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其餘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迴。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在今天這個社會趨於穩定的英國,甚至不只是英國,階層依然難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 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個觀點。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其餘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迴。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在今天這個社會趨於穩定的英國,甚至不只是英國,階層依然難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 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個觀點。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今年BBC 推出的《人生七年9》中,當年那些7 歲的孩子們都步入了人生暮年,大家人生軌跡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晚年找到了或幾乎找到了與自己和諧相處的方式。

與橫向地對比不同出身所造成的人生差異相比,每個參與拍攝的孩子各自所經歷的人生起伏似乎更能帶來共情感,也更能讓人產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敬畏。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其餘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迴。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在今天這個社會趨於穩定的英國,甚至不只是英國,階層依然難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 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個觀點。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今年BBC 推出的《人生七年9》中,當年那些7 歲的孩子們都步入了人生暮年,大家人生軌跡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晚年找到了或幾乎找到了與自己和諧相處的方式。

與橫向地對比不同出身所造成的人生差異相比,每個參與拍攝的孩子各自所經歷的人生起伏似乎更能帶來共情感,也更能讓人產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敬畏。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節目裡,當這些人回首人生時,很多人都覺得,幸福與成就、金錢並沒有多大聯繫,能被人愛才是最重要的。

布魯斯和西蒙有著截然不同的出身,但相同的是,他們小時候都沒有收穫到愛。

生在上流家庭的布魯斯,從小就被送去了寄宿學校。爸爸遠在另一個大洲,能見爸爸一面,是他小時候最大的願望。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其餘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迴。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在今天這個社會趨於穩定的英國,甚至不只是英國,階層依然難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 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個觀點。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今年BBC 推出的《人生七年9》中,當年那些7 歲的孩子們都步入了人生暮年,大家人生軌跡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晚年找到了或幾乎找到了與自己和諧相處的方式。

與橫向地對比不同出身所造成的人生差異相比,每個參與拍攝的孩子各自所經歷的人生起伏似乎更能帶來共情感,也更能讓人產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敬畏。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節目裡,當這些人回首人生時,很多人都覺得,幸福與成就、金錢並沒有多大聯繫,能被人愛才是最重要的。

布魯斯和西蒙有著截然不同的出身,但相同的是,他們小時候都沒有收穫到愛。

生在上流家庭的布魯斯,從小就被送去了寄宿學校。爸爸遠在另一個大洲,能見爸爸一面,是他小時候最大的願望。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寄宿學校有一大堆規矩,孩子們動輒得咎。體罰很普遍,小布魯斯也捱了不少揍。

而西蒙是個私生子,不知道爸爸是誰。媽媽養不起他,就把他丟到了福利院。福利院的氛圍就像軍隊一樣,成人護工不會給孩子一丁點的關愛。

西蒙有黑人血統,經常被大孩子欺負。他天天都在不安中度過,連睡覺時也無法放鬆。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其餘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迴。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在今天這個社會趨於穩定的英國,甚至不只是英國,階層依然難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 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個觀點。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今年BBC 推出的《人生七年9》中,當年那些7 歲的孩子們都步入了人生暮年,大家人生軌跡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晚年找到了或幾乎找到了與自己和諧相處的方式。

與橫向地對比不同出身所造成的人生差異相比,每個參與拍攝的孩子各自所經歷的人生起伏似乎更能帶來共情感,也更能讓人產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敬畏。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節目裡,當這些人回首人生時,很多人都覺得,幸福與成就、金錢並沒有多大聯繫,能被人愛才是最重要的。

布魯斯和西蒙有著截然不同的出身,但相同的是,他們小時候都沒有收穫到愛。

生在上流家庭的布魯斯,從小就被送去了寄宿學校。爸爸遠在另一個大洲,能見爸爸一面,是他小時候最大的願望。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寄宿學校有一大堆規矩,孩子們動輒得咎。體罰很普遍,小布魯斯也捱了不少揍。

而西蒙是個私生子,不知道爸爸是誰。媽媽養不起他,就把他丟到了福利院。福利院的氛圍就像軍隊一樣,成人護工不會給孩子一丁點的關愛。

西蒙有黑人血統,經常被大孩子欺負。他天天都在不安中度過,連睡覺時也無法放鬆。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布魯斯和西蒙這一生都用來治癒童年的創傷。

