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省十三次黨代會·特稿:為各族群眾撐起“幸福傘”

經濟 農民 創業 社會保險 青海新聞網 2017-05-23

青海新聞網訊 持續發力的脫貧攻堅,讓千萬農牧民群眾走出貧困後,在田壟、草山綻開笑顏;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分享發展成果,讓百姓的日子幸福滿滿;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系列惠及於民的暖心舉措,讓群眾更加堅定共奔小康的信念。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立足欠發達省區的實際省情,在奮起趕超中,面對諸多大事、要事、急事、難事,我省堅定不移地把改善民生舉在頭上,扛在肩上。把民生改善作為最大的“使命”、最大的責任。以一張張民生實事“成績單”,讓人民群眾日益增加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全省經濟社會開掘出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活力源泉。

“小財政辦大民生”,彰顯執政為民情懷

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讓人民群眾共享。共享發展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讓廣大人民群眾受益的發展,就是最大程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發展。這既是我們追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的優越性所在。

這正是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輝映下,我省矢志不移地堅持以“小財政辦大民生”,讓各項民生實事的福祉惠及於民。

我省的財政之“小”,以2016年的GDP為例,全國GDP為74.41萬億元,我省為2572.49億元,僅佔全國比重的0.35%。然而,正是這相當於發達省份一個地級市的經濟小省,卻以“小財政”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奮力擎起了為各族群眾“遮風擋雨”的“幸福傘”。

我省持續加大省對下均衡性轉移支付補助力度,地區間財力差距日益縮小,基層財力狀況顯著改善。到2016年底,省對下補助總量達813億元,比2011年增加314.5億元,年均增長10.3%。“腰裡有錢”了的市(州)、縣,在基層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保障改善民生的統籌能力得到增強。

安居是民生之本。家住德令哈市光明小區的焦志蘭一家,面對新搬的80多平方米的樓房,恍然如做夢一樣。以前全家五口人居住在離市區十餘公里的六間土房裡,莊稼地的收成,除去一家人的溫飽所剩無幾。搬到了政府補貼建成的小區,一家人從農民變成了居民,焦志蘭學會了駕駛,靠政策扶持買車在市區跑起了出租車,一個月的收入頂上了以前全家人一年的收入。

“十二五”期間,全省城鎮各類保障性住房44.4萬戶,為城鎮居民圓了“安居夢”,50.2萬戶農牧民住房得到了快速改善,11.3萬戶遊牧民,從以前“牛羊趕到哪裡家就在哪裡”,而今,在一片片遊牧民定居點裡,過起了定居的日子。“錢往基層花、勁往基層使”,換來的是群眾“穩穩的幸福”。

人民群眾的小事,就是黨委政府的大事。解決好了群眾最期待、最關注、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工作就抓住了根本,抓到了點子上,服務就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真沒想到走出職業培訓的校門,就能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工作,也為家裡分擔一份生活負擔。”在國家電網同德縣供電公司城關營業廳擔任漢藏雙語服務員的才讓卓瑪充滿感慨。23歲的才讓卓瑪隨家人易地搬遷到縣城,在當地政府開辦的職業培訓班學習一年後,成為這裡的一名員工,月薪4000多元的收入,也讓家裡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僅2016年,我省新增城鎮就業6.35萬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19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1%,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89%,建成各類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34家······只有撲下身子瞭解群眾想什麼、盼什麼,才能為群眾服務得這樣細緻周到、有情有義,才能把各項民生實事辦好、辦實。

一項民生實事投入的是真金白銀,真情實感。而在其背後,匯聚的民心,凝聚的力量在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基礎和強大動力。

民生實事成為橋樑紐帶,緊密聯繫黨群幹群

一項項民生實事工程,從規劃的藍圖到落實落地,每一個環節都須廣大黨員幹部撲下身子精心謀劃,汗水浸潤。民生實事,貴在一個“實”字,因此與群眾的生活更近,與群眾的情感更近,與群眾的認同更近。更因為每一件民生實事都須“幹在實處”,也因此成為“三嚴三實”的“大課堂”,成為“兩學一做”的“迎考題”。

