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丨鳳凰:讓搬遷群眾有家園感幸福感獲得感'

""易地扶貧搬遷丨鳳凰:讓搬遷群眾有家園感幸福感獲得感

廖家橋安置點乾淨整潔。

紅網時刻記者 田園 湘西報道

“多虧了政府政策好,我們才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對面就是產業園,我們這麼老了還能去那裡上班,以前在老家種菜都賣不出去,現在好了。”62歲的田仁廣激動地對記者說。

"易地扶貧搬遷丨鳳凰:讓搬遷群眾有家園感幸福感獲得感

廖家橋安置點乾淨整潔。

紅網時刻記者 田園 湘西報道

“多虧了政府政策好,我們才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對面就是產業園,我們這麼老了還能去那裡上班,以前在老家種菜都賣不出去,現在好了。”62歲的田仁廣激動地對記者說。

易地扶貧搬遷丨鳳凰:讓搬遷群眾有家園感幸福感獲得感

田仁廣家中。

搬遷群眾實現安居樂業

田仁廣是2018年5月搬進安置新房的建檔立卡戶,從茨巖村選擇搬遷到廖家橋安置點,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規定,全家人住上了1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

“現在一家人都住在一起,很幸福了,年輕人也可以放心的出去打工了。”67歲的田儒順感慨。田儒順一家也是2018年5月入住的居民,在這之前,是新場鄉木根塘村民,家中只有自己一人做農活,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伴去外鄉想租房陪讀。現在,一家人可以住在一起,孫子可以在安置區附近的學校上學,自己還獲得了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崗位,老伴在對面的產業園做獼猴桃加工,年輕人可以放心外出打工了。

“十三五”期間,鳳凰縣規劃建設23個安置點,集中搬遷安置群眾2401戶10929人,佔全縣貧困人口的20%。截至目前,交鑰匙工作已經全面完成,所有搬遷群眾基本實現安居樂業。

鳳凰縣將易地扶貧搬遷分為三個階段:探索期、規劃期和服務期,經過前期的調研探索,以禾庫鎮極樂村、阿拉鎮舒家塘村為試點,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

設立七大安置點 拎包入住

鳳凰縣採取群眾自願、公開公平的原則,將搬遷人群分為六大類。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確定了阿拉營鎮、廖家橋鎮、吉信鎮、禾庫鎮、臘爾山鎮、竿子坪鎮、三江鎮等七大安置點,搬遷戶人數接近總數90%,對少數傳統保護村落採取村內設點搬遷。

集中安置點全部實行統一規劃、設計、招投標和建設施工,並納入縣級質量監管體系,保障人均住房面積達標和質量安全。同時,結合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實行差異化設計,突出彰顯民族特色。嚴格交房標準,確保安置房通水、通電、通網、門窗齊全、簡易裝修、功能齊全,全面達到入住條件,真正實現“拎包入住”。目前,臘爾山鎮的夯卡村,山江鎮的老家寨、東就、黃茅坪以及麻衝鄉的老洞、竹山等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安置點已經建成投用,禾庫幸福新區“千戶苗寨”初具雛形。

"易地扶貧搬遷丨鳳凰:讓搬遷群眾有家園感幸福感獲得感

廖家橋安置點乾淨整潔。

紅網時刻記者 田園 湘西報道

“多虧了政府政策好,我們才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對面就是產業園,我們這麼老了還能去那裡上班,以前在老家種菜都賣不出去,現在好了。”62歲的田仁廣激動地對記者說。

易地扶貧搬遷丨鳳凰:讓搬遷群眾有家園感幸福感獲得感

田仁廣家中。

搬遷群眾實現安居樂業

田仁廣是2018年5月搬進安置新房的建檔立卡戶,從茨巖村選擇搬遷到廖家橋安置點,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規定,全家人住上了1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

“現在一家人都住在一起,很幸福了,年輕人也可以放心的出去打工了。”67歲的田儒順感慨。田儒順一家也是2018年5月入住的居民,在這之前,是新場鄉木根塘村民,家中只有自己一人做農活,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伴去外鄉想租房陪讀。現在,一家人可以住在一起,孫子可以在安置區附近的學校上學,自己還獲得了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崗位,老伴在對面的產業園做獼猴桃加工,年輕人可以放心外出打工了。

“十三五”期間,鳳凰縣規劃建設23個安置點,集中搬遷安置群眾2401戶10929人,佔全縣貧困人口的20%。截至目前,交鑰匙工作已經全面完成,所有搬遷群眾基本實現安居樂業。

鳳凰縣將易地扶貧搬遷分為三個階段:探索期、規劃期和服務期,經過前期的調研探索,以禾庫鎮極樂村、阿拉鎮舒家塘村為試點,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