布魯斯接受了精英教育,去了牛津。但畢業後,他選擇了去最普通的公立學校當老師。

35歲那年,他又跑去孟加拉國支教。回國後繼續在普通學校,教了一輩子書。

通過言傳身教,影響這些普通孩子的人生,布魯斯從這個事業裡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其餘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迴。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在今天這個社會趨於穩定的英國,甚至不只是英國,階層依然難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 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個觀點。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今年BBC 推出的《人生七年9》中,當年那些7 歲的孩子們都步入了人生暮年,大家人生軌跡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晚年找到了或幾乎找到了與自己和諧相處的方式。

與橫向地對比不同出身所造成的人生差異相比,每個參與拍攝的孩子各自所經歷的人生起伏似乎更能帶來共情感,也更能讓人產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敬畏。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節目裡,當這些人回首人生時,很多人都覺得,幸福與成就、金錢並沒有多大聯繫,能被人愛才是最重要的。

布魯斯和西蒙有著截然不同的出身,但相同的是,他們小時候都沒有收穫到愛。

生在上流家庭的布魯斯,從小就被送去了寄宿學校。爸爸遠在另一個大洲,能見爸爸一面,是他小時候最大的願望。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寄宿學校有一大堆規矩,孩子們動輒得咎。體罰很普遍,小布魯斯也捱了不少揍。

而西蒙是個私生子,不知道爸爸是誰。媽媽養不起他,就把他丟到了福利院。福利院的氛圍就像軍隊一樣,成人護工不會給孩子一丁點的關愛。

西蒙有黑人血統,經常被大孩子欺負。他天天都在不安中度過,連睡覺時也無法放鬆。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布魯斯和西蒙這一生都用來治癒童年的創傷。

布魯斯接受了精英教育,去了牛津。但畢業後,他選擇了去最普通的公立學校當老師。

35歲那年,他又跑去孟加拉國支教。回國後繼續在普通學校,教了一輩子書。

通過言傳身教,影響這些普通孩子的人生,布魯斯從這個事業裡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上:7歲的布魯斯;下:56歲的布魯斯

中年得子之後,布魯斯把家庭看得比什麼都重。雖然有些胖,他還是會帶著兩個兒子玩各種運動。他覺得,這是爸爸該做的事,他不能缺席。

他知道,總有一天孩子們會與父母疏遠,不再有太多往來。他想為那一天,多存下一些美好的回憶。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其餘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迴。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在今天這個社會趨於穩定的英國,甚至不只是英國,階層依然難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 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個觀點。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今年BBC 推出的《人生七年9》中,當年那些7 歲的孩子們都步入了人生暮年,大家人生軌跡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晚年找到了或幾乎找到了與自己和諧相處的方式。

與橫向地對比不同出身所造成的人生差異相比,每個參與拍攝的孩子各自所經歷的人生起伏似乎更能帶來共情感,也更能讓人產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敬畏。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節目裡,當這些人回首人生時,很多人都覺得,幸福與成就、金錢並沒有多大聯繫,能被人愛才是最重要的。

布魯斯和西蒙有著截然不同的出身,但相同的是,他們小時候都沒有收穫到愛。

生在上流家庭的布魯斯,從小就被送去了寄宿學校。爸爸遠在另一個大洲,能見爸爸一面,是他小時候最大的願望。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寄宿學校有一大堆規矩,孩子們動輒得咎。體罰很普遍,小布魯斯也捱了不少揍。

而西蒙是個私生子,不知道爸爸是誰。媽媽養不起他,就把他丟到了福利院。福利院的氛圍就像軍隊一樣,成人護工不會給孩子一丁點的關愛。

西蒙有黑人血統,經常被大孩子欺負。他天天都在不安中度過,連睡覺時也無法放鬆。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布魯斯和西蒙這一生都用來治癒童年的創傷。

布魯斯接受了精英教育,去了牛津。但畢業後,他選擇了去最普通的公立學校當老師。

35歲那年,他又跑去孟加拉國支教。回國後繼續在普通學校,教了一輩子書。

通過言傳身教,影響這些普通孩子的人生,布魯斯從這個事業裡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上:7歲的布魯斯;下:56歲的布魯斯

