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再到十字路口,國內外經濟距離市場泡沫破裂還有多遠?

經濟 金融 投資 宏觀經濟 財經 百龍財經 2018-12-01

時光荏苒,轉眼間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了十年,這十年來是一個經濟從衰退到繁榮的週期過程,這也是經濟市場規律,想要打破經濟週期規律的大人物比比皆是,但能否成功?

一位著名的西方經濟學家說過,“使一個國家變成人間地獄的東西,恰恰是那些“大人物”們總想試圖將其變成天堂的東西“。

中國經濟再到十字路口,國內外經濟距離市場泡沫破裂還有多遠?

不過,在東方這片土地上,並不是資本主義市場,時間留下的答案告訴我們,奇蹟是有的。鏡頭回到當下全球經濟格局,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升溫,全球貿易爭端不斷加深,國際經濟競爭關係錯綜複雜,我們在當前的時間段上彷彿又走上了一個似曾相識的十字路口,這個十字路口需要一個正確謹慎的選擇,而也是這樣的十字路口。

有句悲觀點的臺詞是這樣說的:“每當我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都知道正確的路,但我從不走,因為正確的路走起來太難了”。這話也反應出了人性的抉擇,放在經濟上面,知道經濟上的困難,也意識到走正確路的方向,但我們會不會去走呢?

當前我國經濟受海外經濟不確定性風險的影響,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有所顯現,後經濟危機時代所展現的悲觀聲音此起彼伏,而我們該如何選擇?如何破除自身桎梏,發揮出經濟的潛力,迎接新一輪的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再到十字路口,國內外經濟距離市場泡沫破裂還有多遠?

話盡如此,上面的大人物自有乾坤,小荷才露尖尖角,通過三步大棋能否拉動我國經濟,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情況上來看都能,而關鍵點在於博弈與落實。這三步大棋從時間段上來看,分別是短期看投資,中期看改革開放,長期看科技創新。下面一步一步的分析。

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改革開放

為什麼說中期看改革開放來拉動我國經濟?因為改革開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並不像投資一樣給錢就好辦事,操作起來駕輕熟路。改革開放涉及到改革和開放,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的貢獻也是眾所周知。

老生常談,依然是面對當前時刻的國內外經濟格局,我國目前主動尋求對外開放,現在來看,已經在全方位做物質產品的開放,另外在服務市場開放,投資市場開放也在加快進程。物質產品的開放能夠給國內帶來優質的產品供給,一定程度上拉動國內的消費力。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能夠倒逼國內供給端生產的高質量發展,帶動國內經濟的持續發展。服務開放主要是金融、醫療、教育等進入國內市場,這些服務性行業進入國內市場能夠很大程度帶動國內的市場活力,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投資開放對經濟的直接促進作用或將更加明顯。

中國經濟再到十字路口,國內外經濟距離市場泡沫破裂還有多遠?

當然,改革開放,先有國內的改革才能有後續的開放,而“改革重在落實,也難在落實”。現在改革開放的經濟環境與呼聲遠超以往,重點在落實上面。中長期性質的改革開放會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但或許總有全面開放完成之時,所釋放的改革開放紅利也會是一個邊際放緩的過程。而需要長期的不斷的給經濟創造活力並拉動經濟增長的是技術創新。

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技術創新

能夠給我國整個宏觀經濟帶來持續不斷增長勢能的是技術創新,1870年以後發生的電力技術革命到1929年,經濟增長了近60年,1980年以後發生的信息技術革命到金融危機經濟增長了近30年。現在來看國內的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在原有的比較低的基礎上,呈現出高技術產業正在加速向前推進,今年1-8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9%,增速比1-7月份提高0.1個百分點,比全部投資高6.6個百分點。

現在國內經濟正處於調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正在大力支持高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等。當然,談到技術離不開創新,創新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最近高層在一個重要的大會上提到:“我們將強化創新生態體系建設,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中國經濟再到十字路口,國內外經濟距離市場泡沫破裂還有多遠?

在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國外貿易咄咄逼人的形勢下,投資、改革開放、技術創新這三步大棋都在同時落下,而不同的是這三步棋所擔任的經濟任務不同,投資短期緩衝經濟下行壓力,改革開放中長期釋放經濟紅利,傳給國內經濟市場新的活力,並且能最大限度上引發市場經濟競爭關係,有競爭才有進步,有競爭便有進取與淘汰,在這一點上,往往也是“傳統與新興”的利益博弈,但大勢濤濤,最終利益的背後是掙扎還是蛻變,都將在“一視同仁”的市場中見真章。(是不是看到很多事情都在為這三步大棋打地基?)。

技術創新是一步持之以恆的大棋,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但這個”火車頭“也是要根據工業體系的成熟度來決定,現在國內的工業體系,人才體系已經具備技術創新的基礎,長時間看,技術創新能夠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說了這麼多,上面也做了很多,但落實起來依然很難,路漫漫其修遠兮。

技術進步引發的大趨勢

正如汽車的出現對馬車的衝擊,一開始會對馬車相關行業帶來巨大的衝擊力,但是隨著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汽車創造出的商業價值以及工作崗位遠勝於往。這句話看起來汽車的出現是讓人嚮往的,但是從汽車的出現對馬車的衝擊以及到後來創造的價值,是需要一個時間段的,也就是先有衝擊再有價值,先嚐到黎明前的黑暗再感受黎明的明媚。

中國經濟再到十字路口,國內外經濟距離市場泡沫破裂還有多遠?

試想一下,機器人所代表的自動化技術的出現是不是也要經過這一時間段?需要注意的是,機器人取代人們工作崗位的速度遠超預期,世界經濟論壇近日發佈《2018年未來就業報告》顯示,到2022年,機器將覆蓋全球42%的工作任務,這一數字遠高於當前的29%。

而在三年後的2025年,機器所佔份額還將進一步增長至52%。也就是說,再過七年,全球一半以上的工作崗位將會被機器人所搶走。那麼是哪些行業的工作崗位最容易受到衝擊呢?又是哪些行業的工作崗位受衝擊較小呢?相關的就業機會在哪?

報告顯示:數據錄入員、記賬員和薪資結算員最為危險,行政祕書、裝配工、客戶信息及服務相關人員緊隨其後,會計和審計員也屬於最有可能被機器取而代之的職業。而數據分析師、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專家、IT服務人員和從事應用軟件分析和工作的相關人員等新興技術崗位需求激增,這些工作崗位將變得非常受歡迎。而未來相關的技能再培訓行業將成為香餑餑。

中國經濟再到十字路口,國內外經濟距離市場泡沫破裂還有多遠?

當然,新技術帶來的進步是把雙刃劍,機器人在未來廣泛的普及應用,一開始勢必會造成較多的人面臨工作崗位被取代的壓力,但同樣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也會創造廣泛相關的就業崗位(報告稱2022年,屆時全球由此將新增1.33億個職位)。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每一次的技術大進步都將給經濟帶來長週期的發展,顛覆人們的生活方式,1870年以後發生的電力技術革命到1929年,經濟增長了近60年,1980年以後發生的信息技術革命到金融危機經濟增長了近30年。對於我們多數人來說,看待新技術的到來,活到老學到老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