設立七大安置點 拎包入住

鳳凰縣採取群眾自願、公開公平的原則,將搬遷人群分為六大類。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確定了阿拉營鎮、廖家橋鎮、吉信鎮、禾庫鎮、臘爾山鎮、竿子坪鎮、三江鎮等七大安置點,搬遷戶人數接近總數90%,對少數傳統保護村落採取村內設點搬遷。

集中安置點全部實行統一規劃、設計、招投標和建設施工,並納入縣級質量監管體系,保障人均住房面積達標和質量安全。同時,結合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實行差異化設計,突出彰顯民族特色。嚴格交房標準,確保安置房通水、通電、通網、門窗齊全、簡易裝修、功能齊全,全面達到入住條件,真正實現“拎包入住”。目前,臘爾山鎮的夯卡村,山江鎮的老家寨、東就、黃茅坪以及麻衝鄉的老洞、竹山等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安置點已經建成投用,禾庫幸福新區“千戶苗寨”初具雛形。

易地扶貧搬遷丨鳳凰:讓搬遷群眾有家園感幸福感獲得感

禾庫幸福新區“千戶苗寨”。

目前,每個安置點均舉行了分房入住儀式,實現陽光分房、喜慶搬遷。搬遷群眾舊房拆除協議簽訂率達100%,實際完成舊房拆除2288棟、復墾4440畝。

因地制宜引導搬遷群眾發展產業

鳳凰縣因地制宜,與全域旅遊相融合,引導搬遷群眾參與旅遊開發,充分依託鳳凰古城旅遊的品牌資源優勢,把握全域旅遊發展契機,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旅遊”脫貧工程,在全域旅遊精品線路上建設集中安置點10個,安置點建成即成景區。

鳳凰縣鼓勵扶持搬遷群眾發展民宿酒店、餐飲娛樂、工藝品經營,引導搬遷群眾從事導遊講解、衛生保潔、安全引導、售票諮詢等旅遊服務業,目前已引進秀蘭集團、中青寶、華夏集團等一批企業,投資發展全域旅遊,為搬遷群眾提供了豐富的創業就業機會,山江老家寨和東就、沱江鎮大坳以及廖家橋鎮安置區共360餘名搬遷群眾在旅遊行業找到了適合的崗位。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新型城鎮化+產業園”脫貧工程,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集中安置點6個,同時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引進和培育工業企業,引導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實現農戶向市民轉變。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特色種養”脫貧工程,重點扶持臘爾山鎮夯卡村、水打田鄉紅星村等11個就近村內集中安置點的搬遷群眾發展特色種養產業。按照“一點一策”甚至“一點多策”的後續幫扶思路,扶持搬遷群眾發展獼猴桃、食用菌、油茶、漆樹、油桐、黃牛黑豬等特色種養產業。同時,建立“公司+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方式和產業託管模式,實現一人發展一畝以上的農業產業。

"易地扶貧搬遷丨鳳凰:讓搬遷群眾有家園感幸福感獲得感

廖家橋安置點乾淨整潔。

紅網時刻記者 田園 湘西報道

“多虧了政府政策好,我們才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對面就是產業園,我們這麼老了還能去那裡上班,以前在老家種菜都賣不出去,現在好了。”62歲的田仁廣激動地對記者說。

易地扶貧搬遷丨鳳凰:讓搬遷群眾有家園感幸福感獲得感

田仁廣家中。

搬遷群眾實現安居樂業

田仁廣是2018年5月搬進安置新房的建檔立卡戶,從茨巖村選擇搬遷到廖家橋安置點,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規定,全家人住上了1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

“現在一家人都住在一起,很幸福了,年輕人也可以放心的出去打工了。”67歲的田儒順感慨。田儒順一家也是2018年5月入住的居民,在這之前,是新場鄉木根塘村民,家中只有自己一人做農活,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伴去外鄉想租房陪讀。現在,一家人可以住在一起,孫子可以在安置區附近的學校上學,自己還獲得了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崗位,老伴在對面的產業園做獼猴桃加工,年輕人可以放心外出打工了。

“十三五”期間,鳳凰縣規劃建設23個安置點,集中搬遷安置群眾2401戶10929人,佔全縣貧困人口的20%。截至目前,交鑰匙工作已經全面完成,所有搬遷群眾基本實現安居樂業。

鳳凰縣將易地扶貧搬遷分為三個階段:探索期、規劃期和服務期,經過前期的調研探索,以禾庫鎮極樂村、阿拉鎮舒家塘村為試點,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