中年得子之後,布魯斯把家庭看得比什麼都重。雖然有些胖,他還是會帶著兩個兒子玩各種運動。他覺得,這是爸爸該做的事,他不能缺席。

他知道,總有一天孩子們會與父母疏遠,不再有太多往來。他想為那一天,多存下一些美好的回憶。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西蒙的教育程度不高,他21歲就結婚了,生了一大堆孩子。後來離婚又結婚,孩子也越來越多。

他一直非常努力地想要當一個好爸爸。為了方便接送孩子,他特意換了一個離學校近的工作。

他未曾享受過父愛,現在他想通通補償給自己的孩子。

除了養自己的孩子,他還想幫助和自己一樣出身的孩子。

40多歲的時候,他去上了寄養父母課程,準備在自己家裡開一個小的寄養所。

「我小時候待過的寄養中心太差了,那兒沒有一丁點愛。我想開一個不一樣的。」

後來的10多年裡,來自世界各地的130多個孩子在這裡暫住過,有些孩子住了很多年。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其餘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迴。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在今天這個社會趨於穩定的英國,甚至不只是英國,階層依然難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 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個觀點。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今年BBC 推出的《人生七年9》中,當年那些7 歲的孩子們都步入了人生暮年,大家人生軌跡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晚年找到了或幾乎找到了與自己和諧相處的方式。

與橫向地對比不同出身所造成的人生差異相比,每個參與拍攝的孩子各自所經歷的人生起伏似乎更能帶來共情感,也更能讓人產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敬畏。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節目裡,當這些人回首人生時,很多人都覺得,幸福與成就、金錢並沒有多大聯繫,能被人愛才是最重要的。

布魯斯和西蒙有著截然不同的出身,但相同的是,他們小時候都沒有收穫到愛。

生在上流家庭的布魯斯,從小就被送去了寄宿學校。爸爸遠在另一個大洲,能見爸爸一面,是他小時候最大的願望。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寄宿學校有一大堆規矩,孩子們動輒得咎。體罰很普遍,小布魯斯也捱了不少揍。

而西蒙是個私生子,不知道爸爸是誰。媽媽養不起他,就把他丟到了福利院。福利院的氛圍就像軍隊一樣,成人護工不會給孩子一丁點的關愛。

西蒙有黑人血統,經常被大孩子欺負。他天天都在不安中度過,連睡覺時也無法放鬆。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布魯斯和西蒙這一生都用來治癒童年的創傷。

布魯斯接受了精英教育,去了牛津。但畢業後,他選擇了去最普通的公立學校當老師。

35歲那年,他又跑去孟加拉國支教。回國後繼續在普通學校,教了一輩子書。

通過言傳身教,影響這些普通孩子的人生,布魯斯從這個事業裡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上:7歲的布魯斯;下:56歲的布魯斯

中年得子之後,布魯斯把家庭看得比什麼都重。雖然有些胖,他還是會帶著兩個兒子玩各種運動。他覺得,這是爸爸該做的事,他不能缺席。

他知道,總有一天孩子們會與父母疏遠,不再有太多往來。他想為那一天,多存下一些美好的回憶。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西蒙的教育程度不高,他21歲就結婚了,生了一大堆孩子。後來離婚又結婚,孩子也越來越多。

他一直非常努力地想要當一個好爸爸。為了方便接送孩子,他特意換了一個離學校近的工作。

他未曾享受過父愛,現在他想通通補償給自己的孩子。

除了養自己的孩子,他還想幫助和自己一樣出身的孩子。

40多歲的時候,他去上了寄養父母課程,準備在自己家裡開一個小的寄養所。

「我小時候待過的寄養中心太差了,那兒沒有一丁點愛。我想開一個不一樣的。」

後來的10多年裡,來自世界各地的130多個孩子在這裡暫住過,有些孩子住了很多年。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寄養這些沒人管的孩子就像是一場大冒險,孩子身上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情況。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應付一個孩子的青春期已經夠讓人頭疼了。而西蒙,要應付130個孩子的青春期。