海拔4300多米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嚴酷的自然環境使這裡的“民生主題”更加突顯出來。為了給廣大牧民群眾搭建起致富平臺,不再風裡來雪裡去,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縣裡擠出資金和扶貧資金捆綁起來,在縣城建起了長達數百米的扶貧創業“一條街”。

街道兩旁的兩層建築,一層是經營鋪面,二層用於居家生活,掙錢和過日子集於一體。主要面向貧困群眾,上百平方米的面積,租金“廉價”到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數字。一批貧困群眾在這裡致富後就要出去創業,另一批貧困群眾再接替走進來。在這裡經營幹肉和酥油的50多歲的旺登說:“在這裡有吃有住還掙錢,政府想出來的好主意幫了我們一家,真像大雪裡送牛糞一樣。”

在扶貧創業街上,同時開有兩家面向全縣群眾、由政府埋單的“免費理髮館”,一方面免費為群眾理髮,一方面上藏族青年在這裡學上手藝後開始創業。這樣的民生實事,“實”就實在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千方百計為群眾謀益。“以心換心”的樸素交融,使密切黨群幹群關係自然“水到渠成”。

民生實事在以各種不同方式,形成聯結情感與心靈紐帶的同時,凝聚的共識和力量,也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活力。

自“十二五”至今,我省強化政策扶持,通過落實社保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就業創業服務補貼、企業穩崗補貼等各項就業創業政策,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創業。加大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就業援助,幫助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完善創業貸款擔保基金,打造“拉麵經濟”等勞務品牌……資金,在真情實感的運作中撬動了發展,為全省的民生實事描繪出一派柳暗花明。

“事非經過不知難”,民生實事在推進過程中,實實在在成為謀民利,惠民生的民心工程。在這條負重跋涉的道路上,黨員幹部得到了考驗和鍛鍊,基層組織建設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執政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升。

“看齊意識”為民生實事釋放出光熱,群眾新期待增添新活力

“執政之道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民生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根本問題。2016年8月下旬,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考察期間,深入到農牧民家中,所到之處,群眾住得怎麼樣,吃得怎麼樣,收入如何,貧困村的脫貧致富情況等等,總書記都牽掛於心。

“與細節處見精神”。總書記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為我省各級黨員幹部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也正是在向習總書記看齊、向黨中央看齊中,秉承了始終將群眾放在心中,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紮紮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開展脫貧攻堅戰,不斷改善群眾生活,才能贏得群眾擁護的信念與意志,從而自我加壓,推動我省民生實事工程走向更深更廣。

順應群眾新期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十件民生實事,越過山嶺牧場,田間地頭,飛進農家牧帳。

——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8萬人次,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85%以上;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人均標準提高15元,城市低保月人均標準提高50元,農村低保年人均標準提高350元;

——綜合施策,最大限度解決疾病給人民健康造成的困難和痛苦;改擴建農村公路6000公里;將高齡補貼月人均標準提高20元,新建30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10個醫養融合服務機構;落實好15年免費教育政策;

——實施700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實施5.6萬戶棚戶區改造和6萬戶農牧區危舊房改造項目……

一件件民生實事,百姓的“貼心事”,迴應著全省各族群眾的殷切期盼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這也決定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廣大黨員幹部面對著一個扶犁耕耘的起點。

尖扎縣康楊鎮格曲村71歲的回族村民王索力馬,在廣播裡聽到今年的民生實事工程,其中就有農牧區危舊房改造項目,激動得幾天沒睡好覺。感到自己家住了幾十年的舊房有翻新的希望了,等項目落實後,打算把自己遠在福建打工的兒子、兒媳婦叫回來,合力讓家裡變個樣,自己在晚年也過上幸福舒心的日子。

百姓的期許和願景,點點滴滴都匯聚在民生實事的“河流”中,推著我們亮出責任和擔當,快步疾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