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數字時代,最大的問題是人性

對於曾經把“東方日內瓦”作為目標的杭州來說,這幾天頗有一種“談笑有鴻儒”的感覺。馬雲所倡議成立的“羅漢堂”舉辦了成立一週年的經濟年會,聚集了6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數十位人文社科領域內的大咖,以及成功的企業大佬、創業者,濟濟一堂,暢談數字經濟的未來。與會者經過認真探討研究,發佈了數字經濟時代最關乎人類未來的十大問題,引發了全球媒體圍觀。

說是“十大問題”,其實是“十大關係”,包括數字技術發展與風險的關係,數字鴻溝與世界扁平化的關係,個人隱私和大數據時代數據所有權的關係,人工智能與人類道德的關係等等。之所以要提出這些問題,思考這些關係,意味著產業的發展已經走到了必須面對這些問題,理順這些關係的時候,需要人類從全球乃至國家層面,從法律以及道德層面,來解決這些問題,理順這些關係,才能讓以互聯網技術應用革命為先驅的人類第四次技術革命,保持在人類認知的軌道範圍內繼續前進。

技術的進步是以幾何疊加的爆發式增長的,而人類的認知水平卻滯後於技術的腳步,並且由於技術的進步,舊技術所塑造的生產方式和利益格局也會遭到揚棄,由此帶來相當廣泛的問題。然而,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是轉瞬即逝的發展機會,例如同樣是獲得5000萬用戶,電力花了46年,計算機花了14年,互聯網花了7年,虛擬人物皮卡丘只花了19天。當人們還在爭執皮卡丘的是非的時候,機會可能就喪失了。所以,人類是因為這些舊有的束縛而止步不前,還是不顧一切抓住機會勇敢而上,確實是一個相當難以決策的話題。

尤其是在涉及個人隱私、信用評價、道德情操等方面,人類面臨的挑戰尤其巨大。人類技術進步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不斷提升人的行為能力的過程,即技術賦能。技術賦能的結果是人的活動能力一代比一代更強。而數字技術的賦能,則使得人類獲取信息的能力極大增強,人與人的連接方式不斷疊代更新,由此也造成了巨大的道德困境。技術是中立的,無差別賦能,以至於人性中善的一面獲得技術增強不斷創造價值的同時,人性中惡的一面也獲得了同樣的技術能力而具有破壞性力量。這些年,經濟領域的網絡黑灰產業、社交媒體領域內的網絡暴力以及傳播領域的繭房效應,一次次破壞了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

現代經濟學的鼻祖,經濟學歷史上無法繞開的大人物亞當·斯密,在開始撰寫經濟學開山之作《國富論》之前,就發表了《道德情操論》。這是相當具有深意的舉動,經濟的本質是人,經濟活動必須建立在人類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規範之上。從那時起到現在近300年過去了,人類社會在物理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在人性領域卻沒有太大的變化。如今,我們又站在了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時代,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網絡支付,通過技術手段在信用問題上獲得了突破,我們應該看看,對於人性中的其他問題,數字時代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人與人的連接方式不斷疊代更新,由此也造成了巨大的道德困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