這場冒險的回報是孩子們對西蒙的愛。他們離開之後,仍會時不時地打電話或回來看望西蒙。

去年西蒙生日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回來了。西蒙說,那是他收到過的最好的禮物。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其餘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迴。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在今天這個社會趨於穩定的英國,甚至不只是英國,階層依然難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 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個觀點。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今年BBC 推出的《人生七年9》中,當年那些7 歲的孩子們都步入了人生暮年,大家人生軌跡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晚年找到了或幾乎找到了與自己和諧相處的方式。

與橫向地對比不同出身所造成的人生差異相比,每個參與拍攝的孩子各自所經歷的人生起伏似乎更能帶來共情感,也更能讓人產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敬畏。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節目裡,當這些人回首人生時,很多人都覺得,幸福與成就、金錢並沒有多大聯繫,能被人愛才是最重要的。

布魯斯和西蒙有著截然不同的出身,但相同的是,他們小時候都沒有收穫到愛。

生在上流家庭的布魯斯,從小就被送去了寄宿學校。爸爸遠在另一個大洲,能見爸爸一面,是他小時候最大的願望。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寄宿學校有一大堆規矩,孩子們動輒得咎。體罰很普遍,小布魯斯也捱了不少揍。

而西蒙是個私生子,不知道爸爸是誰。媽媽養不起他,就把他丟到了福利院。福利院的氛圍就像軍隊一樣,成人護工不會給孩子一丁點的關愛。

西蒙有黑人血統,經常被大孩子欺負。他天天都在不安中度過,連睡覺時也無法放鬆。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布魯斯和西蒙這一生都用來治癒童年的創傷。

布魯斯接受了精英教育,去了牛津。但畢業後,他選擇了去最普通的公立學校當老師。

35歲那年,他又跑去孟加拉國支教。回國後繼續在普通學校,教了一輩子書。

通過言傳身教,影響這些普通孩子的人生,布魯斯從這個事業裡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上:7歲的布魯斯;下:56歲的布魯斯

中年得子之後,布魯斯把家庭看得比什麼都重。雖然有些胖,他還是會帶著兩個兒子玩各種運動。他覺得,這是爸爸該做的事,他不能缺席。

他知道,總有一天孩子們會與父母疏遠,不再有太多往來。他想為那一天,多存下一些美好的回憶。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西蒙的教育程度不高,他21歲就結婚了,生了一大堆孩子。後來離婚又結婚,孩子也越來越多。

他一直非常努力地想要當一個好爸爸。為了方便接送孩子,他特意換了一個離學校近的工作。

他未曾享受過父愛,現在他想通通補償給自己的孩子。

除了養自己的孩子,他還想幫助和自己一樣出身的孩子。

40多歲的時候,他去上了寄養父母課程,準備在自己家裡開一個小的寄養所。

「我小時候待過的寄養中心太差了,那兒沒有一丁點愛。我想開一個不一樣的。」

後來的10多年裡,來自世界各地的130多個孩子在這裡暫住過,有些孩子住了很多年。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寄養這些沒人管的孩子就像是一場大冒險,孩子身上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情況。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應付一個孩子的青春期已經夠讓人頭疼了。而西蒙,要應付130個孩子的青春期。

這場冒險的回報是孩子們對西蒙的愛。他們離開之後,仍會時不時地打電話或回來看望西蒙。

去年西蒙生日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回來了。西蒙說,那是他收到過的最好的禮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孩子們」的大半輩子過去了,階層不再是《人生7年》的題眼。

那個14歲時曾被導演斷言「他28歲的時候會在監獄裡」的貧民窟小孩託尼,卻擁有了不少人羨慕的一生。

他一路安穩走過,做的士司機,安分守己。56歲時,居然還有閒錢去西班牙投資酒吧。

不過後來,酒吧倒了,他被迫賣掉西班牙的房子,回到英國繼續開的士。再過段時間,他在倫敦郊區買了一幢房子。

誰都沒想到,他的老年,是最讓人羨慕的狀態:

「真正吸引我的是自然。當我開完的士下班回家,凌晨一點鐘,看到狐狸四處跑動,還有麋鹿。沒有什麼比這更愜意的了。」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其餘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迴。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在今天這個社會趨於穩定的英國,甚至不只是英國,階層依然難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 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個觀點。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今年BBC 推出的《人生七年9》中,當年那些7 歲的孩子們都步入了人生暮年,大家人生軌跡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晚年找到了或幾乎找到了與自己和諧相處的方式。

