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挺起中華腹地振興的脊樑

中部崛起:挺起中華腹地振興的脊樑

摘要:戰鼓聲聲,軍歌嘹亮,位居中華腹地的中部六省迎來崛起的衝鋒時刻。這是繼“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區域發展戰略之後,黨和政府為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又一重大部署,中部崛起指日可待。

本報記者 劉波報道

“中部崛起”的號角再一次吹響。5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在江西南昌舉行,會上指出,中部地區崛起勢頭正勁,發展大有可為。要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乘勢而上,紮實工作,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再上新臺階。

中部崛起:挺起中華腹地振興的脊樑

中部地區,橫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省,依靠10.7%的國土面積,承載約26.6%的常住人口,不僅是我國人口大區,更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製造業聚集區。由於地處中國經濟版圖“腹部”,中部地區承東啟西、融貫南北,市場潛力大、經濟增長後勁足,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

“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源於《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其目的在於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與“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加快東部發展”一道構成我國完整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在“中部崛起”提出之前,是“中部塌陷”的焦慮。彼時,中部六省地位尷尬,論發展質量比不上東部,論發展速度又不如西部。不過,隨著全方位深化改革和城鎮化戰略的推進,十餘年間,中部的崛起正在從規劃轉變為現實。

記者獲悉,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2019-2024年)已在近日獲批。批覆指出,原則同意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的7個項目,預計總投資額為1138.94 億元。

如此宏偉的規劃藍圖,是鄭州乃至整個中部六省在近幾年迅速發展的縮影。相關資料顯示,六個省會城市中,武漢早已跨入全國GDP十強數年;長沙也於2017年首破萬億;鄭州更是在去年一口氣拿下千萬人口和萬億俱樂部的“雙門票”;合肥則帶著長三角的“光環”躋身世界級城市群;南昌和太原也在各自區域內飛速發展。如今的中部地區,已成為全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區域之一。

1

中部龍頭之爭

區域板塊輪動下,中國經濟正不斷髮生著新的變化。

城市化問題研究員張巖認為,與沿海發達地區不同,在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格局下,省會往往是該省的“單極核心”城市,以強省會建設激發大城市經濟群的帶動效應,進而助推全省發展。因此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南昌、太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部崛起”的進程。

2019年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在中部六個省會城市中,太原以高達9.2%的經濟實際增速居首;南昌、武漢、鄭州增速分別是8.5%、8.4%和8.2%;長沙和合肥居末位,卻也達到8%和7.9%,跑贏全國6.4%的平均增速。

中部崛起:挺起中華腹地振興的脊樑

縱觀2009-2018年六省會的GDP總量,武漢、長沙、鄭州先後突破萬億。其中,武漢獨佔鰲頭,且優勢仍在繼續擴大;長沙、鄭州則持續發力,緊隨其後;合肥在2011年吞併原巢湖市的兩個區縣後,奮起直追,發展同樣迅猛;山西是煤炭大省,太原受制於資源型城市,發展曾一度停滯,但通過積極轉型,近兩年在經濟增速方面一馬領先。

2016年12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印發,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中部六省雖在地理上同屬中部,但在區位上卻分屬不同的城市群。其中,武漢、長沙、南昌同處長江中游城市群,鄭州則領銜中原城市群,合肥已被正式納入長三角城市群,太原則有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概念。

張巖表示,中部地區三個“萬億俱樂部”的城市中,武漢市作為我國中部和長江中游地區唯一人口超千萬的城市,區位優勢突出;儘管經濟上與武漢存在差距,但是鄭州作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區位優勢明顯,腹地市場廣闊,河南省豐富的人力資源更成為其未來發展的想象空間所在;長沙則是以815萬的人口,實現了11003億的生產總值,雖然GDP超過鄭州,但長沙在人口、政策紅利等諸多方面,較之鄭州和武漢,都屬於“窪地”。以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中部的龍頭之爭,將在這三個城市中展開。

2

中部人口之爭

人口流入流出,是衡量城市吸引力的關鍵指標。自2018年以來,各大城市的“搶人大戰”陸續上演,紛紛向青年們拋出橄欖枝,出臺新政各顯神通。

中部六省同樣求賢若渴,陸續出臺極為慷慨的“保姆式”留人政策,從落戶到住房,從生活補貼到創業資金,一攬子的規劃極具誘惑。

以湖南長沙最新的《常住戶口管理規定》為例,35週歲以下(含)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應(往)屆高等院校畢業生,擬將戶口遷入長沙市城鎮地區的,由本人持高校畢業證、戶口遷移證或戶口簿內頁及申請表到長沙市政務中心(市人才服務窗口)或遷入地公安派出所辦理,材料齊全的當場辦結。