設立七大安置點 拎包入住

鳳凰縣採取群眾自願、公開公平的原則,將搬遷人群分為六大類。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確定了阿拉營鎮、廖家橋鎮、吉信鎮、禾庫鎮、臘爾山鎮、竿子坪鎮、三江鎮等七大安置點,搬遷戶人數接近總數90%,對少數傳統保護村落採取村內設點搬遷。

集中安置點全部實行統一規劃、設計、招投標和建設施工,並納入縣級質量監管體系,保障人均住房面積達標和質量安全。同時,結合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實行差異化設計,突出彰顯民族特色。嚴格交房標準,確保安置房通水、通電、通網、門窗齊全、簡易裝修、功能齊全,全面達到入住條件,真正實現“拎包入住”。目前,臘爾山鎮的夯卡村,山江鎮的老家寨、東就、黃茅坪以及麻衝鄉的老洞、竹山等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安置點已經建成投用,禾庫幸福新區“千戶苗寨”初具雛形。

易地扶貧搬遷丨鳳凰:讓搬遷群眾有家園感幸福感獲得感

禾庫幸福新區“千戶苗寨”。

目前,每個安置點均舉行了分房入住儀式,實現陽光分房、喜慶搬遷。搬遷群眾舊房拆除協議簽訂率達100%,實際完成舊房拆除2288棟、復墾4440畝。

因地制宜引導搬遷群眾發展產業

鳳凰縣因地制宜,與全域旅遊相融合,引導搬遷群眾參與旅遊開發,充分依託鳳凰古城旅遊的品牌資源優勢,把握全域旅遊發展契機,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旅遊”脫貧工程,在全域旅遊精品線路上建設集中安置點10個,安置點建成即成景區。

鳳凰縣鼓勵扶持搬遷群眾發展民宿酒店、餐飲娛樂、工藝品經營,引導搬遷群眾從事導遊講解、衛生保潔、安全引導、售票諮詢等旅遊服務業,目前已引進秀蘭集團、中青寶、華夏集團等一批企業,投資發展全域旅遊,為搬遷群眾提供了豐富的創業就業機會,山江老家寨和東就、沱江鎮大坳以及廖家橋鎮安置區共360餘名搬遷群眾在旅遊行業找到了適合的崗位。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新型城鎮化+產業園”脫貧工程,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集中安置點6個,同時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引進和培育工業企業,引導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實現農戶向市民轉變。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特色種養”脫貧工程,重點扶持臘爾山鎮夯卡村、水打田鄉紅星村等11個就近村內集中安置點的搬遷群眾發展特色種養產業。按照“一點一策”甚至“一點多策”的後續幫扶思路,扶持搬遷群眾發展獼猴桃、食用菌、油茶、漆樹、油桐、黃牛黑豬等特色種養產業。同時,建立“公司+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方式和產業託管模式,實現一人發展一畝以上的農業產業。

易地扶貧搬遷丨鳳凰:讓搬遷群眾有家園感幸福感獲得感

德佰利服飾公司。

盤活搬遷資產資源,增加搬遷群眾財產性收入。為小城鎮集中安置的搬遷戶在安置房一樓配套建設了每人5平方米的商業面積,通過招商引資盤活門面,可以享受每人每年500元以上的租金分紅,目前臘爾山鎮安置區已經成功引進德佰利服飾公司。與湖南泰美現代農業、湖南青禾牧業等企業簽訂產業託管協議,搬遷戶以承包地入股漆樹、油桐、牧場等項目建設,享受前五年每畝300元,五年後每畝800元的分紅。

加強安置點配套建設

為了讓群眾安居樂業,鄰里和睦共處,圍繞搬遷群眾生產生活,配套建設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網絡、環衛保潔等基礎設施,保障每個安置點車達家門口,喝上自來水、用上穩定電、看上網絡電視;同時,配套建設衛生院、幼兒園等公共服務設施,增加了教育學位,保障搬遷戶子女上學、就醫便利;配套建設社區中心廣場、籃球場等場所,配備文體娛樂器材,豐富搬遷群眾文體生活。

在鎮區安置點成立黨支部和安置區管委會,安排專門辦公場所,制定完整的服務制度,實現坐班服務,搬遷群眾辦事有人理、困難有人幫、紅白喜事有人問。結合東西部扶貧協作濟南天橋援助,提供公益性崗位372個,同時,將安置區納入智慧城市建設內容,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安裝監控攝像頭,實現24小時全程監控,讓安置區治安環境進一步提升。不定時深入安置區舉辦義診、義演、義捐等活動,為搬遷群眾提供完善的醫療和文化服務。同時,每逢佳節舉多種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搬遷群眾精神生活,讓搬遷群眾有家園感、幸福感、獲得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