與橫向地對比不同出身所造成的人生差異相比,每個參與拍攝的孩子各自所經歷的人生起伏似乎更能帶來共情感,也更能讓人產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敬畏。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節目裡,當這些人回首人生時,很多人都覺得,幸福與成就、金錢並沒有多大聯繫,能被人愛才是最重要的。

布魯斯和西蒙有著截然不同的出身,但相同的是,他們小時候都沒有收穫到愛。

生在上流家庭的布魯斯,從小就被送去了寄宿學校。爸爸遠在另一個大洲,能見爸爸一面,是他小時候最大的願望。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寄宿學校有一大堆規矩,孩子們動輒得咎。體罰很普遍,小布魯斯也捱了不少揍。

而西蒙是個私生子,不知道爸爸是誰。媽媽養不起他,就把他丟到了福利院。福利院的氛圍就像軍隊一樣,成人護工不會給孩子一丁點的關愛。

西蒙有黑人血統,經常被大孩子欺負。他天天都在不安中度過,連睡覺時也無法放鬆。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布魯斯和西蒙這一生都用來治癒童年的創傷。

布魯斯接受了精英教育,去了牛津。但畢業後,他選擇了去最普通的公立學校當老師。

35歲那年,他又跑去孟加拉國支教。回國後繼續在普通學校,教了一輩子書。

通過言傳身教,影響這些普通孩子的人生,布魯斯從這個事業裡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上:7歲的布魯斯;下:56歲的布魯斯

中年得子之後,布魯斯把家庭看得比什麼都重。雖然有些胖,他還是會帶著兩個兒子玩各種運動。他覺得,這是爸爸該做的事,他不能缺席。

他知道,總有一天孩子們會與父母疏遠,不再有太多往來。他想為那一天,多存下一些美好的回憶。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西蒙的教育程度不高,他21歲就結婚了,生了一大堆孩子。後來離婚又結婚,孩子也越來越多。

他一直非常努力地想要當一個好爸爸。為了方便接送孩子,他特意換了一個離學校近的工作。

他未曾享受過父愛,現在他想通通補償給自己的孩子。

除了養自己的孩子,他還想幫助和自己一樣出身的孩子。

40多歲的時候,他去上了寄養父母課程,準備在自己家裡開一個小的寄養所。

「我小時候待過的寄養中心太差了,那兒沒有一丁點愛。我想開一個不一樣的。」

後來的10多年裡,來自世界各地的130多個孩子在這裡暫住過,有些孩子住了很多年。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寄養這些沒人管的孩子就像是一場大冒險,孩子身上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情況。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應付一個孩子的青春期已經夠讓人頭疼了。而西蒙,要應付130個孩子的青春期。

這場冒險的回報是孩子們對西蒙的愛。他們離開之後,仍會時不時地打電話或回來看望西蒙。

去年西蒙生日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回來了。西蒙說,那是他收到過的最好的禮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孩子們」的大半輩子過去了,階層不再是《人生7年》的題眼。

那個14歲時曾被導演斷言「他28歲的時候會在監獄裡」的貧民窟小孩託尼,卻擁有了不少人羨慕的一生。

他一路安穩走過,做的士司機,安分守己。56歲時,居然還有閒錢去西班牙投資酒吧。

不過後來,酒吧倒了,他被迫賣掉西班牙的房子,回到英國繼續開的士。再過段時間,他在倫敦郊區買了一幢房子。

誰都沒想到,他的老年,是最讓人羨慕的狀態:

「真正吸引我的是自然。當我開完的士下班回家,凌晨一點鐘,看到狐狸四處跑動,還有麋鹿。沒有什麼比這更愜意的了。」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問託尼,你現在對有錢人什麼看法?

