠實靠近。在文化交流的層面上考慮,我們所熟悉的“信達雅”的翻譯準則中則更多帶有文化溝通、文化融合與互取所長的意義——唯有可信賴、能喚起審美共鳴和意蘊共鳴的翻譯,才會持久流傳,並在世界範圍內激盪、迴響。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主題訪談現場

參加本屆詩歌周的不少詩人來自於人口和國土面積都並不大的國家。克羅地亞詩人馬爾科·波加查爾的介紹中,克羅地亞大約有400萬人口,從全世界範圍來說,使用他們的母語的也只有約2000萬人口,“我們的詩歌在世界文學地圖上幾乎是靜默無聲、匿跡隱形的,因此若想我們的文學作品能夠得以存活,那麼翻譯必定是不可或缺的。”在他看來,克羅地亞的詩人承擔著“文化大使”的角色:“將世界上其他充滿活力野性的新穎文學及藝術能量帶至本土,同時把我們自己的文字推向世界各地。我們的文學和詩歌同樣也肩負眾人——為了實現其藝術目標與成就,為了體現其‘存在於世界’的合理性。”來自巴拿馬的詩人瑪格達萊娜·萊米埃澤克則將東西方不同文學傳統之間的交流視作各種各樣的源泉:“水從那裡流出,透明的、不尋常的水,不分緯度和時代的作家和詩人們都曾飲用過這些水。這種相互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們今天的文學建構。”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 杜甫草堂誦詩交流活動

荷爾德林將品達的詩歌譯為德語,從而為德國帶來了新詩學的可能。波德萊爾和馬拉美對愛倫·坡的翻譯,為19世紀法國的象徵主義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上田敏翻譯了西方詩人的作品並集結成一本《海潮音》,從此將象徵主義詩歌帶入了日本,並帶動日本現代詩歌的發展……在日本詩人野村喜和夫看來,詩歌的道路本就縱橫交錯,沒有人能預測哪裡會出現交集,但道路既已存在,便總有人會與之相遇、遭際,碰撞出的火花或可在另一種文化環境中形成燎原之勢。這,便是詩意與意義的所在。

本屆詩歌週期間,交響音樂頌詩會、千人校園詩歌大合誦、專場詩歌詠誦會、詩歌文化論壇、篝火晚會等多場活動陸續舉行,將來自於海內外的詩歌真正與成都市民生活相融。活動由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文廣旅局主辦,五糧液集團、《草堂》詩刊社等承辦。

新媒體編輯 張瀅瑩

“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一帶一路”旅途中,詩人將繼續成為重要敘述者

夏季文創嗨

文學報夏季文創 已上線微店

文學照亮生活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