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蜀興川70年:民生政策不斷優化 民眾幸福指數“節節高”

圖為美麗的南新村。 鍾欣 攝

圖為美麗的南新村。 鍾欣 攝

中新網成都9月5日電(嶽依桐)人均期望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18年的77.1歲,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3.6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1平方米,學歷教育在校規模從新中國成立前的154.6萬人增長到如今的1572.7萬人……記者5日從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第三場新聞發佈會獲悉的數據表明,治蜀興川70年來,四川不斷優化民生政策,民眾幸福指數“節節高”。

民眾實現幸福生活的背後是四川省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的不斷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不斷健全。四川省醫療衛生機構從1949年的195個增加到2018年的81539個,新技術的應用更是讓四川公共衛生服務如虎添翼。在此前宜賓市長寧6.0級地震救援中,四川省人民醫院與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組成的聯合救援團隊搭乘5G急救車抵達災區,在5G技術支持下實施遠程實時視頻會診,大大提高了診療效率。

"治蜀興川70年:民生政策不斷優化 民眾幸福指數“節節高”

圖為美麗的南新村。 鍾欣 攝

圖為美麗的南新村。 鍾欣 攝

中新網成都9月5日電(嶽依桐)人均期望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18年的77.1歲,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3.6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1平方米,學歷教育在校規模從新中國成立前的154.6萬人增長到如今的1572.7萬人……記者5日從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第三場新聞發佈會獲悉的數據表明,治蜀興川70年來,四川不斷優化民生政策,民眾幸福指數“節節高”。

民眾實現幸福生活的背後是四川省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的不斷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不斷健全。四川省醫療衛生機構從1949年的195個增加到2018年的81539個,新技術的應用更是讓四川公共衛生服務如虎添翼。在此前宜賓市長寧6.0級地震救援中,四川省人民醫院與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組成的聯合救援團隊搭乘5G急救車抵達災區,在5G技術支持下實施遠程實時視頻會診,大大提高了診療效率。

治蜀興川70年:民生政策不斷優化 民眾幸福指數“節節高”

圖為新聞發佈會現場。 劉忠俊 攝

在不斷髮展自身的同時,四川省衛健系統還積極參與了國際合作。自1976年4月16日第一支援外醫療隊受命前往莫桑比克開始,40多年來四川累計向幾內亞比紹、瓦努阿圖、安哥拉等9個國家派出醫療隊71批、837人次,診療患者近680萬人次。近年來,四川還通過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推動中醫藥“走出去”戰略,建立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海外中醫藥中心,參與海外國家制定中醫藥標準體系,推動中醫藥國際文化傳播等舉措不斷擴大對外開放。

樂業必先安居。四川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孔燕介紹,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來,四川堅持市場化方向,住房有效供給量逐年增加,滿足了城鎮居民不同層次住房需求。

"治蜀興川70年:民生政策不斷優化 民眾幸福指數“節節高”

圖為美麗的南新村。 鍾欣 攝

圖為美麗的南新村。 鍾欣 攝

中新網成都9月5日電(嶽依桐)人均期望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18年的77.1歲,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3.6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1平方米,學歷教育在校規模從新中國成立前的154.6萬人增長到如今的1572.7萬人……記者5日從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第三場新聞發佈會獲悉的數據表明,治蜀興川70年來,四川不斷優化民生政策,民眾幸福指數“節節高”。

民眾實現幸福生活的背後是四川省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的不斷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不斷健全。四川省醫療衛生機構從1949年的195個增加到2018年的81539個,新技術的應用更是讓四川公共衛生服務如虎添翼。在此前宜賓市長寧6.0級地震救援中,四川省人民醫院與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組成的聯合救援團隊搭乘5G急救車抵達災區,在5G技術支持下實施遠程實時視頻會診,大大提高了診療效率。

治蜀興川70年:民生政策不斷優化 民眾幸福指數“節節高”

圖為新聞發佈會現場。 劉忠俊 攝

在不斷髮展自身的同時,四川省衛健系統還積極參與了國際合作。自1976年4月16日第一支援外醫療隊受命前往莫桑比克開始,40多年來四川累計向幾內亞比紹、瓦努阿圖、安哥拉等9個國家派出醫療隊71批、837人次,診療患者近680萬人次。近年來,四川還通過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推動中醫藥“走出去”戰略,建立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海外中醫藥中心,參與海外國家制定中醫藥標準體系,推動中醫藥國際文化傳播等舉措不斷擴大對外開放。

樂業必先安居。四川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孔燕介紹,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來,四川堅持市場化方向,住房有效供給量逐年增加,滿足了城鎮居民不同層次住房需求。

治蜀興川70年:民生政策不斷優化 民眾幸福指數“節節高”

圖為設計新穎的“垂直森林”住宅小區。 劉忠俊 攝

城市裡,筒子樓共用廚房、廁所,幾代人擠一套房等現象早已成為時代的記憶;農村的居住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四川天府新區南新村村民伍開元家早已修起了紅頂黃牆的小洋樓,村裡曾經的土房子不見蹤影,良好的環境吸引了不少從村裡“走出去”的年輕人回鄉打拼,成為“歸巢燕”。70年來,四川房地產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在給居民更多居住選擇的同時,也帶動了家電、建材、裝飾裝修等系列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鬍斌介紹,從1978年到2018年,四川省就業人口從3087萬人增加到4881萬人,增長了58.1%;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從無到有,2018年末達到2512萬人。從新中國成立後“統包統配”的就業管理體制到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四川民眾就業的選擇面越來越廣,近年來還湧現出整理收納師、電競運營師等一系列新興職業。“85後”整理收納師李加詩說,這類新興職業的產生源於人民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要求,自己對該職業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

為了支持民眾就業創業,四川還逐年加大相關財政投入。2018年,四川省共投入就業創業補助資金35.38億元,確保了積極就業政策的落地落實,共有119.2萬人次享受職業培訓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社保補貼等就業創業扶持政策。與此同時,四川省社會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截至2018年底,全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5766萬人,較1986年增加5745萬人;參加失業保險871萬人,較1998年增加47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1013萬人,較1990年增加989萬人。

此外,四川還致力打造完善的公共文化體系,進一步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70年來,文化陣地實現了城市鄉村全覆蓋。截至目前,四川共有公共圖書館204個、文化館20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578個,覆蓋全省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建成。以四川省圖書館、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劇院、成都博物館等為代表的公共文化設施更是成為了城市文化的美麗風景,博物館“熱”在四川各地興起。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也是民生改善中老百姓最為關注的領域之一。70年來,四川的教育規模已位列中國第五、西部第一。數據顯示,目前四川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5萬所,其中普通高校126所,數量居全國第6位,學歷教育在校規模達到1572.7萬人,比新中國成立前增加1418.1萬人,在全面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四川還創新實施了民族地區15年免費教育。目前,四川省小學、初中、高中(毛)入學(園)率分別達99.92%、99.64%、92.71%,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4%,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

為了讓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下沉到貧困地區,助力貧困地區孩子實現“彎道超車”,四川充分用好信息化技術手段。截至2018年底,四川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已達97%,有91.6%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全省班級多媒體覆蓋率達74%,45個深度貧困縣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77.6%。傳輸信息的“橋樑”搭好後,成都石室中學等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四川雲教”源源不斷地傳輸到貧困地區學校。(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