他說:「顯然如果你出身富貴,你會得到更有吸引力的工作,更輕鬆的生活,也更容易成功。

但那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努力。」

這是《人生七年》唯一被所有階層,所有背景的人認同的觀點。

——沒有人不需要努力。

"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中文互聯網上有一個提問:什麼電影要趁年輕看。答案的第一名是《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

而稱其偉大的原因,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1964年開拍,每7年跟拍一次,一直拍到現在,主角從7歲跟拍到63歲。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選了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個是真實,導演去到他們家裡、學校和工作的地方採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的主題是——「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後的樣子。」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節目跟拍了14位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他們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來自倫敦富裕地區的孩子,7歲就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等財經報紙;也有倫敦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只知道嬉笑打罵。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肯辛頓(Kensington)——倫敦最富裕的地區,一所貴族私立學校裡,學生們穿著得體,正在課堂上用拉丁語唱著《叢林流浪》。

課間有三個男孩接受了採訪,其中一個男孩說:「在這裡畢業以後,我會去布羅德斯泰斯-聖彼得學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學校,然後進入劍橋大學。」

另外兩個男孩也不約而同地說出了類似的求學路線,不是劍橋,就是牛津。

這一年,他們7歲。

他們十分明確地知道自己將接受怎樣的教育,擁有怎樣的人生,並對此沒有疑惑。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而在泰晤士河以北的倫敦東區——倫敦最貧窮的地區,一間公立學校裡,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吵吵鬧鬧,老師頻頻點名也沒用。

當他們被問到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時,有的說想成為騎師或宇航員,有的希望工作之前能到處走走,有的乾脆說自己不需要讀大學,還有的孩子一臉茫然地問:「大學是什麼意思?」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7年後,肯辛頓地區的三個男孩14歲了,他們按部就班進入了理想學校,並開始為成為律師、作家而做準備。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又7年後,他們21歲了,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

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願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製作人。

《35up》及之後,他們的事業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立公司,或成為知名製片人。

而那位想成為騎師的東區男孩,14歲就開始在賽馬場打零工,21歲在賽狗場幫人下賭注,28歲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孩子,14歲時,他開始覺得那個願望只是7歲孩子的美好想象,對未來沒有太多信心。

其他的東區孩子,大多沒有讀大學,21歲的年紀,或在工廠上班,或在工地搬磚,後來他們從事著低薪工作,終日為生計奔波,有的甚至依靠政府救濟為生。

最終,真正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尼古拉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考進了牛津大學物理系,後來又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從貧窮的鄉村男孩一躍成為精英階層有頭有臉的人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其餘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跳出父母所屬的階層。

《35up》及之後的紀錄片中,他們孩子的成長片段也被拍了出來,而那幾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個輪迴。

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基本遵從自己的軌跡,從私立學校一路考入大學,擁有光明而可愛的未來。

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多數也沒有讀到大學,三十歲以後,也遇到了與父母相似的人生困境,很難向上流動。

在今天這個社會趨於穩定的英國,甚至不只是英國,階層依然難以逾越,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人生七年」系列用56 年的時間證明了這個觀點。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今年BBC 推出的《人生七年9》中,當年那些7 歲的孩子們都步入了人生暮年,大家人生軌跡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晚年找到了或幾乎找到了與自己和諧相處的方式。

與橫向地對比不同出身所造成的人生差異相比,每個參與拍攝的孩子各自所經歷的人生起伏似乎更能帶來共情感,也更能讓人產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敬畏。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在節目裡,當這些人回首人生時,很多人都覺得,幸福與成就、金錢並沒有多大聯繫,能被人愛才是最重要的。

布魯斯和西蒙有著截然不同的出身,但相同的是,他們小時候都沒有收穫到愛。

生在上流家庭的布魯斯,從小就被送去了寄宿學校。爸爸遠在另一個大洲,能見爸爸一面,是他小時候最大的願望。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寄宿學校有一大堆規矩,孩子們動輒得咎。體罰很普遍,小布魯斯也捱了不少揍。

而西蒙是個私生子,不知道爸爸是誰。媽媽養不起他,就把他丟到了福利院。福利院的氛圍就像軍隊一樣,成人護工不會給孩子一丁點的關愛。

西蒙有黑人血統,經常被大孩子欺負。他天天都在不安中度過,連睡覺時也無法放鬆。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布魯斯和西蒙這一生都用來治癒童年的創傷。