隨後,2017年“長沙人才新政22條”落地,提出要打造人才服務升級版,解決人才創新創業的後顧之憂,讓人才舒心生活、安心工作、潛心發展。

新政規定,對落戶並在長沙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博士享有兩年內發放每年1.5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及6萬元購房補貼;碩士,兩年內發放每年1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並給予3萬元購房補貼;本科生兩年內發放每年0.6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人才引進服務的柔性愈增可見。

中部地區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橫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最重要的河流,水陸四通八達。近年來,中部地區科技水平進步較快,創新力量日益壯大,各省產業優勢各具特色,為中部的高質量發展築牢“四樑八柱”,也為吸引人才落戶增加了經濟的內驅力。

武漢,坐擁國家存儲器、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航天產業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以汽車製造業、電子信息製造和裝備製造業為主導產業,是我國重大生產力佈局之地,也是構建武漢現代化經濟體系之地。

中部崛起:挺起中華腹地振興的脊樑

鄭州則以電子信息製造、汽車製造和食品服裝業見長,且擁有全國首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長沙是工程器械之都,擁有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兩大龍頭,其重型裝備製造在全國舉足輕重。合肥是顯示產業和家電產業的高地,南昌擁有食品、汽車和電子信息三個千億級產業,太原以軌道交通和煤化產業為主。

截至2018年底,武漢常住人口為1108.1萬人,比上年增加18.81萬人;鄭州常住人口1013.6萬人,同比增量25.5萬人;長沙常住人口815.47萬人,增長23.66萬人;合肥常住人口808.7萬人,增長12.2萬人;南昌常住人口531.88萬人,增長8.20萬人;太原常住人口442.14萬人,增長4.17萬人。

中部六省會城市受益於人才引進計劃,以及大城市的虹吸效應,人口增長明顯。其中以鄭州人口吸引力最強,合肥、長沙、武漢次之,南昌和太原吸引力最弱。專家提醒廣大擬落戶青年,在選擇棲身的城市時,不應看它有多少優惠,還要更多地結合自身能力與所提供工作的潛力,做長遠部署。

3

中部城市迎來發展機遇

中國城鎮化,在改革開放的40年間走過了一個高速發展期,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8年的59.58%,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下半場後,中國城鎮化發展正處於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的關鍵時期,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新的發展戰略,中部的強省會城市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有專家認為,隨著沿海地區正在進行產業轉移,中部地區作為主要承接區域之一,蘊含重大發展機遇。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當屬富士康落地鄭州,直接帶動了當地的電子信息產業和進出口規模,這對城市的發展作用不容小覷。

中部崛起:挺起中華腹地振興的脊樑

為此,武漢、鄭州、合肥均提出綜合交通樞紐的定位。武漢和鄭州地處要道,屬於傳統的交通中心,高鐵興起後,武漢便有了“高鐵之心”的稱號,即以武漢為圓心,所有開通高鐵的省份,都在武漢的“7小時”半徑內。鄭州則是中國首個“米字形”高鐵樞紐中心,不管是普鐵還是高鐵,其線路最多、規模最大、覆蓋最廣。隨著高鐵時代興起,合肥也順勢打造出國家級綜合性交通樞紐,對其成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航空港吞吐量方面,2018年鄭州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2733萬人次,居全國第12位;完成貨郵吞吐量51.5萬噸,貨運規模穩居全國第7位;客貨運規模繼續保持中部地區“雙第一”。長沙緊隨其後,旅客吞吐量2526萬人次,位居第全國第14;武漢旅客吞吐量2450萬人次,位居第16;太原、南昌、合肥分別位居全國第29、30、37。

完善發達的交通體系,也是實現城市群內部城際溝通的高效交通方式。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是城市競爭的新抓手。中部六省在培育各自“強省會”的同時,也在以“強省會”為中心,帶動周邊區域發展,以便在發展中謀得先機。

當前,中國經濟出現新的下行壓力,國家需要新的增長點來保持平衡,擁有若干新增長極的中部,就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當“中部崛起”邁入下一個階段,如何緊密結合六省間的聯繫,加強中部地區市場、產業、交通的一體化佈局將成為打開新局面的關鍵點。

(本文圖片來自互聯網,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公眾號編輯。)

中部崛起:挺起中華腹地振興的脊樑中部崛起:挺起中華腹地振興的脊樑

中國產經新聞

經濟成功人士的標誌讀物

新聞拼盤 品味中國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中部崛起:挺起中華腹地振興的脊樑

訂閱:cien_offical

中部崛起:挺起中華腹地振興的脊樑

微博:@中國產經新聞

中部崛起:挺起中華腹地振興的脊樑

投稿[email protected]

講述,你在產經一線的故事

長按二維碼關注

中部崛起:挺起中華腹地振興的脊樑

點擊 “閱讀原文” 閱讀中國產經新聞數字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