布魯斯接受了精英教育,去了牛津。但畢業後,他選擇了去最普通的公立學校當老師。

35歲那年,他又跑去孟加拉國支教。回國後繼續在普通學校,教了一輩子書。

通過言傳身教,影響這些普通孩子的人生,布魯斯從這個事業裡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上:7歲的布魯斯;下:56歲的布魯斯

中年得子之後,布魯斯把家庭看得比什麼都重。雖然有些胖,他還是會帶著兩個兒子玩各種運動。他覺得,這是爸爸該做的事,他不能缺席。

他知道,總有一天孩子們會與父母疏遠,不再有太多往來。他想為那一天,多存下一些美好的回憶。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西蒙的教育程度不高,他21歲就結婚了,生了一大堆孩子。後來離婚又結婚,孩子也越來越多。

他一直非常努力地想要當一個好爸爸。為了方便接送孩子,他特意換了一個離學校近的工作。

他未曾享受過父愛,現在他想通通補償給自己的孩子。

除了養自己的孩子,他還想幫助和自己一樣出身的孩子。

40多歲的時候,他去上了寄養父母課程,準備在自己家裡開一個小的寄養所。

「我小時候待過的寄養中心太差了,那兒沒有一丁點愛。我想開一個不一樣的。」

後來的10多年裡,來自世界各地的130多個孩子在這裡暫住過,有些孩子住了很多年。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寄養這些沒人管的孩子就像是一場大冒險,孩子身上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情況。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應付一個孩子的青春期已經夠讓人頭疼了。而西蒙,要應付130個孩子的青春期。

這場冒險的回報是孩子們對西蒙的愛。他們離開之後,仍會時不時地打電話或回來看望西蒙。

去年西蒙生日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回來了。西蒙說,那是他收到過的最好的禮物。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孩子們」的大半輩子過去了,階層不再是《人生7年》的題眼。

那個14歲時曾被導演斷言「他28歲的時候會在監獄裡」的貧民窟小孩託尼,卻擁有了不少人羨慕的一生。

他一路安穩走過,做的士司機,安分守己。56歲時,居然還有閒錢去西班牙投資酒吧。

不過後來,酒吧倒了,他被迫賣掉西班牙的房子,回到英國繼續開的士。再過段時間,他在倫敦郊區買了一幢房子。

誰都沒想到,他的老年,是最讓人羨慕的狀態:

「真正吸引我的是自然。當我開完的士下班回家,凌晨一點鐘,看到狐狸四處跑動,還有麋鹿。沒有什麼比這更愜意的了。」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問託尼,你現在對有錢人什麼看法?

他說:「顯然如果你出身富貴,你會得到更有吸引力的工作,更輕鬆的生活,也更容易成功。

但那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努力。」

這是《人生七年》唯一被所有階層,所有背景的人認同的觀點。

——沒有人不需要努力。

《人生七年》:一部紀錄片看半輩子的縮影,是什麼在決定命運?

受訪者抱著7歲時的照片合影。左:布魯斯;中:蘇;右:託尼

導演發現自己的預言錯了,託尼不僅沒有進監獄,還生活得更好了。當年,託尼也知道導演的心思,還告誡他「不要根據封面來評判一本書的好壞。」

託尼用行動打了導演的臉。「那之後我不再對每本書的結局有情感上的期待,我放棄了做上帝。」後來,接受採訪時導演說,是託尼讓他校正了自己「人生七年」系列的拍攝視角。

「孩子們」63歲了,導演艾普特78歲,他們的對話更像是難得可以傾訴心聲的老友相逢。

56年的記錄,如果說最終要得出一個結論的話,大概就是:人生並無標準答案,百態人生都值得一過。

艾普特問過每一個人:「你後悔自己沒有……嗎?」他得到的回答是清一色的「不後悔」。

即使是那些在世俗意義上失敗的人們,也能通過各自的方式,找到「讓自己感到舒適和開心的事情。」

毫無疑問,《人生七年》驗證了出身、教育、原生家庭等等對人生的決定性作用,但又遠遠不止於此。

如同導演所說的:「教育家和社科學者看著這些影片可能會感到絕望,因為一個人將來的生活過得怎樣,其實早在七歲時就已都定下了,甚至在子宮中就已形成了……但無論多少年以後,觀眾仍能從這份獨一無二的記錄中看到人生之美和神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